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学习行为特征的慕课教学策略探讨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houbin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慕课的小型课程和精细学习内容、灵活的学习时间,特别适合现代人对于学习的高速、方便、灵活的要求,具有诸多优点。但是,慕课注册学习的人很多,而真正能够完成课程学习的人很少。在网络学习中,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分析框架,发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对于其开始学习、坚持学习、完成学习都非常重要。基于网络学习行为特征的研究,应该重构教与学的关系,学习者应主动创造学习情境,要利用移动设备和社交媒体增强在线交流,强化学习动机的正向激励。
  关键词:网络学习行为;特征;慕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208-02
  慕课是2012年之后,借助互联网的交互功能而迅速发展的,它是免费和开放的,相比以往的网络课程、精品课程,慕课有更多的视频教学资源、更加先进的教学内容、更加人性化的教学互动,更加适合移动终端学习的教学设计,这些特点使得慕课在很短的时间就获得了大量用户。但是,慕课注册学习的人很多,而真正能够完成课程学习的人很少,常常几万人注册学习,而最后完成课程的只有几百人,以至于有学者质疑“慕课教学泡沫化”。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师、研究人员、学习者关注慕课这一新生事物,慕课是不是“泡沫”尚需观察。
  一、网络学习中的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一)“需要—动机—行为”链条
  网络学习者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学习策略的。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有目的制订的学习计划、规划,选择的学习方法、技巧和调控方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与两方面因素有关,其一,智力因素;其二,非智力因素。在网络学习情况下,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非常大。这些非智力因素包括需要、动机、情绪、态度、意志、自我效能感等。其中,自我效能感是动机与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
  第一,理解需要导致动机的含义。动机是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内部状态,引发和维持目标指向行为的内部状态。早期的动机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这一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同期,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也对于人们认识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有较大助益。双因素是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赫茨伯格的研究发现,在工作中,员工的某些因素满足了就满意,不满足就不满意,这些因素就是保健因素,例如薪金、公司政策、工作环境等;另外,还有一些因素,员工如果得到满足将感到满意,没有得到满足也不会不满意,例如晋升、个体职业成长机会、认可、成就等,这些是激励因素。
  第二,在网络学习中,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分析框架。应用需要层次理论,教学策略的设计,可以重点刺激学习者的高层次需要,例如自我实现等,以实现高水平的、自觉的学习。应用双因素理论,我们可以重点挖掘激励因素,使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感到满意。综合来说,低层次的需要和保健因素,将使学习者处于懈怠的、随意的、迟缓的状态;高层次需求和激励因素,将使学习者产生强大的动机。
  第三,认识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产生行为的动机往往有两种,一种是需要,另一种是外部刺激产生的冲动。当一个行动完成之后,又产生新的需要,或新的冲动,从而导致新的行为。在动机和行为的链条上,一个中介因素非常主要:自我效能感。在动机形成之后,自我效能感高,则增强原有动机,有利于完成学习任务;自我效能感低,则消减原有动机,不利于完成任务。影响自我效能感发挥的因素包括:既往成败的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生理状态等,因此,改进这些因素,也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对行为的影响包括:影响人们对行为的选择;影响克服困难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影响兴趣、动机和归因。
  (二)“需要—动机—网络学习”链条
  学习动机来源于需要,需要强烈则动机强烈,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一般表现为认真、主动的态度。动机的活动水平和指向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了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对学习活动的投入、坚持,也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着动机强度而增大,直至达到最佳水平,之后,则会随着动机进一步增强而下降。这是因为,过于强烈的动机,给学习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学习者焦虑、紧张,干扰了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了反向作用。
  所以,间接地我们推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还会受到学习任务难易程度的影响。对于比较容易的学习内容,高的动机使学习效率最佳。难度适中的学习内容,中等动机使学习效率最高。对于复杂的困难的学习内容,偏低的动机使学习效率最高。学习的任务越是简单,动机的最佳水平越高;学习的任务越是困难,动机的最佳水平越低。这个传导的过程,反向也成立。学习动机对于学习效果影响巨大,反之,学习效果对于下一步的学习动机产生直接影响,上一步的顺利可以导致下一步更大的学习动机。网络学习的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也是这样,它的链条是“学习需要—动机—行为—效果以及反馈”。
  应用传统学习的“需要—动机—行为”链条,分析学习者在网络学习中的表现,发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对于其开始学习、坚持学习、完成学习都非常重要。第一,学习动机是其自主学习的发动机和开端,是网络学习行为的驱动,是学习全过程的激活环节。在网络学习中,学习者的自觉性是其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学习动机可以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学习热情、主动性。第二,学习动机还可以帮助学习者明确短期、中期、长期学习目标,找准学习目标,如同找到“海洋里的一滴水”,使网络学习在各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意义。第三,学习动机还帮助学习者维持和监督(自我监督)网络学习行为,起到强化的作用,对于网络学习的持续性有非常大的影响。
  二、网络学习中的群体因素
  网络学习中的群体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两种。教师将学习者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就是小的群体,是正式群体。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产生自由交流的,学习者对于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发言、讨论,自发结成的群体是非正式群体。在网络学习中,每个学习者遇到的教师、同学,都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群体环境对于学习者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四方面:其一,学习者从众行为。从众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在网络学习中,学习者的判断,往往以其他人的表现作为参照。其二,学习者竞争行为。竞争可以带来积极影响,也可以带来消极影响。积极的影响带来鼓励,消极的影响可能破坏协作。其三,学习者“搭车”行为。“搭便车”是经济学的术语,指别人做了,自己就可以少做或者不做,但自己和别人一起享有资源和成果。网络学习中的“搭车”,指网络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任务时,特别是没有明确分工时,学习者不主动、推脱责任的现象。其四,教师隐性在场。学习者想象老师在场,或者教师在“视频答疑”中的网络在线,会给学习者带来激励或心理压力。   三、基于网络学习行为特征的慕课教学策略
  免费和开放是慕课的两个优势。目前,世界几大慕课平台发展迅速,前景看好。在国内,慕课建设也发展迅速,清华大学创建的“学堂在线”慕课平台已经拥有大量课程和学习者。就教学策略来说,慕课借鉴了“微课程”的经验,按照知识点来划分视频,使每个视频保持在几分钟到二十分钟左右的范围,这些视频按照大纲、教学日历串联之后形成体系。同时,这些视频又是分散地存放着,从而方便了学习者。人们的时间和空间是碎片化的,要求学习活动也碎片化,小视频正契合了现代人碎片化生存的特征。慕课改进了“精品课程”中的整节课一个大段视频的做法,把每堂课切分几个知识点,按照知识点提供小视频,跟进相应的客观测试题,设计线性学习路径,帮助学习者简化步骤、明确短期目标、减少网络依赖、减少对于教师辅导的需求,从而使课程简单易学。
  慕课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关系的“传递—接受”学习模式,进行了革新。对于“教”与“学”的关系进行了重构。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学习者只要有学习的动机,那么,找到要学习的信息即可以开始学习,在适合的时间、适合的空间,在任何“云端”淘宝式学习。这样,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得到最大的保障。与传统学习方式比较,慕课学习者善于主动创造学习情境,对于知识的内化和建构很有帮助。在学习者正式与非正式的学习群体中,协作、交流与互动,正向加强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效率。当然,反向影响也是存在的。这就要求教学策略更加人性化、科学化。例如,鉴于群体学习的特点,我们可以设计利用移动设备和社交媒体增强在线交流,强化学习动机的正向激励;还可以增加情境学习、协作学习等。
  参考文献:
  [1]宋艳玲,孟昭鹏,闫雅娟.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4(1):105-112.
  [2]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14(2):55-61.
  [3]祝智庭,刘名卓.“后 MOOC”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J].开放教育研究 ,2014(3):36-43.
  [4]韩锡斌,翟文峰,程建钢.cMOOC与xMOOC的辨证分析及高等教育生态链整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6):3-10.
  [5]贡如云.对话型教学: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路向[J].现代教育科学,2011(1):75-78.
其他文献
摘 要:走马楼三国吴简于1996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其中的户籍简详尽的记载了三国时吴国普通家庭的基本构成,特别是其中对于女性的大量记载令人耳目一新,为我们研究当时的婚姻制度与一些比较特殊的女性的生存方式提供了较为完备的资料。  关键词:走马楼吴简;户籍;女性  中图分类号:K87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142-02  女性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期刊
摘 要:用好警务辅助力量,发挥其维护社会治安的协同作用是我国警务改革与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警务辅助力量的投入与使用中的矛盾日益突出,亟须从深入理论研究、创新管理实践、借鉴外国经验、依靠法治保障等方面入手,探究突破警辅人员身份界定的“瓶颈”,规范发展警务辅助力量的路径。  关键词:警务辅助力量;现状;法治  中图分类号:D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133
期刊
摘 要:在国家新教师资格制度的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必然要进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师范院校教学质量,以适应新形势。课程设置、实践操作、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方面应发挥的优势和特色:增加课程种类,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建设知行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考核方式,毕业论文多样化。  关键词:教师资格制度;课程;实践  
期刊
Abstract: The small course and fine learning content, flexible learning time and space of MOOCS are especially suitable for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people to learn the high speed, convenient and fl
期刊
摘 要:择业行为是个人在社会各行各业中找到自己感兴趣、愿意长期坚持的一种职业的过程。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普遍希望选择一种薪水高、待遇好、符合个人兴趣的职业,而事实上往往事与愿违。本文在对山西省女硕士研究生择业行为特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从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角度解释山西省高校女硕士研究生择业行为,具体可以从微观的行动者个人、中观的行动系统状况、宏观的规范与社会制度三个维度来进行概括。  关键词:理性选择
期刊
摘 要: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新浪网报道的女大学生安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女大学生过多被塑造成安全意识薄弱的负面形象和受难者形象,正面形象的比例略低。这种形象形成的根源与媒体的议程设置、社会责任、注意力经济博弈、女性被消费的刻板印象等相关。大众应理清现实与媒体图景的区别,媒体更需建构全面、客观的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形象。  关键词:互联网;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形象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 要:虐待老人现象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急剧变迁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作用下呈现出独有的“失控”特性,造成根源定位出现盲点和治理策略的偏差。本文立足于中国在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体化”的社会事实这一宏观历史变迁背景,从理论层次和现实状况详细阐释了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从弥合个体与家庭、社会之间张力的视角,提出要以维护本体性安全来培育具有家庭美德和公共道德的现代公民,进而构建抵御虐待老人问题风险的处置
期刊
摘 要:作为一种普遍而古老的文化现象,巫术是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在回顾了关于巫术的重要研究之后,基于列维-斯特劳斯对巫术的研究,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分析并归纳巫术的实践机制——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前者以“巫师—病人—公众”的三重经验结构使某种巫术在社会中得以确立和延续;后者通过基于象征的心理作用过程使生理紊乱最终得到解决。  关键词:巫术;实践;社会机制;心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
期刊
摘 要: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是开展大学生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是其教育作用发挥的重要前提,而社团骨干的培养则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证。分析文学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如下:重视理论建设,塑造社团文化;注重传承,稳中求胜;学校应因“团”施教,宏观指导。  关键词:专业型学生社团;社团负责人;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
摘 要:工商管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北方工业大学为例,从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出发,在课程设置、课程设计改革、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方面提出了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抓住重点,突出特色,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协调和创新能力,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