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物理观察能力的培养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经过认真地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到物理现象中蕴涵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观察是学生打开物理之门的金钥匙,好的观察能力对学生物理学科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呢?笔者作为有多年教学经验的物理教师,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循序渐进来培养。
  一、让学生了解观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的主动性
  观察作为一种物理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初中生往往对科学充满了向往,同时也往往容易“妄自菲薄”,认为科学是科学家的专利,离自己很遥远。因此,教师不能忽视物理学发展史的教育。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历史上也不乏其他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有重大发现的例子。牛顿因观察苹果落地而总结得出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作为物理教师,要重视对物理学发展史上因为善于观察而成功事例的介绍,同时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教导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培养他们观察的主动性。这也有效地体现出“物理来源生活,服务于生活”的“STS思想”[STS教育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教育。STS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率先提出的,其基本观点是,“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对实验有自然的亲切感,从而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二、教授学生观察方法,提升学生观察水平
  初中生由于受知识水平和心理素质的限制,在观察时容易偏移学习目标,遇忙手足无措,耐力较差。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在实验观察前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预热,打好相关“预防针”。这样做,看似多花了时间,实则“磨刀不误砍柴工”,实验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观察时要能根据实验目的,分清观察的主次
  实验前教师要明确实验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使学生明确实验中应该调动哪些感官,在实验各阶段应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如在观察“水的沸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观察: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大小如何变化?温度计的读数怎样变化?声音响度的变化?停止沸腾时,温度是否变化?明确了观察对象是气泡、温度计和声响,学生自然明白实验时要同时调动眼、耳、手参与,一旦开始实验,不会再纠集于酒精灯等其他的装置问题。
  2.观察要能根据设计的步骤,有计划地去进行观察
  实验过程如果复杂,教师应指导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明确每步应观察的现象。如研究“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实验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先根据影响因素猜想,确定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粗略表述研究过程“电阻一定,改变电压,观察电流;电压一定,改变电阻,观察电流”。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实验条件,确定所需器材,详细设计实验步骤、电路和记录表格。如此,虽然实验过程复杂,但有步骤的引导,学生明确了各过程观察对象,实验时虽忙但不乱。
  3.观察要能根据实验时间的长短,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的耐心和多次实验重复观察的习惯
  如电热实验中,要让火柴被电热丝点燃,需要较长的时间。由于过去的实验时间较短,这个实验经过较长时间还没明显现象,学生就容易产生不耐情绪,伴随骚动现象。这时,我们教师一方面要通过电表示数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有没出现故障,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不是所有实验都是立即产生现象、得出结论,比如开普勒行星运动规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法线等,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实验观察的态度,珍惜真理、知识的来之不易。再如,滚摆运动一个周期时间很短,实验要求观察一个周期内滚摆位置和能量的变化,对学生实验能力提出来很高要求,我们可以提示学生多周期反复观察。
  4.观察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要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思考
  学生思维能力要得到提高,实验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的热烈的气氛上,而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后思考。只有通过思考,才能透过现象发现现象后隐藏的道理和本质。比如“体验大气压的存在”实验中,易拉罐“瘪”了的现象,教师应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引导学生寻找压瘪易拉罐的力的来源,进而才能真正体验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学生要学会思考,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分析现象的方法。比如推理法在伽利略理想实验中的应用,数理结合在欧姆定律规律建立中的应用等。学生思考方法的掌握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而要在平时的实验观察、数据处理中逐渐渗透,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通过思考,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而不是对实验现象的死记硬背。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尽量给学生创造观察机会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教材安排,有条件应尽可能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观察和实验,动手、动眼、动脑,才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比如“电磁继电器”知识,在苏科版教材中并没有安排实验,而我们学校备课组在研究后决定增加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多了观察和实践的机会,对继电器工作原理和在电路中的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在历年中考中,该类题型的得分率都远超其他兄弟学校。可见,一节课的“浪费”,往往可以弥补多节课的说教,事半功倍,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课堂上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课后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同样可以找到可供学生观察的实例,如家庭中厨房、电器的各种物理现象,建筑工地上机械的作业等。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针对所学知识有目地的去观察和思考,这不仅有利于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学生终身学习等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细致入微、迅速及时、持之以恒的观察是学好物理、应用物理、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应讓学生以厚实的知识为基础,明确的观察为目的,激发观察的兴趣,养成观察的习惯,掌握观察的方法,强化观察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观察力达到较高的水平,为取得更大的成就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编 高伟)
其他文献
本文从背诵的益处谈起,说到阅读的重要性,解读了情趣教学的方法和意义,最后以彰显语文教学的不同之处结尾.管窥蠡测,一沤之得,分享同仁.
“2006年,全球变压器市场规模为205亿美元,而ABB变压器占据着21%的市场份额,高出第二位9%的市场占据量两倍多”。
彭丽媛说:“传统文化是我最好的精神食粮.”生于斯,长于斯,浑金璞玉,天然美质.文化盛宴,浸了你的魂,摄了你的魄,卒成丰富的内在.
摘要:传道功成,解惑果就,非一朝一夕之力,非蹈常袭故能得。照本宣科,人人皆可;萧规曹随,何有发展?胶柱鼓瑟,庸者常为。优秀教师,须知机识变,破臼除窠,深研穷磨,如理作意,明辨慎思,讲求技巧,否则纵然一心营职,不惮劬劳,黾勉惕厉,舌敝唇焦,依然会事著功微,徒有劳苦,难收实效。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用于教学,也是殊途同归。我们在化工与环境系教学有年,深感唯有艺术地教学,巧妙地引领,细微地启发,如艳阳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这就对人们的知识与能力的应用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从现在起积极学习,勇于实践,把知识更多地应用于社会实践,实现生产力的转化。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在教学时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数学既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除了传授能力与能力外,还应该讲究艺术美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与感染。本文以《雨巷》教学为例,探讨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审美教育的一些做法与措施。  【关键词】《雨巷》 美感 艺术 课堂教学    让语文课充满艺术的美感是语文老师的责任。老师用各种方法將学生引入一种艺术境界,让他们流连忘返,心驰神往,这样,语文才有诗意,才有美感。于是,当一篇文章以美的意境和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时,
【案例背景】  针对学生作文立意单一、内容空洞、视野狭窄的问题,结合高一必修1二模块中关于“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的训练要求,根据精细化教学思想,以思维方法为突破口,设计了一节《超越自我,走向无限》的作文课。  同时本节课也是学校确定的新课程作文教学探究课。  【课堂描述】  师:同学们,我想同大家做个思维比赛,看谁的反应既快又好,为了体现公平,题由你们出。具体方式如下:随机点一位同学,点到的同学随
我国刑事被害人求偿问题一直未引起法学界的足够重视.刑事被害人最关心的物质损失补偿问题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如得不到合理解决,将会产生诸多消极影响.因此,设立赔偿义务人足额
连类引譬出自《列女·辩通传题序》:"惟若辩通,文辞可从,连类引譬,以投祸凶。"而将其应用在写作教学中,就是要引用与教学内容相类似的内容来指导学生写作。其实在我们平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