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 硕,王 丹.资源型城市生态形象构建探究[J].南方农业,2021,15(24):-196.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蓬勃发展,大部分资源型城市都在积极谋求转型。重塑城市形象、提升整个城市的影响力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中之重。良好的生态形象在转变城市生态观念、吸纳城市生产要素、增强城市文化认同、推动城市对外交流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分析资源型城市构建绿色生态形象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和途径。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生态形象;构建途径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4.091
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历史贡献巨大。但随着城市成熟期与衰退期的到来,资源型城市谋求转型之路迫在眉睫,迫切需要探索构建资源型城市生态形象的途径。资源型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侧重于发展重工业,城市形象建设逐渐被“资源阴影”笼罩,城市特色文化慢慢褪色。
1 资源型城市构建绿色生态形象的必要性
1.1 构建绿色生态形象是增强城市生态文化认同的迫切需求
转化城市文化资源是延长城市生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城市的绿色生态形象是一个城市极为重要的“无形资产”,它就像一个“传递城市语言的媒介”,能增强市民的生活体验感和城市文化认同感。优秀的城市形象还可以在城市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增强城市的社交力量和话语权,促进城市全面发展。良好的生态城市形象会给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对城市生态文化的认同度[1]。
1.2 构建绿色生态形象是推动城市对外交流的内在要求
国际社会往往会借助对某一个城市的深入了解,了解我国的大致情况。所以良好的城市生态形象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软实力”,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优秀的城市生态形象更易于构建起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平台,从而获得国际社会的关注[2-3]。此外,资源型城市如果能依靠独特的绿色生态形象在国际社会打开知名度,那么在全球市场中也会赢得一席之地,从而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其吸引力。
2 资源型城市构建绿色生态形象的制约因素
2.1 自媒体时代绿色生态形象构建难以形成系统性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很多短视频平台为城市形象的构建和传播开辟了另一条崭新的道路,也确实加速了城市形象的构建与传播。很多网红城市悄然诞生,这些城市享受了自媒体时代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媒体是通过个人的微观视角传递城市形象的一角,消除了城市形象形成过程中的复杂性,但是自媒体在传播城市形象的过程中具有分散性,在构建与传播城市形象的大方向上具有统一性,但是自媒体创作的随意性与自发性,注定其传播的城市形象具有拼图式的碎片化[4-5]。大数据导向下的自媒体接受者往往也只能接收绿色生态形象的一部分,拼不全城市生态形象的完整原貌。
自媒体传播下的城市形象往往会被标签化,被标签化的城市生态形象同样是系统性构建绿色生态形象的阻碍。自媒体带来的内容直观性可以创造出最吸引眼球的热点,这是其一大优势。但这也表明自媒体传播城市生态形象的纵向深度不够,直观化可以让新事物的传播迅速发酵,标签化也可以让城市形象更容易被人们认知,但这也只是停留在感官层面的刺激上,内在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往往被牺牲掉,人们越来越追逐感官上刺激,就会越来越难以达到城市情感的認知和升华。综上所述,在城市生态形象构建与传播的过程中,既要发挥自媒体的优势,又要规避其带来的不利影响[6-7]。
2.2 城市自我形象与他者形象存在矛盾
近年来,人们的工作方式、娱乐方式日益“现代化”,城市人群更加偏好简单、便利的城市功能,进而也慢慢遗忘了城市传统中那些具有城市历史特色的仪式及习俗。在此背景下,城市历史性的传承纽带变得越来越脆弱。一般来说,城市的历史性内涵必然存在,但异质文化的渗透会使城市传统面貌变得混杂而难以辨认[8],城市不再是一个同质的共同体,而是异质化了。因此,在塑造绿色生态形象的过程中,应该解决历史与现代的平衡问题,使城市的面貌得以全面呈现[9]。
3 资源型城市构建绿色生态形象的路径
3.1 促进城市物质资源与绿色生态形象的融合
1)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采取措施,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10]。2)综合考虑地理、资源、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因素,提取对城市发展最有利的因素。
3.2 优化政府部门在绿色生态形象塑造中的政策作为
资源型城市发展目标与城市定位相关政策的不稳定性导致绿色生态形象构建缺乏科学性规划和政策支撑,优化政府部门在资源型城市生态形象塑造中的政策作为,是迅速优化城市生态形象的捷径。1)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性城市生态形象建设规划,在宏观政策上加大对转型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多元化的城市形象推广活动。2)高效整合区域资源,打造生态城市,明确运营城市形象管理的政府部门职能,鼓励一切城市形象构建中相关利益者的活动在统一制定的政策框架下有序开展。
3.3 促进城市文化资源与城市绿色生态形象的融合
一部分资源型城市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城市文化是绿色生态形象的来源之一,构建好城市生态形象的同时也要更好地传承城市的优秀文化,因此应促进城市文化资源与城市绿色生态形象的融合。城市文化升华转变为城市生态形象,并能扎根于人民心中,是一个漫长且曲折的过程。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这些文化显露着地域性,也彰显着城市形象的独特性[11-12]。
4 资源型城市构建绿色生态形象的意义 城市的生态形象可以辐射到农村,推动农村生态形象的形成。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乡村社会生态也要山清水秀。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构建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乡村形成基于利益多样性、利益差异性现实基础上的利益共同体的重要因素,有助于推动乡村在现代城市治理理念指导下持续健康发展。
良好的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通过将城市的生态形象辐射到农村,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改造传统农业,以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农村的明天一定会呈现出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乡风淳的美丽画卷,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人人向往之地。
5 结语
我国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发展目标契合国家未来发展方向,资源型城市转型任务任重道远。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生态形象是资源型城市的独特属性。构建生态形象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建设雷同化、一般化的趋势,推动资源型城市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永诚,周舟.武陵山地区形象对原产地效应的影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5(1):67-72.
[2] 何克东,邓玲.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困境与实施路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6):101-105.
[3] 范紅娟,杜佳林.黄河文化体系下的城市形象自塑之路:以《郑州日报》相关报道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1(4):39-42.
[4] 夏静,张锐,谢小琴.回望英雄城市历史领略武汉城市精神:武汉11家博物馆上线直播[N].光明日报,2020-05-19(9).
[5] 诸大建.最近10年国外循环经济进展及对中国深化发展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8):9-16.
[6] 包瑞.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与未来进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领先行示范区建设[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1):137-144.
[7] 赵素兰.构建资源型城市生态社区发展的新模式[J].理论导报,2013(7):33-34.
[8] 张健,谢瑞.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3,36(6):53-55.
[9] 马韶光.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J].理论与当代,2014(10):17-19.
[10] 刘晗.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探析[J].山西农经,2018,236(20):64.
[11] 郭星楠.山西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政策生态效果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27):136-137.
[12] 佟艳,马君丽,李应杰,等.资源型城市绿量建设研究:以焦作市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8):2024.
(责任编辑:赵中正)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蓬勃发展,大部分资源型城市都在积极谋求转型。重塑城市形象、提升整个城市的影响力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中之重。良好的生态形象在转变城市生态观念、吸纳城市生产要素、增强城市文化认同、推动城市对外交流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分析资源型城市构建绿色生态形象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和途径。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生态形象;构建途径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4.091
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历史贡献巨大。但随着城市成熟期与衰退期的到来,资源型城市谋求转型之路迫在眉睫,迫切需要探索构建资源型城市生态形象的途径。资源型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侧重于发展重工业,城市形象建设逐渐被“资源阴影”笼罩,城市特色文化慢慢褪色。
1 资源型城市构建绿色生态形象的必要性
1.1 构建绿色生态形象是增强城市生态文化认同的迫切需求
转化城市文化资源是延长城市生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城市的绿色生态形象是一个城市极为重要的“无形资产”,它就像一个“传递城市语言的媒介”,能增强市民的生活体验感和城市文化认同感。优秀的城市形象还可以在城市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增强城市的社交力量和话语权,促进城市全面发展。良好的生态城市形象会给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对城市生态文化的认同度[1]。
1.2 构建绿色生态形象是推动城市对外交流的内在要求
国际社会往往会借助对某一个城市的深入了解,了解我国的大致情况。所以良好的城市生态形象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软实力”,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优秀的城市生态形象更易于构建起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平台,从而获得国际社会的关注[2-3]。此外,资源型城市如果能依靠独特的绿色生态形象在国际社会打开知名度,那么在全球市场中也会赢得一席之地,从而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其吸引力。
2 资源型城市构建绿色生态形象的制约因素
2.1 自媒体时代绿色生态形象构建难以形成系统性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很多短视频平台为城市形象的构建和传播开辟了另一条崭新的道路,也确实加速了城市形象的构建与传播。很多网红城市悄然诞生,这些城市享受了自媒体时代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媒体是通过个人的微观视角传递城市形象的一角,消除了城市形象形成过程中的复杂性,但是自媒体在传播城市形象的过程中具有分散性,在构建与传播城市形象的大方向上具有统一性,但是自媒体创作的随意性与自发性,注定其传播的城市形象具有拼图式的碎片化[4-5]。大数据导向下的自媒体接受者往往也只能接收绿色生态形象的一部分,拼不全城市生态形象的完整原貌。
自媒体传播下的城市形象往往会被标签化,被标签化的城市生态形象同样是系统性构建绿色生态形象的阻碍。自媒体带来的内容直观性可以创造出最吸引眼球的热点,这是其一大优势。但这也表明自媒体传播城市生态形象的纵向深度不够,直观化可以让新事物的传播迅速发酵,标签化也可以让城市形象更容易被人们认知,但这也只是停留在感官层面的刺激上,内在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往往被牺牲掉,人们越来越追逐感官上刺激,就会越来越难以达到城市情感的認知和升华。综上所述,在城市生态形象构建与传播的过程中,既要发挥自媒体的优势,又要规避其带来的不利影响[6-7]。
2.2 城市自我形象与他者形象存在矛盾
近年来,人们的工作方式、娱乐方式日益“现代化”,城市人群更加偏好简单、便利的城市功能,进而也慢慢遗忘了城市传统中那些具有城市历史特色的仪式及习俗。在此背景下,城市历史性的传承纽带变得越来越脆弱。一般来说,城市的历史性内涵必然存在,但异质文化的渗透会使城市传统面貌变得混杂而难以辨认[8],城市不再是一个同质的共同体,而是异质化了。因此,在塑造绿色生态形象的过程中,应该解决历史与现代的平衡问题,使城市的面貌得以全面呈现[9]。
3 资源型城市构建绿色生态形象的路径
3.1 促进城市物质资源与绿色生态形象的融合
1)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采取措施,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10]。2)综合考虑地理、资源、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因素,提取对城市发展最有利的因素。
3.2 优化政府部门在绿色生态形象塑造中的政策作为
资源型城市发展目标与城市定位相关政策的不稳定性导致绿色生态形象构建缺乏科学性规划和政策支撑,优化政府部门在资源型城市生态形象塑造中的政策作为,是迅速优化城市生态形象的捷径。1)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性城市生态形象建设规划,在宏观政策上加大对转型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多元化的城市形象推广活动。2)高效整合区域资源,打造生态城市,明确运营城市形象管理的政府部门职能,鼓励一切城市形象构建中相关利益者的活动在统一制定的政策框架下有序开展。
3.3 促进城市文化资源与城市绿色生态形象的融合
一部分资源型城市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城市文化是绿色生态形象的来源之一,构建好城市生态形象的同时也要更好地传承城市的优秀文化,因此应促进城市文化资源与城市绿色生态形象的融合。城市文化升华转变为城市生态形象,并能扎根于人民心中,是一个漫长且曲折的过程。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这些文化显露着地域性,也彰显着城市形象的独特性[11-12]。
4 资源型城市构建绿色生态形象的意义 城市的生态形象可以辐射到农村,推动农村生态形象的形成。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乡村社会生态也要山清水秀。乡村和谐社会生态圈构建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乡村形成基于利益多样性、利益差异性现实基础上的利益共同体的重要因素,有助于推动乡村在现代城市治理理念指导下持续健康发展。
良好的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通过将城市的生态形象辐射到农村,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改造传统农业,以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农村的明天一定会呈现出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乡风淳的美丽画卷,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人人向往之地。
5 结语
我国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发展目标契合国家未来发展方向,资源型城市转型任务任重道远。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生态形象是资源型城市的独特属性。构建生态形象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建设雷同化、一般化的趋势,推动资源型城市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永诚,周舟.武陵山地区形象对原产地效应的影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5(1):67-72.
[2] 何克东,邓玲.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困境与实施路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6):101-105.
[3] 范紅娟,杜佳林.黄河文化体系下的城市形象自塑之路:以《郑州日报》相关报道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1(4):39-42.
[4] 夏静,张锐,谢小琴.回望英雄城市历史领略武汉城市精神:武汉11家博物馆上线直播[N].光明日报,2020-05-19(9).
[5] 诸大建.最近10年国外循环经济进展及对中国深化发展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8):9-16.
[6] 包瑞.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与未来进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领先行示范区建设[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1):137-144.
[7] 赵素兰.构建资源型城市生态社区发展的新模式[J].理论导报,2013(7):33-34.
[8] 张健,谢瑞.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3,36(6):53-55.
[9] 马韶光.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J].理论与当代,2014(10):17-19.
[10] 刘晗.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探析[J].山西农经,2018,236(20):64.
[11] 郭星楠.山西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政策生态效果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27):136-137.
[12] 佟艳,马君丽,李应杰,等.资源型城市绿量建设研究:以焦作市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8):2024.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