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全国历史考纲修订,其中最大亮点之一就是教育部明确指出:要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2017年全国卷唯物史观是历史学描述和阐释的路标,也是2017年全国I卷高考真题的一大特点。下面以2017年全国I卷选择题为例加以说明,并分析其教学启示。
一、2017年高考试题深度融合唯物史观
什么是史观?历史史观也叫做史学范式,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一种看法与态度。那什么是“唯物”?就是指在社会领域中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唯物史观是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与恩格斯所创立,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创立以来,它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而根据最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它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等的基础,也是落实最新教育部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唯物史观基本观点有: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革命,夺取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受到相应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制约等。2017年全国I卷高考试题唯物史观运用的影子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
【例1】(2017·全国Ⅰ,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命题意图】本题以明代中后期饮食器具被打破为切入,在试题分析过程中体现了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观点。题干中“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是社會意识发生变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是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兴旺以及社会的变动(社会存在)的变化,玉器不再拘泥于政治制度的束缚,脱离等级制度的体系,冲击了等级秩序,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主要体现为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故A项错误。对使用玉制器皿的规定,更多是出于政治考虑,与一般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到明后期,低级官员、普通人家都能使用玉制器皿”不符。
【答案】B
【例2】(2017年全国Ⅰ卷29题) 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 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 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命题意图】本题以1904年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与其他十几个省区的比较,在试题分析过程中体现了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观点。材料反映了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留日学生人数较多,而这些地区正是近代开放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社会存在),其他内地省份通商口岸、新式企业、近代交通较少(社会存在),留日学生也少(社会意识),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不属于主要因素。
【答案】A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例3】(2017·全国Ⅰ,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1976年经济集团的变化,在试题分析过程中体现了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观点。由欧美亚7个主要发达国家,到欧美亚8个主要发达国家,再到主要发达国家加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体现了经济基础的变化,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冲击了由西方大国主导的世界经济旧秩序,这正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体现,故 A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进程,不是197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现象,故B项错误。二十国集团固然有亚非拉国家,但亚非拉国家早已进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只是在旧的国际经济体系中处于附属地位和不利地位而已,故C项错误。七国集团、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不是区域经济集团,仅是国际经济合作的论坛,故D项错误。 【答案】A
3.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阶级斗争的客观本质:就是各个阶级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通过经济、法律、伦理、军事和政治的手段,重新调节与其他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
【例4】(2017·全国Ⅰ,30) 陕甘宁邊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讲到的政策,在试题分析过程中体现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的客观本质:就是各个阶级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通过经济、法律、伦理、军事和政治的手段,重新调节与其他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一基本观点。陕甘宁边区政府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在1927—1937年,国民革命是1924—1927年的革命,故AC项错误。陕甘宁边区政府指向抗日战争时期,题干文件内容包括“地主、资本家”的平等权利,这也是体现了“通过整治等手段,重新调节与其他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理论体现,故B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是国共合作时期,中共一直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一直坚持全民抗战、全面抗战,材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平等权利不能体现D项观点。
【答案】B
【思维点拨】本题除了体现唯物史观,也隐含着时空观念。由此可见,历史学科素养之间相互包含,相互借鉴的。
从上述部分高考真题来看,唯物史观的大量被运用,凸显了2017年全国I卷素养立意、专业品味、现实气息考查的学科素养,这也是落实2017年考试大纲调整后的内容要求,并以此引领历史教学的一大举措。
二、唯物史观视域中的高考备考新策略
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写道:“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2017年高考历史试题大量融入唯物史观的事实,告诉我们在2018年复习中要灵活运用唯物史观的理念与方法,重新构建备考策略与思路:
1.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构建历史思维课堂。纵观2017年全国I卷高考真题都集中反映了立德树人、考查学科素养的核心立场,其中,“唯物史观”是学习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因此,在2018年的复习中,我们要主动适应这一特点,以唯物史观的要求为指导,构建历史思维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历史唯物史观的思维课堂呢?比如我们在复习春秋战国时期,复习过程中可以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指导学生认识铁犁牛耕的出现、周制的破坏、百家争鸣、商鞅变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因为铁犁牛耕的出现,使得井田制走向瓦解,小农经济得以确立,旧的经济瓦解新的经济产生必然影响到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新思潮的涌现,百家争鸣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理论指导,而商鞅变法打破旧制度束缚确立了新制度,新制度的确立又进一步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这正是唯物史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三组对立统一的基本观点重要体现和训练。因此,我们的复习既要用唯物史观去指导,又要从史实之间的关系中归纳出唯物史观的理论,要让理论、史实二者融为一体。
2.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建构完整历史概念。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也包含有整体与部分关系,同理可知历史知识也是前后贯通、上下相连、左右相逢,因此我们的复习一定要保证知识的完整性。比如在复习到必修2古代商业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时候,我们不仅仅从两者出现的背景、表现、影响让学生知道其不同点,还通过相关的史料,让学生认识到两个概念的外延:明末的“隆庆开关”;清朝“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演进“1684年康熙收复台湾,开海禁,先后设立闽、粤、江、浙四海关,分别管理对外贸易事务。1717年康熙又实行南洋禁海令。1727年,雍正废除南洋禁海令,随即开放了粤、闽、江、浙四口通商口岸。1757年,乾隆因西洋商人违反清政府的贸易规定,未经政府批准的情况下。‘移市入浙’,乾隆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商品的出口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设置了许多规定和限制,后人称之为‘闭关锁国’。”通过这样的史料补充,这两个概念就完整呈现给学生了,也落实唯物史观中的联系与发展、整体与部分的观点。
3.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构建答题模板。从复杂多变的做题中,归纳出一般的认识规律。而构建答题模板正是落实历史唯物史观“历史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基本观点的重要表现。但科学答题模板必须来源于实战,经得起实战的考验。如笔者从10年备考中总结出全国卷41题“明——抓——析——转——选——组”六步答题模板,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如2013年国?玉卷第41题(试题略)套用答题模板演示为:(1)“明”确设问要求:提取两项变迁信息;要结合所学说明理由。(2)“抓”住关键字词:东汉是十四州、唐开元是十五道;图2“吐蕃、南诏、流求”等。(3)分“析”关键字词:州道同属地方行政单位,但唐代的道数量比东汉的州增多了;“吐蕃、南诏、流求”反映了边疆地区纳入唐代版图等。(4)“转”化多个问题:为什么唐代的地方行政单位数量上比东汉多了?为什么东汉的州到唐代变成了道?为什么东汉的州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而唐代的道南北分布比较均衡?为什么吐蕃、南诏、流求纳入唐代的国家版图中?(5)“选”取容易角度:考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最有把握问题切入,如选择:问题1“为什么唐代的地方行政单位数量上比东汉多了?”;问题2“为什么吐蕃、南诏、流求纳入唐代的版图中?”(6)规范“组”织答案:第一步联系史实,上述问题1联系汉到元中央集权发展的史实,问题2联系唐代国家大统一、民族融合等史实;第二步,分点规范回答。通过以唯物史观为引导,既让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就得以训练和培养,又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是从特殊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发展演变过程。
总之,只有研究高考,才会赢得高考。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要积极关注2017年命题的特点以及方向,对为国卷区的教师更要对国卷三套高考真题以某一主题切入进行反思、并审视教学,这样我们的视野才会更加开阔、复习才会更加精准、备考才更有实效。
一、2017年高考试题深度融合唯物史观
什么是史观?历史史观也叫做史学范式,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一种看法与态度。那什么是“唯物”?就是指在社会领域中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唯物史观是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与恩格斯所创立,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创立以来,它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而根据最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它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等的基础,也是落实最新教育部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唯物史观基本观点有: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革命,夺取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受到相应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制约等。2017年全国I卷高考试题唯物史观运用的影子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
【例1】(2017·全国Ⅰ,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命题意图】本题以明代中后期饮食器具被打破为切入,在试题分析过程中体现了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观点。题干中“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是社會意识发生变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是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兴旺以及社会的变动(社会存在)的变化,玉器不再拘泥于政治制度的束缚,脱离等级制度的体系,冲击了等级秩序,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主要体现为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故A项错误。对使用玉制器皿的规定,更多是出于政治考虑,与一般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到明后期,低级官员、普通人家都能使用玉制器皿”不符。
【答案】B
【例2】(2017年全国Ⅰ卷29题) 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 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 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命题意图】本题以1904年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与其他十几个省区的比较,在试题分析过程中体现了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观点。材料反映了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留日学生人数较多,而这些地区正是近代开放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社会存在),其他内地省份通商口岸、新式企业、近代交通较少(社会存在),留日学生也少(社会意识),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不属于主要因素。
【答案】A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例3】(2017·全国Ⅰ,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1976年经济集团的变化,在试题分析过程中体现了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观点。由欧美亚7个主要发达国家,到欧美亚8个主要发达国家,再到主要发达国家加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体现了经济基础的变化,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冲击了由西方大国主导的世界经济旧秩序,这正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体现,故 A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进程,不是197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现象,故B项错误。二十国集团固然有亚非拉国家,但亚非拉国家早已进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只是在旧的国际经济体系中处于附属地位和不利地位而已,故C项错误。七国集团、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不是区域经济集团,仅是国际经济合作的论坛,故D项错误。 【答案】A
3.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阶级斗争的客观本质:就是各个阶级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通过经济、法律、伦理、军事和政治的手段,重新调节与其他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
【例4】(2017·全国Ⅰ,30) 陕甘宁邊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讲到的政策,在试题分析过程中体现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的客观本质:就是各个阶级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通过经济、法律、伦理、军事和政治的手段,重新调节与其他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一基本观点。陕甘宁边区政府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在1927—1937年,国民革命是1924—1927年的革命,故AC项错误。陕甘宁边区政府指向抗日战争时期,题干文件内容包括“地主、资本家”的平等权利,这也是体现了“通过整治等手段,重新调节与其他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理论体现,故B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是国共合作时期,中共一直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一直坚持全民抗战、全面抗战,材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平等权利不能体现D项观点。
【答案】B
【思维点拨】本题除了体现唯物史观,也隐含着时空观念。由此可见,历史学科素养之间相互包含,相互借鉴的。
从上述部分高考真题来看,唯物史观的大量被运用,凸显了2017年全国I卷素养立意、专业品味、现实气息考查的学科素养,这也是落实2017年考试大纲调整后的内容要求,并以此引领历史教学的一大举措。
二、唯物史观视域中的高考备考新策略
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写道:“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2017年高考历史试题大量融入唯物史观的事实,告诉我们在2018年复习中要灵活运用唯物史观的理念与方法,重新构建备考策略与思路:
1.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构建历史思维课堂。纵观2017年全国I卷高考真题都集中反映了立德树人、考查学科素养的核心立场,其中,“唯物史观”是学习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因此,在2018年的复习中,我们要主动适应这一特点,以唯物史观的要求为指导,构建历史思维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历史唯物史观的思维课堂呢?比如我们在复习春秋战国时期,复习过程中可以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指导学生认识铁犁牛耕的出现、周制的破坏、百家争鸣、商鞅变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因为铁犁牛耕的出现,使得井田制走向瓦解,小农经济得以确立,旧的经济瓦解新的经济产生必然影响到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新思潮的涌现,百家争鸣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理论指导,而商鞅变法打破旧制度束缚确立了新制度,新制度的确立又进一步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这正是唯物史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三组对立统一的基本观点重要体现和训练。因此,我们的复习既要用唯物史观去指导,又要从史实之间的关系中归纳出唯物史观的理论,要让理论、史实二者融为一体。
2.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建构完整历史概念。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也包含有整体与部分关系,同理可知历史知识也是前后贯通、上下相连、左右相逢,因此我们的复习一定要保证知识的完整性。比如在复习到必修2古代商业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时候,我们不仅仅从两者出现的背景、表现、影响让学生知道其不同点,还通过相关的史料,让学生认识到两个概念的外延:明末的“隆庆开关”;清朝“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演进“1684年康熙收复台湾,开海禁,先后设立闽、粤、江、浙四海关,分别管理对外贸易事务。1717年康熙又实行南洋禁海令。1727年,雍正废除南洋禁海令,随即开放了粤、闽、江、浙四口通商口岸。1757年,乾隆因西洋商人违反清政府的贸易规定,未经政府批准的情况下。‘移市入浙’,乾隆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商品的出口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设置了许多规定和限制,后人称之为‘闭关锁国’。”通过这样的史料补充,这两个概念就完整呈现给学生了,也落实唯物史观中的联系与发展、整体与部分的观点。
3.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构建答题模板。从复杂多变的做题中,归纳出一般的认识规律。而构建答题模板正是落实历史唯物史观“历史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基本观点的重要表现。但科学答题模板必须来源于实战,经得起实战的考验。如笔者从10年备考中总结出全国卷41题“明——抓——析——转——选——组”六步答题模板,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如2013年国?玉卷第41题(试题略)套用答题模板演示为:(1)“明”确设问要求:提取两项变迁信息;要结合所学说明理由。(2)“抓”住关键字词:东汉是十四州、唐开元是十五道;图2“吐蕃、南诏、流求”等。(3)分“析”关键字词:州道同属地方行政单位,但唐代的道数量比东汉的州增多了;“吐蕃、南诏、流求”反映了边疆地区纳入唐代版图等。(4)“转”化多个问题:为什么唐代的地方行政单位数量上比东汉多了?为什么东汉的州到唐代变成了道?为什么东汉的州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而唐代的道南北分布比较均衡?为什么吐蕃、南诏、流求纳入唐代的国家版图中?(5)“选”取容易角度:考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最有把握问题切入,如选择:问题1“为什么唐代的地方行政单位数量上比东汉多了?”;问题2“为什么吐蕃、南诏、流求纳入唐代的版图中?”(6)规范“组”织答案:第一步联系史实,上述问题1联系汉到元中央集权发展的史实,问题2联系唐代国家大统一、民族融合等史实;第二步,分点规范回答。通过以唯物史观为引导,既让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就得以训练和培养,又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是从特殊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发展演变过程。
总之,只有研究高考,才会赢得高考。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要积极关注2017年命题的特点以及方向,对为国卷区的教师更要对国卷三套高考真题以某一主题切入进行反思、并审视教学,这样我们的视野才会更加开阔、复习才会更加精准、备考才更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