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要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如何让学生真正在学习中“有疑”,在“有疑”后“释疑”,进而达到“无疑”而有所得,这是每位语文教师值得重视与思考的问题。语文老师必须正确处理好“有疑”与“无疑”的关系,让“疑问”伴随学生学习的始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会学生“有疑”、“释疑”而达到“无疑”,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给学生“有疑”之法
由于年龄的特点,小学生往往不知如何“有疑”。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如果经常启发学生用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再稍加引导,学生就自然掌握了“有疑”的方法。
1.可由题目“有疑”
课文的题目往往是文章的中心或是主要内容的缩影,它是文章的灵魂和文眼。抓住课题进行分析、思考,就能生出有价值的疑问。如在揭示《黄河的主人》(苏教版国标教材第八册)这个题目后,立即引导学生“有疑”,学生就提问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①黄河是什么样的?②黄河的主人是谁?③他有什么本领?④为什么称他为黄河的主人?……至此,老师就可以顺水推舟,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内容。
2.可由重点句、段“有疑”
文章的重点句、段往往对表现中心、理清脉络有重要作用,告诉学生由重点句、段生疑一定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黄河的主人》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教学这课时,可以先提醒学生寻找由题目所生之疑的答案:为什么称他为黄河的主人?学生在通读全文后,会毫不费力地找出这个重点句(全文中心句)。经过反复朗读该句子,学生也会生疑:①羊皮筏子上的艄公凭着什么成为黄河的主人?②他为什么能够做到“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③滚滚的黄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比较恰当?……
3.可由关键词“有疑”
俗话说:“纲举目张”。文章的关键词便是全文的“纲”,全文也都是围绕着它而展开的,抓住了它,便能很便捷地理解全文而达“目张”。这些关键词有的在课题中,有的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的在过渡小节或过渡句中……但苏教版国标课文第八册《天鹅的故事》一文的关键词却在反复出现的词语中,教者便提醒学生寻找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天鹅的鸣叫声“克噜——克哩——”,学生便会由此而“有疑”:①为什么天鹅的鸣叫声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三次?②每次鸣叫的意思是不是一样的?③天鹅也有自己的语言吗?④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
4.可由表达方式“有疑”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读一篇文章不但要理解其内容和思想,还要理解其语言表达方式,这样才能学好语文,掌握语文。在教《三顾茅庐》(苏教版国标教材第八册)一文时,我安排了“让学生寻找自己喜爱的句子”这一教学步骤,这看似多此一举,实是培养学生了解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的一次训练,并培养学生由此“有疑”:①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②这句话写得好在哪里?由此,学生明白了比喻等能使句子更丰满的语言表达方式,也学会了“分——总——”的写作方法,更明白了什么叫做细节描写。
二、教会学生“无疑”之道
学生掌握了“有疑”之法后,教师便可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质疑问难了。但如何使学生“无疑”,这还需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快捷方式理解课文,以达到更好地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目的。
1.使用工具用书“无疑”
为了避免教学中教师急于自己讲析问题而回到老路上去,小学教师也必须要求学生人手准备两册以上的工具书,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工具书(必备工具书为:《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成语词典》)的作用,培养学生在学业的困惑面前养成设法自我解决的良好习惯。如《黄河的主人》一文中出现了“如履平地”、“惊涛骇浪”、“浊浪排空”等小学生较难理解的词语,我便鼓励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书顺利地越过了这些障碍。
2.依据时代背景“无疑”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优秀的文章都距现代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为了让小学生能真正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就需要在学习课文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学习课文时便依据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如《长征》一文,在教学时若不依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就根本无法体会到“红军不怕远征难”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感情。再如《祁黄羊》和《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类课文,不但主人公的生活年代距学生遥远,而且事情发生在生活习惯与今天差别太大的古代,学习课文时如离开其时代背景,学生就会误认为作者是无病呻吟,所发生的事情无足重轻,所生之疑也就无法消除。
3.依靠反复吟诵“无疑”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以为有了新的教学手段就丢了“读书”这一最基本的环节。小学生的记忆犹如一张白纸,在这个年龄如多读书,多记忆一些经典文章或精彩片断,不仅有助于其熟悉课文,丰富语汇,还会使他们受益终生。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大多为名家名篇,颇有典范作用。尤其是小学低、中年级正是学生的最佳记忆期,因此,我们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遍读书、反复吟咏精彩华章。其实,这也是学生释疑的妙法之一。
4.凭借集体智慧“无疑”
小学生生活在班集体之中。学文时所生之疑,一部分是能够依靠一个人的智慧解决的,而有的则是个人力量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凭借集体的智慧来完成。因此,在学文时,教师要舍得花时间,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或进行小组学习,或进行全班讨论。教师千万不要害怕浪费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长此以往,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将会大大提高,释疑的本领也会悄然增强。
“教就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改革就是要改革传统的“师问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舍得放开手,正确处理好“有疑”与“无疑”两者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有疑”之法,教给学生“无疑”之道,使学生真正“长进”,使教师真正“释重”,让“疑问”能够伴随学生学习的始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给学生“有疑”之法
由于年龄的特点,小学生往往不知如何“有疑”。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如果经常启发学生用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再稍加引导,学生就自然掌握了“有疑”的方法。
1.可由题目“有疑”
课文的题目往往是文章的中心或是主要内容的缩影,它是文章的灵魂和文眼。抓住课题进行分析、思考,就能生出有价值的疑问。如在揭示《黄河的主人》(苏教版国标教材第八册)这个题目后,立即引导学生“有疑”,学生就提问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①黄河是什么样的?②黄河的主人是谁?③他有什么本领?④为什么称他为黄河的主人?……至此,老师就可以顺水推舟,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内容。
2.可由重点句、段“有疑”
文章的重点句、段往往对表现中心、理清脉络有重要作用,告诉学生由重点句、段生疑一定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黄河的主人》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教学这课时,可以先提醒学生寻找由题目所生之疑的答案:为什么称他为黄河的主人?学生在通读全文后,会毫不费力地找出这个重点句(全文中心句)。经过反复朗读该句子,学生也会生疑:①羊皮筏子上的艄公凭着什么成为黄河的主人?②他为什么能够做到“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③滚滚的黄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比较恰当?……
3.可由关键词“有疑”
俗话说:“纲举目张”。文章的关键词便是全文的“纲”,全文也都是围绕着它而展开的,抓住了它,便能很便捷地理解全文而达“目张”。这些关键词有的在课题中,有的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的在过渡小节或过渡句中……但苏教版国标课文第八册《天鹅的故事》一文的关键词却在反复出现的词语中,教者便提醒学生寻找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天鹅的鸣叫声“克噜——克哩——”,学生便会由此而“有疑”:①为什么天鹅的鸣叫声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三次?②每次鸣叫的意思是不是一样的?③天鹅也有自己的语言吗?④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
4.可由表达方式“有疑”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读一篇文章不但要理解其内容和思想,还要理解其语言表达方式,这样才能学好语文,掌握语文。在教《三顾茅庐》(苏教版国标教材第八册)一文时,我安排了“让学生寻找自己喜爱的句子”这一教学步骤,这看似多此一举,实是培养学生了解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的一次训练,并培养学生由此“有疑”:①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②这句话写得好在哪里?由此,学生明白了比喻等能使句子更丰满的语言表达方式,也学会了“分——总——”的写作方法,更明白了什么叫做细节描写。
二、教会学生“无疑”之道
学生掌握了“有疑”之法后,教师便可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质疑问难了。但如何使学生“无疑”,这还需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快捷方式理解课文,以达到更好地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目的。
1.使用工具用书“无疑”
为了避免教学中教师急于自己讲析问题而回到老路上去,小学教师也必须要求学生人手准备两册以上的工具书,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工具书(必备工具书为:《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成语词典》)的作用,培养学生在学业的困惑面前养成设法自我解决的良好习惯。如《黄河的主人》一文中出现了“如履平地”、“惊涛骇浪”、“浊浪排空”等小学生较难理解的词语,我便鼓励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书顺利地越过了这些障碍。
2.依据时代背景“无疑”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优秀的文章都距现代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为了让小学生能真正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就需要在学习课文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学习课文时便依据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如《长征》一文,在教学时若不依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就根本无法体会到“红军不怕远征难”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感情。再如《祁黄羊》和《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类课文,不但主人公的生活年代距学生遥远,而且事情发生在生活习惯与今天差别太大的古代,学习课文时如离开其时代背景,学生就会误认为作者是无病呻吟,所发生的事情无足重轻,所生之疑也就无法消除。
3.依靠反复吟诵“无疑”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以为有了新的教学手段就丢了“读书”这一最基本的环节。小学生的记忆犹如一张白纸,在这个年龄如多读书,多记忆一些经典文章或精彩片断,不仅有助于其熟悉课文,丰富语汇,还会使他们受益终生。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大多为名家名篇,颇有典范作用。尤其是小学低、中年级正是学生的最佳记忆期,因此,我们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遍读书、反复吟咏精彩华章。其实,这也是学生释疑的妙法之一。
4.凭借集体智慧“无疑”
小学生生活在班集体之中。学文时所生之疑,一部分是能够依靠一个人的智慧解决的,而有的则是个人力量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凭借集体的智慧来完成。因此,在学文时,教师要舍得花时间,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或进行小组学习,或进行全班讨论。教师千万不要害怕浪费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长此以往,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将会大大提高,释疑的本领也会悄然增强。
“教就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改革就是要改革传统的“师问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舍得放开手,正确处理好“有疑”与“无疑”两者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有疑”之法,教给学生“无疑”之道,使学生真正“长进”,使教师真正“释重”,让“疑问”能够伴随学生学习的始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