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魏舒歌著,魏舒歌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79元租界英文报刊数量庞大,信息广泛,但长期未被学界充分发掘,近年始逐渐引起一些学者关注。该书以租界英文报刊为主要研究对象,探寻自1928年济南惨案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国民政府和精英人士如何在国弱言微、内忧外患的情势下突破信息封锁,力挫日本在国际舆论界的优势地位,将日本侵华企图与在华行径公之于众,并建立联通国际的宣传渠道的过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舒歌著,魏舒歌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79元租界英文报刊数量庞大,信息广泛,但长期未被学界充分发掘,近年始逐渐引起一些学者关注。该书以租界英文报刊为主要研究对象,探寻自1928年济南惨案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国民政府和精英人士如何在国弱言微、内忧外患的情势下突破信息封锁,力挫日本在国际舆论界的优势地位,将日本侵华企图与在华行径公之于众,并建立联通国际的宣传渠道的过程。
其他文献
第二次广东政府时期,孙中山对日外交助手何天炯致宫崎滔天信函,透露了在建政之初,孙中山即指派何天炯为驻日代表,并频频催促其赴日活动,但由于何天炯认为时机未到及经费困难等,一再拖延而终未成行。孙中山、何天炯又邀请日本民间友人宫崎滔天等访问广州,托付其代为在日本活动,争取日本政府的支持,并引介日商投资、合办实业以补助广东政府财政。这些史实表明,孙中山一方面公开批判日本侵略政策,避免与日本官方有经济关系;一方面通过日本民间渠道积极活动寻求支持,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因应内外时势而有公开与非公开、官方与民间、外交与经济
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69元土客问题是中国传统社会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问题,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该书把湘赣边区视为有机的整体,从外来移民引起的矛盾冲突,探讨区域社会变迁的阶段性特征与内在机制。该书立足于区域研究,注重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的有机结合,注重民间历史文献的收集与解读,深入地分析了湘赣边区的移民与土著、移民与国家、土著与国家,以及移民内部、土著内部.
1912年,上海纯泰钱庄破产案中围绕着破产财产的清偿顺序问题,乾元、福康、怡大三家钱庄与存户两方债权人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并演变为《破产律》的存废之争。最终,商事习惯得到审判厅的认可,三家钱庄获得破产财产的优先清偿权。从该案可见,诉讼当事人对民初法制变革成果更多是选择性接受,是因情势或需求援引,进而成为寻求自身利益的制度资源。同时,该案揭示出商人团体介入司法审判及商事习惯作为法源的另一种面相,即商人群体利益得到保障之际,或许会损害其他群体的利益。更深层次看,该案透视出民初商事审判的困境,即在民初社会经济条件
湖南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215元20世纪以来,社会教育不仅被认为有改造"新教育"之效,更是基层社会改造的捷径,以中国"化民成俗"的社会教化传统和域外成人教育理念为知识谱系的社会教育,在民元开创性设置的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加持下,呈现出一条完全不同于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图景,学界却甚少关注。该书援引大量档案资料,基本厘清1912—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直接管辖下的社会教育多变的发展脉络.
近代地权分配需要在研究方法改进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利用基尼系数研究地权分配,可以清晰度量其不均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阶级分组统计的局限,但是应该注意计算和分组的方法,其反映的地权分配不均程度该如何评价也需要探讨,直接照搬收入分配基尼系数的评价体系并不适当。近代以来调查统计资料非常丰富,良莠不一,研究近代地权分配,应先考辨甄选史料,尽量采用调查统计材料,使用统计的方法。经过重新计算证明,近代华北农村地权分配比较平均。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出版了数量众多的朝鲜亡国史书,现在所查见的至少有23种。这些图书的编纂者主要是有留日背景的政治人物与活跃于上海的通俗小说作家。相应地,书写方法主要是政论式和演义式,前者往往是作者政治活动的辅翼,而后者则是当时上海新兴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在战争年代,作为硬通货的黄金是重要战略资源。在全面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对胶东招远地区的金矿进行了疯狂开发和掠夺。为打击敌人的经济侵略和解决党中央的财政困境,中共胶东党组织发动抗日军民开展了旷日持久的"黄金抗战"。"黄金抗战"集武装斗争和经济斗争于一体,其根本任务是将黄金运送至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在国民政府停止供给中共抗日经费并对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的严峻形势下,黄金成为了中共实现自给自足的重要物资储备。在抗日战争时期,胶东抗日根据地一共向党中央输送了约13万两黄金,不仅缓解了中共抗日经费的燃眉之急
1896年中国留日运动开启以来,持续不断、人数众多、影响至巨的中国留日学生,成为日本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中日关系和国际形势变化,日本的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研究,经历了起步、延续、高潮三个阶段,在留日学生政策、留日学生群体、留日学生资料整理,以及留日学生就读学校、所学专业、个案研究等方面成果丰硕。但是,宏观选题微观化和微观选题精细化趋向,且以日方资料为主,往往限制日本学界的研究视野和关注范围,容易忽略探讨近代中国留日现象的本质,陷入就事论事。因而,如何充分利用中日史料,拓宽研究视野,深化研究内容,以长时
1944年下半年,国民政府军事溃败、政治恶化。面对空前的内外压力,蒋介石曾试图发起党团员从军运动,在既有体制之外另起炉灶,以挽救危局。经过党内高层的争论,党团员从军的计划调整为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将从军对象由适龄党团员扩展为大中学生群体,且从军知识青年将单独编组为独立的青年军。蒋介石迅速推动从军运动,其目的并非单纯的军事改良,而是要“再造党军”。运动过程中,国民党内有因担忧新军反噬而持反对意见者,有主动报名甚至要求集体从军以获取新的政治地位者,更有敷衍变通者。针对大学校方与大学生,蒋介石强调从军对提高军队素
齐锡生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版,138元太平洋战争爆发及中美建立军事同盟关系,不但使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和西方强国形成实质性的政治军事合作,而且在抗日战争的最后四年中,帮助中国从一个在生死边缘挣扎的半殖民地国家跃升为世界四强之一。这个变化如何产生?其过程有怎样的特色?中美两国处理同盟关系的基本态度有哪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