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营造归属感
1.“众擎易举”
造成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原因是归属感的缺失。归属感,往往来自于精神层面。例如,在校运动会的前期策划中,调动体育组所有成员提出建议,并将所有建议进一步汇总。在这个过程中,根据教师提出的可行性方案进行探讨与深究,在弥补不足并逐步完善的基础上,落实分工,责任到人,从而让组内成员相互间通过沟通交流达到共识,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个人在群体中的作用。
2.“磐石之固”
提高体育组成员归属感,除了需要内部相互间的交流认可,也可通过参与具体活动来实现。以笔者学校开展田径运动会为例,以往的压轴项目是以办公室或某一学科组为单位进行百米接力赛,体育组全体成员负责所有裁判事宜。这项校内大型体育活动中,从制订方案到实践开展,体育教师最为辛苦却没有展现的机会,对此体育组所有成员强烈要求集体参与这项活动,并表示可以不计算奖次。最终,当体育组老少组合在赛场上一马当先冲过终点时,其他学科教师都投以敬佩的眼神,同组成员都兴奋地聚在一起欢庆胜利,强烈的团队自豪感与归属感也油然而生。
3.“将心比心”
一些体育组中,存在“刺头”,他们在工作中往往令校领导头疼、难堪,但心眼却不坏。仔细分析这类体育教师可知,他们往往是由于之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所以选择以“刺头”角色进行自我保护。对于这类同事,作为组员,要做的不是隐忍,而是关爱,平常多一些关怀,多一些倾听,遇到事情需要处理时多一些意见的征求,不因之前的所闻而轻易定义他人的为人。与此同时,在对方处理事务不妥之时,在设身处地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直言相告,尽管忠言逆耳,事后对方也会理解并感受到坦诚相待。以真心“唤”真心的方式,更有利于体育教师产生归属感。
二、造就存在感
1.积极开展活动,提高影响力
在常规教学时间内,体育教师往往会被“埋没”在教师队伍中,就算平时早出晚归地投入到艰苦的训练工作中也是如此。除了全校大型体育活动前后时间段之外,体育教师并不能引起多少关注度与认同感。既然如此,那就要开展更多类型的体育活动,并将其渗透到日常学校工作中,在不干扰学校常规课时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并巧妙地延长活动周期,让校园体育活动此起彼伏。例如,在校园足球系列活动中,从一年级至六年级每个年级段设置两三项相关活动,每个年级依次开展一项活动,以此周而复始地进行。这一方式的积极意义在于:一是避免某年级段在一项活动结束之后出现“偃旗息鼓”现象,而是积极投入到下一个相关活动的准备中去;二是化解以往“集中制”形式带来的弊端,避免活动的高强度、高密度,此外,适时为教师群体组织有趣并简单易行的体育活动,例如,足球绕障碍、排球垫球入筐、篮球传球比准等,不仅有助于间接向教师群体普及相关体育知识、技能,发挥教师群体的主观能动性,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不仅最大幅度地收获了教师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支持力,而且体育教师往往受邀向其他学科教师传授相关技能,这有利于增强体育教师在教师群体中的存在感。
2.着力课程开发,诱发创造力
义务教育阶段拓展性课程的开发权交于教师手中,这也意味着教师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有更多的主动权,在体育教育教学领域中,自然也就有利于调动体育教师在相应拓展性课程中的教学热情。以篮球拓展性课程为例,学生选择该课程是出于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学生的兴趣爱好将有利于教師在课程开展过程中针对性地添加及筛选教学内容,巧妙设置教学流程,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这种专项性课程教学不同于常规体育课中的常态教学,学生具有更充分的体验与练习的实践时间,参与课堂的学生不仅对于该课程有一定的偏爱,而且往往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在实施过程中更有利于积极地向授课教师反馈,从而实现师生互动,助推课堂效率提升。
3.汇聚外在力量,体现关注度
众所周知,在众多学科之中,体育学科的教师最为团结。这与一些讲究团队协作的体育项目如排球、篮球、足球等密不可分。然而一所普通学校中体育教师往往是寥寥数人,不能以“大学科”自居,在自身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向外界“搬救兵”的策略。以校内一次青年教师公开课展示为例,除了校领导到场之外,体育组同时邀请了附近几个兄弟学校的十几位前辈同仁莅临指导。原本极为普通的一次常规活动,俨然已如同一个区域性的研训活动。众多体育同仁的捧场让校领导甚是惊叹,也让他们对体育组另眼相看。不仅如此,上课教师更是转变态度,积极准备。这一举措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始料不及,事后所有体育教师达成共识——今后任何同仁“搭台唱戏”,其他人员必“亲临捧场”。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形成源自诸多因素,究其缘由与归属感、存在感的缺失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除了合理的职业规划之外,营造适宜的工作环境以及不断体现存在的价值才更有利于调动教师如同松柏长青般保持积极乐观的工作心态,进而在长远的职业生涯中稳步前行。
1.“众擎易举”
造成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原因是归属感的缺失。归属感,往往来自于精神层面。例如,在校运动会的前期策划中,调动体育组所有成员提出建议,并将所有建议进一步汇总。在这个过程中,根据教师提出的可行性方案进行探讨与深究,在弥补不足并逐步完善的基础上,落实分工,责任到人,从而让组内成员相互间通过沟通交流达到共识,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个人在群体中的作用。
2.“磐石之固”
提高体育组成员归属感,除了需要内部相互间的交流认可,也可通过参与具体活动来实现。以笔者学校开展田径运动会为例,以往的压轴项目是以办公室或某一学科组为单位进行百米接力赛,体育组全体成员负责所有裁判事宜。这项校内大型体育活动中,从制订方案到实践开展,体育教师最为辛苦却没有展现的机会,对此体育组所有成员强烈要求集体参与这项活动,并表示可以不计算奖次。最终,当体育组老少组合在赛场上一马当先冲过终点时,其他学科教师都投以敬佩的眼神,同组成员都兴奋地聚在一起欢庆胜利,强烈的团队自豪感与归属感也油然而生。
3.“将心比心”
一些体育组中,存在“刺头”,他们在工作中往往令校领导头疼、难堪,但心眼却不坏。仔细分析这类体育教师可知,他们往往是由于之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所以选择以“刺头”角色进行自我保护。对于这类同事,作为组员,要做的不是隐忍,而是关爱,平常多一些关怀,多一些倾听,遇到事情需要处理时多一些意见的征求,不因之前的所闻而轻易定义他人的为人。与此同时,在对方处理事务不妥之时,在设身处地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直言相告,尽管忠言逆耳,事后对方也会理解并感受到坦诚相待。以真心“唤”真心的方式,更有利于体育教师产生归属感。
二、造就存在感
1.积极开展活动,提高影响力
在常规教学时间内,体育教师往往会被“埋没”在教师队伍中,就算平时早出晚归地投入到艰苦的训练工作中也是如此。除了全校大型体育活动前后时间段之外,体育教师并不能引起多少关注度与认同感。既然如此,那就要开展更多类型的体育活动,并将其渗透到日常学校工作中,在不干扰学校常规课时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并巧妙地延长活动周期,让校园体育活动此起彼伏。例如,在校园足球系列活动中,从一年级至六年级每个年级段设置两三项相关活动,每个年级依次开展一项活动,以此周而复始地进行。这一方式的积极意义在于:一是避免某年级段在一项活动结束之后出现“偃旗息鼓”现象,而是积极投入到下一个相关活动的准备中去;二是化解以往“集中制”形式带来的弊端,避免活动的高强度、高密度,此外,适时为教师群体组织有趣并简单易行的体育活动,例如,足球绕障碍、排球垫球入筐、篮球传球比准等,不仅有助于间接向教师群体普及相关体育知识、技能,发挥教师群体的主观能动性,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不仅最大幅度地收获了教师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支持力,而且体育教师往往受邀向其他学科教师传授相关技能,这有利于增强体育教师在教师群体中的存在感。
2.着力课程开发,诱发创造力
义务教育阶段拓展性课程的开发权交于教师手中,这也意味着教师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有更多的主动权,在体育教育教学领域中,自然也就有利于调动体育教师在相应拓展性课程中的教学热情。以篮球拓展性课程为例,学生选择该课程是出于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学生的兴趣爱好将有利于教師在课程开展过程中针对性地添加及筛选教学内容,巧妙设置教学流程,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这种专项性课程教学不同于常规体育课中的常态教学,学生具有更充分的体验与练习的实践时间,参与课堂的学生不仅对于该课程有一定的偏爱,而且往往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在实施过程中更有利于积极地向授课教师反馈,从而实现师生互动,助推课堂效率提升。
3.汇聚外在力量,体现关注度
众所周知,在众多学科之中,体育学科的教师最为团结。这与一些讲究团队协作的体育项目如排球、篮球、足球等密不可分。然而一所普通学校中体育教师往往是寥寥数人,不能以“大学科”自居,在自身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向外界“搬救兵”的策略。以校内一次青年教师公开课展示为例,除了校领导到场之外,体育组同时邀请了附近几个兄弟学校的十几位前辈同仁莅临指导。原本极为普通的一次常规活动,俨然已如同一个区域性的研训活动。众多体育同仁的捧场让校领导甚是惊叹,也让他们对体育组另眼相看。不仅如此,上课教师更是转变态度,积极准备。这一举措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始料不及,事后所有体育教师达成共识——今后任何同仁“搭台唱戏”,其他人员必“亲临捧场”。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形成源自诸多因素,究其缘由与归属感、存在感的缺失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除了合理的职业规划之外,营造适宜的工作环境以及不断体现存在的价值才更有利于调动教师如同松柏长青般保持积极乐观的工作心态,进而在长远的职业生涯中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