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通过分析韩国和日本农村建设的背景和其成功经验,对我国农村建设情况提出借鉴对策,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韩国;日本;农村建设;借鉴
1 韩国、日本农村建设成功经验
1.1韩国新村运动
(1)背景
自1962年以来,韩国开始大力推进以工业化为中心的五年经济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进入腾飞期,但随之带来城镇差距进一步加大。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一方面使城市承受过度的人口负担,带来交通、住宅、教育等方面的短缺,成为一种城市隐患;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减少直接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使农业处于停滞状态。以城市为主的工业化,给城市和农村带来了工业化本身不能解决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减少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差距。显然,单靠增加农民收入并不能解决上述问题。新农村运动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旨在消除工业化带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并增加农民收入。
(2)成效
① 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新村运动一开始,全国大部分农村都组织实施了修建桥梁、改善道路的工程。1971~1975年间,全国农村工架设65 000多座桥梁,各村都修筑了宽3.5米,长2~4公里的进村道路。到70年代末,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车,极大的改善了韩国农村地区的交通状况。同时,兴修灌溉设施和排水沟等生产性基础设施,为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
② 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
新村运动突出成就在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韩国农民收入明显提高是从70年代开始的。1970年,农户年人均收入137美元,到1978年,农户年人均收入649美元,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已达到城市居民的95.5%;到2004年,韩国人均GDP己跃升至1.4万美元。
③ 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改
1971年,全国80%的农户住在茅草屋内,但到1977年时,全国所有农民都住进了瓦片和铁片房顶的屋内。目前,韩国农村农户基本都已住进了设计新颖、舒适方便的砖瓦房。60年代末的时候韩国大约只有20%的农户使用电灯,但到1978年,有98%的农户已用上了电灯,80年代,普及了使用汲取地下水的井管挖掘机,农村的饮水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90年代后随后电气化推进,家电得到了普及,绝大部分农民都够买了电饭褒、冰箱、彩电、洗衣机。
1.2日本农村建设
(1)背景
日本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为了振兴农村地区经济,在中央农部成立构造改善局,并陆续推动4次全国性的农村综合性建设计划,期望有效缩短城乡差距。但是,前3次的30年,由政府主导的政策,成效不大。最近10年,由地方自治政府与居民自动自发的主导,激起居民的参与热度,而发展出“农村活性化的建设模式”。日本农村建设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分阶段推进的、长期坚持的农村建设过程;二是 坚持传统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住宅建筑形式;三是结合农业生产、工业建设的农村多重产业结构;四是市场化运作的、完备的市政公建基础设施;五是明确严格、公众参与的各种体制政策。
(2)日本农村建设成效
①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日本农村从初期较大的城乡差距,发展到中期的城乡一体化,再到如今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农村生活魅力、谋求可持续发展,充分展示了日本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进程。日本选择高度集中城市化战略,促进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但是,它不是孤立地发展大城市,置农村于不顾,而是十分注意城乡的协调发展。
② 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民收入增加。日本早期农业比重一直比较大,1947年,日本农业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1955~1975年经济高速增长的20年,日本农村就业人口比重下降了26.3%,农业占总人口的比例,1970年为25.3%,1980年为18.3%,1990年降到14.0%,到1997年降到9.2%。
2、韩、日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
2.1高瞻远瞩,科学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为此,必须站在战略发展全局的高度作好规划。从韩国经验看,韩国新村建设经历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目标不同,建设的重点不同,持续的时间也不同。韩国根据当时农村实际情况和经济特点,作出相应的发展规划,促进了韩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善。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地貌多样,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为此新农村建设不能按照统一模式在全国开展,应该因地制宜,做好长远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
2.2增加投入,积极扶持
从日本经验看,政府通过财政补贴与工业反哺农业相结合,促进农村现代化。日本在城市化中后期注意到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20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占国民经济投资的20%左右,以后对农业的投资呈增长趋势,目前已超过了40%。这对我国来说,其借鉴意义也是相当大的,政府财政应更多的投入于农村地区,通过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就业,还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医疗、体育、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
2.3多方动员,全力以赴
韩国在新村运动过程中,政府财政对农村的投入比重并不是很大,但政府非常重视动员全社会关注农村和支持农村建设,警察、教师、邮差、地方军队等在国家的动员下重视对农村的支持,形成了“各行各业,支持农业”的社会氛围。对于我国来说,我国人力资源非常丰富,应该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动员较高素质的人员下乡支农。
2.4因地制宜,分类实施
从韩国看,韩国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差别较大,因此,将农村分为三类:基础村、自助村和自强村。对于不同类型的村落,实施不同的项目,采取不同的政策加以支持。对于我国来说,我国第一类项目是农村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该类项目覆盖乡镇和有一定规模的中心村, 与城市基础设施共同构成比较完整的国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第二类项目是直接面向村庄的公益类建设项目,该类项目覆盖城乡规划保留的全部行政村和有一定规模的农村居民点。
2.5完善立法,政策支持
日本在农村发展过程中,采取法律手段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针对土地利用、地区发展、农业发展分别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有力的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这点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启示重大,我国每年都存在大量农民工失业等现象,相关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为此,应该制定更为有效的法律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更加合理的耕地补偿办法,保障失地农民生活;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療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得农民有病能得到医治,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农民能维持基本生活。
参考文献:
[1] 李水山.韩国新村运动及启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
[2] 江瑞平.论日本的农业国际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作者简介:
杨光(1972--),女,吉林省辉南县人,工程师,辉南县村镇管理站站长兼党委书记,研究生,主要从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韩国;日本;农村建设;借鉴
1 韩国、日本农村建设成功经验
1.1韩国新村运动
(1)背景
自1962年以来,韩国开始大力推进以工业化为中心的五年经济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进入腾飞期,但随之带来城镇差距进一步加大。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一方面使城市承受过度的人口负担,带来交通、住宅、教育等方面的短缺,成为一种城市隐患;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减少直接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使农业处于停滞状态。以城市为主的工业化,给城市和农村带来了工业化本身不能解决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减少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差距。显然,单靠增加农民收入并不能解决上述问题。新农村运动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旨在消除工业化带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并增加农民收入。
(2)成效
① 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新村运动一开始,全国大部分农村都组织实施了修建桥梁、改善道路的工程。1971~1975年间,全国农村工架设65 000多座桥梁,各村都修筑了宽3.5米,长2~4公里的进村道路。到70年代末,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车,极大的改善了韩国农村地区的交通状况。同时,兴修灌溉设施和排水沟等生产性基础设施,为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
② 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
新村运动突出成就在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韩国农民收入明显提高是从70年代开始的。1970年,农户年人均收入137美元,到1978年,农户年人均收入649美元,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已达到城市居民的95.5%;到2004年,韩国人均GDP己跃升至1.4万美元。
③ 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改
1971年,全国80%的农户住在茅草屋内,但到1977年时,全国所有农民都住进了瓦片和铁片房顶的屋内。目前,韩国农村农户基本都已住进了设计新颖、舒适方便的砖瓦房。60年代末的时候韩国大约只有20%的农户使用电灯,但到1978年,有98%的农户已用上了电灯,80年代,普及了使用汲取地下水的井管挖掘机,农村的饮水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90年代后随后电气化推进,家电得到了普及,绝大部分农民都够买了电饭褒、冰箱、彩电、洗衣机。
1.2日本农村建设
(1)背景
日本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为了振兴农村地区经济,在中央农部成立构造改善局,并陆续推动4次全国性的农村综合性建设计划,期望有效缩短城乡差距。但是,前3次的30年,由政府主导的政策,成效不大。最近10年,由地方自治政府与居民自动自发的主导,激起居民的参与热度,而发展出“农村活性化的建设模式”。日本农村建设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分阶段推进的、长期坚持的农村建设过程;二是 坚持传统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住宅建筑形式;三是结合农业生产、工业建设的农村多重产业结构;四是市场化运作的、完备的市政公建基础设施;五是明确严格、公众参与的各种体制政策。
(2)日本农村建设成效
①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日本农村从初期较大的城乡差距,发展到中期的城乡一体化,再到如今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农村生活魅力、谋求可持续发展,充分展示了日本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进程。日本选择高度集中城市化战略,促进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但是,它不是孤立地发展大城市,置农村于不顾,而是十分注意城乡的协调发展。
② 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民收入增加。日本早期农业比重一直比较大,1947年,日本农业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1955~1975年经济高速增长的20年,日本农村就业人口比重下降了26.3%,农业占总人口的比例,1970年为25.3%,1980年为18.3%,1990年降到14.0%,到1997年降到9.2%。
2、韩、日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
2.1高瞻远瞩,科学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为此,必须站在战略发展全局的高度作好规划。从韩国经验看,韩国新村建设经历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目标不同,建设的重点不同,持续的时间也不同。韩国根据当时农村实际情况和经济特点,作出相应的发展规划,促进了韩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善。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地貌多样,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为此新农村建设不能按照统一模式在全国开展,应该因地制宜,做好长远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
2.2增加投入,积极扶持
从日本经验看,政府通过财政补贴与工业反哺农业相结合,促进农村现代化。日本在城市化中后期注意到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20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占国民经济投资的20%左右,以后对农业的投资呈增长趋势,目前已超过了40%。这对我国来说,其借鉴意义也是相当大的,政府财政应更多的投入于农村地区,通过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就业,还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医疗、体育、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
2.3多方动员,全力以赴
韩国在新村运动过程中,政府财政对农村的投入比重并不是很大,但政府非常重视动员全社会关注农村和支持农村建设,警察、教师、邮差、地方军队等在国家的动员下重视对农村的支持,形成了“各行各业,支持农业”的社会氛围。对于我国来说,我国人力资源非常丰富,应该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动员较高素质的人员下乡支农。
2.4因地制宜,分类实施
从韩国看,韩国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差别较大,因此,将农村分为三类:基础村、自助村和自强村。对于不同类型的村落,实施不同的项目,采取不同的政策加以支持。对于我国来说,我国第一类项目是农村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该类项目覆盖乡镇和有一定规模的中心村, 与城市基础设施共同构成比较完整的国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第二类项目是直接面向村庄的公益类建设项目,该类项目覆盖城乡规划保留的全部行政村和有一定规模的农村居民点。
2.5完善立法,政策支持
日本在农村发展过程中,采取法律手段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针对土地利用、地区发展、农业发展分别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有力的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这点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启示重大,我国每年都存在大量农民工失业等现象,相关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为此,应该制定更为有效的法律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更加合理的耕地补偿办法,保障失地农民生活;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療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得农民有病能得到医治,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农民能维持基本生活。
参考文献:
[1] 李水山.韩国新村运动及启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
[2] 江瑞平.论日本的农业国际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作者简介:
杨光(1972--),女,吉林省辉南县人,工程师,辉南县村镇管理站站长兼党委书记,研究生,主要从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