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国学有助于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前很多小学开设国学经典地方课程,不仅没有达到效果,反而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对此,笔者认为,对于国学经典来说,需要开展“悦读”,让学生享受国学经典,并在其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习惯。具体策略有:突出学生自主,奠定国学经典“悦读”基础;借助游戏策略,丰富国学经典“悦读”色彩;强化体验感悟,给国学经典插上“悦读”翅膀。
[关键词] 开展;国学经典;悦读;教学策略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深层蕴藏着我们祖先的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与审美情趣。倡导国学经典进校园,不仅有利于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有益于学生锤炼语感、陶冶情操、丰富情感,继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遗憾的是当前很多教师在国学经典学习的方法上过于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反而给学生造成了學业负担。对此,笔者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通过“悦读”浅析其具体策略,以便参考。
一、奠定“悦读”基础意在突出学生自主
在“悦读”中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尽可能考虑学生的意愿。毕竟从国学经典课程与语文常规课程相比,属于选学范畴,不需要较为繁琐的复习与应试。因而在实际推广中,就必须更多考虑学生的兴趣,考虑他们的意愿,自然在教学中也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尽可能给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成为“悦读”的主人。具体来说,在相应课堂中可以采取自主分组的形式进行。一般情况下,有两种分组情况,一种是凝聚力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牵头组成的帮扶小组,一种是学习与理解能力差不多的学生组成平等交流小组。但无论怎样,他们都是学生自愿组成的,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发挥小组交流的最大作用。
从内容来看,也要突出学生“悦”,这就需要给教师充分的教材自主权。而教师在备课重组中,必须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年龄、性格等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或者有意降低难度,尽可能借助多媒体、故事等形式给他们呈现生动的一面,而不能给学生留下呆板、枯燥的印象。毕竟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国学经典内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兴趣。只要学生对国学经典产生了兴趣,那么对于学好国学、传承好国学经典来说,一切都不会成为问题。
比如针对《宋词》,让学生了解宋词风格、流派固然重要,但在开始接触中更需要突出学生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以便轻松走近宋词。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没有必要提供有难度的宋词,而是选择简单一点的,而笔者在一开始则选择了《忆江南》与《水调歌头》。在《忆江南》中,笔者重点引导学生与唐诗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宋词语言、结构上的特点。在《水调歌头》教学中,则立足于给学生讲解苏东坡的故事,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故事来明白宋词在文学中的具体地位。
在形式上更需要紧扣“悦”,从教学媒体来看,可以通过相应动画、视频以及伴乐朗诵的形式出现,而在时间安排上则尽可能立足于地方课程,不额外布置作业,不布置课外的朗读,更不占用课前课后时间,以便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参与其中,从而形成“悦读”氛围。
二、丰富“悦读”色彩意在借助游戏
针对国学经典,当前最常用的方法都是诵读,通俗地说也就是素读。 对于“素读”来说,则需要放弃传统教学模式,摒弃繁琐分析与理解,直接让学生进行诵读,最终达到熟记于心的地步。但是在课堂上,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读,虽然方法有很多,比如集体读、分角色读、默读、齐读等方式,但整个课堂就显得有点单调乏味。毕竟这里的“悦读”,不仅仅是“读”,还有“悦”的成分。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丰富诵读形式,比如“诗句接龙”“对对碰” “诗句大变身”等游戏,就可以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参与的热情;“猜一猜”“同台抢答”,则可以有效锤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复读机”“小小指挥家”,则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经典内容;“我是播音员”则可以引导学生复述诗句内容,强化训练他们的记忆能力。
比如,针对八字铭文“晓河澄雪,皎波明月”,无论从哪一个字,或者从哪一个方向开始,都能成为两句四言诗,而清代万树编撰的《璇玑碎锦》里句句经典,可读的诗词曲一共有290多首,而且图文并茂、读法形式多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读法来进行诵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还能有效丰富他们国学经典内容,加强记忆背诵。固然很多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但由于采用游戏策略,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枯燥。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先前背诵的国学经典会逐步感悟,逐步理解的,同样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言行习惯,以便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三、插上“悦读”翅膀意在强化体验感悟
相比“素读”注重学生背诵记忆来说,“潜读”则更多立足于“潜”,即潜心,沉下心来阅读,并借此感悟体验,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心灵的共鸣。毕竟对于国学来说,能够成为经典的都是传奇,背后自然也有一段历史、一个故事,或者一份真挚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过“潜读”,与诗人、词人、哲人进行深层次对话,不仅可以达到情感的共鸣,而且还能触摸国学经典的精髓。
目前很多学校开设的国学经典,大多都是以背诵为主,方法相对单一。但是要深层次走进国学,还需要突破原有局限,强调学生情感体验,并且以此为核心,建立贯穿于整个国学经典教学的多元体系。这种体验,相比传统教学,不仅强调学生背诵,而且还强调他们在学习中必须有积极的情绪、积极的情感。换句话说,则需要让学生喜欢国学、爱上经典。而要达到这一点,真正让经典成为学生最喜欢的书,则必须由传统的“死记硬背”转变为“活学活背”。
比如,针对《锄禾》这一首诗,教材中是配图的,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导学生“看图悟诗”。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上有什么,再引导学生进行结合相应劳动画面进行想象在干什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同桌对话、小组交流、师生互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理解完整的诗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读,学生进行想象;或者学生读,老师呈现相关画面内容。这种互动既做到了图文结合,也让朗读变得有形、有声、有色,从而让抽象的变得具体起来,让静止的变得流动起来,并在过程中把学生带入到一个个特定的诗境中,从而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
另外,对于“悦读”来说,强化体验,还可以引导学生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比如,“押韵”“平仄”对于诗句来说非常重要,甚至有说“无韵不成诗”。但是在现代解读中,基本上处于“忽视”状态。对此,教师也可以适当补充一下,引导学生进行拓展,以便进一步理解汉字古代发音,比如“青山郭外斜”中“斜”的读音,以便在探究中有效激发他们的兴趣。
总而言之,针对国学经典来说,“悦读”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同样也必然会给教育带来更多精彩。这里笔者相信,有了“悦读”伴随国学经典,也必然会让学生享受国学,最终爱上经典,沉浸在它特有的魅力之中。
参考文献
[1]杜长印.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误区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8,(09).
[2]胡定荣.警惕国学经典教育五种误区[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
[3]顾建德,喻志杰.对当前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几点看法[J].基础教育研究,2009,(14).
责任编辑 敖小英
[关键词] 开展;国学经典;悦读;教学策略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深层蕴藏着我们祖先的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与审美情趣。倡导国学经典进校园,不仅有利于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有益于学生锤炼语感、陶冶情操、丰富情感,继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遗憾的是当前很多教师在国学经典学习的方法上过于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反而给学生造成了學业负担。对此,笔者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通过“悦读”浅析其具体策略,以便参考。
一、奠定“悦读”基础意在突出学生自主
在“悦读”中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尽可能考虑学生的意愿。毕竟从国学经典课程与语文常规课程相比,属于选学范畴,不需要较为繁琐的复习与应试。因而在实际推广中,就必须更多考虑学生的兴趣,考虑他们的意愿,自然在教学中也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尽可能给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成为“悦读”的主人。具体来说,在相应课堂中可以采取自主分组的形式进行。一般情况下,有两种分组情况,一种是凝聚力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牵头组成的帮扶小组,一种是学习与理解能力差不多的学生组成平等交流小组。但无论怎样,他们都是学生自愿组成的,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发挥小组交流的最大作用。
从内容来看,也要突出学生“悦”,这就需要给教师充分的教材自主权。而教师在备课重组中,必须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年龄、性格等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或者有意降低难度,尽可能借助多媒体、故事等形式给他们呈现生动的一面,而不能给学生留下呆板、枯燥的印象。毕竟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国学经典内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兴趣。只要学生对国学经典产生了兴趣,那么对于学好国学、传承好国学经典来说,一切都不会成为问题。
比如针对《宋词》,让学生了解宋词风格、流派固然重要,但在开始接触中更需要突出学生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以便轻松走近宋词。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没有必要提供有难度的宋词,而是选择简单一点的,而笔者在一开始则选择了《忆江南》与《水调歌头》。在《忆江南》中,笔者重点引导学生与唐诗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宋词语言、结构上的特点。在《水调歌头》教学中,则立足于给学生讲解苏东坡的故事,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故事来明白宋词在文学中的具体地位。
在形式上更需要紧扣“悦”,从教学媒体来看,可以通过相应动画、视频以及伴乐朗诵的形式出现,而在时间安排上则尽可能立足于地方课程,不额外布置作业,不布置课外的朗读,更不占用课前课后时间,以便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参与其中,从而形成“悦读”氛围。
二、丰富“悦读”色彩意在借助游戏
针对国学经典,当前最常用的方法都是诵读,通俗地说也就是素读。 对于“素读”来说,则需要放弃传统教学模式,摒弃繁琐分析与理解,直接让学生进行诵读,最终达到熟记于心的地步。但是在课堂上,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读,虽然方法有很多,比如集体读、分角色读、默读、齐读等方式,但整个课堂就显得有点单调乏味。毕竟这里的“悦读”,不仅仅是“读”,还有“悦”的成分。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丰富诵读形式,比如“诗句接龙”“对对碰” “诗句大变身”等游戏,就可以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参与的热情;“猜一猜”“同台抢答”,则可以有效锤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复读机”“小小指挥家”,则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经典内容;“我是播音员”则可以引导学生复述诗句内容,强化训练他们的记忆能力。
比如,针对八字铭文“晓河澄雪,皎波明月”,无论从哪一个字,或者从哪一个方向开始,都能成为两句四言诗,而清代万树编撰的《璇玑碎锦》里句句经典,可读的诗词曲一共有290多首,而且图文并茂、读法形式多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读法来进行诵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还能有效丰富他们国学经典内容,加强记忆背诵。固然很多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但由于采用游戏策略,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枯燥。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先前背诵的国学经典会逐步感悟,逐步理解的,同样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言行习惯,以便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三、插上“悦读”翅膀意在强化体验感悟
相比“素读”注重学生背诵记忆来说,“潜读”则更多立足于“潜”,即潜心,沉下心来阅读,并借此感悟体验,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心灵的共鸣。毕竟对于国学来说,能够成为经典的都是传奇,背后自然也有一段历史、一个故事,或者一份真挚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过“潜读”,与诗人、词人、哲人进行深层次对话,不仅可以达到情感的共鸣,而且还能触摸国学经典的精髓。
目前很多学校开设的国学经典,大多都是以背诵为主,方法相对单一。但是要深层次走进国学,还需要突破原有局限,强调学生情感体验,并且以此为核心,建立贯穿于整个国学经典教学的多元体系。这种体验,相比传统教学,不仅强调学生背诵,而且还强调他们在学习中必须有积极的情绪、积极的情感。换句话说,则需要让学生喜欢国学、爱上经典。而要达到这一点,真正让经典成为学生最喜欢的书,则必须由传统的“死记硬背”转变为“活学活背”。
比如,针对《锄禾》这一首诗,教材中是配图的,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导学生“看图悟诗”。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上有什么,再引导学生进行结合相应劳动画面进行想象在干什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同桌对话、小组交流、师生互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理解完整的诗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读,学生进行想象;或者学生读,老师呈现相关画面内容。这种互动既做到了图文结合,也让朗读变得有形、有声、有色,从而让抽象的变得具体起来,让静止的变得流动起来,并在过程中把学生带入到一个个特定的诗境中,从而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
另外,对于“悦读”来说,强化体验,还可以引导学生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比如,“押韵”“平仄”对于诗句来说非常重要,甚至有说“无韵不成诗”。但是在现代解读中,基本上处于“忽视”状态。对此,教师也可以适当补充一下,引导学生进行拓展,以便进一步理解汉字古代发音,比如“青山郭外斜”中“斜”的读音,以便在探究中有效激发他们的兴趣。
总而言之,针对国学经典来说,“悦读”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同样也必然会给教育带来更多精彩。这里笔者相信,有了“悦读”伴随国学经典,也必然会让学生享受国学,最终爱上经典,沉浸在它特有的魅力之中。
参考文献
[1]杜长印.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误区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8,(09).
[2]胡定荣.警惕国学经典教育五种误区[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
[3]顾建德,喻志杰.对当前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几点看法[J].基础教育研究,2009,(14).
责任编辑 敖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