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乡土历史资源,优化历史学习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un3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充分发掘乡土历史地理教学资源,开展开放性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笔者所在的云南省楚雄市地处滇西与滇中的交错地带,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要道。楚雄城内的东山公园曾经是抗战时期中国远征军司令部所在地,至今留下了很多关于抗战的传说。学生在家中听老人讲述抗战往事,对这一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种背景下,我开展了“滇西抗战与地理条件”研究性学习活动,取得一些成效,并获得一些直观感受,现与各位老师分享如下。
  该项研究性学习的相关资料来源,一般以图书馆和网络资料为主。但是,单纯依赖这方面的资料容易使学生丧失探究学习的兴趣。我特意要求学生从另外两个途径获得更加直观的资料。一是访问健在的滇西抗战老兵或目击证人,通过口述得到第一手资料;二是利用假期前往滇西各地旅游,通过旅游观光在历史遗址获得原始资料。特别提醒学生要注意这两类亲手得到的资料是否能和图书馆文献资料相印证。这是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能力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
  从时间和战略态势上看,滇西抗战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38年修建滇缅公路开始,直到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此间滇西地区主要以滇缅公路为通道,成为中国抗日战争获得国际援助的大后方。第二个时期是从1942年3月开始到同年5月,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以及作战失利,最后日军攻占滇西怒江以西地区。第三个时期是从1942年5月直到1944年5月,日军攻占滇西后中国军队与日军隔怒江对峙,双方在这里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战略相持。第四个时期是从1944年5月中国新组建的远征军展开大反攻到1945年1月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及盟军在缅甸芒友胜利会师。
  在此过程中,滇西地区特殊的地理条件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明显的表现是1942年日军受阻于怒江大峡谷,其占领保山,进犯昆明,威胁重庆的企图无法实现,很大程度是险要的地形所致。而1944年中国远征军大反攻时艰难推进,伤亡惨重,也是由于地形险恶造成的。因此,在研究滇西抗战时,特别提醒学生要留意地理条件对战争进程和特点的影响。
  本次研究性学习确立了滇西抗战全过程与地理因素的联系这一主题,在这一主题的指导下有选择地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为了避免同学们学习活动的盲目性和重复性,教师事先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任务分配,使每一个学习小组承担不同侧重点的资料收集,这不仅减轻了负担,加快了进度,也使资料的收集更加精准全面,探究活动的开展更加深入。
  首先引导同学们经过初步学习,对滇西地理有初步了解。云南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深谷相间,相对落差较大,地势险峻。滇西北有著名的滇西纵谷区,从西向东依次有缅甸伊洛瓦底江、中国高黎贡山、怒江、怒山、澜沧江、云岭、金沙江。各江强烈下切,形成极其雄伟壮观的地貌形态。怒江峡谷、澜沧江峡谷和金沙江峡谷,气势磅礴,山岭和峡谷相对高差超过1000米,其中怒江峡谷南北长300余公里,人称“东方大峡谷”。中日军队的对峙就发生在这里。在5000米以上的高山顶部,有永久积雪,形成奇异、雄伟的山岳冰川地貌。金沙江“虎跳涧”峡谷,与两侧山岭相对高差达3000余米,为世界著名峡谷之一。著名的“驼峰航线”就通过这一地区。远征军所翻越的高黎贡山在狭小范围内,呈现出亚热带干热河谷和高山气候依次分布的奇异景观,这为全国所罕见。滇西南部海拔较低,有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分布。滇西抗战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展开的。
  同学们经过一个学期的资料收集整理和探究活动,把滇西地理条件对滇西抗战的影响归纳为6个方面。其主要观点陈述如下:
  1.滇西自然地理位置特殊,它居于中国大西南与东南亚的结合部,是中国战场与东南亚战场或者说是太平洋战场、东南亚战区的结合点。而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滇西是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唯一发生直接联系的地点,中美英等国军队在这里共同与日军作战,真正实现了反法西斯联盟的统一行动。因此,滇西抗战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具有极其特殊的国际意义。
  2.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北部、东部和南部沦陷,国际援华物资大多从滇西滇缅公路进入中国。滇缅公路遂成为中国与外界联系的生命线,滇西成为从东南亚联系我国西南大后方的重要通道。因此滇西地区在抗战前期是支撑抗战的坚固后盾,它对于加固整个大西南后方,稳定整个抗日战争的战略形势,确保陪都重庆的战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滇西地区地形复杂,山河相间,这给双方军事行动都带来了重大影响。日军的进攻一方面遭到中国军队的有力抵抗,另一方面也受制于险峻的地形。1942年5月,日军攻抵怒江惠通桥之后,即在中国军队的顽强阻击下望江兴叹,无法跨越怒江天堑,在以后两年多时间里与中国军队形成隔江对峙的局面。也就是说,险要的地形阻碍了日本军的疯狂进犯,促成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在这一地区形成战略对峙。但是,1944年中国军队所展开的战略反攻同样也面临地形的阻碍。以松山战斗为例,日军伤亡1280人,中国军队伤亡7600人。中国军队付出惨重代价的原因即由日军利用地形进行顽抗所致。这使得滇西大反攻成为抗日战争中最艰苦的军事行动之一。
  4.滇西地区气候复杂,这也给军事行动带来诸多不便。怒江大峡谷为热带气候,炎热干燥;而高黎贡山则兼有山脚的热带雨林、山腰温带森林、山顶高山气候,是典型的立体式垂直气候分布。部队一方面要准备热带丛林作战的行具和装备,另一方面还要有高山御寒的相应准备。武器弹药,特别是重武器的搬运以及后勤保障都十分困难。滇西抗战期间,因恶劣气候造成的军人和民工的死亡数难以统计。
  5.抗日战争初期的1938年,国民政府组织动员滇西人民,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修建了滇缅公路。滇西28个县的20多万民众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和激流险滩上,穿越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生命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塌方,恶性痢疾而死去的民众和工程人员不计其数。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在滇西大反攻过程中,另外一条国际通道,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也穿越了极其复杂险恶的地形而得以修建,并于1945年通车。中国军民创造了公路建筑史上的奇迹。   6.滇西地区的北段,即为“驼峰航线”的飞越之地。在1942年日军占领怒江以西,滇缅公路中断之后,盟军在空中架设了一条“空中滇缅公路”即“驼峰航线”,它穿越横断山脉北部地区,在抗战期间一共向中国输送了80余万吨急需物资。高海拔和恶劣的气候使盟军飞行运输队蒙受较大的非战斗损失。在山河相间的飞行线区域,到处散落着坠毁飞机的残骸,盟军飞行员付出很大的牺牲。
  这6个方面的内容基本上体现了滇西抗战与地理因素的关系,有的是受已有历史研究结论的影响,也有些看法是同学们自己的观点,尽管有不成熟的地方,但是却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
  同学们通过“滇西抗战与地理条件”的研究性学习,不仅对云南西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有了新的认识,对滇西抗战这一悲壮的历史事件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同学们在深入了解滇西抗战过程的基础上,对滇西抗战的历史意义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各小组探究的要点归纳如下:
  1.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和滇西抗战是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历史上的辉煌篇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抗争精神的生动写照。这一历史篇章与抗日战争的其他历史事件一样,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滇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混居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傣族、景颇族等。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少数民族与内地汉族联系不多。1942年6月,日军攻占滇西后,民国元老、云南监察使李根源向滇西各少数民族土司发布文告号召抗日,立即得到20余支土司势力响应。其中,瑞丽户瓦寨景颇族群众使用原始武器在丛林中打击日军,击毙日军中队长以下多人,泸水、盈江、耿马等县各族民众武装亦予日军较大杀伤。通过滇西抗战,滇西各族与世隔绝的封闭状况进一步被打破,各民族在国家危难之时紧密团结,共同投入到民族抗战的滚滚洪流之中,中华民族凝聚力得以增强。
  2.滇西战场是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完全连为一体的作战区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重要意义和特殊地位。抗日战争前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没有国际援助的孤军奋战,屡战屡败是其悲剧性的结局。而抗日战争是唯一一次有广泛国际援助的民族自卫战争,也是唯一获胜的反侵略战争。
  3.滇西大反攻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战场真正发生的战略反攻。滇西地区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以主动进攻方式收复的大片国土。这就有力地说明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的不屈不挠,勇于抗争,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给予侵略者有力的打击。这体现了中国军队不畏强敌,敢打敢拼,积极主动的进攻精神。
  4.滇西大反攻从1944年5月开始至1945年1月结束,其间正值日军在中国大陆发动豫湘桂战役即大陆交通线战役。当时,国民政府军队在中国中部地区无法阻止日军的强大攻势,出现了自抗战开始以来的第二次大溃退。日军占领大片中国领土,一度攻占贵州独山,重庆震动,正面战场和国统区弥漫着悲观的情绪。而滇西大反攻则是在这种不利的战略态势下给国人带来希望,使人们看见了胜利的曙光,大大振奋了民心。
  5.滇西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唯一以大规模战略反攻方式收复国土的地区。滇西大反攻歼灭了大批日军,重新打通了中国与国际的交通路线,不仅滇缅公路得以恢复,而且连接印度的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也随着战线的推移和反攻的胜利而得以开通。这样,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其他战场的联系也就更加密切了。滇西大反攻其实是中国军队与英美军队共同作战,盟军官兵与中国军人在恶劣自然条件下长期并肩战斗,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中国军队的牺牲精神为盟军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军队在反法西斯阵营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国际影响得以扩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西方人眼中近代中国军队不堪一战的积弱印象。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得到改变,这一切都有利于二战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6.同学们在研究学习中还发现,滇西抗战不仅是国民政府军队在浴血奋战,滇西各族人民也投入到抗战中。大批民工支援前线,当地很多民众组织的抗日武装,积极配合正规军痛击日军,加速了日本侵略军在这一地区的失败。在1944年的滇西大反攻过程中,由老弱妇幼组成的支前队伍承担着沉重的运输任务,仅在翻越高黎贡山时就有3000余人冻饿而死,但无一人偷吃一口军粮。原来认为国统区抗战属于不发动民众的片面抗战的单一认识的到了纠正,大大丰富了同学们对抗日战争全民性的史实积累。
  7.滇西地区是中国抗日战争战场的独立战略区域。通过把滇西战场放在中国战场的宏观范围内来观察,同学们发现滇西战场竟然是中国战场的一个特殊的独立区域。首先,在抗战初期,日本帝国主义从华北、华东、华南三个方向向中国大举进攻,其灭亡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如此广阔的战略进攻空间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而1942年以来,日军进而又从中国西南后背的滇西展开进攻,侵略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国已有腹背受敌的迹象。在此之后形成的滇缅战场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它既不同于正面战场,也不同于敌后战场。在这个战场内,国民政府军队始终打得有声有色,积极主动,没有出现东部正面战场的种种问题。
  8.滇西抗战的胜利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是一部悲壮的民族反抗的史诗。滇西抗战伤亡极其惨重。据统计,1942年先期入缅的10万远征军损失达一半以上。而1944滇西大反攻伤亡达6万余人,民工也有2万余人牺牲。此间为修建滇缅公路和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而牺牲的民工和军人也不计其数。滇西的每一寸土地都洒下了抗日英烈的鲜血。正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真实写照。在访问老人和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同学们被滇西抗战的悲壮情节所震撼。中国远征军的惨烈牺牲,日本军人野兽般的战斗意志,使这些不谙世事的青少年目瞪口呆。特别是在腾冲国殇墓园,同学们面对那层层垒压的远征军将士墓碑,心灵世界被彻底征服。对于民族英雄、为国捐躯等抽象概念突然有了具体而明确的认识。
  9.通过对滇西从沦陷到光复的全过程的了解,同学们意识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科技水平,国民的思想意识水平,政府的有效组织能力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由于以上某些方面的缺陷,国民在抗战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而反攻过程中盟军的飞机、汽车、火炮及其他重武器和技术设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巨大的民族牺牲所换来的胜利面前,同学们深刻地感受到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军事力量对捍卫一个国家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在感慨先辈们自强不息,前赴后继的民族精神的同时,他们也强烈地意识到只有经济科技创新发展才能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生命力。
  该次研究性学习完成之后,同学们对滇西抗战的认识水平和情感有了新的变化,原有的受影视作品影响而形成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抗日战争印象被打消,换之以较深刻的理性思考。研究性学习期间,我还组织学生就近探访了二战时期国民政府建于楚雄的第95空军机场遗址,更亲切地触摸到滇西抗战的历史脉搏。同时,同学们也认识到,自己的家乡在70年前曾经发生过一场悲壮而自豪的战争,家乡父老为战争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而今作为生活在这块热土上的新一代青年,无疑应该努力学习,方不负历史所赋予的新的使命。
  此次研究性学习尽管还要很多不完善之处,但其注重历史现场、历史真实性,注重资料收集,论从史出的学习模式基本上得以贯彻,同学们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历史情感以及人文素养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作者简介】刘建伦,男,山东阳谷人,就职于云南省楚雄市教科所,主要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研究。
  【责任编辑:全骜颉】
其他文献
关键词:陈述史实,历史逻辑,时间线索,英国,君主立宪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5-0045-05  历史课的常态就是陈述史实。陈述史实并非简单描述史实、灌输结论,而是要把史事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不断接近历史真实。了解历史过程比了解历史结论更重要,了解历史过程才能产生属于自己的思考。①不少老师热衷于讲述主要原因、根本
正如贝尔纳所言:“科学正在影响当代社会的变革而且也受到这些变革的影响,但是为了使这种认识多少具有实在的内容,我们需要比已往更仔细分析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现代医学在华传播,除得益于传教士、基金会、医院等人或機构的推动外,还得益于现代药物等商品在推广与应用中有形或无形的影响。  首先,片剂知识与实践是现代医学在华传播的载体之一。晚清传入中国后,一方面因其服用便捷、剂量准确、味道适口等特征,契合了大众
[关键词]文化史,“学生本位”,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3-0039-03  中学历史教学的本质是“学生本位”,在教学中历史感觉的培养比历史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在这种理念下,文化史教学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多样,引导学生以历史发展的视角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取向。下面我以人教版必修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
12月1日,中共中央、國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纲要》提出,到2025年,长三角数字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新一代信息设施率先布局成网,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加快网络和应用升级改造,打造下一代互联网 产业生态。加快量子通信产业发展,统筹布局和规划建设量子保密通信干线网。  《纲要》要求合力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
关键词 吴淞铁路,英美商人,擅筑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13-0068-05   吴淞铁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正式营运的铁路,这条铁路是以英国怡和洋行商人为主的外国商人擅自在上海修筑的。在该路运营大概一年之后,清政府出于政治利益与国家主权方面的考虑将吴淞铁路赎回并拆毁。吴淞铁路的修筑在当时既没有条约的依据,也没有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督抚的明确许
关键词 叙事,历史解释,叙事结构,细节,立意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5-0044-05  在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很多人将史料研读视作开展历史解释的唯一方法,但单纯的史料研读教学过于偏重实证分析,容易削弱历史课的人文性和故事性。其实,历史叙事教学也是开展历史解释的有效方法,“因为任何历史叙事都不仅限于陈述事实,对史事的选择本身就
[关键词]史料选择,神入历史,教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23—0034—02    新课程为广大历史教师整合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笔者日前参加安徽省高中新课程教学大赛时就看到,很多教师通过补充一些史实材料,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史论结合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历史素养。但在材料的选择上,我觉得白璧微瑕,史料的选择、神入历史教
日本开港后,内外交困的幕府为自救自强,自1854年至1867年接連推行了安政、文久、庆应等三次改革,即幕末改革。从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全过程来看,幕末改革迈出先期探索的第一步。为明治维新提供了政策思路、工厂设施和人才梯队。在此基础上,明治维新得以全面展开并实现社会转型的第二步。维新期间,前十年的欧化改革,决定性地将日本引向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也产生了财政困难、社会动荡和政府危机等问题;以天皇亲政并介
关键词 教师,学生,角色转换,罗马法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6)23-0052-05  提倡素质教育已久,但纵观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笔者常常会产生一个疑惑。那就是: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究竟应该谁为谁服务?换言之,谁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这个问题看似早已解决,其实不然。纵观很多老师的历史课堂,学生实质上仍在扮演着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角色,并以
关键词 核心素养,学术型,南京条约,不平等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0457-6241(2018)11-0018-07  探寻历史真相,體悟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然而,尽管新课改实施多年,中学历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