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通过阅读树立对待事物的态度,培养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小学阶段是语言习得、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阅读量不断加大,所以应加强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有效阅读。作者结合自身的经历、感受对小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方法
人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我们通过阅读古今中外,了解、吸收各种思想,有利于了解这个世界、社会,学会了解自己。阅读能帮助我们到达身体到不了的地方。小学是思想的启蒙阶段,通过阅读开始试探性地接触丰富多彩的世界,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不仅是小学这个阶段,而且是为以后的阅读奠定基础,培养能力,阅读帮助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笔者通过对教学经历的总结分析小学语文阅读现状和能力的培养及改善意见。
一、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现状
1.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由于学校和家庭在阅读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生没有固定的时间进行阅读,而且阅读的领域较多限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涉及方面较少,限制知识面的开拓,没有找到适合的阅读方法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理解上还是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较大,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重视度不够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时候,对语文阅读我们有一定的答题模式,为了应付考试,在限定的时间内答题,学生并不能充分阐述理解,认知局限,并没有提高能力,相反还可能限制思维的发展。有些老师只是围绕课本进行简单的分析,使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受限,也容易使学生失去语文阅读兴趣。比如在讲授《戈壁滩》这一课时,从文章中学生能够认识到戈壁的荒芜、胡杨的顽强,但不能感受这些感觉,通过结合图片、视频等方式更强烈地传递这种感情。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地教育。”只有能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地阅读,能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才是真正的阅读。因此,在阅读教学时,阅读的方法和指导是语文教师首先要考虑的。
二、结合实践提出建议
1.学校为广泛阅读创造条件
学校为学生设立阅读室,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阅书籍,书室书籍涉及领域广泛,建设网络联系,让学生在家也可以阅读学校阅读室的书籍,为学生的阅读创造条件,校内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条件下,各班根据课程安排,由班主任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笔者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并每周拿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分享阅读体会。
2.改善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老师逐渐加深对课改理念的实践,课堂阅读教学始于学生,笔者之前授课时也是对文章进行细致的解析,将对各个教科书中的理解进行汇总,上课时进行分析,其实是将这种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容易产生思维懒惰和抑制自己的想法的现象,强制自己接受答案。针对这种普遍现象,老师在备课阶段,形成课案讨论小组,阐述教案内容、形式、侧重点,集思广益,老师首先开阔思路,科学归纳总结且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年级不同的特点,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课模式。针对现在学生的特点,在教课的模式上进行创新,教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培养主动、广泛阅读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大胆阐述想法.例如笔者在讲述《雷锋的故事》一文时,通过学生的回答,针对他们的理解和感受,自愿写一篇读后感和做一件事,有利于老师对学生进一步了解。现代教学需要不断改进,不断地结合现实特点进行改善,提高切合度。关于课外的阅读在班级成立阅读汇,学生自愿参加,分享阅读心得,一种思想交换就会有两种思想,扩大知识面。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实施掌握学生的阅读状态、阅读内容。
3.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针对小学生两点一线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社会活动相对较少这一特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与孩子相伴时间最长的教导者。有些家长过于看中孩子的名次、成绩,忽视对孩子的全面培养,不在意孩子读的什么,有没有阅读,甚至认为课外阅读是浪费时间,影响孩子阅读兴趣的形成,甚至这种观念在对孩子性格形成方面影响很大。家长应该和老师形成统一的教育观念,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肯定孩子的阅读,家长应该树立榜样,且和孩子保持沟通,即了解孩子在看什么,想什么,对他思想的形成有一定的了解。
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对人观念、理解力的形成至关重要,本文从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四个方面谈谈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各方的努力,相信学生的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以及这种改善对他今后的人生有重大的影响。阅读不仅具有积累知识、强化道德意识、培养语言能力,还具有开发大脑、塑造个性的作用。一个人的一生离不开阅读,阅读者应该把阅读变为自己的一种精神享受,语文教学更应该把阅读者能够享受阅读作为至上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窦桂梅,主编.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51,54-58.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方法
人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我们通过阅读古今中外,了解、吸收各种思想,有利于了解这个世界、社会,学会了解自己。阅读能帮助我们到达身体到不了的地方。小学是思想的启蒙阶段,通过阅读开始试探性地接触丰富多彩的世界,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不仅是小学这个阶段,而且是为以后的阅读奠定基础,培养能力,阅读帮助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笔者通过对教学经历的总结分析小学语文阅读现状和能力的培养及改善意见。
一、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现状
1.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由于学校和家庭在阅读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生没有固定的时间进行阅读,而且阅读的领域较多限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涉及方面较少,限制知识面的开拓,没有找到适合的阅读方法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理解上还是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较大,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重视度不够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时候,对语文阅读我们有一定的答题模式,为了应付考试,在限定的时间内答题,学生并不能充分阐述理解,认知局限,并没有提高能力,相反还可能限制思维的发展。有些老师只是围绕课本进行简单的分析,使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受限,也容易使学生失去语文阅读兴趣。比如在讲授《戈壁滩》这一课时,从文章中学生能够认识到戈壁的荒芜、胡杨的顽强,但不能感受这些感觉,通过结合图片、视频等方式更强烈地传递这种感情。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地教育。”只有能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地阅读,能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才是真正的阅读。因此,在阅读教学时,阅读的方法和指导是语文教师首先要考虑的。
二、结合实践提出建议
1.学校为广泛阅读创造条件
学校为学生设立阅读室,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阅书籍,书室书籍涉及领域广泛,建设网络联系,让学生在家也可以阅读学校阅读室的书籍,为学生的阅读创造条件,校内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条件下,各班根据课程安排,由班主任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笔者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并每周拿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分享阅读体会。
2.改善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老师逐渐加深对课改理念的实践,课堂阅读教学始于学生,笔者之前授课时也是对文章进行细致的解析,将对各个教科书中的理解进行汇总,上课时进行分析,其实是将这种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容易产生思维懒惰和抑制自己的想法的现象,强制自己接受答案。针对这种普遍现象,老师在备课阶段,形成课案讨论小组,阐述教案内容、形式、侧重点,集思广益,老师首先开阔思路,科学归纳总结且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年级不同的特点,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课模式。针对现在学生的特点,在教课的模式上进行创新,教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培养主动、广泛阅读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大胆阐述想法.例如笔者在讲述《雷锋的故事》一文时,通过学生的回答,针对他们的理解和感受,自愿写一篇读后感和做一件事,有利于老师对学生进一步了解。现代教学需要不断改进,不断地结合现实特点进行改善,提高切合度。关于课外的阅读在班级成立阅读汇,学生自愿参加,分享阅读心得,一种思想交换就会有两种思想,扩大知识面。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实施掌握学生的阅读状态、阅读内容。
3.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针对小学生两点一线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社会活动相对较少这一特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与孩子相伴时间最长的教导者。有些家长过于看中孩子的名次、成绩,忽视对孩子的全面培养,不在意孩子读的什么,有没有阅读,甚至认为课外阅读是浪费时间,影响孩子阅读兴趣的形成,甚至这种观念在对孩子性格形成方面影响很大。家长应该和老师形成统一的教育观念,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肯定孩子的阅读,家长应该树立榜样,且和孩子保持沟通,即了解孩子在看什么,想什么,对他思想的形成有一定的了解。
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对人观念、理解力的形成至关重要,本文从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四个方面谈谈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各方的努力,相信学生的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以及这种改善对他今后的人生有重大的影响。阅读不仅具有积累知识、强化道德意识、培养语言能力,还具有开发大脑、塑造个性的作用。一个人的一生离不开阅读,阅读者应该把阅读变为自己的一种精神享受,语文教学更应该把阅读者能够享受阅读作为至上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窦桂梅,主编.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51,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