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于吉利过往以来的任何一款车型,icon的设计是完全跳脱于体系之外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似乎更像是属于领克品牌的一款车子。
前卫的外观造型
分体式车灯,上中下明显的三块分层,这是领克品牌设计语言上重要的特征。icon居然也是这样玩的,但区别在于它的上中下分层并不平均,也不是很明显。日行灯窄窄的只有一条,中部示宽、远近光灯组配合环环相套的独特格栅中网,反而占据了最宽阔的面积。
icon的整体造型都是平直方正的,只是在垂线交角之处用了圆角而非直角。这一特征在车侧更加明显,腰线、轮拱都非常清晰,但并不锋锐。尾灯的造型是“∞”形状的,当然你也可以把它解读成一个莫比乌斯环,甚至中式的如意,生生不息,无有尽头。
单从前脸造型来看,icon绝对是一辆纯电动车型的风格,而我也一直坚信它应该是一辆这样的车型。没想到,它非但不属于吉利新能源,也不属于枫叶或是几何,它的动力仍旧是以传统的汽油燃料为主,当然也有附加48VBSG轻混系统的车型,而且从它的BMA架构解读来看,未来最多也只是会有PHEV的插混车型,纯电,是不可能的。
单从前脸造型来看,icon绝对是一辆纯电动车型的风格,而我也一直坚信它应该是一辆这样的车型。
icon有着一副绝对吸睛的超现实主义面容,一点也不像吉利。
内饰更像拼插玩具
在吉利3.0的双博时代,内饰设计师们就钟爱在里面融入各种的隐喻、象征,云纹、回形格栅都是体现的要点。到了4.0时代,依旧如此。
不过这次中式的风格淡了,云纹几乎找不到了,更多的是大大小小、位置不一的莫比烏斯环,显然我更愿意如此解读,而非把它当做如意的造型。我认为吉利是应该走向世界的,虽然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有时候在设计上还是要点到即止。
icon的内饰很像一套拼插玩具,中控台上好像挖出了一条滑轨凹槽,仪表盘和娱乐屏幕如同可移动的零件一般卡在上面,仿佛抠动一个解锁按钮,就能够自由移动它们一般。空调出风口、车门把手等处,几种零件层层堆叠,像是自由拼插的结果。年轻的活力尽显无疑。
icon内饰的设计风格、工艺质量都是中国品牌中的上上之选,譬如车内诸多的滚花旋钮,镀铬的细腻光泽度、旋转时的阻尼手感、刻花的深度把握,已经有了和同样钟爱镀铬装饰的美式合资车型叫板的能力。
虽然对于icon我毫不吝惜表扬之词,但该挑毛病也不能手软。前排座椅的调整设计的很怪异,升高座椅的时候,感觉椅垫有些前倾的姿态,整个人被向前顶了出去,虽然头部空间很富裕,但坐姿却不舒服。而后排座椅则是很许多SUV一样,靠背太直,很像坐木椅子。
在今年年初试驾星越的时候,我看到了吉利品牌的新高度,而如今的icon则再次刷新了我的认知。
icon身上还有一些小机灵,譬如你可以把后备厢的帘布尾端固定在尾门上,这样只要一打开尾门,帘布也会随之拉伸、升高,不仅可以方便取放物品,还不用反复抽拉帘布。但固定机构只是两个塑料卡扣,长久使用寿命能否保证有待验证。
还是熟悉的动力系统
吉利的三缸1.5T发动机 7DCT湿式双离合变速器 48VBSG混动系统,还是熟悉的感觉,这些组合搭配在吉利的众多车型上都能看到,上一次是在星越身上。
所以,驾驶感受上也没啥特别的,平顺性、噪声、振动还算可以接受,无需过多关注于三缸和双离合的问题。动力响应上Sport模式最好,油门反应非常敏锐。Comfort模式还算可以接受,有些轻微的滞后。Eco模式最好不要选择,肉肉的好像是另一辆车。
icon底盘调校的还是比较紧的,即便是很多细碎的振动也能被清晰的感知,许多人并不喜欢这样的感受,我却不是很排斥。转向很准,操控的手感很出色,有了沃尔沃的研发交流,吉利开上去越来越有欧洲车的风格了。
傍身的黑科技
icon不仅有潮流的造型,还有诸多黑科技加身。包括了CN95级的空调滤芯、抗菌方向盘、540°透视底盘,但我反而更看重它的ADAS系统,毕竟后者的实用意义和对安全的补益显然更大。
icon的自适应巡航系统成熟度很高,这应该也是得益于整个沃尔沃的技术体系下放吧。它的车距控制、车速增减、车道居中控制,都比较柔和,不突兀,符合我们大部分人工驾驶习惯,即便是在四环上,只要不是过于拥堵,都可以启动它,輕松驾驶。
在今年年初试驾星越的时候,我看到了吉利品牌的新高度,而如今的icon则再次刷新了我的认知。绝对配得上它的名字,足以成为吉利新的“品牌icon”。
icon的售价也相当具有吸引力,顶配车型价格12.88万元,如果不需要48V轻混系统,汽油版顶配款可以再减3000元。
如果说icon有什么硬伤,车型尺寸偏小可能是最明显的一条,4350mm的长度确实在同价位里不占优势,对比哈弗H6,要短上250mm。但它造型方正,偏向纯电车型四轮四角的设计方式,使轴距达到了2640mm,仅比H6短40mm。icon绝对是一辆小巧灵活,却又膛儿大能装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