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学数学的低年级学生底子薄,想要他们学好数学并非易事,但这给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探索教学的机遇。如何培养孩子们初学数学的兴趣,笔者认为“创设富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至关重要。小学数学新课标将数学实践课作为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并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此,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富有情趣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多种从事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直观感受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构建数学思想,逐步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中,把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演绎成趣味十足的娱乐活动,体现寓教于乐的重要思想,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一、充分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初学数学的兴趣
教师要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用形象直观的教具表现出来,使学生容易理解并接受。当然教具最好来自学生身边,如一年级学生初学数学,教师可以先用粉笔盒、黑板、橡皮擦、三角尺、直尺、削过的铅笔、墙画、水杯、水桶、笤帚等身边最常见的实物作为教具,将它们拆零整合,变换方位和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圆锥、扇形等几何图形及概念。然后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火柴棒、彩色纸、七巧板等模具通过“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拼出“美丽的图案”,并鼓励他们创新,在求异、求新中拼出特色各异的图案,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只有在这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上好每一堂数学课,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关注日常生活,重视生活体验,增强学生初学数学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新课标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如在讲授六年级《自行车里的数学》这节课时,为了增加趣味性,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参加自行车慢赛竞技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自行车慢赛竞技活动的无穷乐趣。接着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的结构,再思考怎样计算车轮的周长等问题。学生对自己自行车的前后轮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测量,不同型号的自行车车轮周长当然不同,这样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为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关注日常生活,重视生活体验,培养他们用数学眼光看待日常生活的习惯。
三、开拓多种渠道,创设实践环节,营造学生初学数学的氛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景的实践性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如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分类的概念及方法”之前,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收集一些学生喜欢的商品,并尝试着做一做小售货员。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收集、分类、交流等环节,加深学生对数学“分类的概念及方法”的理解,实践步骤如下:(1)收集商品。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发动学生广泛收集小商品。(2)尝试分类。将所有学生收集到的各种小商品汇集成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售货员该怎样摆放,使众多商品科学地归类,以便随用随取。(3)互动交流。在这个商品归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体验丰富多彩,分类标准也因人而异,有的学生还为自己设计的分类方法津津乐道,学生的互动交流非常充分。教师在肯定大部分学生科学分类的同时,也要对个别学生不恰当的归类方法予以纠正。并且趁热打铁,将抽象复杂的数学分类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由易到难,为学生初学数学知识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四、理论联系实际,课堂内外结合,引导学生领略数学的神奇
数学的神奇在于它有复杂有趣的运算规律,而运算能力又是数学运算规律中的重要能力之一。如三年级学生学完了《周长》这节课后,教师布置学生测量自己的铅笔盒、书本、橡皮擦、课桌的长和宽,并计算它们的周长,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分组让学生去测量教室里的黑板和篮球场的长和宽及周长。学生手中的测量工具有限,仅仅是三角板和较短的直尺而已,要测量黑板和篮球场的长和宽及周长难度较大,笔者认为这才是考验和锻炼他们的大好时机。笔者鼓励他们多动脑筋,后来发现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个个摩拳擦掌,积极参与,有找测量工具的、有拉绳的、有报数据的、有记录的、有运算的、有出点子的,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生都非常投入。在“黑板和篮球场周长”的整个计算过程中,尤其在测量工具和运算方法上,孩子们可谓是绞尽脑汁,有将跳皮筋接长量的、有用抬水棍量的、有用短直尺量的。在记录运算方面争论更是激烈,由于个别学生的测量不准确,换算单位不正确,计算的结果自然会有差错,但大部分学生的运算结果接近标准值。在这次课堂内外结合演练的活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合作的益处,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虽然他们有时会有一些小的差错,但总体上实现了智力与能力的同步发展,领略到了数学运算的神奇,达到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的目的。
多年的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小学生初学数学时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作为小学教师,一定要牢牢把握从日常生活入手,从社会实践入手,从激发兴趣入手,从形象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教学,只有高度重视学生初学数学的兴趣,才能造就未来的数学爱好者或数学天才。
(责编 黄 晓)
一、充分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初学数学的兴趣
教师要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用形象直观的教具表现出来,使学生容易理解并接受。当然教具最好来自学生身边,如一年级学生初学数学,教师可以先用粉笔盒、黑板、橡皮擦、三角尺、直尺、削过的铅笔、墙画、水杯、水桶、笤帚等身边最常见的实物作为教具,将它们拆零整合,变换方位和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圆锥、扇形等几何图形及概念。然后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火柴棒、彩色纸、七巧板等模具通过“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拼出“美丽的图案”,并鼓励他们创新,在求异、求新中拼出特色各异的图案,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只有在这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上好每一堂数学课,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关注日常生活,重视生活体验,增强学生初学数学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新课标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如在讲授六年级《自行车里的数学》这节课时,为了增加趣味性,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参加自行车慢赛竞技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自行车慢赛竞技活动的无穷乐趣。接着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的结构,再思考怎样计算车轮的周长等问题。学生对自己自行车的前后轮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测量,不同型号的自行车车轮周长当然不同,这样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为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关注日常生活,重视生活体验,培养他们用数学眼光看待日常生活的习惯。
三、开拓多种渠道,创设实践环节,营造学生初学数学的氛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景的实践性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如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分类的概念及方法”之前,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收集一些学生喜欢的商品,并尝试着做一做小售货员。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收集、分类、交流等环节,加深学生对数学“分类的概念及方法”的理解,实践步骤如下:(1)收集商品。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发动学生广泛收集小商品。(2)尝试分类。将所有学生收集到的各种小商品汇集成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售货员该怎样摆放,使众多商品科学地归类,以便随用随取。(3)互动交流。在这个商品归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体验丰富多彩,分类标准也因人而异,有的学生还为自己设计的分类方法津津乐道,学生的互动交流非常充分。教师在肯定大部分学生科学分类的同时,也要对个别学生不恰当的归类方法予以纠正。并且趁热打铁,将抽象复杂的数学分类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由易到难,为学生初学数学知识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四、理论联系实际,课堂内外结合,引导学生领略数学的神奇
数学的神奇在于它有复杂有趣的运算规律,而运算能力又是数学运算规律中的重要能力之一。如三年级学生学完了《周长》这节课后,教师布置学生测量自己的铅笔盒、书本、橡皮擦、课桌的长和宽,并计算它们的周长,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分组让学生去测量教室里的黑板和篮球场的长和宽及周长。学生手中的测量工具有限,仅仅是三角板和较短的直尺而已,要测量黑板和篮球场的长和宽及周长难度较大,笔者认为这才是考验和锻炼他们的大好时机。笔者鼓励他们多动脑筋,后来发现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个个摩拳擦掌,积极参与,有找测量工具的、有拉绳的、有报数据的、有记录的、有运算的、有出点子的,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生都非常投入。在“黑板和篮球场周长”的整个计算过程中,尤其在测量工具和运算方法上,孩子们可谓是绞尽脑汁,有将跳皮筋接长量的、有用抬水棍量的、有用短直尺量的。在记录运算方面争论更是激烈,由于个别学生的测量不准确,换算单位不正确,计算的结果自然会有差错,但大部分学生的运算结果接近标准值。在这次课堂内外结合演练的活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合作的益处,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虽然他们有时会有一些小的差错,但总体上实现了智力与能力的同步发展,领略到了数学运算的神奇,达到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的目的。
多年的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小学生初学数学时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作为小学教师,一定要牢牢把握从日常生活入手,从社会实践入手,从激发兴趣入手,从形象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教学,只有高度重视学生初学数学的兴趣,才能造就未来的数学爱好者或数学天才。
(责编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