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媒体传播面临复杂情况。如何引导新兴媒体健康发展,实现传统电视媒体转型,平衡传播内容的主流价值、艺术诉求与娱乐功能,创作出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质内容,成为影视行业面临的新课题。由顾亚奇所著的《视听传媒的内容生产与传播》一书从宏观观察、内容生产、融合传媒、制播新态四个部分,详细追踪了传媒发展从电视传播到全媒体时代的动态轨迹,揭示了媒体融合业态变革的内在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转型升级,探索出路。在传统媒体中电视几乎占据绝对地位,迄今为止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大众传媒。移动互联时代,资讯渠道的多元化和社交媒体化让电视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电视媒体的转型升级就显得至关重要。电视代表着社会主流判断认识,正确健康的宣传教育始终是电视媒介的功能和使命。在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的时代环境下,电视的工具性和商品性也被逐步认识和发掘出来。面对复杂多样的收视群体和来自新媒体的巨大冲击,把握电视的政治属性、构建电视的文化属性、凸显电视的艺术属性,做有品格、有品质、有品牌的电视节目,不断增强其可视性、创新性、提升性,是电视发展的新出路。社交媒体语境下,技术赋能促进了媒体融合的迭代升级,各类节目形态逐渐从电视媒体向网络媒体转变。节目主体也从二元结构向多元融合转变,我说你听的单向对话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演员、观众、编剧、导演、灯光、后期制作人员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环节参与到节目中从而实现自我表达。
整合资源,创新渠道。各大主流媒体加快了在新媒体领域布局的步伐,在社交平台和客户端的建设上进行优化升级,实行个性化和人性化的设置,注重流畅舒适的用户体验,增强与用户的互动性,呈现出更加亲民的姿态,以优质的内容和强大的公信力增强用户黏性。例如,综艺节目在内容创新的同时,必须注重把握媒体责任与文化消费之间的平衡,如《国家宝藏》《三个院子》等富有温度与态度的新型综艺模式,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并引发严肃思考,显示出了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播出平台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又如,纪录片借助网络媒体的传播逐渐进入到大众视野,侧重于日常叙事中呈现出的诗意生活、底层记忆和伤痕修复。电视媒介在内容打造上紧跟文化热潮,实现民族精神的隐形传播;在传播方式上顺应网络语态,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在传播渠道上正在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媒介渠道的变化为媒体传播内容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网络自制剧无疑是一种新型网络文化景观,在互联网时代更直接反映出受众的价值取向、审美判断与精神诉求,改写了传统电视节目的题材选择、创作风格、叙事策略和商业运作模式。
技术驱动,多元发展。大数据从节目立项、制播过程、营销宣传的全過程对用户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度挖掘,人工智能也被逐渐应用到影视传播领域。网络新闻、网剧、网络大电影、网络综艺、短视频、纪录片等多种网络自制节目百花齐放,针对性更加明显,从泛娱乐化节目向垂直化细分市场转变,逐步形成品牌效应,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同质化问题严重,节目类型的原创度低,不同节目的嘉宾成员多有重复,场景也有雷同的情形,观众难免陷入审美疲劳。明星价位虚高,明星资源被过度消费,不仅影响资本的流动,且制约了节目内容质量的提升。全媒体平台带来了影视传播准入门槛不断降低,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受众对节目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类节目形态的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但无论是以新兴媒体为载体的网络传播还是以传统媒介为载体的电视栏目,都要坚持个性化的定位标准,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坚持差异化的产品风格特色,善于挖掘独家资源,凝聚起优质、不可替代的品牌效应,在市场的浪潮中既有坚守又有探索,才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
该书不仅注重纵向上的历史分析,更注重横向上的传媒内容生产规律把握,以大量的成功节目为案例,对影视传播在创意、策划、生产、平台、运营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全方位的深度解析,既涵盖新闻、综艺、纪录片、网剧等多种节目形态,又包含对栏目建设、频道运营、品牌策略、业态研判等的深入研究,为影视传媒的理论建设和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 成都锦城学院
转型升级,探索出路。在传统媒体中电视几乎占据绝对地位,迄今为止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大众传媒。移动互联时代,资讯渠道的多元化和社交媒体化让电视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电视媒体的转型升级就显得至关重要。电视代表着社会主流判断认识,正确健康的宣传教育始终是电视媒介的功能和使命。在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的时代环境下,电视的工具性和商品性也被逐步认识和发掘出来。面对复杂多样的收视群体和来自新媒体的巨大冲击,把握电视的政治属性、构建电视的文化属性、凸显电视的艺术属性,做有品格、有品质、有品牌的电视节目,不断增强其可视性、创新性、提升性,是电视发展的新出路。社交媒体语境下,技术赋能促进了媒体融合的迭代升级,各类节目形态逐渐从电视媒体向网络媒体转变。节目主体也从二元结构向多元融合转变,我说你听的单向对话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演员、观众、编剧、导演、灯光、后期制作人员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环节参与到节目中从而实现自我表达。
整合资源,创新渠道。各大主流媒体加快了在新媒体领域布局的步伐,在社交平台和客户端的建设上进行优化升级,实行个性化和人性化的设置,注重流畅舒适的用户体验,增强与用户的互动性,呈现出更加亲民的姿态,以优质的内容和强大的公信力增强用户黏性。例如,综艺节目在内容创新的同时,必须注重把握媒体责任与文化消费之间的平衡,如《国家宝藏》《三个院子》等富有温度与态度的新型综艺模式,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并引发严肃思考,显示出了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播出平台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又如,纪录片借助网络媒体的传播逐渐进入到大众视野,侧重于日常叙事中呈现出的诗意生活、底层记忆和伤痕修复。电视媒介在内容打造上紧跟文化热潮,实现民族精神的隐形传播;在传播方式上顺应网络语态,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在传播渠道上正在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媒介渠道的变化为媒体传播内容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网络自制剧无疑是一种新型网络文化景观,在互联网时代更直接反映出受众的价值取向、审美判断与精神诉求,改写了传统电视节目的题材选择、创作风格、叙事策略和商业运作模式。
技术驱动,多元发展。大数据从节目立项、制播过程、营销宣传的全過程对用户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度挖掘,人工智能也被逐渐应用到影视传播领域。网络新闻、网剧、网络大电影、网络综艺、短视频、纪录片等多种网络自制节目百花齐放,针对性更加明显,从泛娱乐化节目向垂直化细分市场转变,逐步形成品牌效应,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同质化问题严重,节目类型的原创度低,不同节目的嘉宾成员多有重复,场景也有雷同的情形,观众难免陷入审美疲劳。明星价位虚高,明星资源被过度消费,不仅影响资本的流动,且制约了节目内容质量的提升。全媒体平台带来了影视传播准入门槛不断降低,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受众对节目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类节目形态的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但无论是以新兴媒体为载体的网络传播还是以传统媒介为载体的电视栏目,都要坚持个性化的定位标准,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坚持差异化的产品风格特色,善于挖掘独家资源,凝聚起优质、不可替代的品牌效应,在市场的浪潮中既有坚守又有探索,才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
该书不仅注重纵向上的历史分析,更注重横向上的传媒内容生产规律把握,以大量的成功节目为案例,对影视传播在创意、策划、生产、平台、运营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全方位的深度解析,既涵盖新闻、综艺、纪录片、网剧等多种节目形态,又包含对栏目建设、频道运营、品牌策略、业态研判等的深入研究,为影视传媒的理论建设和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 成都锦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