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帮人开门 的习惯吗?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my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去美国的时候,我觉得那儿的人好像都特别绅士,我还没走到门前,就有人面带微笑帮我开门。我想这或许是西方人讲究“女士优先”的缘故吧,于是就满足地径直穿了过去。一段时间我特别享受这一“待遇”。
  慢慢地我发现,规矩并非如此,而是“后来者优先”。凡是公共场合有门的地方,总会看到这样的情形:走在前面的人,推开门后都要回头看看后面有没有人进门。他/她会扶着门让后面的人进去,而后面的人进去后,也总要向扶门的人说声“谢谢”,并接着扶。我去孩子学校,特别留意观察,我给后面的小学生扶门,发现没一个不说“谢谢”的。无论在学校还是商店门口,很少有人进去后一甩门扬长而去的。
  这使我想起郎咸平几年前说过的一件事。他总想不通为什么他的一个学弟要比他混得好。他的言语中带有酸味儿。有次这位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学弟去香港演讲,郎“盯”上了他。一群人出去吃饭,经过一扇小门。郎说:“像我这种没有什么悟性的人,傻里呱唧地一脚跨出门就走出去了。”而他的学弟则本能地向后退一步,让别的人都过去之后他才过去。郎这回才悟出学弟比他“混”得好的道理了。原来在美国选择人才还有另一个标准,即“一定要做个好人”,而像他这样目不斜视、扬长而入的就算不上什么“好人”了。
  在我们看来是蝇头小事,别人则看成大事。你不扶门,民间第一个反应就觉得奇怪,然后判断你缺乏基本的礼貌和教养,更谈不上举止优雅了。一些国家的人看到我们不扶门这件小事特别不顺眼,而且更受不了你旁若无人地径直通过。别人扶门因怕门撞到你的脸,而不是为你专开绿色通道。另一细节是,当遇到别人为你扶门时,虽然还有几步,也要加快步伐,不可慢悠悠地溜达过去。然后你也得接着扶,直等到后面客人鱼贯而入,或有人半途接棒,再缓缓放手,这才算完成了一套“爱的传递”的基本标准动作。
  在美国的十多年间,几乎毫无例外的老美都扶着门让我走过去,我又不得不扶着门让后面一个人走过去,这个简单的扶门动作我学了好久,因为我们从小到大从来不学扶门。
  德国也是个扶门国家。有人说德国民众天生素质就比中国人高,其实也不尽然。真正的原因是联邦德国成立后,政府制定了一套规则,让民众自觉提升素质。如德国有法律规定,关门时不小心把人撞了,你得无条件赔偿,还得帮人医治。这些规定都很具体,操作性很强。还有遵守交通规则、按秩序排队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良好的行为就变成了习惯,这个社会就变得文明起来了。
  当我给企业高层上课提及这个话题时,有位学员跟大家分享了个人的亲身经历。一天上班,他涌入了电梯。这时,远处有个糟老头模样的人朝着电梯方向跑得气喘嘘嘘。这时,电梯内的人分别按下了楼层按钮。不知怎的,他的目光注视到那老者身上并动了恻隐之心。那会儿他用手扶着电梯门,等着老头儿过来。进了电梯里,老头儿问了他做什么,叫什么,随后他就随着人流进了办公室。一刻钟后,电话铃响了,说请他去董事长办公室。他进去一看,哟,椅子上坐着的不就是那个糟老头吗?他意外地被告知今天被提升了。董事长告诉他,他来公司多少次,今天终于遇到了“意中人”。
  有个小学生说,在她的生活中,有一位爱她的人,那就是她奶奶。最令她感动的不是奶奶给买好吃的东西、买好看的衣服或者做一顿丰盛的菜饭,而是看起来一个毫不起眼的动作——扶门。慢慢地,这孩子也开始学会为奶奶扶门了。有时候孩子对爱的诠释往往很简单。我们的学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的人,但不一定有文化、有教养,这让我们受过多年素质教育的精英,在国际商务场合常常显得不适应,而知识、文化、修养三者之间并不能划等号。
  有人说中国人缺乏礼貌,也有人说这只是个习惯问题,这些说法都没有错。不过,往深里想,或许这里还有个“面子”的问题。我又不该他欠他,凭什么要给那么大面子拉住门给后面的陌生人提供便利呢?拉门恭候来人乃是宾馆服务员的事儿。
  中国自古有句老话:“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恐怕至今还是至简的大道、不烦的要言。如果我们的老总能像那位董事长那样及时奖励员工,那么这家公司的其他员工就会积极效仿;如果老总能利用权限形成内部制度,你的员工到了社会上也会自觉传递爱;如果老总还能自己给女士、下属(或自家太太)扶门,这更会让人民群众肃然起敬,他们内心定会萌生小女孩对奶奶的感激和尊敬。如果在一个企业里你看到上下互相扶门,这里就君子多、淑女多,门风正,人际关系和谐。
  你习惯扶门吗?如你能因善小而为之,你就不愧为“好人”了。
其他文献
十几年前,一个大雪天,我坐火车,从东京去北海道。黄昏里,越是接近札幌,雪就下得越大,就好像,我们的火车在驶向一个独立的国家,这国家不在大地上,不在我们容身的星球上,它仅仅只存在于雪中。稍后,月亮升起来了,照在雪地里,发出幽蓝之光。  有一对年老的夫妇,就坐在我的对面,跟我一样,也被窗外所见震惊了。老妇人的脸紧紧贴着窗玻璃朝外看,看着看着,眼泪便涌了出来。良久之后,她对自己的丈夫,甚至也对我说:“这
期刊
有个女作家说,感情这种事,智慧真帮不上什么忙。  对她的这个观点,我表示不敢苟同。  很多婚姻不幸福的女人都有让人同情的感情遭遇,比如说孩子尚在哺乳期,老公就出轨了,和另外一个女性有多年的婚外情。对于出轨的老公,对于破坏别人家庭的第三者,女人该怎么面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第三者网络交锋,高调宣示老公归属自己,让第三者自行离开也是一种面对的方式。只是这种方式,难免会侵犯到第三者的个人隐私,未
期刊
Q:我是一个小城市的公务员,在很年轻的时候做过老大的女人。老大是个有妇之夫,并且不可能为我离婚。后来,我要求分手,并且谈了新男友。就在我与男友要结婚的时候,老大威胁他,如果他敢娶我,就打断他的腿。他退缩了。这件事在我们那个小地方闹得沸沸扬扬。尽管后来,老大承认了错误,并且答应再也不纠缠我,我的感情之路却越走越不顺。  在小城市,像我这样的经历是很难被大家忘记的。无论我再跟谁谈恋爱,大家很快就会指着
期刊
早七点是上班族的时间,每每过马路时路过四季酒店,都会听见清亮悦耳的笛声,好像是迎合着不怎么悦耳的麻雀,却也意外的和谐,让整个街都清静下来。那是一个年龄大约五六十的老人,依靠在一辆旧自行车上,独自吹着笛。  一次是偶然,后来时间久了,发现他基本每日都守在那里。大概是没处练习,只得藏身在闹市的街角里。于是每次上班时都下意识会朝老人藏身的墙角处望去,若是一天没见他在此处吹笛,便觉得今日少了些固定的行程。
期刊
富人比穷人有钱,穷人比富人近乎自然,例如虎豹,一生就只一张皮,鱼呀,花呀,都是穷的,孔雀亦是穷的,蜜蜂、蚂蚁算得最知囤积的了,也有限,因为它们不事商业。  大致与孟德斯鸠的“人在悲哀之中,才像个人”的这一说法相似,人在贫穷之中,方始有点点像个人,而这“悲哀”、这“贫穷”都要先作界定:“悲哀”,不是痛苦欲绝,“贫穷”,并非衣食住行发生致命的磨难。  痛苦欲绝的悲哀是不自然的,艰于维生的贫穷是不自然的
期刊
2013年9月13日,天后王菲发布16字无标点短微博告示天下离婚。无数人感叹:“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其实,说不相信爱情的那些人,一直是信的。  其实,相信爱的人们总会因为外面世界发生的事情,一次一次地说不信了。别人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地伤了自己的心,是因为他们想起了自己的爱自己的伤心。就像悲秋的人心中总因为自己的落寞而伤感,赞美春天的人心中则有着新的憧憬。  应读者的需要,我们做了这个话题,心理
期刊
裴谕新的著作《欲望都市:上海70后女性研究》一书,主要研究的是上海70后女性的另类性行为,引起轰动,本文是对她的访谈,她对为什么70后的不少好女孩至今还未婚嫁,还是处女,有非常独到的分析;对70后与80、90后的恋爱态度的不同,也颇有见地。受母亲的影响,她们相信男女平等,她们也喜欢帅男人,有各种各样的性幻想。  70后都有一个经历过文革的母亲,出于叛逆心理,希望自己更有“女人味”  黄:为什么选择
期刊
赤颜犬,男,30岁。动画公司职员。2011年辞职,漂在北京,发表主题为“赤颜犬和乖蜂”系列水墨插画,大受博友欢迎。
期刊
《分手合约》被称为是“中国将产生类型片”的一个美好开始,最新的《被偷走的那五年》又被说成是内地小妞(小鸡)电影的最佳代言人。无论是电影还是文学,我们已经开始努力地摆脱上一辈的宏大叙事,轻盈地扑进年轻市场的温软怀里。  美国给这类电影命名为“小鸡电影”,用“小鸡”(Chick)这个词指妞儿,指轻文学、轻时尚、轻电影等等,从平价消费到灵修、从恋爱问题到职场问题,把市场上的社会新鲜人问题都搜进来,提供一
期刊
1927年的美国,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谋杀案,31岁的金发美女露丝与情人用吊画线杀死了丈夫。这是一箭双雕的谋杀,为了情欲,也为了骗保,露丝瞒着丈夫替他买了意外险。媒体就像今天我们炒作李XX案、薛XX案一样,性爱与谋杀,是小报永远的卖点,只因为直指人性的弱点。报纸刊登了露丝坐电椅的巨大照片,想想那天的发行量吧!  詹姆斯·凯恩与海明威一样,曾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地记者,那时还没有海事电话,更不用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