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理大”展翅高飞的人

来源 :今日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99z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举止文雅,谈吐风趣,一派文质彬彬的气度;他衣着考究,笑容恬然,一副斯文和气的风度。你很难将之与"推销员"对号,更不会与"财神爷"挂钩。但是,他确是不折不扣的"推销高手";是媒体誉作的"财神爷";是香港高校炙手可热的"发展经理"。
  有人说他"生财有道",有人说他"长袖善舞",还有人说他是中国高校发展新模式的拓荒牛。他,就是李瑞成先生。
  
  出身教育
  
  他的第一重身份,也是他永恒的身份,是老师。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李先生任中学体育老师, 1975年加入香港理工大学,仍然教授体育,一干就是30多年。数十年的高教生涯,让李先生对高等教育理解甚深,对中国高教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认识,并怀着迸发的热情。
  回顾香港高教的发展历程,人们了解到香港的高教走了一条和大陆截然不同的路。起初,香港模仿英国,大学均为公立,由政府拨款。有政府支持,可谓经费无忧。
  然而在2002年开始,香港政府的政策有所改变,在高等教育的拨款只提供最基本的资助;至于一些个别项目的研究或设施与学生发展的提升则需要大学自行筹措。正因如此,香港的大学便踏上了仿效美国大学的筹款文化的第一步。
  经过多年的探索尝试,香港高校逐渐形成以"全人教育"为理念的特色,独树一帜。其软硬件设施、学术水平、学生质量渐渐逼近世界一流。但问题接踵而至,最大者莫过于经费。尤其是当年港府因为财政赤字削减资助后,问题更显严峻。而面临经费紧绌的同时,香港理工大学一个名为"拓展处"的部门所肩负的责任便显得格外任重道远。它的使命是要充当大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并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为大学的发展争取支持。
  置身于时代潮流中的李瑞成先生,对此的感受自然与众不同。在学校经费困难时期,他欣然受命出任理大高级发展经理,成了"知识王国"众生中的一个"商场尖兵"。
  
  临危受命
  
  2002年,由于财政赤字,港府做出了减少资助高校的决定。对于正在冲击世界一流的香港高校而言,这无疑是当头一棒。为此,理大学生曾罢课抗议。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财政缺钱,罢课也无法挽回政府的决定。港府坦言:1、经济不景气,无力全力资助;2、希望大学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自力更生"。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政府的淡出,很大程度上还给了高校的创新空间。此时,理大等高校推行"全人教育"正如火如荼,需要资金,同时也需要企业提供实习机会。面对严峻而迫切的局势,理大拓展处极需具备筹募经验及热诚的人才,校长指名李瑞成出任高级发展经理。
  所谓全人教育(all-around education),是指教学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力、经验、性格、意愿等主观条件,并加以配合来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动机,而能快乐学习。简言之,即考虑到施教对象是"学生这个人",施教历程包含知、情、意、行四个层面。全人教育是要促进个人的完整发展,一个完整的个体有其道德、心智、身体、社会及情绪等面向。因此,教育的本质就是追求这些面向的均衡且具体的实践。
   李瑞成先生历任过中学、大学老师,对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在理大已工作超过30年,对理大更有着深度的了解;从1985年开始参与社区活动,有近20年的社会经验,建立了广阔的人脉;搞体育出身的他不但身体健康、能说会道,脸皮也比一般教授"厚"。凡此种种,校长认为高级发展经理的位置非他莫属。
  李先生则表现出了迎难勇上的大度和当仁不让的自信,坦然接受这一职务。"经理"是当上了,但款怎么筹呢?像乞丐那样挨家挨户乞讨?当然不行!像卖商铺那样广告招商?也不行!怎么办?李瑞成先生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和应变能力。他是搞体育的,是国际专业网球注册教练协会发展总监(中国),还是香港网球总会执行委员,马上想到以"球"为媒介,上演"小球转大球"。用体育文化的形式,向企业和社会募集。
  李先生在体育赛事中加入文化的内涵,借文化的元素吸引企业和社会各界。经过多年历练,到2006年4月2日的"理大·宏泰网球邀请赛",活动已相当成熟。
  在"理大·宏泰网球邀请赛"中,李先生把赛事分为小组杯赛和冠名杯赛,以企业匹配赛事,为其宣传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以此向企业招商。由于赛事计划周全,不落俗套,吸引了大批企业和众多个人踊跃参加。得到宏泰集团、创科实业、立艺珠宝、董氏集团等公司及诸多热心个人的赞助。通过球赛及杯赛冠名权及各式广告赞助等,为"理大发展基金"及"理大学生发展基金"筹得不错的款项。无怪乎香港媒体将李先生称作"财神爷"。
  李先生成功策划的网球赛不胜枚举,而高尔夫球邀请赛的推出,充实了活动的内容,拓宽了筹款的方式,更在档次上提升了一筹。李先生的高明之处,也许并不在于所使用的模式,而在于他能正确的估价自己,恰如其分的利用优势,整合资源。而他手头最大的资源,无疑是香港理工大学,也因此得到他的"格外关照。"
  
  "推销"理大
  理大是一所既充满活力又拥有骄人历史的大学,前身为香港理工学院(由香港工业专门学院和香港官立高级工业学院发展而来),于1994年正名为香港理工大学。七十年来培育了近24万名莘莘学子。这些毕业生在社会不同阶层担当独特的角色,以其知识才能回馈社会,为香港、为国家出力。
  由于李先生对理大的深厚感情和对她的爱,所以为理大筹款甘之若饴、不遗余力。他和领导、教授的关系密切,清楚学校正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了解教授们手头有什么项目,缺什么资源;明白学生们在干什么,需要什么帮助……带着这些问题,与人攀谈时,李先生总不忘把不同的项目向对方推荐,寻求合作。
  理大有一个医疗康复专家队伍,卓有成就。此队的主管人员陈方灿博士与国家体育总局有很好的关系,通过李先生与大学高度反应,陈博士这支专业康复队伍即被于以推荐,而体育总局的官员很感兴趣,热情邀请理大康复专家为国手们一试。由于效果良好,并得到校长的同意与国家体育局签约,为国家2008奥运会的"科研合作伙伴",理大医疗康复专家队提供康复医疗技术支援。如此有效益地联系理大及国家体育局,为中国奥运队伍作出有益及有贡献的安排,不能不佩服李先生的能力。
  当然,把理大推销给企业家,为理大筹集巨额资金,也是李先生的拿手好戏。理大很多以企业或企业家命名的大楼及设施,都有着李先生的功劳。有一次,李先生和一位企业家谈教育,谈理大。企业家很感兴趣。李先生就邀请他到理大参观,并推荐了一个项目。原以为能让他感兴趣,多少给点资助就很不错了;能得到港币20万,就谢天谢地。出乎意外,这位企业家听完介绍就说:"项目很好,我同意赞助两千万,分期付清!"提起这事,李先生至今还眉飞色舞,他说:"不要放弃任何一个机会,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也许和你闲谈的人捐不了款,但谈得投机,他可能就会介绍有能力捐助的人,没准就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因此,要全心投入你的工作,对任何人都要真诚热情。"李先生为理大筹款,实质上是在推销理大,他说:"我对我的产品有足够的信心。"他在理大工作30多年,对理大了如指掌,并深刻的知道筹款对于理大和社会的作用。理所当然对他的"产品"有足够的信心,对他的工作有足够的信心。"推销不但需要厚脸皮,还需要有说服力的语言。"李先生说,"当然广阔的人脉也是关键。"李先生在香港从事社区活动多年,又是广州市政协委员,加之个性豁达,善于交际,可谓高朋满堂。当然,他也不可能认识所有有能力捐款的人,但却能通过朋友的推荐而认识,而成为朋友,所以他的交际圈子越来越宽,筹款工作也较想象中容易。
  在交际中,在理大的"推销"中,李先生的用心无微不至。"做事的态度非常重要。"李先生说,"我经常随手带着数码相机,和人认识后,就要求与他合影留念。回来后将合影和名片对应录入电脑,并记下认识的时间、地点、场合……有机会合作了就完整的e-mail给对方。交换名片时,还必须问这位企业老板的手机号码。如取不到老板的手机,打公司电话时秘书就把你挡了。所以,记下秘书的名字也很重要。因为如没有老板手机,打公司电话能说出老板秘书的名字,她相信你跟老板很熟悉,则不会把你挡了。名片、e-mail、手机、秘书的名字,一个都不能少!"由于李先生用心细致,很多人都被他的真诚感动,愿意和他交朋友,募集自然水到渠成。私下里,李先生通过报纸、网络搜寻资料。"里面有他们个人及公司的资料,我必须仔细了解其背景、爱好及需求,看看哪些方面可以配合学校的发展。约见时,才有话可说,有的放矢。"
  李先生用心做人和做事的风格,在其策划的《名道》上得到很好的体现。而《名道》的成功,也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李先生的事业。
  
  《名道》"聚气"
  
  如果把大学比喻成一只鹰,那么自由是它的灵魂,学术是它的心脏,经费则是它的翅膀。作为打造理大新翅膀,助理大腾飞的人,《名道》则是李瑞成先生的翅膀。他用这对翅膀为理大聚气——财气和人气。
  《名道》,是创意的结晶。李先生说:"命名《名道》起源于三个不同的意念。第一,取于老子《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二,就是希望知名人士诉说其成功之道;第三,则是凡有名有姓的人士,都有自己的道路,他们亦可以分享他的人生道路,让别人得到更多更深的体会。"本着分享名人之道"的宗旨,李先生还赋予《名道》为广大读者提供借鉴榜样及启发,受访《名道》的嘉宾都欣然献出爱心,为香港高等教育出一份力。
  在李先生精心筹划下,《名道》表现出众,得到了各界认同。《名道》每期定量采访50位知名人士,以二三千字的篇幅、精炼的语言讲述他们人生路上的艰苦与喜悦,探讨个人的成功之道。由于编入的人物来自社会各界,有明星,有导演,有企业家,有政府官员……使得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宽广,具有很强的比较性和借鉴性。
  在编排上,《名道》一丝不苟,别出心裁,形成了以简介、人生感悟、故事、"漫画点睛"四部分讲述主人翁的风格。要点突出、结构紧凑、简洁明了、图文并茂。更邀请香港著名漫画家阿虫先生为特约嘉宾,主理"漫画点睛"环节,绘着漫画并附上特别为各位嘉宾的访问而题的精简及哲理诗句,更是增色不少。
  而考究的装帧,也体现出做书人的良苦用心。《名道》分为精装版和普通版,但不管精装版还是普通版在排版装帧上都十分优良。散发出浓烈的书香气。显示出了策划人的态度和编入人物的分量。
  当然,李先生不是为了出书而出书,是要借《名道》,为香港高等教育,为理大筹集资金。同时,"除秉承创刊号的意念外,《名道·贰》的主题是启发年轻人应如何把握、抓紧与创造机遇及如何面对竞争"。围绕这个宗旨,《名道》的一系列活动便粉墨登场。
  被邀请支持《名道》的嘉宾,不仅将其宝贵的经验透过访问与读者分享,当中亦有不少嘉宾更作出捐助,支持这项目,这些捐款更可以作为大学及学生发展作出有意义的运用。
  《名道·创刊号》便得到200万的捐助,而《名道·贰》则是超过300万的捐助,而至于《名道·叁》则希望能有超过350万的捐助。
  而在2006年底举办的《名道》友好表彰晚宴,便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场合让《名道·创刊号》《名道·贰》及《名道·叁》的被访嘉宾能济济一堂并交换彼此心得。当晚大家共同怀着支持理大的目标,并透过这些友好的捐赠及献唱为理大的发展基金筹备额外的一笔资金。这正好说明《名道》聚集了一众热心支持高等教育的有心人。
  《名道》作为系列丛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是项筹款项目获得国际知名组织Council for Advancement and Support of Education"教育促进及支援协会"颁发2005年最佳筹款计划银奖。在募集资金的同时,理大还将书免费捐赠给各图书馆,用成功人士的成功事迹启迪、教育下一代。海内外的出版社也注意到了《名道》,大陆已有出版社计划引进《名道》。从市场的角度讲,这也是对理大、对高等教育、对筹款的宣传。能吸引更多的眼球,为李先生的事业集聚更多人气。而人气,就是财气!
  在《名道》的运作上,李先生们不断发掘,不断创意,不断推陈出新,在筹款、交际上屡创佳绩,"翅膀"的羽毛越来越丰盛。《名道》渐成理大的品牌、李先生的王牌。而《名道》所采访的知名人士,也都成了《名道》的朋友,成了李瑞成先生的朋友,
  成了理大和李先生筹款事业的"推销员"。大事业,正在进展……
  李先生不仅为理大透过不同创意的活动筹得可观的发展基金,更让理大的办学理念得到社会多方面人士的认同,鼎立支持这所被誉为“应用大学”的高等教育学府。过去年多以来,李先生带领不少工商界新知旧友参观理大,亦撮合了不少理大与工商企业的合作机会。
  其中最为人所乐道的是在安排朱古力糖果制造商老板与设计学院师生的会面,促成了一个三赢的局面,为理大与商界合作开创另一个里程碑。糖果商鉴于自身设计队伍在设计上需要新意而觉得年青的理大学生创意无限,遂在李瑞成撮合下开展合作计划,由制造商提供设计经费,让一队设计系学生尝试设计多款创新的朱古力产品,如获采用的设计将来生产销售获利其中一个百分比将捐赠理大,结果全部多个为理大创意无限及新颖的设计都获得厂商欣然采纳,厂商亦向设计者捐赠两个奖学金名额,开展更长远的厂校合作。设计系学生亦在产品及平面设计外,多了一个宝贵的历练和实践的机会和将来不错的产品设计出路。该等产品设计亦刺激了厂商生产路向的新思维,为香港糖果工业开创更新的领域。大学方面可与商厂一起分享这些产品的成果,这绝对是多赢的成果。
  自此,李瑞成更积极、主动接触理大各学系和不同部门,了解他们的运作、成就、优势和潜力,从而透过安排不同界别的工商政界朋友探访和参观,继续撮合更多的企业与理大的合作,让理大得到更多的资源,去实现理大"首选"及"应用为本"的大学的理想,促进更多的研究合作计划,向更深层次的理想迈进,希望发展及研究成果将来能造福人类。
  问到李先生的人生追求时,他说:"要做一个快乐的人,要有好的教育,要尽力做好你的事情,好好的对待家人。"轻描淡写间就将其拓荒牛的精神、敢为人先的气魄、左右逢源的交际、新意迭出的创意推脱一空,仿佛那些能力和成就不过是身外之物。这,无疑是遍历世事后的一种胸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但是,李瑞成先生的举措,为理大源源不断的筹集经费,加固了理大腾飞的翅膀,为理大学术上开明、运作上独立、教学上自由出力巨大、贡献甚伟。而理大的腾飞模式,也让内地有志于创办世界一流的高校眼前一亮。李瑞成先生的故事,本身就是《名道》的最好范本。理大和李先生所开创的高校经费来源新路,也许就是中国高校登顶世界之巅的出路。
  清华大学前校长、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对什么是一流大学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时至今日,大学之大不只需要大师,也需要大楼,更需要如李瑞成先生这样为大学推销、筹集的"大员"!
  
  李瑞成先生座右铭:
  看准目标,全力以赴;
  交朋结友,待人以诚;
  保持身心康泰,合力完成任务。
其他文献
“鸿鹄壮志犹未已,此心惟愿报中华。”在当代华商中,有这样一群人是最值得敬佩的:他们不仅以自己的奋斗和追求成就了辉煌的事业,而且始终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深情。他们对民族、对社会、对时代的承诺,不是豪言壮语,而是用峥嵘岁月中点点滴滴的不断付出,是在平凡人生中不平凡的奉献,谱写出一曲与时代共鸣的壮歌。  —— 题记    他以不懈的拼搏、过人的眼光和精明的头脑,一次次抓住机遇,谱写了一个令人惊羡的
期刊
他已经走出了大山,他还想让所有的乡亲都能够走出贫瘠的山梁,他成就了许多人未能实现的梦想,他拿出愚公移山的执著和勇气劈开了大山,在异乡荒芜人烟的废墟上为当地乡亲开凿出一片橘红色的希望,更在乡亲们的心中种下了幸福的根苗。  他说:“面对困难一定要坚忍不拔,遇到困难一定要想办法解决。” 他以多年的默默奋斗,用行动解决了百余名老乡在深圳立足、谋生的问题。  他在宠辱不惊中改写家乡人民的面貌,结束了一段贫困
期刊
在中国高等院香港校友会联合会第四届理监事长就职典礼上,一位面带真挚笑容,在讲台上以其清晰的声音,发表了热情坦率致辞的郭天觉监事长立即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在我们专访他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幅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亲笔赠送给天觉先生的条幅,上面写着苍劲的“腾飞”二宇。对郭天觉先生的了解更有了特别的注意。    他曾经是我国核工业部科技核电局的总工程师,他曾经是广东核电站建设指挥部的秘书长(又称
期刊
科学,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源泉。不同时代的科学家,是这股源泉的守护者和创造者。他们就像是人类文明史里的一朵朵浪花,前赴后继地去描绘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促成了三次科技革命。在二十一世纪瞬息万变、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须把握科技的趋势、全球市场的需求、结合其他科学家及科技人才在科技上的突破,作出正确的科研战略判断。  —— 题记    与按部就班完成知识积累的科学家们不同,袁闻峰博士有
期刊
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的旋律,至今听来仍觉荡气回肠。比歌曲更感人的,是歌词背后的故事,是无数在外漂泊、奋斗的炎黄子孙,用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行动,谱写了歌曲的真实和动人。香港印尼华侨李荣繁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归国报效的年轻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民党虽然已败退台湾,但“中华民国”在海外依然有着影响。在李荣繁出生的印度尼西亚的华人
期刊
黄龙德博士是一位仁和宽厚、谦逊有礼的专业人士。在笔者采访他时,他的言谈举止之间无不透露出感人至深的沉稳和务实。  作为一个从业达三十多年、已在香港会计师界声誉卓著的资深会计师,他在谈话中,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却从没有丝毫自许和夸饰之词,语言总是那么平淡、朴实、谦虚;他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已有四十多年,在公益慈善领域建树颇多、屡获殊荣。  人生是一部书,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解读它,也许每一个人的理解都不尽相
期刊
从普通女人到女强人;从台湾、香港到内地;从专业生产铝制工具箱到首饰盒、拉杆箱包。萧丽琴女士没有停止过追逐的脚步,没有低垂过眺望的目光,激情永远在她的身上放射,理念不断在她的脑中更新,策略不断在她的手中调整。这一切,都只为了打造一个她心中的理想,只为了体现一个女人的价值。   在理想的指引下,萧丽琴女士创造出了今天的辉煌成就——创立了进辉国际有限公司、进辉箱包(深圳)有限公司,并担任着香港台湾商会副
期刊
从贫苦中走来,他创造了自己的理想;从厄运中振作起来,他迈向了人生的鼎盛;五十年前,谁也没有想到那个年少辍学的少年会倾情关爱教育事业的发展;四十年前,谁也没想到那个遭遇车祸致残的青年会引领物流业迈向新的高度。人生的阴霾没有让他丧失前进的勇气,没有让他放弃鸿鹄的志向,在经历了人生应有的苦难之后,他直挂物流的风帆,游济在沧海与内陆之间。  他就是盐田港珠江物流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汇丰货运服务有限公司董事
期刊
有一种草生于夏末初秋的山地,长于海拔600米左右的树桩旁,它能解救众生于疾病痛苦之中,被世人冠以“仙草”贵称,它就是祥瑞之物——灵芝。  有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超然卓立,绽放爱心花朵,演绎高境界的奉献精神。她就是有着灵芝一样传奇色彩的黄子瑜女士。     —— 题 记    黄子瑜,一位从事健康事业的女性,一位执着于爱心事业的女性,一位工作再忙也不忘自学的女性,一位为两地发展铺路搭桥的女性,一位永
期刊
“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西汉《淮南子·修务训》    在脍炙人口的东方传说中,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曾让中医药的起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历史悠久的中医药学,承载着古往今来无数中医药家的毕生心血,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更是中华国粹的象征。  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仅继承就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然而,成立六十周年的澳门中药业公会却秉承着“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