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将汉字字形演变历史概括为“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是错误的,草书的出现实际上早于楷书,至少不晚于楷书。在字形演变上,楷书、行书、草书可以作为一个时期。
关键词:汉字 字形 演变
近日听课,教师在讲授高中历史必修三汉字演变的过程时,将之总结为“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与同学交流,很多同学也都是这么认为的。这与史实不符。
这种说法的前半部分并无不妥,关键是“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部分不符合史实,因为草书的出现实际上早于楷书,至少不晚于楷书。
草书:草书这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可知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从近世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西汉汉武帝时字划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到新莽时期,有更多省划和连笔的字。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
楷书:楷书起源于魏晋时代,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南北朝时分流发展,到隋开始融合,入唐以后开始成熟并出现了众多楷书艺术家。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关于楷书的起源,還有一种说法。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
行书: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因此,行书出现的时间应该与草书或楷书差不多。
结论:综上所述,草书的出现应早于楷书(至少不晚于楷书),二者都是从隶书中演变而来的。出现的最早时间应该是汉代。作为字形演变历史,可以把楷书、行书、草书并列,表述为: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关键词:汉字 字形 演变
近日听课,教师在讲授高中历史必修三汉字演变的过程时,将之总结为“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与同学交流,很多同学也都是这么认为的。这与史实不符。
这种说法的前半部分并无不妥,关键是“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部分不符合史实,因为草书的出现实际上早于楷书,至少不晚于楷书。
草书:草书这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可知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从近世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西汉汉武帝时字划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到新莽时期,有更多省划和连笔的字。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
楷书:楷书起源于魏晋时代,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南北朝时分流发展,到隋开始融合,入唐以后开始成熟并出现了众多楷书艺术家。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关于楷书的起源,還有一种说法。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
行书: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因此,行书出现的时间应该与草书或楷书差不多。
结论:综上所述,草书的出现应早于楷书(至少不晚于楷书),二者都是从隶书中演变而来的。出现的最早时间应该是汉代。作为字形演变历史,可以把楷书、行书、草书并列,表述为: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