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确是如此,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那么,在化学的课堂上,如何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炼学习素材呢?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对这一问题试作一尝试。
[关键词]生活;体验;化学;课堂
课改后初三化学教材编写的设计思想和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现代社会问题,体现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化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
一、创设生活情境
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如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铁锅为什么会生锈?怎样防止铁锅生锈?为什么有些地方的水不能直接饮用?还可以从新闻入手,挖掘新闻中蕴含的化学知识,设置生活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讲燃烧的条件时,可以首先播放火灾新闻,展示灭火现场,创造学习情景,引出燃烧的条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贴近生活的化学实验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形式。它生动、简洁、有效,对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以及形成一定的技能和能力,均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如果将实验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更能发挥实验的作用,体现出实验的魅力。通过实验内容的生活化和实验用品的生活化来把实验和生活很好地联系起来。
如利用食醋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利用肥皂水来检验硬水和软水;利用PH试纸来测定柑桔、苹果、香蕉、番茄、可口可乐等常见水果的酸碱度;用树叶做成漂亮的书签等实验,让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化学有用;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勇于尝试,就能有所创新、有所发明,这样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体验生活中的化学。
在实验中还应尽量使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物质进行实验。如在做空气成分含量的测定时,在做好课本实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这些生活化的用品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习了三大强酸后,采用白醋做酸的通性验证实验;蛋白质教学中,使用牛奶、蛋清等家庭厨房食用品;使用碱面、食盐等家庭添加剂和调味剂,来帮助学习盐的性质等。这些生活化的实验用品,促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去重新认识生活中的物质,也使得课堂更贴近生活,增加了课堂的生活化和生动化。
三、展示生活化的教具
我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而少直观,形缺数而难入微。”言简意赅地解释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这点在理科学习上尤为重要。教师的语言能力再好,学生的抽象思维也不容易跟上。因此,教具的直观性对于学生的帮助很大,特别是生活化的教具,会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感到更亲切,更有兴趣,更好接受,印象更深刻。在食品添加剂的教学时,我用学生喜欢吃的饼干、妙脆角、土豆片等袋装食品做实物教具,让学生阅读说明,打开包装看干燥剂,学生的注意力被紧紧抓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学。在讲水的净化时,用数码相机拍摄饮水机净水器的过滤柱和净水过程,并制成电子教具,增加了动感和直观效果。还可以让学生用家中常见的硬纸板自制元素卡片,亲自动手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为原料参与教具的制作,这些实践创作大大丰富了教学的内涵。
四、采用生活化的课堂语言
在讲授初三化学《盐化肥》中关于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内容时,很多学生对碳酸钠(苏打)和碳酸氢钠(小苏打)的俗名难于区分。我灵机一动,把这两种物质称为两兄弟,哥哥是苏打(碳酸钠),弟弟是小苏打(碳酸氢钠),这种生活化的比喻,能使学生迅速活跃起来,笑声一片,并很快掌握了所学知识。如果我们把枯燥的知识用生活化的语言去描述,就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可触可摸、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就能够产生快乐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五、列举生活化的例子
学习氧气的溶解性时,我给大家举蒸蛋羹的例子,如果打散的鸡蛋里加入凉水,蒸出的蛋羹充满气眼,口感不好,感觉太“老”。而若加入适量凉开水,则蒸出的蛋羹鲜嫩爽滑,非常好吃,其原因是烧开的水赶走了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在学习盐的性质时,可以举蒸馒头的例子,如果碱放多了面会发黄,可加适量食醋,消耗过多的碳酸钠,这样既加深学生对碳酸钠与酸反应这一性质的认识,又强化了学生对盐的通性的掌握。学习蛋白质的变性时,列举加工蔬菜和水果的例子,加工前先用热水烫漂,可使维生素C氧化酶或多酚氧化酶等蛋白质变性而失活,从而减少加工过程中维生素C由于酶促氧化的损失和酶促褐变,使果蔬色泽鲜艳、口感清新。这些贴近生活的例子,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
六、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
化学知识源自于生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化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识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知识化学化,让学生在生活的实际情境中体验化学问题;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能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实现化学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如学习了充分燃烧的条件之后,让学生动手写一份科学使用家用灶具的宣传单,分发给邻居和亲朋好友,学生不仅获得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拓展,最重要的是他们体验到了一种成功感,感受到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课堂上的知识能走进千家万户,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了解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把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使学生学习的范围不断扩大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使学习成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学生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某些知识上,而应着力于培养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如有一位同学学习了酸能除铁锈后,问实验室的硫酸能不能除锈,家里的食醋能不能除锈,我抓住机会鼓励他查阅资料,与同学讨论,并亲自做实验,寻找答案。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还自发查阅课外书或从日常生活中找出一些问题来探究。如酱油、水果等PH值的测定,牙膏、粉笔主要成分的检验,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等。通过不断的探究和查阅课外资料,学生终于自己找到答案,从中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养成了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习惯。如有的同学假期出游,在车站了解了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有的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2C03)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在化学课堂上渗透生活体验,使化学课堂就象一条充满活力的“鱼”,徜徉在生活的海洋中,使学生在课堂的载体中,充分吸收化学知识的养分,快乐成长。
[关键词]生活;体验;化学;课堂
课改后初三化学教材编写的设计思想和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现代社会问题,体现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化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
一、创设生活情境
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如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铁锅为什么会生锈?怎样防止铁锅生锈?为什么有些地方的水不能直接饮用?还可以从新闻入手,挖掘新闻中蕴含的化学知识,设置生活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讲燃烧的条件时,可以首先播放火灾新闻,展示灭火现场,创造学习情景,引出燃烧的条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贴近生活的化学实验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形式。它生动、简洁、有效,对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以及形成一定的技能和能力,均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如果将实验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更能发挥实验的作用,体现出实验的魅力。通过实验内容的生活化和实验用品的生活化来把实验和生活很好地联系起来。
如利用食醋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利用肥皂水来检验硬水和软水;利用PH试纸来测定柑桔、苹果、香蕉、番茄、可口可乐等常见水果的酸碱度;用树叶做成漂亮的书签等实验,让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化学有用;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勇于尝试,就能有所创新、有所发明,这样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体验生活中的化学。
在实验中还应尽量使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物质进行实验。如在做空气成分含量的测定时,在做好课本实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这些生活化的用品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习了三大强酸后,采用白醋做酸的通性验证实验;蛋白质教学中,使用牛奶、蛋清等家庭厨房食用品;使用碱面、食盐等家庭添加剂和调味剂,来帮助学习盐的性质等。这些生活化的实验用品,促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去重新认识生活中的物质,也使得课堂更贴近生活,增加了课堂的生活化和生动化。
三、展示生活化的教具
我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而少直观,形缺数而难入微。”言简意赅地解释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这点在理科学习上尤为重要。教师的语言能力再好,学生的抽象思维也不容易跟上。因此,教具的直观性对于学生的帮助很大,特别是生活化的教具,会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感到更亲切,更有兴趣,更好接受,印象更深刻。在食品添加剂的教学时,我用学生喜欢吃的饼干、妙脆角、土豆片等袋装食品做实物教具,让学生阅读说明,打开包装看干燥剂,学生的注意力被紧紧抓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学。在讲水的净化时,用数码相机拍摄饮水机净水器的过滤柱和净水过程,并制成电子教具,增加了动感和直观效果。还可以让学生用家中常见的硬纸板自制元素卡片,亲自动手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为原料参与教具的制作,这些实践创作大大丰富了教学的内涵。
四、采用生活化的课堂语言
在讲授初三化学《盐化肥》中关于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内容时,很多学生对碳酸钠(苏打)和碳酸氢钠(小苏打)的俗名难于区分。我灵机一动,把这两种物质称为两兄弟,哥哥是苏打(碳酸钠),弟弟是小苏打(碳酸氢钠),这种生活化的比喻,能使学生迅速活跃起来,笑声一片,并很快掌握了所学知识。如果我们把枯燥的知识用生活化的语言去描述,就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可触可摸、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就能够产生快乐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五、列举生活化的例子
学习氧气的溶解性时,我给大家举蒸蛋羹的例子,如果打散的鸡蛋里加入凉水,蒸出的蛋羹充满气眼,口感不好,感觉太“老”。而若加入适量凉开水,则蒸出的蛋羹鲜嫩爽滑,非常好吃,其原因是烧开的水赶走了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在学习盐的性质时,可以举蒸馒头的例子,如果碱放多了面会发黄,可加适量食醋,消耗过多的碳酸钠,这样既加深学生对碳酸钠与酸反应这一性质的认识,又强化了学生对盐的通性的掌握。学习蛋白质的变性时,列举加工蔬菜和水果的例子,加工前先用热水烫漂,可使维生素C氧化酶或多酚氧化酶等蛋白质变性而失活,从而减少加工过程中维生素C由于酶促氧化的损失和酶促褐变,使果蔬色泽鲜艳、口感清新。这些贴近生活的例子,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
六、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
化学知识源自于生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化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识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知识化学化,让学生在生活的实际情境中体验化学问题;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能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实现化学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如学习了充分燃烧的条件之后,让学生动手写一份科学使用家用灶具的宣传单,分发给邻居和亲朋好友,学生不仅获得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拓展,最重要的是他们体验到了一种成功感,感受到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课堂上的知识能走进千家万户,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了解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把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使学生学习的范围不断扩大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使学习成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学生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某些知识上,而应着力于培养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如有一位同学学习了酸能除铁锈后,问实验室的硫酸能不能除锈,家里的食醋能不能除锈,我抓住机会鼓励他查阅资料,与同学讨论,并亲自做实验,寻找答案。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还自发查阅课外书或从日常生活中找出一些问题来探究。如酱油、水果等PH值的测定,牙膏、粉笔主要成分的检验,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等。通过不断的探究和查阅课外资料,学生终于自己找到答案,从中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养成了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习惯。如有的同学假期出游,在车站了解了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有的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2C03)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在化学课堂上渗透生活体验,使化学课堂就象一条充满活力的“鱼”,徜徉在生活的海洋中,使学生在课堂的载体中,充分吸收化学知识的养分,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