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学杨柳半年绿 要学松柏四季青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2c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营造归属感
  1.“众擎易举”
  造成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原因是归属感的缺失。归属感,往往来自于精神层面。例如,在校运动会的前期策划中,调动体育组所有成员提出建议,并将所有建议进一步汇总。在这个过程中,根据教师提出的可行性方案进行探讨与深究,在弥补不足并逐步完善的基础上,落实分工,责任到人,从而让组内成员相互间通过沟通交流达到共识,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个人在群体中的作用。
  2.“磐石之固”
  提高体育组成员归属感,除了需要内部相互间的交流认可,也可通过参与具体活动来实现。以笔者学校开展田径运动会为例,以往的压轴项目是以办公室或某一学科组为单位进行百米接力赛,体育组全体成员负责所有裁判事宜。这项校内大型体育活动中,从制订方案到实践开展,体育教师最为辛苦却没有展现的机会,对此体育组所有成员强烈要求集体参与这项活动,并表示可以不计算奖次。最终,当体育组老少组合在赛场上一马当先冲过终点时,其他学科教师都投以敬佩的眼神,同组成员都兴奋地聚在一起欢庆胜利,强烈的团队自豪感与归属感也油然而生。
  3.“将心比心”
  一些体育组中,存在“刺头”,他们在工作中往往令校领导头疼、难堪,但心眼却不坏。仔细分析这类体育教师可知,他们往往是由于之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所以选择以“刺头”角色进行自我保护。对于这类同事,作为组员,要做的不是隐忍,而是关爱,平常多一些关怀,多一些倾听,遇到事情需要处理时多一些意见的征求,不因之前的所闻而轻易定义他人的为人。与此同时,在对方处理事务不妥之时,在设身处地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直言相告,尽管忠言逆耳,事后对方也会理解并感受到坦诚相待。以真心“唤”真心的方式,更有利于体育教师产生归属感。
  二、造就存在感
  1.积极开展活动,提高影响力
  在常规教学时间内,体育教师往往会被“埋没”在教师队伍中,就算平时早出晚归地投入到艰苦的训练工作中也是如此。除了全校大型体育活动前后时间段之外,体育教师并不能引起多少关注度与认同感。既然如此,那就要开展更多类型的体育活动,并将其渗透到日常学校工作中,在不干扰学校常规课时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并巧妙地延长活动周期,让校园体育活动此起彼伏。例如,在校园足球系列活动中,从一年级至六年级每个年级段设置两三项相关活动,每个年级依次开展一项活动,以此周而复始地进行。这一方式的积极意义在于:一是避免某年级段在一项活动结束之后出现“偃旗息鼓”现象,而是积极投入到下一个相关活动的准备中去;二是化解以往“集中制”形式带来的弊端,避免活动的高强度、高密度,此外,适时为教师群体组织有趣并简单易行的体育活动,例如,足球绕障碍、排球垫球入筐、篮球传球比准等,不仅有助于间接向教师群体普及相关体育知识、技能,发挥教师群体的主观能动性,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不仅最大幅度地收获了教师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支持力,而且体育教师往往受邀向其他学科教师传授相关技能,这有利于增强体育教师在教师群体中的存在感。
  2.着力课程开发,诱发创造力
  义务教育阶段拓展性课程的开发权交于教师手中,这也意味着教师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有更多的主动权,在体育教育教学领域中,自然也就有利于调动体育教师在相应拓展性课程中的教学热情。以篮球拓展性课程为例,学生选择该课程是出于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学生的兴趣爱好将有利于教師在课程开展过程中针对性地添加及筛选教学内容,巧妙设置教学流程,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这种专项性课程教学不同于常规体育课中的常态教学,学生具有更充分的体验与练习的实践时间,参与课堂的学生不仅对于该课程有一定的偏爱,而且往往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在实施过程中更有利于积极地向授课教师反馈,从而实现师生互动,助推课堂效率提升。
  3.汇聚外在力量,体现关注度
  众所周知,在众多学科之中,体育学科的教师最为团结。这与一些讲究团队协作的体育项目如排球、篮球、足球等密不可分。然而一所普通学校中体育教师往往是寥寥数人,不能以“大学科”自居,在自身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向外界“搬救兵”的策略。以校内一次青年教师公开课展示为例,除了校领导到场之外,体育组同时邀请了附近几个兄弟学校的十几位前辈同仁莅临指导。原本极为普通的一次常规活动,俨然已如同一个区域性的研训活动。众多体育同仁的捧场让校领导甚是惊叹,也让他们对体育组另眼相看。不仅如此,上课教师更是转变态度,积极准备。这一举措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始料不及,事后所有体育教师达成共识——今后任何同仁“搭台唱戏”,其他人员必“亲临捧场”。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形成源自诸多因素,究其缘由与归属感、存在感的缺失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除了合理的职业规划之外,营造适宜的工作环境以及不断体现存在的价值才更有利于调动教师如同松柏长青般保持积极乐观的工作心态,进而在长远的职业生涯中稳步前行。
其他文献
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重庆市大足区教委承办,大足区教师进修学校与大足区海棠小学协办的重庆市第五届中小学体育教师技能比赛已9月25-27日圆满结束。整个活动组委会精心策划,准备充分,协调有力,组织高效,较好地实现了“以赛促培,以培促研”的目标。正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研究所所长吴键博士讲到:本次教学技能比赛与交流,共有来自重庆市各地区中小学共272名体育教师优秀代表将呈现给我们一场场关于体
开展毽球运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强身健体,更可以使得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和发展。笔者学校正在开展毽球校本选修课程,所以拿到执教教师的毽球教案后,笔者十分喜悦,并将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进行了实践。  一、课时内容表述的确定  关于运动项目表述的确定,执教教师确定为《毽球——踢球与起球技术》,笔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梳理和系列文献的研究发现,历史悠久的毽球项目的相关技术的分类有很多种,常见的有“盘、
2016年6月6-8日,北京市朝阳区第四届“国际档案日”暨第八届“档案馆日”在朝阳区档案馆举行。北京市档案局副局长马素萍,朝阳区副区长黄晓伟,北京市档案局处长刘立,朝阳区档案馆馆长王海军、副馆长李军、黄海舰等有关领导出席了活动,并为朝阳区体育特级教师关槐秀等6位“首批荣誉馆员”颁发了聘书。  朝阳区档案馆是国家二级档案馆、北京市一级档案馆,目前馆藏档案197个全宗,316962卷、160981件档
创建特色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荔湾区林凤娥小学按照广州市和荔湾区教育局有关“一校一品”特色学校创建活动要求,以篮球项目为依托,传承“以球养德、以球启智、以球会友、以球健体”的篮球文化,创建篮球特色学校。学校以开发校本课程、队伍建设、大课间、特色活动和课余训练等途径探索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有效提升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从篮球特色创建之路,走向特色发展
中国学校体育:作为花都区教育部门的主管领导,您怎么理解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其在学校教育整体工作中的重要性?  陈照麟:毛泽东主席早在1957年就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毛主席讲得最好,学生就是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不可偏废。从自己分管的工作来讲,我始终认为每一项工作都非常重要,不同的学科也一样重要。就体育学科来讲,第一,我们不能把其仅仅定位于
编者按: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多年来持续下降,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各级各类学校积极通过多种途径扭转这一形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竞赛。特别是全员运动会的兴起,引起了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普遍关注。从1990年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指出的“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到2007年的中央7号文件中要求“学校每年要召开春、秋季运动会,因地制宜地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
准备部分是体育教学开始的部分,也是基本部分的基础和前提,此部分可满足学生心理和生理的需要,同时也是对技术的认知体验。在此部分中,通过有效地组织教学,可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有利于中枢神经对运动器官的调节,也有利于身体运动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说好课的开始,准备部分起着关键的作用;如何在短暂的40min课堂安排和设计准备部分,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精彩而且有乐趣,同时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笔者试着围绕
一、初写案例  临近放寒假时,我在博客上看到《中国学校体育》举办“第三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评比活动”的通知,于是,马上着手准备案例的撰写。  刚开始撰写教学案例时,还不知“案例”是什么,不知與教案和教学设计有什么区别。通过在网上查询,才对教学案例的撰写有了初步的认识。  于是,我选择了一节曳步舞的教学课作为素材,撰写了《一堂精彩的曳步舞教学课》的教学案例。  其实,在“曳步舞”教学中,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属于一类破坏性肺疾病,主要特征为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且气流受限常常表现为进行性发展。慢性阻塞性肺疾与肺部对气体或者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虽然属于气道疾病,也会对患者全身系统造成影响。因此,患者需要高度重视该病的预防和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症状有咳嗽、咯痰、呼吸困难、气短、喘息以及胸闷等。患者通常在清晨咳嗽加剧,夜间伴有阵咳。
时任某互联网公司营运总监的曾女士一天晚上回到家,女儿告诉她:“妈妈,我对不起你,我太累了,我不想活了。”这话把疲惫的曾女士震惊了,她没想到平日里文静乖巧的女儿怎么会说出这种话。女儿现在上初二了,虽然平时成绩不怎么好,但看到女儿认真努力的样子,曾女士并没有责备女儿,一直相信只要女儿努力,成绩会好起来的。幸运的是,女儿的这番话引起了曾女士的高度注意,她把人生的重心从忙碌的工作中渐渐转移到了对女儿关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