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然而在我看来,这个非同一般的国家有太多东西需要我们了解,如果想要对它做出公正的评价,无论是褒是贬,就必须花费一些时间,利用较长篇幅去考察它的方方面面。
在吴伟女士的文章《热议中国》中,她将中国比作一头大象,外部世界的人们多是盲人摸象,将他们摸到的部分看作整体。这是一个多么迷人的意象:一头中国象!事实上,在云南省的确生活着中国本土的大象,尽管其数量大概不超过250头。我是在非洲长大的,通常人们认为那里是大象的故乡,而这种古老的庞然大物居然也能够在熊猫的故乡生存下来,世界真是奇妙。
言归正传,这个意象传达着一个严肃的观点,那就是中国是个万花筒一般的国家,对于其中的方方面面,西方人实在知之甚少。吴伟女士在此提出的论点就是:时事评论家们对中国、中国人抑或中国政治评头论足实属易事,要让人们看到这个国家的全貌却难上加难。
当然,很少有作者能够奢侈地将其观点写成长篇巨著,特别是在如今这个时代,人们更倾向于为杂志撰写短篇杂文,或者在网络上发表一些只言片语。然而在我看来,这个非同一般的国家有太多东西需要我们了解。如果想要对它做出公正的评价,无论是褒是贬,就必须花费一些时间,利用较长篇幅去考察它的方方面面。
我在大中华区工作迄今已有大约33年,有时难免会怀疑自己是否也已经“本土化”了。或许我本人也因为对这个国家深深着迷,无法完全公正客观地对它做出评价,也未可知?我不这么看。在英国,我一直是一个政治上的保守派,因此我显然不会转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立场。的确,我也会像许多西方人一样,对中国的某些政治和经济政策表示担忧。
不过,我个人的政治立场不能作为理由,阻止我们欣赏和赞叹中国政治家们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做出的伟大成就。那段时期,中国从一个混乱的时代走出来,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并正在走向国富民强。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我同意吴伟女士的主张,在公正客观地分析中国的成就方面,西方世界做得还远远不够。
英国有一句谚语,“大象走进起居室”,意思是发生了严重的问题,人们却回避解决,或者干脆置之不理。中国就是走进全球起居室的那头大象,许多人都在否认我们也可以从中国学到许多东西。西方人一直认为中国领导人需要从我们这里学这学那,但我坚信我们的确应该更加真诚和发自内心地惊叹: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的文化和道德风尚也值得艳羡。
我本人也曾花时间考察过关于当代中国的文献,也颇感失望,关注这个非凡国度的西方作者竟少之又少。有许多杰出的学者研究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科学进步,当然首先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但他们的作品多是专门针对学术界读者的。我会继续支持和启迪这些优秀学者的工作和精深见解,不过我觉得还需要一个四步走的策略,才能鼓励作者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多讨论当代中国。
首先,应该鼓励有些名气的西方作者来到中国,实地考察一下这个国家,和各个阶层的人士广泛接触,并将他们的发现付诸笔端。在这方面,应该不遗余力地对聚贤社(Leaders Ouest)等组织提供协助,该组织的宗旨正是联系来自各国社会的舆论制造者,以期促进跨文化理解,密切国际合作。
其次,中国需要认识到,在这里生活的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商人和新闻记者将成为潜在的作者群,让他们来撰写了解到的第一手资料。
第三,作家们应该以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解释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这样才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际上对于这个国家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兴趣。
最后,中国应该特别努力向西方读者推介本土的中国时事评论家。我觉得要想让人们了解中国,这最后一点非常关键。毕竟,如果没有那些生于斯、长于斯,以本土文化构筑整个世界观的人们积極参与,外人很难对任何文化有什么全面的了解。
我完全同意吴伟女士在一个问题上的现实态度,那就是没有哪一个人或者制度是十全十美的,只有充分考察和讨论那些不完美之处,而不是企图遮掩隐瞒,才能让人觉得真实可信。那也就是说,作家们在中国问题上,无疑需要“实事求是”地发表真实全面的观点。我们希望,所有人都能够拥有足够的勇气,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文化以及本国政治体制中的诸多缺点。作为一个即将参加大选的英国公民,面对英国最近几年的种种问题乃至错误,我更加强烈地感受到时不我待,我们现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力图尽全力达到自己倡导的标准。
那么我希望看到什么样的书籍?我又提倡一种什么样的未来模式呢?
第一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著作是马克·莱昂纳德的《中国怎么想?》(第四阶层出版公司)。它深入洞察了当今中国的决策过程,力图揭示这个国家不止存在一种政治思潮。政府内部真实存在着争论,争辩是切实存在的;中国或许在某些问题上采取了非常集权的做法,但并非西方世界通常描述的那样,在所有问题上都以专政处之。对此,我们必须予以深思。
至于我推崇的风格,—个很好的例子是备受尊敬的时事评论家克莱夫·詹姆斯的著作,他选用的标题很简单——《信言集》(皮卡多出版社)o的确,那正是我们每个^希望阅读的东西——可信的材料和文字。我读过的那一卷里,在许多来自世界各国的形形色色的故事之中,关于中国的文字相对较短。作者显然是有意为之,希望将自己关于中国的观点置于议论其他各国的大背景中,从而达到我希望看到的和谐,褒贬相间,风格诙谐。幽默风趣是詹姆断作品的关键元素—-看似无礼,读来却令人忍俊不禁。不要忘了,面向大众的书籍本来就是以娱乐为重的。我们应该容忍来自其他文化的幽默,并发自内心地欣赏这种幽默。
再回到文化。我觉得这才是现代中国象的躯干,也是应该深入广泛、持之以恒地探讨和开发的主题。当然首先需要使之易于理解。问题是中国的文化如此丰富多样,与西方^,通过教育接受的品位截然不同。不过这些文化现象妙趣横生,值得我们全面了解和尊重。那么对于那种文化,我们又该如何公平对待呢?
剑桥大学出版社认为,不可能在一本书中充分展示这个国家的纷繁万象,更何况西方读者根本不喜欢那样的书籍。他们希望阅读的东西要轻松得多。因此我们一直在与五洲传播出版社合作,再版并在西方市场上重新推出该社出版的30册关于各种中国文化元素的袖珍图书系列。每一册都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涵盖了从玉器到书法、从纺织到陶瓷、从园艺到家具等各个方面。此外,我们还力图开发中国音乐乃至茶叶等选题,其他出版物包括有关中国政治、经济和民族的讨论,从而形成一套内容较为完整的关于中国的文库。
中国和西方出版商必须共同努力,帮助各国民众在中国的本土背景中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个国家,否则在国际意识中,中国将始终是那头走进起居室的大象。中国大象一路高歌猛进,但仅仅如此是没有用的。全世界都听得到中国大象的声音,但是我们必须学会如何诠释它的欢歌。
在吴伟女士的文章《热议中国》中,她将中国比作一头大象,外部世界的人们多是盲人摸象,将他们摸到的部分看作整体。这是一个多么迷人的意象:一头中国象!事实上,在云南省的确生活着中国本土的大象,尽管其数量大概不超过250头。我是在非洲长大的,通常人们认为那里是大象的故乡,而这种古老的庞然大物居然也能够在熊猫的故乡生存下来,世界真是奇妙。
言归正传,这个意象传达着一个严肃的观点,那就是中国是个万花筒一般的国家,对于其中的方方面面,西方人实在知之甚少。吴伟女士在此提出的论点就是:时事评论家们对中国、中国人抑或中国政治评头论足实属易事,要让人们看到这个国家的全貌却难上加难。
当然,很少有作者能够奢侈地将其观点写成长篇巨著,特别是在如今这个时代,人们更倾向于为杂志撰写短篇杂文,或者在网络上发表一些只言片语。然而在我看来,这个非同一般的国家有太多东西需要我们了解。如果想要对它做出公正的评价,无论是褒是贬,就必须花费一些时间,利用较长篇幅去考察它的方方面面。
我在大中华区工作迄今已有大约33年,有时难免会怀疑自己是否也已经“本土化”了。或许我本人也因为对这个国家深深着迷,无法完全公正客观地对它做出评价,也未可知?我不这么看。在英国,我一直是一个政治上的保守派,因此我显然不会转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立场。的确,我也会像许多西方人一样,对中国的某些政治和经济政策表示担忧。
不过,我个人的政治立场不能作为理由,阻止我们欣赏和赞叹中国政治家们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做出的伟大成就。那段时期,中国从一个混乱的时代走出来,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并正在走向国富民强。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我同意吴伟女士的主张,在公正客观地分析中国的成就方面,西方世界做得还远远不够。
英国有一句谚语,“大象走进起居室”,意思是发生了严重的问题,人们却回避解决,或者干脆置之不理。中国就是走进全球起居室的那头大象,许多人都在否认我们也可以从中国学到许多东西。西方人一直认为中国领导人需要从我们这里学这学那,但我坚信我们的确应该更加真诚和发自内心地惊叹: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的文化和道德风尚也值得艳羡。
我本人也曾花时间考察过关于当代中国的文献,也颇感失望,关注这个非凡国度的西方作者竟少之又少。有许多杰出的学者研究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科学进步,当然首先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但他们的作品多是专门针对学术界读者的。我会继续支持和启迪这些优秀学者的工作和精深见解,不过我觉得还需要一个四步走的策略,才能鼓励作者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多讨论当代中国。
首先,应该鼓励有些名气的西方作者来到中国,实地考察一下这个国家,和各个阶层的人士广泛接触,并将他们的发现付诸笔端。在这方面,应该不遗余力地对聚贤社(Leaders Ouest)等组织提供协助,该组织的宗旨正是联系来自各国社会的舆论制造者,以期促进跨文化理解,密切国际合作。
其次,中国需要认识到,在这里生活的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商人和新闻记者将成为潜在的作者群,让他们来撰写了解到的第一手资料。
第三,作家们应该以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解释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这样才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际上对于这个国家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兴趣。
最后,中国应该特别努力向西方读者推介本土的中国时事评论家。我觉得要想让人们了解中国,这最后一点非常关键。毕竟,如果没有那些生于斯、长于斯,以本土文化构筑整个世界观的人们积極参与,外人很难对任何文化有什么全面的了解。
我完全同意吴伟女士在一个问题上的现实态度,那就是没有哪一个人或者制度是十全十美的,只有充分考察和讨论那些不完美之处,而不是企图遮掩隐瞒,才能让人觉得真实可信。那也就是说,作家们在中国问题上,无疑需要“实事求是”地发表真实全面的观点。我们希望,所有人都能够拥有足够的勇气,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文化以及本国政治体制中的诸多缺点。作为一个即将参加大选的英国公民,面对英国最近几年的种种问题乃至错误,我更加强烈地感受到时不我待,我们现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力图尽全力达到自己倡导的标准。
那么我希望看到什么样的书籍?我又提倡一种什么样的未来模式呢?
第一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著作是马克·莱昂纳德的《中国怎么想?》(第四阶层出版公司)。它深入洞察了当今中国的决策过程,力图揭示这个国家不止存在一种政治思潮。政府内部真实存在着争论,争辩是切实存在的;中国或许在某些问题上采取了非常集权的做法,但并非西方世界通常描述的那样,在所有问题上都以专政处之。对此,我们必须予以深思。
至于我推崇的风格,—个很好的例子是备受尊敬的时事评论家克莱夫·詹姆斯的著作,他选用的标题很简单——《信言集》(皮卡多出版社)o的确,那正是我们每个^希望阅读的东西——可信的材料和文字。我读过的那一卷里,在许多来自世界各国的形形色色的故事之中,关于中国的文字相对较短。作者显然是有意为之,希望将自己关于中国的观点置于议论其他各国的大背景中,从而达到我希望看到的和谐,褒贬相间,风格诙谐。幽默风趣是詹姆断作品的关键元素—-看似无礼,读来却令人忍俊不禁。不要忘了,面向大众的书籍本来就是以娱乐为重的。我们应该容忍来自其他文化的幽默,并发自内心地欣赏这种幽默。
再回到文化。我觉得这才是现代中国象的躯干,也是应该深入广泛、持之以恒地探讨和开发的主题。当然首先需要使之易于理解。问题是中国的文化如此丰富多样,与西方^,通过教育接受的品位截然不同。不过这些文化现象妙趣横生,值得我们全面了解和尊重。那么对于那种文化,我们又该如何公平对待呢?
剑桥大学出版社认为,不可能在一本书中充分展示这个国家的纷繁万象,更何况西方读者根本不喜欢那样的书籍。他们希望阅读的东西要轻松得多。因此我们一直在与五洲传播出版社合作,再版并在西方市场上重新推出该社出版的30册关于各种中国文化元素的袖珍图书系列。每一册都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涵盖了从玉器到书法、从纺织到陶瓷、从园艺到家具等各个方面。此外,我们还力图开发中国音乐乃至茶叶等选题,其他出版物包括有关中国政治、经济和民族的讨论,从而形成一套内容较为完整的关于中国的文库。
中国和西方出版商必须共同努力,帮助各国民众在中国的本土背景中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个国家,否则在国际意识中,中国将始终是那头走进起居室的大象。中国大象一路高歌猛进,但仅仅如此是没有用的。全世界都听得到中国大象的声音,但是我们必须学会如何诠释它的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