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d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语感训练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感情的净化,是充满生机的、积极的教育。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那么,怎样在小学中年级朗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呢?针对这一方面,本人作了以下四点的论述:在朗读、揣摩中,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在诵读、表演中,激发语感,体验语言的情趣美;在品读、想象中,训练语感,领会语言的意蕴美;在范读、跟读中,深化语感,触摸语言的旋律美。
  【关键词】语感;朗读;音乐美;情趣美;意蕴美;旋律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敏锐的感觉。”《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语感素养的养成,是在不断学习,实践中历练而成的,学生一旦有了语感能力,不仅了解文章中字词的意义,领略其中的含义,懂得欣赏,而且能够灵活运用。这样,他们除了在知识领域中得以扩大与加深外,同时获得美感与道德教育,这对他们的心智发展与品德修养的陶冶有很大的帮助。朗读是对语言文字由外而内的吸收,语感是对语言文字吸收内化的感受,可见朗读训练与语感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正确的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他们接受情感教育的最好方式。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可感悟文章的真谛,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的效果。所以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怎样在中年级朗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呢?下面我联系实际浅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朗读、揣摩中,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并还有许多音像教材是由有经验的人朗读、播讲,语音标准,语言规范,为学生提供了最优良、最规范的学习样板,使学生能寓紧张的学习于轻松愉悦的气氛之中,其效果不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比拟的。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提倡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用美学老人朱光潜的话说就是“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
  在朗读中,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变成了语言性的“音乐”,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真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的美。久而久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成了“词的音乐家”。
  二、在诵读、表演中,激发语感,体验语言的情趣美
  新改编的现行教材故事性强,角色形象生动,很适合表演。且现在的学生好动,表现欲望强。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边读边演,在表演中更好地感悟语言文字。
  如教学《狼和小羊》一文时,我让学生戴上头饰,分别扮演狼和小羊,学生在表演中,揣摩角色的神态语气,动作表情,时而愤怒,时而怜悯,极富感情色彩。这样通过读演结合,让学生敏锐地感受到文章语言文字所传递的信息,进而体会到语言文字中的情感因素,并能在感情上产生和谐的共鸣,这样也就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可见,在朗读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实际,从小处做起,适时营造和谐的氛围进行多种多样的朗读训练,耐心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这样,学生对言语的感受就会逐渐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
  三、在品读、想象中,训练语感,领会语言的意蕴美
  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地。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
  四、在范读、跟读中,深化语感,触摸语言的旋律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有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读一个字想一想后面的字,这种一字一顿的情况,甚至把一个词语拆开来读,停顿产生错误,使句子不连贯。这就严重影响到情感的体会和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教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不妨多领读,让学生模仿停顿和语气,然后在多次练习中达到初步感知的效果。而且学生的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有很强的模仿力,而教师是孩子们最乐于模仿的对象。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指引学生把心放在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让学生在教师投入的范读中深切感受课文的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总之,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文选烂,秀才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所以,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应加大“读”的力度,重视“读”的训练,让学生运用朗读去积累,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让学生们从亲自实践中品尝到朗读的甜头和乐趣,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赵刚.浅谈语感训练[J].小学语文教学,2011(2).
  [3]于汇军.语感培养的实施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12(8).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今时代,是一个“速度”时代,成年人为生活奔波忙碌;中小学生则疲于应付功课学业。生存竞争的压力中,多的是匆匆的脚步,人们已然没有时间慢慢品味文化经典与文学名篇,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追求,正应了马克·吐温颇具调侃意味的话:“所谓名著,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都没有读的东西。”然而作为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更需要广泛而富有成效的课外阅读,于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通过必修课的学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名叫康乃馨的小女孩,她的父亲很早就死了,她和母亲相依为命。  有一天,康乃馨生了重病,村里的医生都束手无策,无法救她。母亲听说山里有个巫婆有起死回生的本事,她便决定去试试运气。  母亲找到巫婆,巫婆却说要救康乃馨可以,不过,巫婆必须带走康乃馨母亲一样最珍贵的东西。为了治康乃馨的病,母亲想也不想就答应了巫婆。  巫婆熬了一锅药,要母亲带回去给康乃馨喝,并且说第二天天一亮就到她家去拿
邵成智在《当代教育科学》2020年第7期《控制论视域中的师生关系及其建构》一文指出,教师和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存在一种内在的关系控制力,它的作用形式虽是双向的,但始终要由教师来主导和掌控。教师的教育控制力是师生关系的内在要求,但控制的本质是对关系的控制而非对人身的控制,亦即教师不是要控制学生本身,而是要控制师生关系以及处于关系中的学生的越轨行为。  但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要警惕自身控制力的放
【摘要】文言文作为我国经典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语文学习中越发重要。随着文言文进入小学课堂,教师若不能准确把握学情,在小学的课堂冠以传统初高中的教学方法和超过学生水平的内容,让学生不能踮踮脚摘到果子,他们就会丧失学习兴趣,对文言文会产生畏惧心理,如何让小学生产生兴趣,就应该探求文言文最本初的状态——读,正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以王崧舟老师的《天籁》为例,寻求文言文教学的本源。  【关键词】文言
【摘要】周作人和汪曾祺的散文风格轻淡闲适。周作人对四方食物的描写以及研究体现出他的人生品味和苦味;汪曾祺在对日常生活的冲淡平和的抒写中透着一种士大夫的优雅。  【关键词】闲适散文;苦涩;优雅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闲适散文”一说始于中国现代文学,周作人、林语堂、梁遇春等作家都是写作小品文的“圣手”,文艺复兴后西方文坛上蒙田、兰姆等人是他们极力引介推崇的。在历史上,闲适散文
企鹅虽然长着鸟一样的头和喙以及一对翅膀,却不能飞行。这是为什么?   有科学家指出,企鹅不会飞的原因是潜水能量消耗远低于飞行的能量消耗而做出的最优选择。   生活在太平洋、大西洋北部的海鸠是一种和企鹅非常类似的海鸟,不同的是它们仍然保留了飞行能力。在测试海鸠飞行、潜水两种运动状态的能量消耗后发现,其潜水时所需的能量远低于其他鸟类,仅次于企鹅潜水的能量消耗。但是,海鸠飞行时所需的能量不仅是飞行鸟类中
加涅对教学目标曾经有一个阐述:“虽然目标在陈述方式上可能不同,但他们都表达了同样的思想,那就是学习者应当知道、应当会做或应当体会到的东西。”[1]不难看出,他实际上将教学达成目标分为知识的、技能的、体验的,这与新课程三维目标是相通的。时至今日,在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惟知识取向的书面呈现可能已不多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味强化“知识”目标的现象仍然顽固存在,这类课堂所失落的其实是语文教学的灵性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以及写作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从而促使学生个性的养成,健全人格。阅读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间接交流工具,其过程是一个有目的性心理历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状态,不断加工、处理各种视觉信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人文性熏陶,促使语文阅读向悦读转变。本文主要结合当前阅读教学现状,深入探究促使语文阅读向悦读转变的策略。  【关键词】高
【摘要】众所周知,语文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听”位居首位,可见听的重要性。倾听是获取、提炼各种信息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也是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放眼社会生活,倾听能力的运用非常广泛,大到听报告、听广播、听音乐,小到日常交流对话,时时处处都需要倾听。《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在新课改的浪潮中,重视孩子们的倾听意
吹泡泡的活动总能吸引刚入园的小班孩子主动参与。活动时,户外场地上大大小小的泡泡漫天飞舞,到处是欢声笑语。此时,孩子们因离家而产生的焦虑就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他们对由吹泡泡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  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开学初的户外活动时间里,我们请每个孩子从家里带来吹泡泡的玩具。孩子们带来了造型各异的吹泡泡工具,还有的带来了可以打出泡泡的电动泡泡枪。  教师手上的大泡泡枪吸引了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