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 思维能力 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A-0028-01
学习语文知识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阐述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设计合理的课堂提问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由浅入深地设计课堂环节,以有助于小学生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例如,教学《三个伙伴》,老师可向学生提出如下四个问题:
1.课文中谁有三个伙伴?
2.这三个伙伴分别指谁?
3.他们怎样对待维佳的?
4.在这三个伙伴中,你最喜欢哪一位?请说出你的理由。
通过这四个小问题,小学生能逐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也受到了思想道德的教育,明白了是非对错。这种循序渐进的提问,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个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讨论,提高思维能力。例如,看图作文《该怎么做》,讲了小松打破花瓶后该怎么办。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认为小松不告诉爸爸可能会被责骂甚至挨打,有的认为小松告诉爸爸后也可能被责骂或者挨打。对此,教师不应该立即介入讨论,应将学生引入文中的情境,让他们思考:如果我是小松我会怎么办?这样,学生能够把自己带入问题中的情境,有人说只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爸爸就不会打我们,有人说我们要当诚实的孩子,不能说谎。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二、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是从同一问题出发,探索不同思路和方法的思维过程。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学习进程为主线来设计和实施教学,这样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例如,通过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辨析形近字、同义字,形近字“列”与“例”,“列”可以发散成出列、列入、前列、列队、并列、陈列等词,“例”可发散成例证、例子、例句、实例等词;同音字“宏”与“洪”,“宏”可发散成宽宏、恢宏、宏远、宏伟等词,“洪”可以发散成洪水、洪亮、洪灾、洪流、山洪等词。
另外,教师可以使用联想和想象的教学法,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天上的街市》,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前提下,启发他们找出作者联想与想象的顺序,板书如下:街灯——明星——街市——物品——天河——牛郎织女——骑牛来往——流星——灯笼。这样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让他们把联想与想象的方法默记在心,对提高思维的流畅性有很大的作用。
三、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例如,在教学《地球爷爷的手》时,有的学生提问:“地球爷爷有手吗?”“地球爷爷的力气有多大?”“老师,您能看见地球爷爷的手吗?”这时候,教师要肯定学生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使他们通过学习科学事例,获得正确的认识。又如有的学生提出“地球爷爷有没有脚?”对于这样思考价值不大的问题,教师也不要轻易批评学生,要耐心地解释和说明,循循善诱,这是学生不断修正自身知识、自我完善的过程。
四、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对问题的争辩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有差异才会有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大大增强。针对有意义的问题,教师不应急于告知答案,应先让学生展开讨论,充分思考,尤其不能用统一的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发问、争辩,教师切不可用自己的解析代替学生的探索过程,应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索,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教《夏夜多美》一课时,有学生提出:“星星看见了,为什么高兴地眨着眼?”这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先提出各自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因为池塘里的睡莲姑姑很美。”有的学生反驳说:“不对,因为萤火虫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照亮夏夜。”还有的说:“因为小蜻蜒、萤火虫和睡莲姑姑都帮助了小蚂蚁。”学生们各抒己见,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教师此时相机引导:“同学们讲的都很好,有一个共同点是他们都有什么精神?”学生们齐答:“乐于助人的精神!”这样,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统一了思想认识。
综上所述,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不断改革和实践,提高自身的素质,找到更好的适用于学生的教学方法。
(责编 黄鸿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A-0028-01
学习语文知识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阐述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设计合理的课堂提问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由浅入深地设计课堂环节,以有助于小学生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例如,教学《三个伙伴》,老师可向学生提出如下四个问题:
1.课文中谁有三个伙伴?
2.这三个伙伴分别指谁?
3.他们怎样对待维佳的?
4.在这三个伙伴中,你最喜欢哪一位?请说出你的理由。
通过这四个小问题,小学生能逐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也受到了思想道德的教育,明白了是非对错。这种循序渐进的提问,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个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讨论,提高思维能力。例如,看图作文《该怎么做》,讲了小松打破花瓶后该怎么办。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认为小松不告诉爸爸可能会被责骂甚至挨打,有的认为小松告诉爸爸后也可能被责骂或者挨打。对此,教师不应该立即介入讨论,应将学生引入文中的情境,让他们思考:如果我是小松我会怎么办?这样,学生能够把自己带入问题中的情境,有人说只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爸爸就不会打我们,有人说我们要当诚实的孩子,不能说谎。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二、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是从同一问题出发,探索不同思路和方法的思维过程。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学习进程为主线来设计和实施教学,这样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例如,通过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辨析形近字、同义字,形近字“列”与“例”,“列”可以发散成出列、列入、前列、列队、并列、陈列等词,“例”可发散成例证、例子、例句、实例等词;同音字“宏”与“洪”,“宏”可发散成宽宏、恢宏、宏远、宏伟等词,“洪”可以发散成洪水、洪亮、洪灾、洪流、山洪等词。
另外,教师可以使用联想和想象的教学法,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天上的街市》,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前提下,启发他们找出作者联想与想象的顺序,板书如下:街灯——明星——街市——物品——天河——牛郎织女——骑牛来往——流星——灯笼。这样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让他们把联想与想象的方法默记在心,对提高思维的流畅性有很大的作用。
三、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例如,在教学《地球爷爷的手》时,有的学生提问:“地球爷爷有手吗?”“地球爷爷的力气有多大?”“老师,您能看见地球爷爷的手吗?”这时候,教师要肯定学生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使他们通过学习科学事例,获得正确的认识。又如有的学生提出“地球爷爷有没有脚?”对于这样思考价值不大的问题,教师也不要轻易批评学生,要耐心地解释和说明,循循善诱,这是学生不断修正自身知识、自我完善的过程。
四、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对问题的争辩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有差异才会有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大大增强。针对有意义的问题,教师不应急于告知答案,应先让学生展开讨论,充分思考,尤其不能用统一的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发问、争辩,教师切不可用自己的解析代替学生的探索过程,应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索,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教《夏夜多美》一课时,有学生提出:“星星看见了,为什么高兴地眨着眼?”这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先提出各自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因为池塘里的睡莲姑姑很美。”有的学生反驳说:“不对,因为萤火虫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照亮夏夜。”还有的说:“因为小蜻蜒、萤火虫和睡莲姑姑都帮助了小蚂蚁。”学生们各抒己见,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教师此时相机引导:“同学们讲的都很好,有一个共同点是他们都有什么精神?”学生们齐答:“乐于助人的精神!”这样,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统一了思想认识。
综上所述,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不断改革和实践,提高自身的素质,找到更好的适用于学生的教学方法。
(责编 黄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