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探讨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0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的实验教学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实验探究也是新课改的中心课题。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改变角色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环境,在教学中全方位体现探究,加强实验设计,让学生体验创新,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协作交流,在对知识的渴求中,通过自己的不断探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实验探究实验设计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科,实验教学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还可以使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分析、思维、实践的习惯,为以后的科学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每个生物教师要探讨的重要课题。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对实验教学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修一中实验的课时数就占了总课时数的25%,实验内容明显增加。面临新的更高的要求,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改变以往的角色,教学方法由“传道”变为“导航”,课堂角色由“传授者”变为“引导探究者”。在探究中使学生亲自经历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协作交流,在对知识的渴求中,通过自己的不断探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使自己的观察、分析、思维、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下面就《生物》实验教学方面如下探讨。
  
  1 解放思想,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实验环境
  
  1.1 实验室的开放
   实验室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基地,每周定期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在这里进行大胆的尝试,验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想法,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这里老师就起到一个顾问的作用,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1.2 实验材料、方法的开放
   以前教材使用的实验材料、方法都是固定的、有代表性的实验现象明显的,但是一贯下去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应用求异思维,采用不同的材料、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实验活动中不断地“开放”起来。例如:在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教材中给的实验材料是菠菜叶,,经过叶绿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向我们展示了叶绿体的四种色素及其物理性质。我们组织学生以不同叶片或花为材料,如月季花瓣、夏季绿色的悬铃木叶片、秋冬季枯黄的悬铃木叶片等等。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花瓣细胞中没有叶绿体的4种色素,因此花瓣本身不能通过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绿色的悬铃木叶片有4种色素,枯黄的叶片只有两种色素,没有黄绿色和蓝绿色,也就是说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叶绿素a和叶绿素b容易被破坏,而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相对比较稳定。这样通过大家的实验讨论得出了结论,学生会记忆深刻,并且在实验中锻炼了动手参与、积极配合、认真分析思考的能力。
  
  2 全方位体现“探究”
  
  2.1 变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
   在以前我们进行的学生分组实验大部分都是验证性实验,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标下的新教材加大了对实验的探究力度,并对实验加以改进,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在“糖类的鉴定”实验中,不是直接发给学生苹果组织样液,而是制作许多种组织样液,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鉴定出哪些是可溶性还原糖。“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所使用的材料是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这时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是这个浓度的溶液呢?其它浓度的不行吗?这时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亲自动手,配制各种浓度的蔗糖溶液,然后观察实验现象,大家再一起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没有发生质壁分离或分离的速度很慢,有的很快分离,但是无法再还原。这样不仅使学生增强实验探究的兴趣,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还可以使学生真正懂得实验的意义。为以后的研究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探究中加强教师的“导”,放手学生的“活”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真正的主角,但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作用仍是很重要的。教师的“导”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开展研究,少走弯路。学生“活”的过程恰恰是培养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脂肪的鉴定,学习中用的是花生的切片通过染色,用显微镜观察。有的学生说牛奶中也脂肪含量丰富,怎么鉴定牛奶中的脂肪呢?这是老师要起到导师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液体的观察可以把它做成涂片染色观察。然后再让学生到实验室亲自动手制作观察。学生是实验探究观察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导”正是为了“不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探究活动的主体。
  2.3 加强对实验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创新
   要学生真正的投入实验,从实验中学到知识,还得让他们做自己设计的实验,这样学生在实验中才能这正享受到乐趣。首先在上实验课之前,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实验,包括选取的材料,对照实验的设计,实验步骤的安排等,比如“探究对酶的活性的影响”中,之前的实验四“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的催化效率”改为演示实验,在组织学生学习有关酶的知识时,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知道做有关酶的实验所需的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为学生设计实验提供模仿的例子。之后引导学生思考,发现要研究的问题:酶有哪些特性?哪些因素会影响酶的活性?然后布置学生以4-5人为一组进行讨论,确定要研究的问题。
   学生研究的问题有:“酶的专一性”,“温度对酶的活性的影响”、“PH值对酶的活性的影响”、“酶的浓度对催化效率的影响”等等。让学生在课外设计方案教师进行把关,尊重学生的意见。在实验过程中各小组分工合作,按照设计方案做实验最后交流实验成果。效果很好。所以我们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巩固以前的知识,还要活学活用,充分发挥他们的独创性,能够享受学习乐趣。
  2.3.1 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展学生活动空间
   新课改的一个新的理念就是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的体验式学习,学生的参与内容明显增多。新教材里有好多是“边做边学”,穿插在讲授内容中间,所以好多实验不一定要在课堂上完成,在课后完成的过程中也一样能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所以,我们要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将课外学习进行到底。
  2.3.2 把以往教师做的交给学生
   在做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培养洋葱根尖,以往都是老师培养好了,让学生用现成的。现在,把洋葱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培养,在学习之余看到自己培养的根尖,不仅使学生观察了根尖的生长过程,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2.3.3 将课堂上完成效果不好的放到课外
   在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实验中,在课堂上很难完成实验,培养的时间就要8-10小时。让学生分成兴趣小组,定时到实验室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还有,有关减数分裂的“模拟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实验,在课堂很难完成,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并安排一节课时间对其作品进行展演。学生们的作品五花八门,还有的是动态的,打破了课本的局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课改,不仅使我们改变教学方式,还要我们正确的看待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将实验延伸到课外,讲学习延伸到课外。
其他文献
近日,从美的合肥市场获悉,虽然2009年政府招标类项目同比往年大量减少,但经销商联合美的加大力度进行市场开拓,使一季度销售额取得了明显增长。自2009年2月份起,各经销商在主流销
从理论上讲,进入一国资本市场通常可以选择直接上市(IPO)和间接上市两种方式,而间接上市又包括买壳上市、间接控股等不同形式。从整个国际上来看,在跨国投资中.并购本身就是一种
目的:探讨临床工作时间优化管理的做法和效果。方法:调整排班模式,提高护理信息化建设,完善护理工作流程。结果: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有限的工作时间能得到最大化利用。结论:
科鲁兹1.6T的受关注一直很高,而通用也正努力赋予该车更多运动和个性的元素,该车于2010年11月上市。
阐述了一种多功能、全封闭微粉粉碎分级系统的技术原理及技术特点。该系统克服了传统单一的粉碎方式的不足,有效地解决了在粉碎过程中的细度难以达到、即使达到一定的细度后产
商务日语作为高职高专的一个传统专业方向,迄今为止还没有设置在大学的本科日语专业中。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日语专业特点,明确定位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方向为
电力变压器是电力系统最重要的设备之一,作为电能传输的枢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分析了变压器瓦斯保护的原因,提出了事故处理方法和误动作防范措施。
班主任管理班级,教育学生主要是通过"言教"的方式进行。但时间一久,学生难免会觉得千篇一律,陈词旧论一大堆;效果反而不佳。如果在"言教"的基础上实施"身教"不仅可以补充"言教",而且
林康立,1939年6月生,1958年进入清华大学,1964年于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6年制本科毕业。先后在清华大学土建综合设计院、化学工业部第一设计院、中国石化
节能减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是环境保护的法治约定,是企业履行的一种社会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节能减排必须要有一种机制来加以推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