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高级的心理活动现象.教学中如何与学生交流,教师该如何做呢?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数学教学谈谈体会。
关键词数学教学 情感交流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色彩,特别是处于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教育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作为当今的教育者若仍按过去的观念去教育学生,势必不适应当今学生,甚至会出现与教育向背的效果。以至于目前很多同行对当前的教育形势和教育对象感到不适应,很多老师感到现在的学生不好教了,太难教育管理了,甚至有人消极地说:“学生,我想说爱你也不容易。”也有人说:“我们只做教书匠罢了,完成教学就行了,不要过多地去管他们。”面对这样的教育问题,我们作为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数学教师又该如何做?
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是要和学生加强情感交流,努力先从我们自身改起。情感教育是由爱所牵引的教育,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揭示数学美,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奥妙,促进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应注意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应注意通过巧妙的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应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激起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等等。这就是情感教育的情境性功能。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吉诺特在关于教师的作用和力量的论述中有这样一段话:“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育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景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从自身上找原因,我们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实在太少太少了。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高级的心理活动现象.教学中如何与学生交流,教师该如何做呢?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数学教学谈谈以下体会:
1 充分利用学生的直观感知,为提高学习数学兴趣作铺垫
(1)努力给学生留下你是比较容易接近的人的印象,让学生认为你是位值得信赖、值得尊重的老师,甚至他会把你作为崇拜的偶像。调查中发现年轻漂亮的老师让学生更易于接近,而我们的容貌与生俱来,改变并不容易,也不必刻意去改变,我们可做一些简单、可行的事,如可以勤洗头、勤换外套……这样给学生的初步印象也起码是一个讲卫生的人,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享受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相反可以想像一个蓬头垢面、甚至身带残疾的教师来上课会给学生带来压抑感、不愉悦感、甚至反感。同时在课堂老师是60~70人的注视焦点,老师的一举一动都在学生视线下,都在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也在模仿着老师。
(2)充分做好上第一节课的准备,因为第一印象往往更重要,就像下棋一样,好的布局这将决定全局的发展趋势。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认真钻研,慎取教法。第一节课通常是一章的开篇,内容又不太多,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力求让学生对教材有整体感,如讲函数时要结合高考对函数要求,贯穿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不等式、方程、圆锥曲线等知识由浅入深,将整个高中数学呈现给学生,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间的连贯性、延续性,也让学生感觉到学数学不是很难,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课堂上要向学生灌输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法、特殊值法、化归法、极限、逼近法、函数法、方程法、反证法、归纳法、类比法、演绎法等等,教学中适时增加数学人文思想的教导,介绍有关数学史知识,如中国和西方数学发展,介绍祖冲之、欧拉、高斯、费马、毕达哥拉斯等与高中数学有关的数学大家。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同时又能渗透着德育教育。
2 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尊重数学学习规律,严格按教育规律教学,力求循序渐进、有的放矢
(1)注重利用课堂“主阵地”的作用, 积极进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增强教师的课堂感染力。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课堂气氛,而课堂气氛是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作用和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群体心理状态。师生间关系是课堂人际关系的主要方面,而教师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优化数学课堂气氛,教师真诚的爱生态度和行为对于形成和谐的师生關系尤为重要。若数学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对学得好的学生给予赞赏,对待差生则时时给予鼓励和热情帮助,使整班学生都感到教师是学习上的伴侣和热心朋友,必将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学生成绩的根本途径,课堂教学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否有利于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将直接影响能否提高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一位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感染作用,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形成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交流,也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而和谐的课堂气氛将有利于知识的传播。数学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感受教材的思想感情,尤其重视数学教材中美育因素的挖掘,教师对数学教材的认识才能越来越深刻,运用语言时的心理感觉就越来越细腻丰富,这样上起课来才会语语含情、真挚感人、并富有感召力。一节课下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度过,既掌握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2)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调控感情,充分进入角色。数学教学也是一种艺术,教师在授课时要提高语言艺术、增强情感体验,数学教师只有把教材、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上升到自己的心理体验,才会出现情绪冲动,迫切地想要说、想要讲,这时老师的教学才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同时教师也愈加对自己的职业及学生有了浓厚的感情、对数学教材有了深切体会后,自然就有真情的流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讲授就一定能感动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因为这中间还有一个是否善于表达的问题,即“用声传情”的技巧。由于声音是有声语言的一种载体,教学语言感情色彩的表现,依赖于它的快慢强弱、轻重停连以及语气语调的起伏变化。只有正确掌握和处理好这种变化,才能正确显示数学教师变化起伏的内在感情,才能真正产生感情共鸣。
(3)注重学法指导,努力寻求适合数学学科的学法,力争事半功倍之效。数学毕竟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中特别要注重知识的归纳,想方设法变烦琐的知识为简单易行的规律。例如在讲解概率一章时,我要求学生把所有古典概型问题都转化为小球与盒子问题,如掷骰子三次,至少出现2点一次的概率?对应转化为有编号为1、2、3、4、5、6小球,编号为一、二、三的盒子3个,求每盒子放一球,2号球(可重复使用)至少一次放在编号为一、二、三的盒子的概率为多少?其他问题可以类似转化,这样看似较为复杂的问题,学生学起来也能比较轻松,起码从思想上会认为题型很少,很有信心学好这部分知识。从这一届新课改以来我就尝试用这种方法教学,两年来效果很明显,学生一致认为负担减轻了,学起来更有信心了。同样我要求在课后学习笔记里着重把问题进行归纳,尽可能的归类,划分到每一种数学方法,每一个知识点。往往一学期下来,让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随手可及,同时复习时能突出重点、得心应手,效果很是明显。
(4)正确对待学生成绩,让一次次考试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进步的阶梯。学生成绩是学习效果的集中体现,是公认的对学生一阶段学习的概括与检测,因此这也是家长、老师重视和长谈的话题,久而久之也成为社会很敏感的话题,但单凭成绩并不能说明学生学习全过程,成绩不是学习生活的全部,成绩的好坏受到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部分差生成绩上升较慢,而他们对成绩的渴望又比较高,往往形成比较明显的反差,他们更需要从老师、家长那里得到鼓励和支持。学生中对成绩也很敏感,更多的学生不愿意谈这个话题,也不是他们成绩都差,长期在老师、家长的质问中已经有些麻木,有的学生已经对成绩失去信心,因为成绩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是失望,是无奈。也就是学生对成绩问题已经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这也正需要老师处理好的工作,也是老师与学生要处理好的,交流好的必要的东西。生活中我一般先不谈这个问题,从其它方面入手,逐步深入。因为我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首先肯定學生已经取得成绩,给他们以信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不足,引导他们自己主动去寻求学习上的不足,这样比起过去的单一的教法,让学生更易于接受。有时我先让学生“冷一冷”,等到学生主动让老师给他分析考试的情况,这时时机比较成熟,再展开教育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得心应手。两年来我与学生再谈及成绩已经是顺其自然了。
(5)经常与学生交流学数学的体会,试着多与学生共同欣赏和畅谈数学。要让学生有学好数学的信心,有解决问题的勇气,就要培养学生的成功感、成就感,要积极联系“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感觉”,逐步让学生领会“悟”在数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悟”性,即强调学生自身的内省,老师平时要多注重与学生交流,当其问及疑难问题时,要尽可能贴近学生,深入与学生钻研问题,真的达到百问不厌,要把这作为一种契机,作为与学生沟通的重要途径。数学教学中要让每位学生去体验数学美和学习数学的快乐。平时我经常深入教室宿舍与学生交谈,作为数学老师,若不能为自己的学生提供心灵的滋养,进行精神的塑造;不能为自己的学生成长提供愉悦的环境、条件和舞台,那么老师的存在是没有多大生命价值的。我是偏爱思考的人,与学生经常交流,批评他们的时候,就用平和形式善意提醒,这样的批评方式,注重学生的内在体验,让学生在体验和锻炼中获得心灵的滋润,找到创造的灵感,实现情感的升华,学生也很喜欢。使他们在快乐中成长,在羡慕和兴奋中体会数学美,尽情挥洒思维的火花。
3 学会换角度看问题,能站在学生角度去看问题,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目前学生学习任务特别重、时间又紧,不少学生感到很压抑。究其原因现在的学生面临着高考,年轻的学子们经常会情绪激动,处理问题难免有所偏差。就连平常一些琐事,也会感到厌烦,比如上课时精力不集中,老师的善意提醒会得到学生反感,有时甚至是十分不理解的反对。记得2007年高考中,一名监考老师在查验准考证时不小心碰掉了考生的笔,该考生拍案而起,责令老师捡起笔。若老师按平常方法处理的话,结果可想而知,学生肯定会影响考试成绩,当然影响也不是老师的错,但毕竟不是大家期望的结果。就需要老师更能有耐心,有更高的素质,要理解学生的心情。我们老师处理得很好,先向考生说对不起,然后给学生捡起笔来,这不仅让学生迅速平息,反而让学生深感愧疚。现在看来学生发怒的原因很简单,高考中他很着急,害怕影响考试心情,遇到突发事情始料不及,不无恶意。说明当今教育对老师要求更高,也需要老师更进一步理解学生,也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处理事情才能得心应手。事实说明老师与学生更需要做朋友。教育中老师要努力寻找通过数学与日常生活、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兴趣,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内容上去,这就是情感教育的迁移性功能。注意利用和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迁移性、感染性、情境性、自主性、可导性等功能,才能真正做到在数学教学中既教书又育人。
关键词数学教学 情感交流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色彩,特别是处于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教育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作为当今的教育者若仍按过去的观念去教育学生,势必不适应当今学生,甚至会出现与教育向背的效果。以至于目前很多同行对当前的教育形势和教育对象感到不适应,很多老师感到现在的学生不好教了,太难教育管理了,甚至有人消极地说:“学生,我想说爱你也不容易。”也有人说:“我们只做教书匠罢了,完成教学就行了,不要过多地去管他们。”面对这样的教育问题,我们作为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数学教师又该如何做?
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是要和学生加强情感交流,努力先从我们自身改起。情感教育是由爱所牵引的教育,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揭示数学美,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奥妙,促进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应注意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应注意通过巧妙的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应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激起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等等。这就是情感教育的情境性功能。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吉诺特在关于教师的作用和力量的论述中有这样一段话:“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育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景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从自身上找原因,我们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实在太少太少了。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高级的心理活动现象.教学中如何与学生交流,教师该如何做呢?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数学教学谈谈以下体会:
1 充分利用学生的直观感知,为提高学习数学兴趣作铺垫
(1)努力给学生留下你是比较容易接近的人的印象,让学生认为你是位值得信赖、值得尊重的老师,甚至他会把你作为崇拜的偶像。调查中发现年轻漂亮的老师让学生更易于接近,而我们的容貌与生俱来,改变并不容易,也不必刻意去改变,我们可做一些简单、可行的事,如可以勤洗头、勤换外套……这样给学生的初步印象也起码是一个讲卫生的人,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享受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相反可以想像一个蓬头垢面、甚至身带残疾的教师来上课会给学生带来压抑感、不愉悦感、甚至反感。同时在课堂老师是60~70人的注视焦点,老师的一举一动都在学生视线下,都在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也在模仿着老师。
(2)充分做好上第一节课的准备,因为第一印象往往更重要,就像下棋一样,好的布局这将决定全局的发展趋势。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认真钻研,慎取教法。第一节课通常是一章的开篇,内容又不太多,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力求让学生对教材有整体感,如讲函数时要结合高考对函数要求,贯穿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不等式、方程、圆锥曲线等知识由浅入深,将整个高中数学呈现给学生,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间的连贯性、延续性,也让学生感觉到学数学不是很难,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课堂上要向学生灌输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法、特殊值法、化归法、极限、逼近法、函数法、方程法、反证法、归纳法、类比法、演绎法等等,教学中适时增加数学人文思想的教导,介绍有关数学史知识,如中国和西方数学发展,介绍祖冲之、欧拉、高斯、费马、毕达哥拉斯等与高中数学有关的数学大家。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同时又能渗透着德育教育。
2 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尊重数学学习规律,严格按教育规律教学,力求循序渐进、有的放矢
(1)注重利用课堂“主阵地”的作用, 积极进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增强教师的课堂感染力。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课堂气氛,而课堂气氛是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作用和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群体心理状态。师生间关系是课堂人际关系的主要方面,而教师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优化数学课堂气氛,教师真诚的爱生态度和行为对于形成和谐的师生關系尤为重要。若数学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对学得好的学生给予赞赏,对待差生则时时给予鼓励和热情帮助,使整班学生都感到教师是学习上的伴侣和热心朋友,必将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学生成绩的根本途径,课堂教学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否有利于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将直接影响能否提高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一位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感染作用,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形成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交流,也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而和谐的课堂气氛将有利于知识的传播。数学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感受教材的思想感情,尤其重视数学教材中美育因素的挖掘,教师对数学教材的认识才能越来越深刻,运用语言时的心理感觉就越来越细腻丰富,这样上起课来才会语语含情、真挚感人、并富有感召力。一节课下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度过,既掌握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2)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调控感情,充分进入角色。数学教学也是一种艺术,教师在授课时要提高语言艺术、增强情感体验,数学教师只有把教材、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上升到自己的心理体验,才会出现情绪冲动,迫切地想要说、想要讲,这时老师的教学才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同时教师也愈加对自己的职业及学生有了浓厚的感情、对数学教材有了深切体会后,自然就有真情的流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讲授就一定能感动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因为这中间还有一个是否善于表达的问题,即“用声传情”的技巧。由于声音是有声语言的一种载体,教学语言感情色彩的表现,依赖于它的快慢强弱、轻重停连以及语气语调的起伏变化。只有正确掌握和处理好这种变化,才能正确显示数学教师变化起伏的内在感情,才能真正产生感情共鸣。
(3)注重学法指导,努力寻求适合数学学科的学法,力争事半功倍之效。数学毕竟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中特别要注重知识的归纳,想方设法变烦琐的知识为简单易行的规律。例如在讲解概率一章时,我要求学生把所有古典概型问题都转化为小球与盒子问题,如掷骰子三次,至少出现2点一次的概率?对应转化为有编号为1、2、3、4、5、6小球,编号为一、二、三的盒子3个,求每盒子放一球,2号球(可重复使用)至少一次放在编号为一、二、三的盒子的概率为多少?其他问题可以类似转化,这样看似较为复杂的问题,学生学起来也能比较轻松,起码从思想上会认为题型很少,很有信心学好这部分知识。从这一届新课改以来我就尝试用这种方法教学,两年来效果很明显,学生一致认为负担减轻了,学起来更有信心了。同样我要求在课后学习笔记里着重把问题进行归纳,尽可能的归类,划分到每一种数学方法,每一个知识点。往往一学期下来,让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随手可及,同时复习时能突出重点、得心应手,效果很是明显。
(4)正确对待学生成绩,让一次次考试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进步的阶梯。学生成绩是学习效果的集中体现,是公认的对学生一阶段学习的概括与检测,因此这也是家长、老师重视和长谈的话题,久而久之也成为社会很敏感的话题,但单凭成绩并不能说明学生学习全过程,成绩不是学习生活的全部,成绩的好坏受到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部分差生成绩上升较慢,而他们对成绩的渴望又比较高,往往形成比较明显的反差,他们更需要从老师、家长那里得到鼓励和支持。学生中对成绩也很敏感,更多的学生不愿意谈这个话题,也不是他们成绩都差,长期在老师、家长的质问中已经有些麻木,有的学生已经对成绩失去信心,因为成绩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是失望,是无奈。也就是学生对成绩问题已经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这也正需要老师处理好的工作,也是老师与学生要处理好的,交流好的必要的东西。生活中我一般先不谈这个问题,从其它方面入手,逐步深入。因为我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首先肯定學生已经取得成绩,给他们以信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不足,引导他们自己主动去寻求学习上的不足,这样比起过去的单一的教法,让学生更易于接受。有时我先让学生“冷一冷”,等到学生主动让老师给他分析考试的情况,这时时机比较成熟,再展开教育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得心应手。两年来我与学生再谈及成绩已经是顺其自然了。
(5)经常与学生交流学数学的体会,试着多与学生共同欣赏和畅谈数学。要让学生有学好数学的信心,有解决问题的勇气,就要培养学生的成功感、成就感,要积极联系“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感觉”,逐步让学生领会“悟”在数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悟”性,即强调学生自身的内省,老师平时要多注重与学生交流,当其问及疑难问题时,要尽可能贴近学生,深入与学生钻研问题,真的达到百问不厌,要把这作为一种契机,作为与学生沟通的重要途径。数学教学中要让每位学生去体验数学美和学习数学的快乐。平时我经常深入教室宿舍与学生交谈,作为数学老师,若不能为自己的学生提供心灵的滋养,进行精神的塑造;不能为自己的学生成长提供愉悦的环境、条件和舞台,那么老师的存在是没有多大生命价值的。我是偏爱思考的人,与学生经常交流,批评他们的时候,就用平和形式善意提醒,这样的批评方式,注重学生的内在体验,让学生在体验和锻炼中获得心灵的滋润,找到创造的灵感,实现情感的升华,学生也很喜欢。使他们在快乐中成长,在羡慕和兴奋中体会数学美,尽情挥洒思维的火花。
3 学会换角度看问题,能站在学生角度去看问题,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目前学生学习任务特别重、时间又紧,不少学生感到很压抑。究其原因现在的学生面临着高考,年轻的学子们经常会情绪激动,处理问题难免有所偏差。就连平常一些琐事,也会感到厌烦,比如上课时精力不集中,老师的善意提醒会得到学生反感,有时甚至是十分不理解的反对。记得2007年高考中,一名监考老师在查验准考证时不小心碰掉了考生的笔,该考生拍案而起,责令老师捡起笔。若老师按平常方法处理的话,结果可想而知,学生肯定会影响考试成绩,当然影响也不是老师的错,但毕竟不是大家期望的结果。就需要老师更能有耐心,有更高的素质,要理解学生的心情。我们老师处理得很好,先向考生说对不起,然后给学生捡起笔来,这不仅让学生迅速平息,反而让学生深感愧疚。现在看来学生发怒的原因很简单,高考中他很着急,害怕影响考试心情,遇到突发事情始料不及,不无恶意。说明当今教育对老师要求更高,也需要老师更进一步理解学生,也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处理事情才能得心应手。事实说明老师与学生更需要做朋友。教育中老师要努力寻找通过数学与日常生活、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兴趣,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内容上去,这就是情感教育的迁移性功能。注意利用和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迁移性、感染性、情境性、自主性、可导性等功能,才能真正做到在数学教学中既教书又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