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占有率大幅下滑
在完成了近900万辆的产销量并实现超过20%的增长率后,国内汽车市场2007年“大戏”落下了帷幕。然而,在汽车市场高唱凯歌的背后却是微型车市场表现的不尽如人意。
长期以来,微型乘用车都被视为质量不高、技术低端、品牌形象差的代表,而较低的单品销售利润也让很多车企逐渐失去对微型车的兴趣,因此很多车企在微型车技术、性能和品牌建设上投入较少,诸多因素汇聚一起导致2007微型乘用车销量集体下滑。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2007年,微型乘用车品种需求仍较为低迷。排量小于1.3L微型乘用车品种与上年相比呈现下降趋势,共销售164.39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26%,与上年同期相比,市场占有率下滑6%。排量小于1L的微型乘用车降幅更为显著,2007年共销售74.80万辆,同比下降17.19%。
而在基本型乘用车(轿车)中,排量小于1.3L轿车品种共销售73.02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11.6%,与上年同期相比,市场占有率下降3.7%。排量小于1L系列品种销售25.17万辆,同比下降30.9%。
作为中国汽车行业曾经的一面旗帜,微型车有着过去的辉煌,但是,从2007年初开始,微型车市场一直被一种悲观的情绪所笼罩。在各细分市场中,微型乘用车的市场走势可谓疲软不堪,产销增幅落到了国内乘用车各细分市场的末位,大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
行业格局渐趋两极分化之势
2007年,除上汽通用五菱、长安的销量有所增长以外,其他微车企业基本都出现销量下滑的趋势。上汽通用五菱全年销售达55.28万辆,同比增长20%,再夺微车销量冠军。其中,五菱之光自2002年底上市以来,五年累计销量超过100万辆,成为继捷达、桑塔纳之后又一款跻身于“百万辆俱乐部”的单一车型。长安微车在2007年实行战略调整后进入更加旺盛的发展时期,实现29%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其后,全年累计销量达36万辆左右,同比增长7%左右。除哈飞实现14%的市场占有率外,其他微车企业市场占有率仅有5%左右。与2006年五菱、长安销量不相上下相比,2007年上汽通用五菱在销量上实现质的飞跃,与其他微车企业的销量差距正在扩大。仅仅在两年的时间里,上汽通用五菱就改写了微型车市场的格局。
2005年前,国内微型车还呈现出“四足鼎立”的局面,表现为以长安为首,五菱、哈飞、昌河三家跟进的态势,后三家企业在销量和市场占有率上势均力敌,史称“微车四虎”。然而,进入2006年,随着长安经营战略方针从“以微车为主”向“以轿为主,以微为本”的转移,上汽通用五菱抓住市场机遇,快速完成与上汽、通用的“磨合期”,股东方在管理、制造、营销、渠道上的经验开始逐步转化成上汽通用五菱的生产力,很快在销量上以微弱优势赶超长安,成为2006年微车销量冠军。此时在微型商用车领域,上汽通用五菱与长安之间的全年总销量仅相差约8万辆,但其他微型车企业的销量与上汽通用五菱和长安的第一阵营正拉开差距,国内微型车格局由“四足鼎立”变为“两强相争”。
微轿尚需“苦练内功”
微型轿车属于微型汽车的一种,微型轿车一般是指发动机排量0.8-1.3L之间、车长3.5-3.8m之间、总重量低于1500kg、价格从3-7万元不等的轿车。
2007年,微型乘用车的市场形势更为严峻。从微型乘用车自身来看,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微型乘用车的内部竞争中,老车型无一例外的落在了下风。技术上没有改进,安全性和舒适度不佳、整体性能落后,都使老车型不再受消费者的青睐。仅仅是依靠低价位保持着市场份额,未来将难逃被强制淘汰的命运。与之相对应的是,新车型如QQ(1.1L)、SPARK、路宝等不仅在外形上进行了时尚设计,力争与国外同类轿车风格接近,而且在安全性和舒适性上也做了较多考虑,如果能够再根据国家乘用车安全标准进行改进,其未来市场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中国微型车在发动机等关键技术领域一直没有太大的突破,去年发改委出台的《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意见》中也提到微型车要在功率等重要指标上有所突破。“得发动机者得天下”,这在汽车界已经成为共识。对于中国的微型车来讲,发动机的突破似乎显得更为迫切。
此外,价格战的沉重气氛始终弥漫着整个微轿市场。然而,由于利润空间原本就不大,降价压力对于微轿来说几乎成了不可承受之重。利润空间的缩小使企业用于产品及技术改进的资金不足,接连不断的小毛病让微轿品牌遭受了又一次损害,缺乏力度的产品已无法让日益精明的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买单。因此,走出价格战的迷局,用产品和服务上的优势打动消费者,将成为微轿决定自身命运的筹码。
微车发展亟需良性外部空间
2007年产业政策的变化是造成微型车萎缩的原因之一。北京已经开始实施欧III标准,要求车辆加装OBD装置。自主品牌微型车由于无此技术,如果要加装这个装置,价格就会提高,其价格优势也就不复存在。另外,环保要求越来越高,欧III标准会在国内普及,这对微型乘用车将造成致命的打击。此外国家对这一市场的支持力度不够,尽管2007年“小排量解禁令”已经出台,但也只是获得与中高级轿车同等的待遇。众所周知,微型轿车生产耗用原材料少、使用中能源消耗少、排出污染物少、占用停车位小等优势都与中国政府倡导的节约型社会吻合,但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政府并没有就此给予小型车优惠措施(如少收费用或对购买者给予相应补贴等)来鼓励消费者购买。
微型轿车还面临来自小型轿车的竞争压力。小型轿车一般是指发动机排量在1.3-1.6L之间、两厢或三厢结构、价格在7-10万元左右的轿车。从外形上看,一些小型轿车如标致206、威乐、新雅图等几乎与微型轿车一致,但其动力性能和舒适性更好。同微型轿车相比,小型轿车在价格上无明显优势,但在车型及性能方面却更胜一筹,特别是新车型的推出速度较快,消费者选择余地大,使得相当一部分的消费者被分流出去。一些老牌微轿生产厂因此纷纷减产,逐步转向小型车市场,如一汽夏利、吉利系列等。截至2007年11月,夏利的销量同比减少了近20%,市场占有率较去年同期也下滑了5%。
此外,潜在进入者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现有的微型汽车生产企业。目前从事微型客车和微型货车生产的企业在微型汽车中所占的比重较高。由于技术转换方面的阻力相对较小,一些原本生产微型货车或微型客车的企业有可能转型生产微型轿车;第二方面是外部民营资本的介入。浙江吉利集团和芜湖奇瑞汽车在微型轿车领域的成功可能吸引一些有相当实力的民营企业介入投资相对较少的微型轿车领域;第三方面是原本在国内不涉及该领域的大汽车企业以资金和技术入股,通过收购的方式进入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上汽通用收购五菱。
微车市场仍具广阔发展空间
在油价不断上涨和燃油税即将开征的背景下,以节油性和动力性展现出的实用性优势将使微型车更受青睐。对于消费者来说,没有什么比提高性价比更实用了,特别是目前微型轿车的价格优势还很明显。毕竟中国目前的人均汽车拥有量还很低,对于那些购车作为代步工具以及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消费者而言,其低价位还有很大的吸引力。中国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微型车的天然特性、外部环境对其的客观需要以及由此引发的来自社会力量的支持。微型乘用车节能、廉价、多功能等性能特征决定了其符合环保要求和市场需求。中国微型乘用车企业坚持走打造民族品牌的道路,通过行业内重组、整合优势资源、提升技术获得了竞争优势。中国资源环境要求宏观政策支持微型乘用车发展,经济发展现状也给微型乘用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展望今年,一些客观环境和微型乘用车本身具有的优势,将使其市场占有率下滑趋势得到抑制。特别是今年经济政策的从紧,节能减排的方向越来越明显了,这对微型乘用车的发展是有利的。与此同时,以往鼓励小型车政策的滞后效应将在今年开始显现,消费车型将会呈现逐级下探的走势。随着国家政策的鼓励、国际品牌的进军和自主品牌的自强,今年微型乘用车市场或许将迎来新一轮的复苏。
在完成了近900万辆的产销量并实现超过20%的增长率后,国内汽车市场2007年“大戏”落下了帷幕。然而,在汽车市场高唱凯歌的背后却是微型车市场表现的不尽如人意。
长期以来,微型乘用车都被视为质量不高、技术低端、品牌形象差的代表,而较低的单品销售利润也让很多车企逐渐失去对微型车的兴趣,因此很多车企在微型车技术、性能和品牌建设上投入较少,诸多因素汇聚一起导致2007微型乘用车销量集体下滑。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2007年,微型乘用车品种需求仍较为低迷。排量小于1.3L微型乘用车品种与上年相比呈现下降趋势,共销售164.39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26%,与上年同期相比,市场占有率下滑6%。排量小于1L的微型乘用车降幅更为显著,2007年共销售74.80万辆,同比下降17.19%。
而在基本型乘用车(轿车)中,排量小于1.3L轿车品种共销售73.02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11.6%,与上年同期相比,市场占有率下降3.7%。排量小于1L系列品种销售25.17万辆,同比下降30.9%。
作为中国汽车行业曾经的一面旗帜,微型车有着过去的辉煌,但是,从2007年初开始,微型车市场一直被一种悲观的情绪所笼罩。在各细分市场中,微型乘用车的市场走势可谓疲软不堪,产销增幅落到了国内乘用车各细分市场的末位,大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
行业格局渐趋两极分化之势
2007年,除上汽通用五菱、长安的销量有所增长以外,其他微车企业基本都出现销量下滑的趋势。上汽通用五菱全年销售达55.28万辆,同比增长20%,再夺微车销量冠军。其中,五菱之光自2002年底上市以来,五年累计销量超过100万辆,成为继捷达、桑塔纳之后又一款跻身于“百万辆俱乐部”的单一车型。长安微车在2007年实行战略调整后进入更加旺盛的发展时期,实现29%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其后,全年累计销量达36万辆左右,同比增长7%左右。除哈飞实现14%的市场占有率外,其他微车企业市场占有率仅有5%左右。与2006年五菱、长安销量不相上下相比,2007年上汽通用五菱在销量上实现质的飞跃,与其他微车企业的销量差距正在扩大。仅仅在两年的时间里,上汽通用五菱就改写了微型车市场的格局。
2005年前,国内微型车还呈现出“四足鼎立”的局面,表现为以长安为首,五菱、哈飞、昌河三家跟进的态势,后三家企业在销量和市场占有率上势均力敌,史称“微车四虎”。然而,进入2006年,随着长安经营战略方针从“以微车为主”向“以轿为主,以微为本”的转移,上汽通用五菱抓住市场机遇,快速完成与上汽、通用的“磨合期”,股东方在管理、制造、营销、渠道上的经验开始逐步转化成上汽通用五菱的生产力,很快在销量上以微弱优势赶超长安,成为2006年微车销量冠军。此时在微型商用车领域,上汽通用五菱与长安之间的全年总销量仅相差约8万辆,但其他微型车企业的销量与上汽通用五菱和长安的第一阵营正拉开差距,国内微型车格局由“四足鼎立”变为“两强相争”。
微轿尚需“苦练内功”
微型轿车属于微型汽车的一种,微型轿车一般是指发动机排量0.8-1.3L之间、车长3.5-3.8m之间、总重量低于1500kg、价格从3-7万元不等的轿车。
2007年,微型乘用车的市场形势更为严峻。从微型乘用车自身来看,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微型乘用车的内部竞争中,老车型无一例外的落在了下风。技术上没有改进,安全性和舒适度不佳、整体性能落后,都使老车型不再受消费者的青睐。仅仅是依靠低价位保持着市场份额,未来将难逃被强制淘汰的命运。与之相对应的是,新车型如QQ(1.1L)、SPARK、路宝等不仅在外形上进行了时尚设计,力争与国外同类轿车风格接近,而且在安全性和舒适性上也做了较多考虑,如果能够再根据国家乘用车安全标准进行改进,其未来市场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中国微型车在发动机等关键技术领域一直没有太大的突破,去年发改委出台的《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意见》中也提到微型车要在功率等重要指标上有所突破。“得发动机者得天下”,这在汽车界已经成为共识。对于中国的微型车来讲,发动机的突破似乎显得更为迫切。
此外,价格战的沉重气氛始终弥漫着整个微轿市场。然而,由于利润空间原本就不大,降价压力对于微轿来说几乎成了不可承受之重。利润空间的缩小使企业用于产品及技术改进的资金不足,接连不断的小毛病让微轿品牌遭受了又一次损害,缺乏力度的产品已无法让日益精明的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买单。因此,走出价格战的迷局,用产品和服务上的优势打动消费者,将成为微轿决定自身命运的筹码。
微车发展亟需良性外部空间
2007年产业政策的变化是造成微型车萎缩的原因之一。北京已经开始实施欧III标准,要求车辆加装OBD装置。自主品牌微型车由于无此技术,如果要加装这个装置,价格就会提高,其价格优势也就不复存在。另外,环保要求越来越高,欧III标准会在国内普及,这对微型乘用车将造成致命的打击。此外国家对这一市场的支持力度不够,尽管2007年“小排量解禁令”已经出台,但也只是获得与中高级轿车同等的待遇。众所周知,微型轿车生产耗用原材料少、使用中能源消耗少、排出污染物少、占用停车位小等优势都与中国政府倡导的节约型社会吻合,但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政府并没有就此给予小型车优惠措施(如少收费用或对购买者给予相应补贴等)来鼓励消费者购买。
微型轿车还面临来自小型轿车的竞争压力。小型轿车一般是指发动机排量在1.3-1.6L之间、两厢或三厢结构、价格在7-10万元左右的轿车。从外形上看,一些小型轿车如标致206、威乐、新雅图等几乎与微型轿车一致,但其动力性能和舒适性更好。同微型轿车相比,小型轿车在价格上无明显优势,但在车型及性能方面却更胜一筹,特别是新车型的推出速度较快,消费者选择余地大,使得相当一部分的消费者被分流出去。一些老牌微轿生产厂因此纷纷减产,逐步转向小型车市场,如一汽夏利、吉利系列等。截至2007年11月,夏利的销量同比减少了近20%,市场占有率较去年同期也下滑了5%。
此外,潜在进入者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现有的微型汽车生产企业。目前从事微型客车和微型货车生产的企业在微型汽车中所占的比重较高。由于技术转换方面的阻力相对较小,一些原本生产微型货车或微型客车的企业有可能转型生产微型轿车;第二方面是外部民营资本的介入。浙江吉利集团和芜湖奇瑞汽车在微型轿车领域的成功可能吸引一些有相当实力的民营企业介入投资相对较少的微型轿车领域;第三方面是原本在国内不涉及该领域的大汽车企业以资金和技术入股,通过收购的方式进入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上汽通用收购五菱。
微车市场仍具广阔发展空间
在油价不断上涨和燃油税即将开征的背景下,以节油性和动力性展现出的实用性优势将使微型车更受青睐。对于消费者来说,没有什么比提高性价比更实用了,特别是目前微型轿车的价格优势还很明显。毕竟中国目前的人均汽车拥有量还很低,对于那些购车作为代步工具以及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消费者而言,其低价位还有很大的吸引力。中国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微型车的天然特性、外部环境对其的客观需要以及由此引发的来自社会力量的支持。微型乘用车节能、廉价、多功能等性能特征决定了其符合环保要求和市场需求。中国微型乘用车企业坚持走打造民族品牌的道路,通过行业内重组、整合优势资源、提升技术获得了竞争优势。中国资源环境要求宏观政策支持微型乘用车发展,经济发展现状也给微型乘用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展望今年,一些客观环境和微型乘用车本身具有的优势,将使其市场占有率下滑趋势得到抑制。特别是今年经济政策的从紧,节能减排的方向越来越明显了,这对微型乘用车的发展是有利的。与此同时,以往鼓励小型车政策的滞后效应将在今年开始显现,消费车型将会呈现逐级下探的走势。随着国家政策的鼓励、国际品牌的进军和自主品牌的自强,今年微型乘用车市场或许将迎来新一轮的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