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因其课程的复杂与枯燥,成为同学们忽略甚至害怕的科目,本文从教学创新角度出发,从教师的角度,为数学教育提出了六点意见。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教育;学习环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企业不败的动产,是一个人成才的根本。一个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发,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有人说,创新就是教育的终极存在的价值所在,是教育的真谛所在,要义所在。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在世界经济剧烈竟争的今天,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应如何把创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真正为社会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笔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感悟到:一堂好课应插上创新的翅膀。
一、创新课堂源于有创新能力的教师
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策划者。针对特定的学习目标,教师可灵活安排,挖掘新的知识点。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创新是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动力。作为教师,必需博览群书,了解社会,大胆实践。有超凡的创新才能,把握教材的特点,明白教材编写的目的、方向和意图,创造性的发挥教材的职能,不做教材的奴隶。灵活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把学生引入创新学习的轨道。
二、营造安全与自由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早已证明,一个自由、安全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得以最充分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也是学生这个学习群体的一员,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而不是高高在上。要让每一个学生敢说,敢提问,敢回答问题,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这里特别要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才能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天真好动的学生群体才会有群情激动,才会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创造的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
三、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
创新源于问题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感染学生,利用有趣的习题和生动的学习策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笔者认为:(1)新的教学情境的引入,一是要尽可能的贴进学生生活,用学生熟知的事物构建数学模型,熟知的事物是学生创新能力发挥的基础所在;还可以是趣味性较强的名人轶事、历史故事、数学趣题等。事实证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趣味性较强的情境,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及时地进入新问题的讨论与探究。 (2)在问题讨论过程中,要注意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多题同解。如说,以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为边作正方形,再以所作的新正形的对角线为边作正方形,这样一直做下去,第10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在这里,要让学生知道,第100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第n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新教材中,有很多习题都是可以拓展的。又如,在讨论如何求证在一个较为复杂的几何图形中二直线是否垂直的问题时,可以把问题变为:某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或者两条直线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你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等等。进而组织学生讨论变化前后有何异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求欲望,营造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在知识的海洋里飞翔。
四、进行多方位与多角度的思维训练 让学生敢于挑战教师,敢于挑战教材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创新的过程中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也需要分析思维;既需要逆向思维,也需要正向思维。任何一种创新都不是单一思维方式所能达到的。因此,在中学数学创新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除了让学生知道"怎样做"之外,还要注意让学生思考"还能够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问题可变吗?如何变?变化以后又如何解决?例如:在湖北省编写的八年级假期作业中有这样一题:在正方形ABCD中,M是BC(不含端点B)上任意一点,P是BC延长线一点,N是∠DCP的平分线上一点,若∠AMN=900,求证:AM=MN。那么,若将正方形改为正三角形,N是∠ACP的平分线上一点,则当∠AMN=600时,AM=MN是否成立,为什么?若改成正多边形,∠AMN为多少度时结论成立(这里图形略)又如:数学思想: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求证n边形的内角和。方法:1、过N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角线,把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2、在n边形内任取一点,再连接这点到各个顶点得到n个三角形,3、在n边形的一边上取一点,连接这点到各个顶点,得到n-1个三角形,从而求证n边形的内角和。这是常用的思想方法。但是, 若把点取在n边形的外部,能求证吗?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分析,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是可能还是不可能,理由是什么?等等。 要让学生敢于对老师的引导发出质问:"是不是最好的方法,是唯一,还是多变,有最好吗?对教材的编写可变吗?进一步讨论又会咋样呢?"让学生知道什么都是发展的,理论权威是相对的。同时,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过把教师隐,比如,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总结,章节学习的总结,单元测验的命题和如何命题的讨论。让成绩较好的学生讲某一个数学题的解法及数学思想,思维过程等等。使同学们敢于向老师挑战,向教材挑战,向创新飞翔。五、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张扬学生的个性。
自古以来,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学习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如:在讨论一元二次方程时,北师版数学九年级上第80页第19题,教师可以先组织几个学生上前示范,然后让学生想象,如果全班每两个同学都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手,同学们是怎样想的,组织学生学习小组讨论,让小组长代表小组发言,让成绩好一点的同学归纳总结全班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分析不同方案的优劣。在课堂学习中教师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使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都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张扬学生个性,是历史发展的需要,是人才发展的基本理念。作为教师,要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对学生的成绩,那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一个微不足道的亮点,要善于捕捉,并及时给以鼓励。
五、要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与独立学习的时空
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的主导地位过强的现象,这种课堂表面看来热闹非凡,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只是少数学生能够呼应教师的教学。这种教学状况是绝对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探究、体验而形成的。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老式"的课堂教学现状,最大限度地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思维倾向,把最精彩的"活"留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独立学习中逐渐地形成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贵,论教师的信念与数学教学改革[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3)
[2].黄景峰,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3)
[3]石英兰,初中数学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1(13)
作者简介:宋先刚(1959.12-),男,汉族,湖北巴东县人,职称:中学数学一级教师。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教育;学习环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企业不败的动产,是一个人成才的根本。一个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发,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有人说,创新就是教育的终极存在的价值所在,是教育的真谛所在,要义所在。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在世界经济剧烈竟争的今天,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应如何把创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真正为社会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笔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感悟到:一堂好课应插上创新的翅膀。
一、创新课堂源于有创新能力的教师
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策划者。针对特定的学习目标,教师可灵活安排,挖掘新的知识点。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创新是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动力。作为教师,必需博览群书,了解社会,大胆实践。有超凡的创新才能,把握教材的特点,明白教材编写的目的、方向和意图,创造性的发挥教材的职能,不做教材的奴隶。灵活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把学生引入创新学习的轨道。
二、营造安全与自由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早已证明,一个自由、安全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得以最充分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也是学生这个学习群体的一员,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而不是高高在上。要让每一个学生敢说,敢提问,敢回答问题,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这里特别要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才能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天真好动的学生群体才会有群情激动,才会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创造的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
三、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
创新源于问题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感染学生,利用有趣的习题和生动的学习策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笔者认为:(1)新的教学情境的引入,一是要尽可能的贴进学生生活,用学生熟知的事物构建数学模型,熟知的事物是学生创新能力发挥的基础所在;还可以是趣味性较强的名人轶事、历史故事、数学趣题等。事实证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趣味性较强的情境,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及时地进入新问题的讨论与探究。 (2)在问题讨论过程中,要注意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多题同解。如说,以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为边作正方形,再以所作的新正形的对角线为边作正方形,这样一直做下去,第10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在这里,要让学生知道,第100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第n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新教材中,有很多习题都是可以拓展的。又如,在讨论如何求证在一个较为复杂的几何图形中二直线是否垂直的问题时,可以把问题变为:某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或者两条直线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你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等等。进而组织学生讨论变化前后有何异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求欲望,营造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在知识的海洋里飞翔。
四、进行多方位与多角度的思维训练 让学生敢于挑战教师,敢于挑战教材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创新的过程中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也需要分析思维;既需要逆向思维,也需要正向思维。任何一种创新都不是单一思维方式所能达到的。因此,在中学数学创新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除了让学生知道"怎样做"之外,还要注意让学生思考"还能够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问题可变吗?如何变?变化以后又如何解决?例如:在湖北省编写的八年级假期作业中有这样一题:在正方形ABCD中,M是BC(不含端点B)上任意一点,P是BC延长线一点,N是∠DCP的平分线上一点,若∠AMN=900,求证:AM=MN。那么,若将正方形改为正三角形,N是∠ACP的平分线上一点,则当∠AMN=600时,AM=MN是否成立,为什么?若改成正多边形,∠AMN为多少度时结论成立(这里图形略)又如:数学思想: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求证n边形的内角和。方法:1、过N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角线,把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2、在n边形内任取一点,再连接这点到各个顶点得到n个三角形,3、在n边形的一边上取一点,连接这点到各个顶点,得到n-1个三角形,从而求证n边形的内角和。这是常用的思想方法。但是, 若把点取在n边形的外部,能求证吗?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分析,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是可能还是不可能,理由是什么?等等。 要让学生敢于对老师的引导发出质问:"是不是最好的方法,是唯一,还是多变,有最好吗?对教材的编写可变吗?进一步讨论又会咋样呢?"让学生知道什么都是发展的,理论权威是相对的。同时,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过把教师隐,比如,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总结,章节学习的总结,单元测验的命题和如何命题的讨论。让成绩较好的学生讲某一个数学题的解法及数学思想,思维过程等等。使同学们敢于向老师挑战,向教材挑战,向创新飞翔。五、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张扬学生的个性。
自古以来,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学习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如:在讨论一元二次方程时,北师版数学九年级上第80页第19题,教师可以先组织几个学生上前示范,然后让学生想象,如果全班每两个同学都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手,同学们是怎样想的,组织学生学习小组讨论,让小组长代表小组发言,让成绩好一点的同学归纳总结全班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分析不同方案的优劣。在课堂学习中教师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使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都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张扬学生个性,是历史发展的需要,是人才发展的基本理念。作为教师,要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对学生的成绩,那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一个微不足道的亮点,要善于捕捉,并及时给以鼓励。
五、要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与独立学习的时空
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的主导地位过强的现象,这种课堂表面看来热闹非凡,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只是少数学生能够呼应教师的教学。这种教学状况是绝对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探究、体验而形成的。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老式"的课堂教学现状,最大限度地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思维倾向,把最精彩的"活"留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独立学习中逐渐地形成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贵,论教师的信念与数学教学改革[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3)
[2].黄景峰,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3)
[3]石英兰,初中数学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1(13)
作者简介:宋先刚(1959.12-),男,汉族,湖北巴东县人,职称:中学数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