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不仅要用眼,更要用心。美无处不在,就看你能不能发现美!——车刚
摄影家车刚:
辽宁省丹东市人,从上世纪80年代初进藏,先后为《西藏日报》摄影记者,西藏旅游局专业摄影。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首批博学会会士和永久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理事,现任西藏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已出版摄影集《西藏风情》、《壮丽高原》、《哲蚌寺》、《走进西藏》、《秘境西藏》、《才旦卓玛——纪念从艺50周年》等。曾在北京、西藏等地举办过四次个人摄影作品展。
所获奖项:
2007年 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优秀摄影师大奖
2009年 尼康中国摄影金奖
曾几何时,渴望远离现代都市生活和高度标准化的工业文明,重返自然的艺术家,以大地为画布,进行创作,创造出巨大的地景艺术,开创了新的现代艺术形态——大地艺术。欣赏大地艺术的最好角度是从高空俯视,但人类的想象力和现有的创作工具,始终无法超越最伟大的大地艺术家——自然本身。
空中摄影,从万米高空,从我们难以到达的高度和角度,瞬间定格大自然创造的艺术品。此刻,借助摄影师的眼睛和手中的摄影机,带我们俯视——大地的美,感受——大地的脉搏。
想要飞得更高
“想要上一次天的机会不容易,很多时候都是蹭飞机,所以只要一有机会上去,必定是全副武装,十二分投入。”车刚在描述其空中摄影经验的时候这么表述,每次有机会上天,不管坐的是民航客机、直升飞机还是军用运输机,他都像一个战士一样,随时准备举起他的阻击步枪——摄影机,对准目标,一拍一个准。
车刚空中摄影用的是哈苏503型胶片机,稳定的性能和优异的成像质量,使得哈苏即使在航天拍摄上也有出色表现,所以是空中摄影的首选。但也要带一台以上的备用机,使用120胶片。因为上天一次不容易,备用机可以预防机器出现故障,另外空中没有时间换镜头,也可以做备选。描述在机舱内的工作,车刚兴奋的说:“一上飞机就激动,恨不得喀嚓咔嚓狂拍;但是又舍不得拍,怕在换胶卷的时候,错过了一飞而过,不可回头的景致。”所以全程飞行两个小时,全身紧绷跪在机舱内,手举相机固定一个姿势,当时不觉得累,下了飞机可是浑身散架般疼痛。
空中摄影是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理论最真实的体现,不仅考验摄影师的技术,还考验摄影师对拍摄对象的熟悉程度,所以摄影师必须知道在所飞航线上,什么地方大致有什么景观,才能提前做好捕捉准备。另外,飞机飞行过程中速度快,机身抖动不止,摄影师不可能使用脚架辅助,延长曝光时间等技术,所以车刚会把快门速度调整在250分之一秒以上,调整好呼吸的瞬间按下快门。
看片子的时候,车刚总是言不由衷的赞叹自然之美,空中摄影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是震撼的,此刻大地的山川河流,如同血脉、肌肉一般在展示在人们眼前;我们会被其柔美所感动,又被其脆弱所打动。正如法国著名摄影师、生态学家和环保主义者Yann Arthus-Bertrand (扬?阿尔蒂斯-贝特朗)在其导演的电影《Home》里所展示的,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也是一个脆弱的生命,地球表面的血肉之躯——山川河流,正在被人类的文明一点一点的蚕食,地貌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而空中摄影,是让我们见证这一变化的有力手段。
从拉萨飞往林芝,空中的拉萨河在逆光中如银河一般灿烂,又如牛奶之河一般,哺育了这块土地上的文明。林周是拉萨周边的一个县,也是著名的农业区,通过空中摄影,耕地和树木,有如大地密码,讲述人类的活动是如何改变地貌。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平铺在地上的江川有如大地的血脉,高耸的山川有如大地的肌肉,所展现出来的力与美,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西藏。一位喜爱拍摄的飞行员曾说:“西藏的色彩有多么丰富,如果不从天上看,是难以领略的。”
为了做到能准确捕捉摄影对象,车刚把握每次上天的机会进行拍摄,即使坐民航班机也不例外。每次坐飞机之前,都要提前去换登机牌,选择坐在窗口边,不逆光的位置,做好准备。在一次从拉萨飞阿里的路上,他就拍下别人所不常见的羊卓雍错全貌。常人所见的羊卓雍错,总是在前往日喀则的路上匆匆一瞥,羊湖一角。但是从空中拍摄的羊卓雍错,蜿蜒曲折的湖岸线和众多的岛屿,从南到西看过去,更像一个高原千岛湖。
空中拍摄地貌,带有抽象画的形式感,湖泊和大地形成的正负型,以及湖泊的轮廓,让人感慨自然才是伟大的造物主。但这一切,也要借助摄影师眼睛进行再创作,以及手中摄影机的定格,才能帮助我们二度发现。
人群中的摄影家
在中国拍空中摄影题材的摄影师少,拍西藏题材的空中摄影摄影师更是少之又少。拍摄西藏30年的西藏自治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车刚,从80年代就开始空中摄影西藏,期间为了飞一次,坐过直升飞机、大型运输机、民航客机等等,但是他却用朴素的语言和质朴的感情说:“我只是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西藏的发展和变迁。”他的镜头展示了西藏的方方面面,从不同的角度,去展现西藏的变化,而这一影像纪录,已经不间断的进行了30年。
每个到达西藏,和在西藏生活工作的人,都有和西藏说不完的故事,对西藏特殊的感情,使得他们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把对西藏的理解传达出去。但是很多人看西藏,要么带着“仰视”的情感,要么带着“俯视”的态度,也许是因为雪域文明和我们的距离,很难准确捕捉和将其描述。
看车刚的片子,有一种亲近感,仿佛你就站在人群中,和他们一起呼吸。距离感的消失,迅速拉近了观者对西藏认识,为了做到这一点,车刚不仅是用眼睛在记录,更是用心在交流。30年间,他不仅走遍西藏的每一个角落,更是和这里的人们结下深厚的友谊,所以我们能在他的片子里感受到温度,以及照片背后的故事。
在众多优秀作品中,有一幅《顶礼膜拜》,拍的是朝圣者和他的放生羊在头顶着头磕长头。朝圣主题是众多摄影爱好者所喜爱的主题之一,但从人与动物这一角度去拍摄的却没有。这一作品的创作持续了两年,车刚和照片中的朝圣者结下友谊,并相约在阿里神山圣湖朝圣再聚首,却在到达神山之后难觅朋友踪影;两年后一日在布达拉宫脚下,两人和两羊再次相遇,喜极相拥,叙旧过程中才了解朝圣者和放生羊在朝圣途中的艰险,从而有了这幅不一样角度的作品。从照片中,我们可以感到到朝圣者和放生羊不离不弃,心有灵犀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也正是被很多人所神话的西藏文化之一,但通过车刚的照片所解读的,不再是神话,而是人和动物之间平等相处和互相理解的关系。
什么样的理解才能产生什么样的作品,车刚就是这样带我们走进他所了解和见证的西藏的。雪域工作30年,喝点小酒之后脸上就会出现高原红的车刚,笑起来的时候还像大孩子一样阳光,目光就如他展现给我们摄影作品中的世界一样美好明亮。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看见他所看见的这个美好世界,10余年间,他一直在关注和帮助拉萨盲童学校,每次见面,说的最多的,除了他的摄影创作,最多的就是这些盲童学校的孩子们。从他的话语间,能感受到他对这些孩子们的爱,对生活的热爱,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发现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容易被我们忽略了的——无处不在的美!
摄影家车刚:
辽宁省丹东市人,从上世纪80年代初进藏,先后为《西藏日报》摄影记者,西藏旅游局专业摄影。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首批博学会会士和永久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理事,现任西藏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已出版摄影集《西藏风情》、《壮丽高原》、《哲蚌寺》、《走进西藏》、《秘境西藏》、《才旦卓玛——纪念从艺50周年》等。曾在北京、西藏等地举办过四次个人摄影作品展。
所获奖项:
2007年 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优秀摄影师大奖
2009年 尼康中国摄影金奖
曾几何时,渴望远离现代都市生活和高度标准化的工业文明,重返自然的艺术家,以大地为画布,进行创作,创造出巨大的地景艺术,开创了新的现代艺术形态——大地艺术。欣赏大地艺术的最好角度是从高空俯视,但人类的想象力和现有的创作工具,始终无法超越最伟大的大地艺术家——自然本身。
空中摄影,从万米高空,从我们难以到达的高度和角度,瞬间定格大自然创造的艺术品。此刻,借助摄影师的眼睛和手中的摄影机,带我们俯视——大地的美,感受——大地的脉搏。
想要飞得更高
“想要上一次天的机会不容易,很多时候都是蹭飞机,所以只要一有机会上去,必定是全副武装,十二分投入。”车刚在描述其空中摄影经验的时候这么表述,每次有机会上天,不管坐的是民航客机、直升飞机还是军用运输机,他都像一个战士一样,随时准备举起他的阻击步枪——摄影机,对准目标,一拍一个准。
车刚空中摄影用的是哈苏503型胶片机,稳定的性能和优异的成像质量,使得哈苏即使在航天拍摄上也有出色表现,所以是空中摄影的首选。但也要带一台以上的备用机,使用120胶片。因为上天一次不容易,备用机可以预防机器出现故障,另外空中没有时间换镜头,也可以做备选。描述在机舱内的工作,车刚兴奋的说:“一上飞机就激动,恨不得喀嚓咔嚓狂拍;但是又舍不得拍,怕在换胶卷的时候,错过了一飞而过,不可回头的景致。”所以全程飞行两个小时,全身紧绷跪在机舱内,手举相机固定一个姿势,当时不觉得累,下了飞机可是浑身散架般疼痛。
空中摄影是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理论最真实的体现,不仅考验摄影师的技术,还考验摄影师对拍摄对象的熟悉程度,所以摄影师必须知道在所飞航线上,什么地方大致有什么景观,才能提前做好捕捉准备。另外,飞机飞行过程中速度快,机身抖动不止,摄影师不可能使用脚架辅助,延长曝光时间等技术,所以车刚会把快门速度调整在250分之一秒以上,调整好呼吸的瞬间按下快门。
看片子的时候,车刚总是言不由衷的赞叹自然之美,空中摄影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是震撼的,此刻大地的山川河流,如同血脉、肌肉一般在展示在人们眼前;我们会被其柔美所感动,又被其脆弱所打动。正如法国著名摄影师、生态学家和环保主义者Yann Arthus-Bertrand (扬?阿尔蒂斯-贝特朗)在其导演的电影《Home》里所展示的,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也是一个脆弱的生命,地球表面的血肉之躯——山川河流,正在被人类的文明一点一点的蚕食,地貌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而空中摄影,是让我们见证这一变化的有力手段。
从拉萨飞往林芝,空中的拉萨河在逆光中如银河一般灿烂,又如牛奶之河一般,哺育了这块土地上的文明。林周是拉萨周边的一个县,也是著名的农业区,通过空中摄影,耕地和树木,有如大地密码,讲述人类的活动是如何改变地貌。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平铺在地上的江川有如大地的血脉,高耸的山川有如大地的肌肉,所展现出来的力与美,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西藏。一位喜爱拍摄的飞行员曾说:“西藏的色彩有多么丰富,如果不从天上看,是难以领略的。”
为了做到能准确捕捉摄影对象,车刚把握每次上天的机会进行拍摄,即使坐民航班机也不例外。每次坐飞机之前,都要提前去换登机牌,选择坐在窗口边,不逆光的位置,做好准备。在一次从拉萨飞阿里的路上,他就拍下别人所不常见的羊卓雍错全貌。常人所见的羊卓雍错,总是在前往日喀则的路上匆匆一瞥,羊湖一角。但是从空中拍摄的羊卓雍错,蜿蜒曲折的湖岸线和众多的岛屿,从南到西看过去,更像一个高原千岛湖。
空中拍摄地貌,带有抽象画的形式感,湖泊和大地形成的正负型,以及湖泊的轮廓,让人感慨自然才是伟大的造物主。但这一切,也要借助摄影师眼睛进行再创作,以及手中摄影机的定格,才能帮助我们二度发现。
人群中的摄影家
在中国拍空中摄影题材的摄影师少,拍西藏题材的空中摄影摄影师更是少之又少。拍摄西藏30年的西藏自治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车刚,从80年代就开始空中摄影西藏,期间为了飞一次,坐过直升飞机、大型运输机、民航客机等等,但是他却用朴素的语言和质朴的感情说:“我只是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西藏的发展和变迁。”他的镜头展示了西藏的方方面面,从不同的角度,去展现西藏的变化,而这一影像纪录,已经不间断的进行了30年。
每个到达西藏,和在西藏生活工作的人,都有和西藏说不完的故事,对西藏特殊的感情,使得他们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把对西藏的理解传达出去。但是很多人看西藏,要么带着“仰视”的情感,要么带着“俯视”的态度,也许是因为雪域文明和我们的距离,很难准确捕捉和将其描述。
看车刚的片子,有一种亲近感,仿佛你就站在人群中,和他们一起呼吸。距离感的消失,迅速拉近了观者对西藏认识,为了做到这一点,车刚不仅是用眼睛在记录,更是用心在交流。30年间,他不仅走遍西藏的每一个角落,更是和这里的人们结下深厚的友谊,所以我们能在他的片子里感受到温度,以及照片背后的故事。
在众多优秀作品中,有一幅《顶礼膜拜》,拍的是朝圣者和他的放生羊在头顶着头磕长头。朝圣主题是众多摄影爱好者所喜爱的主题之一,但从人与动物这一角度去拍摄的却没有。这一作品的创作持续了两年,车刚和照片中的朝圣者结下友谊,并相约在阿里神山圣湖朝圣再聚首,却在到达神山之后难觅朋友踪影;两年后一日在布达拉宫脚下,两人和两羊再次相遇,喜极相拥,叙旧过程中才了解朝圣者和放生羊在朝圣途中的艰险,从而有了这幅不一样角度的作品。从照片中,我们可以感到到朝圣者和放生羊不离不弃,心有灵犀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也正是被很多人所神话的西藏文化之一,但通过车刚的照片所解读的,不再是神话,而是人和动物之间平等相处和互相理解的关系。
什么样的理解才能产生什么样的作品,车刚就是这样带我们走进他所了解和见证的西藏的。雪域工作30年,喝点小酒之后脸上就会出现高原红的车刚,笑起来的时候还像大孩子一样阳光,目光就如他展现给我们摄影作品中的世界一样美好明亮。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看见他所看见的这个美好世界,10余年间,他一直在关注和帮助拉萨盲童学校,每次见面,说的最多的,除了他的摄影创作,最多的就是这些盲童学校的孩子们。从他的话语间,能感受到他对这些孩子们的爱,对生活的热爱,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发现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容易被我们忽略了的——无处不在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