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以构建中国全方位开放与外交战略的新格局。目的在于借鉴改革开放以后沿海经济特区率先打破封闭僵化的发展模式,将国家的发展与世界的潮流紧密相连。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需要在西部地区选择一个合适的基地,创建“内陆型”经济特区,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形成新型政府与企业关系的试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本文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要求和深化改革的需要等方面探讨创建“内陆型”经济特区的必要性;并提出选择陕甘宁蒙毗邻地区进行试点,论证了建立陕甘宁蒙毗邻地区“内陆型”经济特区的可行性;初步提出建立“内陆型”经济特区顶层设计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内陆型”经济特区;陕甘宁蒙毗邻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4-0005-05
2013年,国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全方位开放与外交战略的新格局。改革开放从创办沿海经济特区开始,促进生产要素向沿海地区流动,形成“极化效应”,并通过扩大开放,实现“扩散效应”,走“经济特区—沿边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点、线、面结合的发展道路,形成逐步推进的改革开放格局。中国沿海经济特区率先冲破封闭僵化的发展模式,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潮流紧密相连。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①进一步深化改革需要做好顶层设计。
一、创建“内陆型”经济特区的必要性
在我国西部地区,选择一个适当的基地,创建“内陆型”经济特区,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形成新型政府与企业关系的试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作为西部开发的中介地,“内陆型”经济特区东引西进,可以发展成为东、中、西良性互动的协作区和我国经济走协调发展战略的中继站,对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优化东部经济环境都有重要作用;可以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中心环节,对于实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要求
1997 年 10 月,美国参议员布朗巴克在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亚和高加索研究所负责人弗雷德里克·斯塔尔教授密切合作下形成了有关 “新丝绸之路”(The New Silk Road) 的提案。2005年,斯塔尔教授又提出“大中亚计划”,主张美国应以阿富汗为中心,推动中亚、南亚在政治、安全、能源和交通等领域的合作,建立一个由亲美的、实行市场经济和世俗政治体制的国家组成的新地缘政治板块,从而实现美国在中亚和南亚地区的战略利益。斯塔尔认为,近年来东方与西方之间的陆上贸易路线逐步恢复,这是 “新丝绸之路”计划的基础。该计划涉及中亚国家、巴基斯坦、印度、中国、伊朗和俄罗斯的利益。②2011 年 7 月,希拉里在赴印度参加第二次美印战略对话期间在金奈发表演讲,提出了美国版的 “新丝绸之路”倡议,演讲中她呼吁印度与美国一道努力,打造一条以阿富汗为核心、贯通中亚到南亚的交通贸易枢纽。2011年9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与阿富汗及德国外长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共同主持了一个包括近30个国家参加的讨论 “新丝绸之路”计划的会议。③
美国的 “新丝绸之路”计划是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政策的重要步骤,是在中国的东面积极排兵布阵的同时,向中亚和南亚进行的新攻势。中国一方面稳定中印关系,深化中巴合作;④另一方面借助 2012 年上海合作组织北京峰会召开的契机,接纳阿富汗为观察员国,中阿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⑤胡锦涛主席在2012 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表示要 “把上海合作组织建设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各成员国要努力建成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网、能源管道互联互通工程,为古老的 ‘丝绸之路’赋予新的内涵”; ⑥2013年 9月 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提出“五通”举措: 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⑦这一构想与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斯塔尔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所指地域基本吻合。2013年 10月 8日,李克强总理在接受东盟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提出了“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将形成进一步开放的外交战略新格局。
尽管从重庆始发,经达州、安康、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向西过北疆铁路到达我国边境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再转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至德国的杜伊斯堡的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在原欧亚大陆桥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的国际物流大通道舒畅通行;中巴发布《关于新时期深化中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共同展望》,“双方支持两国企业开展瓜达尔港工业区合作”。⑧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防止美国遏制中国的关键性步骤,由于美国的行动步伐没有减弱,所以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也刻不容缓。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种区域经济合作,将产生新的区域性经济结构调整,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中亚各国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但都希望中国在资金投入上发挥关键性作用。中国也应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契机调整外交格局,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与“两个市场”,提高整合全球资源与市场的能力。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由交通要道将众多城市联系起来的颗颗珍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亮发光。它们经受了战争的洗礼,见证了商旅的往来,引领着历史潮流,创造灿烂的文化,接受着外来文化的熏陶,提供了民族融合的舞台。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要在欧亚大陆桥基础上建设若干个城市,使之成为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商贸中心、技术交流中心、文化融合中心。中国要通过在欧亚大陆桥上选择一个区域,创建“内陆型”经济特区,培育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珍珠链。 (二)沿海经济特区的启示
1980 年,中国创办沿海经济特区,率先打破封闭僵化的发展模式。我国沿海经济特区的建立,促进生产要素向沿海地区流动,形成“极化效应”,并通过扩大开放,实现“扩散效应”,走“经济特区—沿边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点、线、面结合,逐步推进的改革开放格局。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在西部地区选择一个合适的基地,创建“内陆型”经济特区,作为西部开发的中介地,东引西进,使之发展成为东、中、西良性互动的协作区和我国经济走协调发展战略的中继站,这对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优化东部经济环境都有重要作用。创建“内陆型”经济特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中心环节,充分显示了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发展决心。
(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试点
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强调必须抓住转变职能这个关键,要按照经济体制改革和政企分开的要求,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到间接管理为主。二十多年来,行政权利在市场中的渗透没有减弱,造成一种特殊的行政干预,形成了我国特有的行政区经济。⑩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11}创建“内陆型”经济特区,建立新时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试点,通过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把政府的职责和作用规范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中央强调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但是从我国现有国情出发,要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2}既要在全国范围内转变政府职能,也要设置新的经济特区,进行深化改革的试点,组建政府和市场的新型关系,并在全国范围推行。
《决定》指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在新创建的“内陆型”经济特区,实行省直接管理县(市)行政区划试点,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推行新体制和新政策。
二、选择陕甘宁蒙毗邻地区进行试点
《决定》指出:当前深化改革,包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设置新的经济特区作为深化改革的试点,必须选择一个适当的区域。创建“内陆型”经济特区,不能局限已有的行政区划,而是要效法深圳沿海特区做法,选择一个具有区位优势的区域,重新调整行政区域规划,以减少旧有固定模式的束缚。
(一)陕甘宁蒙毗邻地区的区位优势
陕西、甘肃、宁夏和内蒙古毗邻地区在地质年代上属于同一个地质单元——鄂尔多斯盆地,处于黄土高原共同的生态安全地带,在历史时期是相互关联的战略要地。其范围包括陕西、山西交界黄河以西,贺兰山、六盘山以东,河套以南,渭北高原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包括甘肃省庆阳市、平凉市,陕西省延安市、榆林市、铜川市、咸阳市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土地面积近24万平方公里,人口2800余万,耕地面积约12亿公顷。该地区土地辽阔,煤炭、石油、天然气、铀等矿产资源丰富,在今天经济开发中具有能源基地的区际优势。因此,最具“内陆型”经济特区设置的地理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逐渐减弱,要使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增长趋势,必须依赖内需拉动和释放内部市场活力。开辟西部市场、实现西部大开发、让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一道实现小康目标,将会使中国经济迎来又一个高速增长期。开辟西部市场,必须解放思想,形成“壮大中心,带动周边”的国家战略构想。西部地区是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关乎全国生态安全的战略要地,西部的发展涉及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在陕甘宁蒙毗邻地区建立“内陆型”经济特区,使之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引西联的桥梁,在特区内进行政府新体制、市场新机制的试点,对于缩小东西部差距、推进国家经济长期高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地处欧亚大陆桥的通道上,目前有包兰铁路、宝中铁路、太中银铁路、包西铁路相通,还有定武高速、福银高速、青银高速、银西高速、京藏高速等连接全国各地。选择该地区创建“内陆型”经济特区,可以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货物集散地,中国的能源储备中心。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技术、资金、人才等,通过“内陆型”经济特区进行集合、重组、整合,使该区域成为中国西部开发的新优势,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人才集中地、资金准备地、技术转化地、智能汇集地、掌控全局的谋划地。
(二)建立全国能源储备基地
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天环坳陷和伊陕斜坡地带,储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有专家预测,鄂尔多斯盆地石油资源储有总量为85.88亿吨,已探明储量15亿吨。油田储备遍及陕西延安市、榆林市、铜川市,宁夏吴忠市,甘肃庆阳市、平凉市全境。长庆油田年产油气量超过4000万吨,为中国第一大油田。鄂尔多斯盆地内天然气资源储有总量为10.7万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量的28.2%,居各大盆地之首。目前,我国探明储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五个气田中,除克拉2号气田外,苏里格、靖边、榆林、安塞等四个气田均集中在鄂尔多斯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周围隆起带分布着丰富的煤矿,煤炭储量居全国各主要盆地首位,保有储量3654 .17亿吨,占全国的1/3还多。{13}在区域分布上,辖区内各市县都有储量丰富的煤田。仅庆阳市预测煤炭储量达1342亿吨,占甘肃省总储量的96%。此外,这里还蕴含着丰富的煤层气和页岩气资源。其中煤层气资源量达11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1/3。在盆地油层岩石中有铀矿资源,矿体赋存在中侏罗统的直罗组下段、延安组煤系之上。 鄂尔多斯盆地无疑是中国能源最为集中的地区,对本地区能源进行合理的规划、有效的协调、科学的开发,关系到国家能源的储备、安全、调配、节约、转化、环保等问题,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黄土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
在第四纪时期,气候存在着干冷和暖湿交替的变化。在气候干冷期,强大的西北季风将风沙从干旱荒漠区吹扬到它的外围,发生黄土化过程,形成黄土层。在气候温湿期,东南季风盛行,给黄土高原带来较多降水,黄土发生土壤化过程,形成色调深、质地粘重的土壤,董志塬黄土厚度达200米以上。据刘东升院士的研究,宝鸡的黄土剖面有160多米厚,“在260万年的时间内共有32次黄土与古土壤的配对。它们代表了32次由暖湿到冷干的变化。”{14}黄土的形成,将中生代和第三纪的地层覆盖于地下,而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多空隙,极易受到侵蚀,长期的侵蚀和切割形成了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形,最常见的为塬、墚、峁。黄土的垂直节理发育,决定了黄土在一定压力(土自重压力和外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的湿陷下沉现象。黄土高原从它形成的那天起,水土流失就已经开始。黄土高原沟壑区破碎的地形对发展石油天然气、煤炭工业不利;以坡地为主的耕地零碎分布,集约化的农业技术难以大规模推广,加上交通等因素限制,经济作物种植不易、流通更难,农民增产增收艰难;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还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国家行政成本增高。
水土流失和破碎地形是黄土高原的特点。鄂尔多斯南部的黄土高原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最大问题之一,也是历史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为破坏和过度开发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破碎地形,风蚀、水蚀荒漠化严重,沟蚀破碎化加剧。对于黄土高原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荒漠化的防治,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最大问题。
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夏季这里极容易发生暴雨。干旱、暴雨和洪水及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土壤侵蚀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破碎地形依然是黄土高原面临的不利影响。根据中科院黄考队的考察,即使在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无定河流域,每年因修路、建房(挖窑洞)、梯田、开矿、采石、开荒等人为破坏增加的泥沙仅占总侵蚀量的14.3%。山西全省每年人为破坏增加的泥沙也只占全部输沙量的13.3%。黄考队的调研还证明,在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中,沟壁滑塌和沟头前进等沟道的产沙量占90%,坡面的产沙量仅占10%。半沙半土与大暴雨是土壤侵蚀的成因。所以,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是本地区共同的生态安全,需要协调进行大规模的国土整治。{15}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已经具备了大规模进行国土整治的资金和技术能力。这在一般山区即使大量推移土方,远距离运送土方很难办到,但在下伏基岩相对平缓,正负地形大致相等的丘陵沟壑区,推土机只需在各道山梁上向两边的沟里推,或在山峁顶部向四处推,不需要远距离运送,就地推移就可以获得大面积的平地。在黄土沟壑区采用机械推填,平整化改造,推倒一道梁,填平一条沟,扳倒一座峁,填平一个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土地价格不断上涨,在黄土沟壑区就地推填、实现大面积的平整已经变得相对简单、经济。将黄土沟壑区平整为大平原,可以彻底解决水土流失问题,获得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利益,同时可以缓解我国土地不足、新开发区用地紧张的矛盾。由于这种大规模的国土整治,可以得到大量的平整土地,不仅有生态效益,还有经济利益。在鄂尔多斯盆地进行大规模的国土整治,可以进行机制创新,国家只做政策引导,政府投资不会太大,可借助平整土地获利而吸引大量的民间资本参与国土整治,参与水土保持治理和荒漠化治理。催生一批国土整治、水土保持治理、荒漠化治理的实体公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陕甘宁蒙毗邻地区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在关中定都的周、秦、汉、唐各朝代,鄂尔多斯盆地长期处于拱卫京畿、防御草原民族的战备地带,同时,本地区深受关中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汉书·地理志》载:“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力气,以射猎为先。”又载:“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16}《史记·货殖列传》称:“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17}今天这里的居民,多是腿长身高,讲话直率,容易向人敞开心扉,意志坚强,有尚武精神,同族、同乡、同学、同事间有较强的亲和力,喜欢交往、有较强的群体意识。这些,都是长期处于军事要地军士和居民必备的团队精神。{18}可见这里受关中文化影响之深。时至后汉,北地、上郡 、安定被羌人占领,郡治内迁关中,后汉末在鄂尔多斯高原、陕北一带安置内附匈奴,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夏,唐代与吐蕃、回纥争夺于固原、灵武、定边一带,北宋灵州以北归属西夏,明代是防御蒙古骑兵南下的“九边”要地。伴随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伸缩进退,陇东、陕北、鄂尔多斯高原、宁夏既是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防御性地带,又是民族文化交流的前沿,它把北部、西部的草原文化经过改造,输入内地,又将中原的农耕文化输出到北部和西部,遂促进牧业民族与农业民族的融合。民族融合既有同化和异化的现象,但又基于风俗习惯的黏着性,当地的居民的生活习惯得以长期保留下来,并形成了共同的地域文化特色。{19}
陕甘宁蒙毗邻地区由于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共同地貌,拥有共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历史时期长期处于相同的战略地位,拥有共同的文化记忆,接受大致相同的文化理念,形成了共同的地域文化,本地区的居民有一种自发的亲和力,有一定的社会认同,随之形成文化共同体。正是由于这点,1933年,刘志丹、习仲勋等在此建立陕甘边区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1935年,毛泽东等在此建立陕甘宁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今天,在具有较强文化凝聚力的陕甘宁蒙毗邻地区创建 “内陆型”经济特区,打造新的城市共同体,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五)《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执行 对于鄂尔多斯盆地的发展规划,中央已经出台过一些政策。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务院的批复,印发《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内容分12章,地域涉及陕西省延安、榆林、铜川,甘肃省庆阳、平凉,宁夏吴忠、固原、中卫等八 个地级市,以及陕西省富平等九个县。中央决定加大对陕甘宁革命老区的帮扶力度,《规划》要求在政策实施、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切实增强陕甘宁革命老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使老区走出一条生态环境良好、能源资源集约开发、人民生活富裕的科学发展之路。但由于地跨多省区,行政区划上难以协调,市场调节难以发挥作用,《振兴规划》在具体实施上收效甚微。
三、“内陆型”经济特区建设的内容
发挥鄂尔多斯盆地地处中国几何中心的地理优势,建立陕甘宁蒙毗邻地区“内陆型”经济特区,需要就经济特区战略地位、内部机制及其与外部的关系进行系统论证,做好“内陆型”经济特区的顶层设计。
在陕甘宁蒙毗邻地区,建立“内陆型”经济特区,使之成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引西联的桥梁;实现中国经济的向西辐射,建立中国—中亚—中东的能源通道;作为中国西部开发的中介地,东引西进,成为东、中、西良性互动的协作区,成为实现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优化东部经济环境,走协调发展战略的中继站;建立“内陆型”经济特区,进行局部的政治体制改革试点,稳步推进体制与机制的创新, 加快公共政府、民选政府、高效政府试点与建设;探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道路,彻底走出“行政区经济”的套式,彻底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转变成地区经济发展的保护伞,公共事业的服务性机构。为此,可逐步开展以下试点:其一,制定区域规划,研究开发模式、开发主体、开发政策、开发路径,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其二,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市场统一监管,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其三,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推进省管县(市)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地方政府插手经济事务,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提高信誉,保障健康安全。其四,取消国有企业行政隶属关系,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与国际接轨。其五,完善资源的地方所有权制度,变中央对西部的投资为矿产资源税的地方征收调节,或者扩大对本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大型综合能源接替基地,建成立体交通网络。其六,制定优惠的金融政策,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自主权,吸引各种资金发展能源产业和生态治理产业。其七,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其八,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消除资源的利益冲突、建立利益协调的机制,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其九,构建产业梯次结构,以油气开采、煤炭开采等能源工业为主导产业,以铀矿开采为战略产业,以石油化工、煤炭气化工业为重点培育产业,其他行业协调发展,推动生态治理产业发展。其十,建设区域经济增长中心。
[注 释]
①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2013年10月8日。
②S. Frederick Starr and Andrew C. Kuchins with Stephen Benson, Elie Krakowski, ohannes Linn, ThomasSanderson, The Key to Success in Afghanistan: A Modern Silk Road Strategy, Published by the Central Asia —— Caucasus In-stitute & Silk Road Studies Program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2010,p 29。
③牟宗琮、王恬:《希拉里力推“新丝绸之路”计划 修补美巴关系裂痕》,《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3日。
④封东虎:《美国在中南亚的“新丝绸之路”攻势与中国的应对》,《商》,2012年第9期。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关于建立战略合作 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2012年6月8日。
⑥胡锦涛:《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繁荣——在上海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2012年6月18日。
⑦《习近平发表重要演讲 呼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2013年9月7日。
⑧《关于新时期深化中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共同展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2013年7月5日。
⑨张多勇:《泾河中上游汉安定郡属县城址及其变迁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⑩刘君德、舒庆:《中国区域经济的新视角——行政区经济》,《改革与战略》,1996年第5期。
{11}{1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3}《鄂尔多斯盆地有望成为我国大型综合能源接替基地》,《石油学报》,2003年第6期。
{14}刘东生:《黄土与环境》,《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5}刘力群:《西部开发需要大的国土整治》,《中国改革》,2004年第9期。
{16}东汉·班固:《汉书》卷28《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44页。
{17}西汉·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262页。
{18}{19}张多勇:《 陕甘宁蒙毗邻地区石窟寺的特点及地理环境探析》,《陇东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关键词]“内陆型”经济特区;陕甘宁蒙毗邻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4-0005-05
2013年,国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全方位开放与外交战略的新格局。改革开放从创办沿海经济特区开始,促进生产要素向沿海地区流动,形成“极化效应”,并通过扩大开放,实现“扩散效应”,走“经济特区—沿边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点、线、面结合的发展道路,形成逐步推进的改革开放格局。中国沿海经济特区率先冲破封闭僵化的发展模式,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潮流紧密相连。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①进一步深化改革需要做好顶层设计。
一、创建“内陆型”经济特区的必要性
在我国西部地区,选择一个适当的基地,创建“内陆型”经济特区,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形成新型政府与企业关系的试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作为西部开发的中介地,“内陆型”经济特区东引西进,可以发展成为东、中、西良性互动的协作区和我国经济走协调发展战略的中继站,对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优化东部经济环境都有重要作用;可以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中心环节,对于实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要求
1997 年 10 月,美国参议员布朗巴克在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亚和高加索研究所负责人弗雷德里克·斯塔尔教授密切合作下形成了有关 “新丝绸之路”(The New Silk Road) 的提案。2005年,斯塔尔教授又提出“大中亚计划”,主张美国应以阿富汗为中心,推动中亚、南亚在政治、安全、能源和交通等领域的合作,建立一个由亲美的、实行市场经济和世俗政治体制的国家组成的新地缘政治板块,从而实现美国在中亚和南亚地区的战略利益。斯塔尔认为,近年来东方与西方之间的陆上贸易路线逐步恢复,这是 “新丝绸之路”计划的基础。该计划涉及中亚国家、巴基斯坦、印度、中国、伊朗和俄罗斯的利益。②2011 年 7 月,希拉里在赴印度参加第二次美印战略对话期间在金奈发表演讲,提出了美国版的 “新丝绸之路”倡议,演讲中她呼吁印度与美国一道努力,打造一条以阿富汗为核心、贯通中亚到南亚的交通贸易枢纽。2011年9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与阿富汗及德国外长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共同主持了一个包括近30个国家参加的讨论 “新丝绸之路”计划的会议。③
美国的 “新丝绸之路”计划是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政策的重要步骤,是在中国的东面积极排兵布阵的同时,向中亚和南亚进行的新攻势。中国一方面稳定中印关系,深化中巴合作;④另一方面借助 2012 年上海合作组织北京峰会召开的契机,接纳阿富汗为观察员国,中阿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⑤胡锦涛主席在2012 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表示要 “把上海合作组织建设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各成员国要努力建成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网、能源管道互联互通工程,为古老的 ‘丝绸之路’赋予新的内涵”; ⑥2013年 9月 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提出“五通”举措: 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⑦这一构想与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斯塔尔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所指地域基本吻合。2013年 10月 8日,李克强总理在接受东盟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提出了“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将形成进一步开放的外交战略新格局。
尽管从重庆始发,经达州、安康、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向西过北疆铁路到达我国边境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再转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至德国的杜伊斯堡的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在原欧亚大陆桥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的国际物流大通道舒畅通行;中巴发布《关于新时期深化中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共同展望》,“双方支持两国企业开展瓜达尔港工业区合作”。⑧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防止美国遏制中国的关键性步骤,由于美国的行动步伐没有减弱,所以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也刻不容缓。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种区域经济合作,将产生新的区域性经济结构调整,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中亚各国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但都希望中国在资金投入上发挥关键性作用。中国也应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契机调整外交格局,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与“两个市场”,提高整合全球资源与市场的能力。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由交通要道将众多城市联系起来的颗颗珍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亮发光。它们经受了战争的洗礼,见证了商旅的往来,引领着历史潮流,创造灿烂的文化,接受着外来文化的熏陶,提供了民族融合的舞台。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要在欧亚大陆桥基础上建设若干个城市,使之成为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商贸中心、技术交流中心、文化融合中心。中国要通过在欧亚大陆桥上选择一个区域,创建“内陆型”经济特区,培育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珍珠链。 (二)沿海经济特区的启示
1980 年,中国创办沿海经济特区,率先打破封闭僵化的发展模式。我国沿海经济特区的建立,促进生产要素向沿海地区流动,形成“极化效应”,并通过扩大开放,实现“扩散效应”,走“经济特区—沿边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点、线、面结合,逐步推进的改革开放格局。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在西部地区选择一个合适的基地,创建“内陆型”经济特区,作为西部开发的中介地,东引西进,使之发展成为东、中、西良性互动的协作区和我国经济走协调发展战略的中继站,这对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优化东部经济环境都有重要作用。创建“内陆型”经济特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中心环节,充分显示了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发展决心。
(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试点
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强调必须抓住转变职能这个关键,要按照经济体制改革和政企分开的要求,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到间接管理为主。二十多年来,行政权利在市场中的渗透没有减弱,造成一种特殊的行政干预,形成了我国特有的行政区经济。⑩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11}创建“内陆型”经济特区,建立新时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试点,通过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把政府的职责和作用规范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中央强调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但是从我国现有国情出发,要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2}既要在全国范围内转变政府职能,也要设置新的经济特区,进行深化改革的试点,组建政府和市场的新型关系,并在全国范围推行。
《决定》指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在新创建的“内陆型”经济特区,实行省直接管理县(市)行政区划试点,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推行新体制和新政策。
二、选择陕甘宁蒙毗邻地区进行试点
《决定》指出:当前深化改革,包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设置新的经济特区作为深化改革的试点,必须选择一个适当的区域。创建“内陆型”经济特区,不能局限已有的行政区划,而是要效法深圳沿海特区做法,选择一个具有区位优势的区域,重新调整行政区域规划,以减少旧有固定模式的束缚。
(一)陕甘宁蒙毗邻地区的区位优势
陕西、甘肃、宁夏和内蒙古毗邻地区在地质年代上属于同一个地质单元——鄂尔多斯盆地,处于黄土高原共同的生态安全地带,在历史时期是相互关联的战略要地。其范围包括陕西、山西交界黄河以西,贺兰山、六盘山以东,河套以南,渭北高原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包括甘肃省庆阳市、平凉市,陕西省延安市、榆林市、铜川市、咸阳市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土地面积近24万平方公里,人口2800余万,耕地面积约12亿公顷。该地区土地辽阔,煤炭、石油、天然气、铀等矿产资源丰富,在今天经济开发中具有能源基地的区际优势。因此,最具“内陆型”经济特区设置的地理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逐渐减弱,要使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增长趋势,必须依赖内需拉动和释放内部市场活力。开辟西部市场、实现西部大开发、让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一道实现小康目标,将会使中国经济迎来又一个高速增长期。开辟西部市场,必须解放思想,形成“壮大中心,带动周边”的国家战略构想。西部地区是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关乎全国生态安全的战略要地,西部的发展涉及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在陕甘宁蒙毗邻地区建立“内陆型”经济特区,使之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引西联的桥梁,在特区内进行政府新体制、市场新机制的试点,对于缩小东西部差距、推进国家经济长期高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地处欧亚大陆桥的通道上,目前有包兰铁路、宝中铁路、太中银铁路、包西铁路相通,还有定武高速、福银高速、青银高速、银西高速、京藏高速等连接全国各地。选择该地区创建“内陆型”经济特区,可以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货物集散地,中国的能源储备中心。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技术、资金、人才等,通过“内陆型”经济特区进行集合、重组、整合,使该区域成为中国西部开发的新优势,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人才集中地、资金准备地、技术转化地、智能汇集地、掌控全局的谋划地。
(二)建立全国能源储备基地
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天环坳陷和伊陕斜坡地带,储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有专家预测,鄂尔多斯盆地石油资源储有总量为85.88亿吨,已探明储量15亿吨。油田储备遍及陕西延安市、榆林市、铜川市,宁夏吴忠市,甘肃庆阳市、平凉市全境。长庆油田年产油气量超过4000万吨,为中国第一大油田。鄂尔多斯盆地内天然气资源储有总量为10.7万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量的28.2%,居各大盆地之首。目前,我国探明储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五个气田中,除克拉2号气田外,苏里格、靖边、榆林、安塞等四个气田均集中在鄂尔多斯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周围隆起带分布着丰富的煤矿,煤炭储量居全国各主要盆地首位,保有储量3654 .17亿吨,占全国的1/3还多。{13}在区域分布上,辖区内各市县都有储量丰富的煤田。仅庆阳市预测煤炭储量达1342亿吨,占甘肃省总储量的96%。此外,这里还蕴含着丰富的煤层气和页岩气资源。其中煤层气资源量达11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1/3。在盆地油层岩石中有铀矿资源,矿体赋存在中侏罗统的直罗组下段、延安组煤系之上。 鄂尔多斯盆地无疑是中国能源最为集中的地区,对本地区能源进行合理的规划、有效的协调、科学的开发,关系到国家能源的储备、安全、调配、节约、转化、环保等问题,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黄土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
在第四纪时期,气候存在着干冷和暖湿交替的变化。在气候干冷期,强大的西北季风将风沙从干旱荒漠区吹扬到它的外围,发生黄土化过程,形成黄土层。在气候温湿期,东南季风盛行,给黄土高原带来较多降水,黄土发生土壤化过程,形成色调深、质地粘重的土壤,董志塬黄土厚度达200米以上。据刘东升院士的研究,宝鸡的黄土剖面有160多米厚,“在260万年的时间内共有32次黄土与古土壤的配对。它们代表了32次由暖湿到冷干的变化。”{14}黄土的形成,将中生代和第三纪的地层覆盖于地下,而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多空隙,极易受到侵蚀,长期的侵蚀和切割形成了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形,最常见的为塬、墚、峁。黄土的垂直节理发育,决定了黄土在一定压力(土自重压力和外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的湿陷下沉现象。黄土高原从它形成的那天起,水土流失就已经开始。黄土高原沟壑区破碎的地形对发展石油天然气、煤炭工业不利;以坡地为主的耕地零碎分布,集约化的农业技术难以大规模推广,加上交通等因素限制,经济作物种植不易、流通更难,农民增产增收艰难;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还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国家行政成本增高。
水土流失和破碎地形是黄土高原的特点。鄂尔多斯南部的黄土高原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最大问题之一,也是历史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为破坏和过度开发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破碎地形,风蚀、水蚀荒漠化严重,沟蚀破碎化加剧。对于黄土高原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荒漠化的防治,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最大问题。
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夏季这里极容易发生暴雨。干旱、暴雨和洪水及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土壤侵蚀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破碎地形依然是黄土高原面临的不利影响。根据中科院黄考队的考察,即使在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无定河流域,每年因修路、建房(挖窑洞)、梯田、开矿、采石、开荒等人为破坏增加的泥沙仅占总侵蚀量的14.3%。山西全省每年人为破坏增加的泥沙也只占全部输沙量的13.3%。黄考队的调研还证明,在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中,沟壁滑塌和沟头前进等沟道的产沙量占90%,坡面的产沙量仅占10%。半沙半土与大暴雨是土壤侵蚀的成因。所以,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是本地区共同的生态安全,需要协调进行大规模的国土整治。{15}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已经具备了大规模进行国土整治的资金和技术能力。这在一般山区即使大量推移土方,远距离运送土方很难办到,但在下伏基岩相对平缓,正负地形大致相等的丘陵沟壑区,推土机只需在各道山梁上向两边的沟里推,或在山峁顶部向四处推,不需要远距离运送,就地推移就可以获得大面积的平地。在黄土沟壑区采用机械推填,平整化改造,推倒一道梁,填平一条沟,扳倒一座峁,填平一个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土地价格不断上涨,在黄土沟壑区就地推填、实现大面积的平整已经变得相对简单、经济。将黄土沟壑区平整为大平原,可以彻底解决水土流失问题,获得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利益,同时可以缓解我国土地不足、新开发区用地紧张的矛盾。由于这种大规模的国土整治,可以得到大量的平整土地,不仅有生态效益,还有经济利益。在鄂尔多斯盆地进行大规模的国土整治,可以进行机制创新,国家只做政策引导,政府投资不会太大,可借助平整土地获利而吸引大量的民间资本参与国土整治,参与水土保持治理和荒漠化治理。催生一批国土整治、水土保持治理、荒漠化治理的实体公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陕甘宁蒙毗邻地区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在关中定都的周、秦、汉、唐各朝代,鄂尔多斯盆地长期处于拱卫京畿、防御草原民族的战备地带,同时,本地区深受关中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汉书·地理志》载:“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力气,以射猎为先。”又载:“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16}《史记·货殖列传》称:“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17}今天这里的居民,多是腿长身高,讲话直率,容易向人敞开心扉,意志坚强,有尚武精神,同族、同乡、同学、同事间有较强的亲和力,喜欢交往、有较强的群体意识。这些,都是长期处于军事要地军士和居民必备的团队精神。{18}可见这里受关中文化影响之深。时至后汉,北地、上郡 、安定被羌人占领,郡治内迁关中,后汉末在鄂尔多斯高原、陕北一带安置内附匈奴,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夏,唐代与吐蕃、回纥争夺于固原、灵武、定边一带,北宋灵州以北归属西夏,明代是防御蒙古骑兵南下的“九边”要地。伴随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伸缩进退,陇东、陕北、鄂尔多斯高原、宁夏既是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防御性地带,又是民族文化交流的前沿,它把北部、西部的草原文化经过改造,输入内地,又将中原的农耕文化输出到北部和西部,遂促进牧业民族与农业民族的融合。民族融合既有同化和异化的现象,但又基于风俗习惯的黏着性,当地的居民的生活习惯得以长期保留下来,并形成了共同的地域文化特色。{19}
陕甘宁蒙毗邻地区由于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共同地貌,拥有共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历史时期长期处于相同的战略地位,拥有共同的文化记忆,接受大致相同的文化理念,形成了共同的地域文化,本地区的居民有一种自发的亲和力,有一定的社会认同,随之形成文化共同体。正是由于这点,1933年,刘志丹、习仲勋等在此建立陕甘边区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1935年,毛泽东等在此建立陕甘宁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今天,在具有较强文化凝聚力的陕甘宁蒙毗邻地区创建 “内陆型”经济特区,打造新的城市共同体,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五)《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执行 对于鄂尔多斯盆地的发展规划,中央已经出台过一些政策。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务院的批复,印发《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内容分12章,地域涉及陕西省延安、榆林、铜川,甘肃省庆阳、平凉,宁夏吴忠、固原、中卫等八 个地级市,以及陕西省富平等九个县。中央决定加大对陕甘宁革命老区的帮扶力度,《规划》要求在政策实施、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切实增强陕甘宁革命老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使老区走出一条生态环境良好、能源资源集约开发、人民生活富裕的科学发展之路。但由于地跨多省区,行政区划上难以协调,市场调节难以发挥作用,《振兴规划》在具体实施上收效甚微。
三、“内陆型”经济特区建设的内容
发挥鄂尔多斯盆地地处中国几何中心的地理优势,建立陕甘宁蒙毗邻地区“内陆型”经济特区,需要就经济特区战略地位、内部机制及其与外部的关系进行系统论证,做好“内陆型”经济特区的顶层设计。
在陕甘宁蒙毗邻地区,建立“内陆型”经济特区,使之成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引西联的桥梁;实现中国经济的向西辐射,建立中国—中亚—中东的能源通道;作为中国西部开发的中介地,东引西进,成为东、中、西良性互动的协作区,成为实现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优化东部经济环境,走协调发展战略的中继站;建立“内陆型”经济特区,进行局部的政治体制改革试点,稳步推进体制与机制的创新, 加快公共政府、民选政府、高效政府试点与建设;探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道路,彻底走出“行政区经济”的套式,彻底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转变成地区经济发展的保护伞,公共事业的服务性机构。为此,可逐步开展以下试点:其一,制定区域规划,研究开发模式、开发主体、开发政策、开发路径,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其二,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市场统一监管,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其三,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推进省管县(市)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地方政府插手经济事务,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提高信誉,保障健康安全。其四,取消国有企业行政隶属关系,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与国际接轨。其五,完善资源的地方所有权制度,变中央对西部的投资为矿产资源税的地方征收调节,或者扩大对本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大型综合能源接替基地,建成立体交通网络。其六,制定优惠的金融政策,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自主权,吸引各种资金发展能源产业和生态治理产业。其七,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其八,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消除资源的利益冲突、建立利益协调的机制,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其九,构建产业梯次结构,以油气开采、煤炭开采等能源工业为主导产业,以铀矿开采为战略产业,以石油化工、煤炭气化工业为重点培育产业,其他行业协调发展,推动生态治理产业发展。其十,建设区域经济增长中心。
[注 释]
①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2013年10月8日。
②S. Frederick Starr and Andrew C. Kuchins with Stephen Benson, Elie Krakowski, ohannes Linn, ThomasSanderson, The Key to Success in Afghanistan: A Modern Silk Road Strategy, Published by the Central Asia —— Caucasus In-stitute & Silk Road Studies Program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2010,p 29。
③牟宗琮、王恬:《希拉里力推“新丝绸之路”计划 修补美巴关系裂痕》,《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3日。
④封东虎:《美国在中南亚的“新丝绸之路”攻势与中国的应对》,《商》,2012年第9期。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关于建立战略合作 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2012年6月8日。
⑥胡锦涛:《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繁荣——在上海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2012年6月18日。
⑦《习近平发表重要演讲 呼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2013年9月7日。
⑧《关于新时期深化中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共同展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2013年7月5日。
⑨张多勇:《泾河中上游汉安定郡属县城址及其变迁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⑩刘君德、舒庆:《中国区域经济的新视角——行政区经济》,《改革与战略》,1996年第5期。
{11}{1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3}《鄂尔多斯盆地有望成为我国大型综合能源接替基地》,《石油学报》,2003年第6期。
{14}刘东生:《黄土与环境》,《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5}刘力群:《西部开发需要大的国土整治》,《中国改革》,2004年第9期。
{16}东汉·班固:《汉书》卷28《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44页。
{17}西汉·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262页。
{18}{19}张多勇:《 陕甘宁蒙毗邻地区石窟寺的特点及地理环境探析》,《陇东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