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1月5日至18日,我们选取了衡阳市一中、衡阳市八中、衡铁一中、衡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衡阳县一中、衡山岳云中学、衡东县一中、衡南县一中、祁东县二中、耒阳市一中、常宁县一中、常宁县湘南实验中学等12所普通高中作为调研样本校。这些学校既有省、市级示范性公立高中,也有私立中学,既有城镇中学,也有农村中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我们采取听汇报、随堂听课、查资料、问卷调查、抽样测试、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为期2周的全方位的调查,掌握了大量的高中新课改实验的第一手资料。
我市高中新课程实施现状的总特点就是:全面启动、稳妥推进,步履艰难,任重道远。
一、前期培训卓有成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确保高中新课程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市启动了高效培训机制。衡阳市教育局有关科室、业务指导部门先行接受了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培训;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各校管理工作者也先后参加省市级的新课程班培训,暑假期间,市教育局请来了国家级新课程专家对我市3000多名高一年级教师进行了为期1月的全方位培训,这次培训涵盖了教育理念、教材教法、新课程管理、学分评价、高考改革、课改案例等方方面面。暑假结束,开学前夕,全市所有普通高中均按照市教育局统一部署,组织全校教师特别是高一年级教师从理念到教材,从备课到课堂,从选修课开设到学分认定,又进行了巩固性和反思性培训。基本做到了湖南省教育厅规定的“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总之,我市通过这一揽子逐级培训工作的先后扎实开展,使数以千计的教育工作者“洗了脑,动了心,明了眼,指了路,有了底。
二、课改机制已具雏形
从12所样本校的实践来看。绝大部分学校从新课程实验一开始便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构建了学校课改工作机构,统筹学校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教科室负责提出课改实施方案,为课改教师培训、教学服务提供支持,指导老师做好新课题研究,以及新课程改革成果的总结和推广工作,兼管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学分的认定;教务处负责落实课程计划,做好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管理文化学科学分的认定,兼管学生成长档案的汇总;学生处和团委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合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予以跟踪管理,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予以指导,学生处兼管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活动的实施和学分的认定。与此同时,不少学校在新课程建章立规方面作出了大胆积极有益的尝试。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把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作为深化学校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结合学校实际,吸取省内外新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创建了一批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科学性强、便于操作的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这些方案基本覆盖了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的方方面面,如《高中新课程结构和管理方案》《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和管理办法》《高中新课程选课指导制度》《高中新课程校本教研实施纲要》《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要求和办法》《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方案》《校本教程开发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社区服务操作指南》《学生形象指南》……这些已具雏形的“土生土长”新课程规章制度虽非尽美,但确实凝结了广大一线高中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同时也对广大教师的新程改革实践起着规范和指导作用。
三、课程开设能较好体现国家高中新课程结构精神
从12所“样本校”调研的情况看,绝大部分学校的课表上都能严格按照国家新课程要求开课,学习领域不缺失,科目、课时不任意增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像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这些新科目,学校大多能克服场地、设施、师资和操作的困难,开足好课。有的学校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能从学生兴趣出发,从社会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入手,并能从学科领域寻求知识结合点和支撑点,有很强的时代前瞻性和操作便利性,有的学校社会实践课能让学生利用节假日走出学校,到工厂、农村、商场、军营进行原生态、体验式的社会实践,并分类把社会实践成果编成报告集。这无疑对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时代都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也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动笔的能力,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创造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真正体现了国家新课程结构的精神风貌。
四、教与学在悄然发生“革命”
从12所“样本校”的随堂听课、问卷调查和代表座谈来看,我市高中新课程实施之后,课堂教学确实正在悄然发生“革命”。这可以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剖析。
就教师而言,首先是教学理念的渐进式变化,绝大部分教师都认真研读了新《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具体实施中尊重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尊重学生的人生历程发展,尊重学生人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成了一种时尚,其次是教授方式的根本转变,“一言堂”“独角戏”“一讲到底”的传统教法有较大程度地转变,代之以多元多变丰富多彩的教法,如“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茶话式教学”“情境式教学”“体验式教”“实验式教学”等,尤其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广泛运用,使课堂教学不再是一潭死水,而形成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局面。再次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不少教师都能根据校情教情学情的需要创造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如“启释固延教学模式”“碰壁点拨式教学模式”、“讲练评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的创造对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最后是教师自身也在与新课程实验同步成长。教师们坦言,为了吃透新课程,掌握新教材,适应新课程教学,教师们正在弘扬团队精神,紧密合作,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不断增强新的教学技能,增强对课程教材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结合能力,同时也在努力使自己的角色发生本质的变化,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路人,由居高临下者转为学习中“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们普遍深感有提高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必要,正在努力把自己变为学习型科研型教师。
就学生而言,最大的变化就是学习角色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们在21世纪的今天,终于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终于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他们在课堂上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关注和培养,他们的个性差异性得到学校、教师的承认,他们的思维品质、批判精神、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培养。
五、校本教研正在蓬勃兴起
绝大部分学校均落实了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经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目标,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课改沙龙、教师培训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示范课、汇报课、研究课、课题研究等各种活动,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些教学新手和在高中扩招条件下的从初中提升到高中教学的教师也普通反映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帮助。遍览全市各中学,校本教研活动正在科学有序生机蓬勃地开展。
六、旧的教学评价方式正在被打破
全市各中学已经制定有关学分认定等教育教学评价方案,绝大部分中学在学生学业评价中,注重纸笔测试与非纸笔测试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一般过程性评价占30%,总结性评价占70%),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模块测试与学生成长记录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同时注重参与性、过程性、真实性和规范性。总之,这种尝试实施发展性评价,合理开展学分认定,用学分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管理是对旧的教学评价的彻底否定,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我市高中新课程实施现状的总特点就是:全面启动、稳妥推进,步履艰难,任重道远。
一、前期培训卓有成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确保高中新课程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市启动了高效培训机制。衡阳市教育局有关科室、业务指导部门先行接受了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培训;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各校管理工作者也先后参加省市级的新课程班培训,暑假期间,市教育局请来了国家级新课程专家对我市3000多名高一年级教师进行了为期1月的全方位培训,这次培训涵盖了教育理念、教材教法、新课程管理、学分评价、高考改革、课改案例等方方面面。暑假结束,开学前夕,全市所有普通高中均按照市教育局统一部署,组织全校教师特别是高一年级教师从理念到教材,从备课到课堂,从选修课开设到学分认定,又进行了巩固性和反思性培训。基本做到了湖南省教育厅规定的“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总之,我市通过这一揽子逐级培训工作的先后扎实开展,使数以千计的教育工作者“洗了脑,动了心,明了眼,指了路,有了底。
二、课改机制已具雏形
从12所样本校的实践来看。绝大部分学校从新课程实验一开始便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构建了学校课改工作机构,统筹学校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教科室负责提出课改实施方案,为课改教师培训、教学服务提供支持,指导老师做好新课题研究,以及新课程改革成果的总结和推广工作,兼管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学分的认定;教务处负责落实课程计划,做好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管理文化学科学分的认定,兼管学生成长档案的汇总;学生处和团委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合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予以跟踪管理,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予以指导,学生处兼管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活动的实施和学分的认定。与此同时,不少学校在新课程建章立规方面作出了大胆积极有益的尝试。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把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作为深化学校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结合学校实际,吸取省内外新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创建了一批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科学性强、便于操作的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这些方案基本覆盖了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的方方面面,如《高中新课程结构和管理方案》《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和管理办法》《高中新课程选课指导制度》《高中新课程校本教研实施纲要》《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要求和办法》《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方案》《校本教程开发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社区服务操作指南》《学生形象指南》……这些已具雏形的“土生土长”新课程规章制度虽非尽美,但确实凝结了广大一线高中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同时也对广大教师的新程改革实践起着规范和指导作用。
三、课程开设能较好体现国家高中新课程结构精神
从12所“样本校”调研的情况看,绝大部分学校的课表上都能严格按照国家新课程要求开课,学习领域不缺失,科目、课时不任意增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像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这些新科目,学校大多能克服场地、设施、师资和操作的困难,开足好课。有的学校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能从学生兴趣出发,从社会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入手,并能从学科领域寻求知识结合点和支撑点,有很强的时代前瞻性和操作便利性,有的学校社会实践课能让学生利用节假日走出学校,到工厂、农村、商场、军营进行原生态、体验式的社会实践,并分类把社会实践成果编成报告集。这无疑对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时代都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也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动笔的能力,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创造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真正体现了国家新课程结构的精神风貌。
四、教与学在悄然发生“革命”
从12所“样本校”的随堂听课、问卷调查和代表座谈来看,我市高中新课程实施之后,课堂教学确实正在悄然发生“革命”。这可以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剖析。
就教师而言,首先是教学理念的渐进式变化,绝大部分教师都认真研读了新《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具体实施中尊重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尊重学生的人生历程发展,尊重学生人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成了一种时尚,其次是教授方式的根本转变,“一言堂”“独角戏”“一讲到底”的传统教法有较大程度地转变,代之以多元多变丰富多彩的教法,如“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茶话式教学”“情境式教学”“体验式教”“实验式教学”等,尤其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广泛运用,使课堂教学不再是一潭死水,而形成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局面。再次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不少教师都能根据校情教情学情的需要创造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如“启释固延教学模式”“碰壁点拨式教学模式”、“讲练评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的创造对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最后是教师自身也在与新课程实验同步成长。教师们坦言,为了吃透新课程,掌握新教材,适应新课程教学,教师们正在弘扬团队精神,紧密合作,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不断增强新的教学技能,增强对课程教材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结合能力,同时也在努力使自己的角色发生本质的变化,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路人,由居高临下者转为学习中“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们普遍深感有提高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必要,正在努力把自己变为学习型科研型教师。
就学生而言,最大的变化就是学习角色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们在21世纪的今天,终于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终于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他们在课堂上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关注和培养,他们的个性差异性得到学校、教师的承认,他们的思维品质、批判精神、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培养。
五、校本教研正在蓬勃兴起
绝大部分学校均落实了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经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目标,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课改沙龙、教师培训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示范课、汇报课、研究课、课题研究等各种活动,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些教学新手和在高中扩招条件下的从初中提升到高中教学的教师也普通反映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帮助。遍览全市各中学,校本教研活动正在科学有序生机蓬勃地开展。
六、旧的教学评价方式正在被打破
全市各中学已经制定有关学分认定等教育教学评价方案,绝大部分中学在学生学业评价中,注重纸笔测试与非纸笔测试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一般过程性评价占30%,总结性评价占70%),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模块测试与学生成长记录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同时注重参与性、过程性、真实性和规范性。总之,这种尝试实施发展性评价,合理开展学分认定,用学分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管理是对旧的教学评价的彻底否定,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