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镜头一:一位教师在执教《小动物过冬》时,别出心裁地把评价中用到的奖品设计成课文中描写的青蛙、小燕子、小蜜蜂等各种小动物的形象,并在课前向小朋友展示出来,要奖励给课堂上表现最好的小朋友。课堂上,小朋友们为了拿到这些有趣的动物图片,做的端端正正, 小手举的高高的,回答问题也很积极。老师也满心欢喜地将一幅幅动物画片送到小朋友的手上。再看看讲台下的同学们,有的人为拿不到奖品而失望叹息,有的人只顾着自己欣赏或和周围的同学炫耀奖品,喜形于色哪还顾得上去听别人的发言。
镜头二:前不久听了一节课,意外地发现,课堂教学中有了新的“招数”——老师口袋里塞满了各式各样的糖果。干什么用呢?原来是在课堂教学中用来奖励小朋友的。一个小朋友词读对了就奖励一块糖,一大组读对了同样也奖励每人一块糖。于是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有的小朋友甚至跑到了老师跟前举手。乍一看,学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也活跃。你再仔细一看,拿到糖的同学已经开始摆弄起来,糖果的香味真是太诱人了,有的竟拨开包装偷偷塞进了嘴里。几个不爱吃糖的孩子也做起了小动作,显然他们对此毫无兴趣。
从这两个小镜头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们为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将她们的“魔箱”带进了课堂。课堂上用“魔箱”里的物质进行奖励,教师其实已经意识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学生小小的成功都给以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但透过热闹的教学场面,仔细观察学生们的表现,你会发现他们的眼睛里充满的不是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关注与向往,而是热切地期盼着得到物质的奖励,显然他们对奖品的渴望已经远远超出了对学习活动本身的热爱。在镜头中,学生回答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得到老师手中的“动物卡片”来作为炫耀的资本。一旦老师宣布“动物卡片”全部做完了,学生便“啊”的一声,兴趣全无,再也不愿主动学习了。课堂时间是恒定的,是短暂的,是宝贵的,这两位教师不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去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潜心会文,却在重复的糖果诱惑中,浪费了不少有效的教学时间,使课堂教学和谐的进程因此而停滞,往往得不偿失。
美国的心理学家德西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结论证明:当一个人正对活动充满兴趣时,给他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他对活动本身的吸引力。如果以这样的鼓励方式很容易使教育走向另一个误区,这种发展性评价变成了一种物质诱惑,学生只重视奖品而不关注学习。语文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却只不过是一种泡沫而已。
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情感过程.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课程改革工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建立一个真实反映新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成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评价不等同于奖励,激励性的评价是调控课堂的一种手段,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如小红花、小星星等等。但从长远看,外在的物质奖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这种评价的力量是任何物质奖励所无法比拟的。
在课堂上,作为老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它作为一种评价原则,是以未满足的需要为激发起点,不仅注重评价要激发的近期和远期效应,而且把激发学生内在的评价需要作为评价的重要任务,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重要动力。对学生评价要求评价时必须同评价对象的内在需要相适应,学生有了评价的需求,对评价者有了信任感,才能把评价作为自身发展的需要,才能自觉地评价、主动地接受评价和评价他人,从而把外部评价转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动力。“激励性”作为一种具体的评价方式,主要以激励性的语言、鼓舞、唤醒孩子们主动参与课堂,进入课堂,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我评价进而学会自我反思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让学生开展评价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住的学习评价是教师的任务,学生只作为被评价的对象,只是学习的主体,只是以知识掌握与技能形成为主要任务,学生很少参与到评价中。学生评价缺乏主动性,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开展学生自己、同学间、小组间多主体评价的转化。
教师在评价中,除口头评价方式外,还要采用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的方式进行评价,要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眼神、丰富的情感,给学生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和拍拍肩膀的激励、握握手的感激。另外,还可以采取局面语言评价方式,如纸上评语、成长记录等,给学生一种阅读评语的渴望欲,给学生一种相互的选择权,给学生一种学习存盘的足迹感。也可以将口头评价与体态语评价相结合。
亲爱的老师们,摒弃您那些已经带入课堂或者正准备带入课堂的“魔箱”吧,学生们并不需要那些充满物质诱惑的奖励,您一个甜蜜的微笑,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温柔的抚摸,哪怕是奖励一项学习任务都已足矣。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我们真诚的心去开启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大门吧!
镜头二:前不久听了一节课,意外地发现,课堂教学中有了新的“招数”——老师口袋里塞满了各式各样的糖果。干什么用呢?原来是在课堂教学中用来奖励小朋友的。一个小朋友词读对了就奖励一块糖,一大组读对了同样也奖励每人一块糖。于是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有的小朋友甚至跑到了老师跟前举手。乍一看,学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也活跃。你再仔细一看,拿到糖的同学已经开始摆弄起来,糖果的香味真是太诱人了,有的竟拨开包装偷偷塞进了嘴里。几个不爱吃糖的孩子也做起了小动作,显然他们对此毫无兴趣。
从这两个小镜头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们为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将她们的“魔箱”带进了课堂。课堂上用“魔箱”里的物质进行奖励,教师其实已经意识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学生小小的成功都给以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但透过热闹的教学场面,仔细观察学生们的表现,你会发现他们的眼睛里充满的不是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关注与向往,而是热切地期盼着得到物质的奖励,显然他们对奖品的渴望已经远远超出了对学习活动本身的热爱。在镜头中,学生回答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得到老师手中的“动物卡片”来作为炫耀的资本。一旦老师宣布“动物卡片”全部做完了,学生便“啊”的一声,兴趣全无,再也不愿主动学习了。课堂时间是恒定的,是短暂的,是宝贵的,这两位教师不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去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潜心会文,却在重复的糖果诱惑中,浪费了不少有效的教学时间,使课堂教学和谐的进程因此而停滞,往往得不偿失。
美国的心理学家德西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结论证明:当一个人正对活动充满兴趣时,给他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他对活动本身的吸引力。如果以这样的鼓励方式很容易使教育走向另一个误区,这种发展性评价变成了一种物质诱惑,学生只重视奖品而不关注学习。语文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却只不过是一种泡沫而已。
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情感过程.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课程改革工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建立一个真实反映新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成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评价不等同于奖励,激励性的评价是调控课堂的一种手段,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如小红花、小星星等等。但从长远看,外在的物质奖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这种评价的力量是任何物质奖励所无法比拟的。
在课堂上,作为老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它作为一种评价原则,是以未满足的需要为激发起点,不仅注重评价要激发的近期和远期效应,而且把激发学生内在的评价需要作为评价的重要任务,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重要动力。对学生评价要求评价时必须同评价对象的内在需要相适应,学生有了评价的需求,对评价者有了信任感,才能把评价作为自身发展的需要,才能自觉地评价、主动地接受评价和评价他人,从而把外部评价转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动力。“激励性”作为一种具体的评价方式,主要以激励性的语言、鼓舞、唤醒孩子们主动参与课堂,进入课堂,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我评价进而学会自我反思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让学生开展评价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住的学习评价是教师的任务,学生只作为被评价的对象,只是学习的主体,只是以知识掌握与技能形成为主要任务,学生很少参与到评价中。学生评价缺乏主动性,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开展学生自己、同学间、小组间多主体评价的转化。
教师在评价中,除口头评价方式外,还要采用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的方式进行评价,要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眼神、丰富的情感,给学生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和拍拍肩膀的激励、握握手的感激。另外,还可以采取局面语言评价方式,如纸上评语、成长记录等,给学生一种阅读评语的渴望欲,给学生一种相互的选择权,给学生一种学习存盘的足迹感。也可以将口头评价与体态语评价相结合。
亲爱的老师们,摒弃您那些已经带入课堂或者正准备带入课堂的“魔箱”吧,学生们并不需要那些充满物质诱惑的奖励,您一个甜蜜的微笑,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温柔的抚摸,哪怕是奖励一项学习任务都已足矣。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我们真诚的心去开启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大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