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有效地实现对银行业小企业信贷差异化监管,己成为银行业监管当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银行业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异化监管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差异化监管可行性,并结合差异化监管必要性以及监管实际,以提高监管有效性为目标,提出了笔者的建议。
关键词:差异化监管;银行业;小企业
差异化监管遵循差异化管理理论,是一种多元思维、多元目标的监管,强调金融环境、金融市场主体等差异性因素,从而要求监管与政策的实施达到深度传导,但并非一致性的效果。差异化监管融合现代的监管理念,注重要素的关联互动,并通过此关联互动将后期的监控成本降到最低,以获取充足的有效信息为前提,充分考虑各种信息约束,对被监管单位实行动态分级监管,提供不同的激励监管手段,追求公正与效率的最大统一。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异化监管是指监管部门基于小企业贷款高风险的特点,在银行业授信模式、操作流程,激励和尽职免责机制等方面区别于传统信贷业务,对银行业小企业贷款设定较为宽松的监管指标。如,适当提高小企业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在不良贷款的核销政策上,给予比一般信贷业务更宽容的政策。
一、银行业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异化监管目前存在的问题。
1.监管部门缺乏一套针对小企业授信业务监管的细化、量化的可操作性标准。虽然监管部门在支持小企业信贷业务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但目前还没有制定一套针对小企业授信差异化监管的标准或指导意见,导致基层监管部门在实际差异化操作过程中对检查指标仍过于严格,或者说“差异化”不明显。如,监管部门对银行小企业授信业务检查中,基本还是按照大企业的标准检查小企业业务的各项指标,而忽略银行业对小企业授信成本、风险防控等客观因素,打击了银行业开展小企业授信业务的积极性。
2.银行业自身缺乏一套自成体系的小企业信贷业务机制。虽然银监会发布了一系列如《银行业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工作尽职指引(试行)》等关于支持小企業授信业务发展的文件,对银行业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正向监管激励,但银行业大多未建立独立的小企业贷款不良资产问责和免责等制度,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银行内部审计部门难以具体把握。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业的整合与信用风险管理的加强,使得从事小企业信贷人员心有余悸,思想压力较大,营销动力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企业融资业务的拓展。
3.银行业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异化监管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首先,监管部门对金融创新的保护和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缺乏相应的保护和鼓励措施来推动银行业创新小企业授信业务的开展。其次,监管创新意识相对滞后,在审查银行新业务时,对超出现行规定的创新行为往往持等待观望的态度,或予以否定,与银行业发展新业务的需求不相适应。再次,政策制度没有兼顾小企业客观特点。如《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银行业对固定资产贷款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价,但由于小企业固定资产业务需求有其“急、特、频”的客观特点,繁琐的信贷流程必将制约小企业贷款流程的简化。
二、银行业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异化监管必要性分析。
差异性监管是监管形势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了管理层监管思路和理念的进一步更新和完善,对银行业开展小企业金融服务是“实质性利好”,有利于增强银行业服务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是适应银行业深化改革发展趋势的现实选择。一方面,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了各类型银行差异化客户定位的市场格局,服务小企业专营机构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初步打造了小企业“财富罗盘”,另一方面也促进银行业针对小企业服务差异化需求,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但与此同时,监管一致性要求日益成为制约市场差异化需求的瓶颈,与监管有效性的提升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2.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是由小企业信贷业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小企业信贷业务不同于传统的大企业、大项目信贷业务,小企业一般规模小。实力弱、信誉度不太高,这导致小企业信贷业务贷前评估风险大、贷后管理成本高。尽管小企业信贷市场前景吸引人,但其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打击了银行业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银行不再“嫌贫爱富”,机制的建立和保障无疑是关键。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政第,一方面将大大消除银行业开展小企业授信业务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将从制度上消除限制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现有瓶颈。
3.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是由小企业区域发展水平客观性决定的。首先,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资金的逐利性决定了金融机构分布、融市场发展程度的区域差异,各地区金融机构分布的差异性,必然影响各地区资本形成能力的强弱,决定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质量。其次,我国在财政金融领域实行了非均衡的、倾斜性的政策。主要表现在:投资政策的区域差异和金融政策的区域差异,非均衡的、倾斜性的政策导致欠发达地区的资金通过资本市场、银行借贷、横向投资等多种形式源源不断流向发达地区。再次,信用体系建设存在区域差异。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对区域金融发展至关重要,由于东部地区建立了相对发达的金融组织体系和成熟的金融市场体系,在区域信用环境建设方面明显好于欠发达地区。
4.银行业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异化监管意义重大。首先,实行差异性监管是转变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有效性的内在要求。差异化监管突出了监管重心,节约了监管部门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降低了监管工作的成本,使监管工作更具针对性和突破性。其次,差异化监管推动了银行业诚信机制建设。从银行业角度看,差异化监管激励了银行业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了银行业信用的建立与维护,达到了积极推进诚信机制建立的效果。再次,实行差异化监管,切实减轻了银行业的负担和利益,对银行业小企业信贷业务起到了指导和推进作用。同时,通过差异化监管,加大了对问题较多、风险较大银行业的监管力度,提高了监管的效率,降低了监管成本,真正实现监管工作“优质、高效、低成本”,达到了银行业和监管部门“双赢”。
三、银行业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异化监管可行性分析
1.实行差异化监管存在管制放松空间。目前,中国金融体系存在多层次、差异性的特点,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也需要强调监管的层次性、差异性。目前,我国银行业监管还存有一些带有行政审批性质的管制措施,随着市场主体的不断完善,监管部门存在放松管制,提高市场效率的空间。监管部门应根据银行业发展的需要和不同金融市场、机构、产品的风险水平,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完善多层次、多机制、综合性的监管体系。
2.实行差异化监管存在政策、带Ⅱ度导向。如,农业银行要面向三农服务,这是党和国家实现战略全局任务的必然要求和选择,反映了国家资本的意志。但由于“三农”金融业务风险大、成本高,农村小企业信贷业务金融市场资源整体上不如城 市,风险补偿机制、市场信用环境还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面向“三农”开展业务的开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政府和监管部门已开始从金融立法、税收优惠、监管等多方面进行努力,支持三农发展。银监会也发布了《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与监管指引》,对“三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重要指标拨备覆盖率、经营绩效等方面坚持差异化监管原则。
四、银行业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异化监管政策与建议。
差异化监管应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在市场定位和经营管理上赋予银行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银行业应继续深化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完善小企业专营机构和金融创新机制建设,使小企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满足小企业个性化、多元化的融资需求。
1.建立一整套差别化的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异化标准,实现“动态”监管。一方面,差异化监管要求监管部门制定一套科学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强的量化标准,在实际执行差异化过程中对监管指标作衡量标准。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又要对银行业实行“动态”的差异化监管,根据小企业信贷业务经营活动信息,及时调整差异化管理指标,调整关注程度和现场检查的次数。从具体实施方面,监管部门可以结合日常监督检查信息和被监管单位信贷记录等情况,通过百分制量化考评的方式,对不同被监管单位进行综合考评,增强监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督导银行业建立完善一整套差别化的小企业贷款业务机制。首先,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尽职的免责机制。一方面,给银行业更大空间的自主信贷权,按照收益覆盖风险与成本的市场定价原则,建立成本核算机制和风险评价机制。另一方面,在对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尽职者免责”、“案件治理”上给予区别于大客户业务的差异化治理标准,鼓励信贷人员积极开展小企业贷款。
3.适当放宽小企业信贷监管政策及指标。首先,放宽对小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小企业贷款前期评估风险大,贷前营销和风险控制成本高,贷后的管理与结算成本也很高,适当放宽银行业小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制定更为灵活的专项管理办法,将有助于引导银行贷款流向小企业。其次,在小企业专营机构在网点的设立、代理结算、信贷资金来源、小企业贷款存贷比等方面给与更加宽松的差异化政策。再次,加强与财税部门沟通,允许银行对小企业不良贷款实行税前核销,并赋予银行在小企业贷款呆账核销上更大的自主权。
4.为差异化监管创作良好环境。在差异化监管的思路和框架下,进一步实现小企业信贷业务监管政策的突破、调整和拓宽,加强对金融创新的保护和激励机制建设,对不利于开展小企业贷款的条款进行梳理,并协调有关政府部门对其中不合理的内容加以修正。在业务范围、小企业范围上有所突破,对小企业的信贷服务调整为全方位、全流程的金融服务,同时要建立统一的小企业征信咨询平台,为持续推进小企业融资工作提供有效的信用信息支撑。总之,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就是要根据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管理,消除限制業务发展的瓶颈,保障信贷资金安全,有效防范风险。
关键词:差异化监管;银行业;小企业
差异化监管遵循差异化管理理论,是一种多元思维、多元目标的监管,强调金融环境、金融市场主体等差异性因素,从而要求监管与政策的实施达到深度传导,但并非一致性的效果。差异化监管融合现代的监管理念,注重要素的关联互动,并通过此关联互动将后期的监控成本降到最低,以获取充足的有效信息为前提,充分考虑各种信息约束,对被监管单位实行动态分级监管,提供不同的激励监管手段,追求公正与效率的最大统一。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异化监管是指监管部门基于小企业贷款高风险的特点,在银行业授信模式、操作流程,激励和尽职免责机制等方面区别于传统信贷业务,对银行业小企业贷款设定较为宽松的监管指标。如,适当提高小企业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在不良贷款的核销政策上,给予比一般信贷业务更宽容的政策。
一、银行业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异化监管目前存在的问题。
1.监管部门缺乏一套针对小企业授信业务监管的细化、量化的可操作性标准。虽然监管部门在支持小企业信贷业务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但目前还没有制定一套针对小企业授信差异化监管的标准或指导意见,导致基层监管部门在实际差异化操作过程中对检查指标仍过于严格,或者说“差异化”不明显。如,监管部门对银行小企业授信业务检查中,基本还是按照大企业的标准检查小企业业务的各项指标,而忽略银行业对小企业授信成本、风险防控等客观因素,打击了银行业开展小企业授信业务的积极性。
2.银行业自身缺乏一套自成体系的小企业信贷业务机制。虽然银监会发布了一系列如《银行业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工作尽职指引(试行)》等关于支持小企業授信业务发展的文件,对银行业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正向监管激励,但银行业大多未建立独立的小企业贷款不良资产问责和免责等制度,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银行内部审计部门难以具体把握。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业的整合与信用风险管理的加强,使得从事小企业信贷人员心有余悸,思想压力较大,营销动力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企业融资业务的拓展。
3.银行业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异化监管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首先,监管部门对金融创新的保护和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缺乏相应的保护和鼓励措施来推动银行业创新小企业授信业务的开展。其次,监管创新意识相对滞后,在审查银行新业务时,对超出现行规定的创新行为往往持等待观望的态度,或予以否定,与银行业发展新业务的需求不相适应。再次,政策制度没有兼顾小企业客观特点。如《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银行业对固定资产贷款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价,但由于小企业固定资产业务需求有其“急、特、频”的客观特点,繁琐的信贷流程必将制约小企业贷款流程的简化。
二、银行业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异化监管必要性分析。
差异性监管是监管形势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了管理层监管思路和理念的进一步更新和完善,对银行业开展小企业金融服务是“实质性利好”,有利于增强银行业服务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是适应银行业深化改革发展趋势的现实选择。一方面,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了各类型银行差异化客户定位的市场格局,服务小企业专营机构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初步打造了小企业“财富罗盘”,另一方面也促进银行业针对小企业服务差异化需求,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但与此同时,监管一致性要求日益成为制约市场差异化需求的瓶颈,与监管有效性的提升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2.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是由小企业信贷业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小企业信贷业务不同于传统的大企业、大项目信贷业务,小企业一般规模小。实力弱、信誉度不太高,这导致小企业信贷业务贷前评估风险大、贷后管理成本高。尽管小企业信贷市场前景吸引人,但其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打击了银行业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银行不再“嫌贫爱富”,机制的建立和保障无疑是关键。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政第,一方面将大大消除银行业开展小企业授信业务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将从制度上消除限制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现有瓶颈。
3.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是由小企业区域发展水平客观性决定的。首先,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资金的逐利性决定了金融机构分布、融市场发展程度的区域差异,各地区金融机构分布的差异性,必然影响各地区资本形成能力的强弱,决定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质量。其次,我国在财政金融领域实行了非均衡的、倾斜性的政策。主要表现在:投资政策的区域差异和金融政策的区域差异,非均衡的、倾斜性的政策导致欠发达地区的资金通过资本市场、银行借贷、横向投资等多种形式源源不断流向发达地区。再次,信用体系建设存在区域差异。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对区域金融发展至关重要,由于东部地区建立了相对发达的金融组织体系和成熟的金融市场体系,在区域信用环境建设方面明显好于欠发达地区。
4.银行业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异化监管意义重大。首先,实行差异性监管是转变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有效性的内在要求。差异化监管突出了监管重心,节约了监管部门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降低了监管工作的成本,使监管工作更具针对性和突破性。其次,差异化监管推动了银行业诚信机制建设。从银行业角度看,差异化监管激励了银行业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了银行业信用的建立与维护,达到了积极推进诚信机制建立的效果。再次,实行差异化监管,切实减轻了银行业的负担和利益,对银行业小企业信贷业务起到了指导和推进作用。同时,通过差异化监管,加大了对问题较多、风险较大银行业的监管力度,提高了监管的效率,降低了监管成本,真正实现监管工作“优质、高效、低成本”,达到了银行业和监管部门“双赢”。
三、银行业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异化监管可行性分析
1.实行差异化监管存在管制放松空间。目前,中国金融体系存在多层次、差异性的特点,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也需要强调监管的层次性、差异性。目前,我国银行业监管还存有一些带有行政审批性质的管制措施,随着市场主体的不断完善,监管部门存在放松管制,提高市场效率的空间。监管部门应根据银行业发展的需要和不同金融市场、机构、产品的风险水平,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完善多层次、多机制、综合性的监管体系。
2.实行差异化监管存在政策、带Ⅱ度导向。如,农业银行要面向三农服务,这是党和国家实现战略全局任务的必然要求和选择,反映了国家资本的意志。但由于“三农”金融业务风险大、成本高,农村小企业信贷业务金融市场资源整体上不如城 市,风险补偿机制、市场信用环境还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面向“三农”开展业务的开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政府和监管部门已开始从金融立法、税收优惠、监管等多方面进行努力,支持三农发展。银监会也发布了《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与监管指引》,对“三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重要指标拨备覆盖率、经营绩效等方面坚持差异化监管原则。
四、银行业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异化监管政策与建议。
差异化监管应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在市场定位和经营管理上赋予银行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银行业应继续深化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完善小企业专营机构和金融创新机制建设,使小企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满足小企业个性化、多元化的融资需求。
1.建立一整套差别化的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异化标准,实现“动态”监管。一方面,差异化监管要求监管部门制定一套科学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强的量化标准,在实际执行差异化过程中对监管指标作衡量标准。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又要对银行业实行“动态”的差异化监管,根据小企业信贷业务经营活动信息,及时调整差异化管理指标,调整关注程度和现场检查的次数。从具体实施方面,监管部门可以结合日常监督检查信息和被监管单位信贷记录等情况,通过百分制量化考评的方式,对不同被监管单位进行综合考评,增强监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督导银行业建立完善一整套差别化的小企业贷款业务机制。首先,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尽职的免责机制。一方面,给银行业更大空间的自主信贷权,按照收益覆盖风险与成本的市场定价原则,建立成本核算机制和风险评价机制。另一方面,在对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尽职者免责”、“案件治理”上给予区别于大客户业务的差异化治理标准,鼓励信贷人员积极开展小企业贷款。
3.适当放宽小企业信贷监管政策及指标。首先,放宽对小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小企业贷款前期评估风险大,贷前营销和风险控制成本高,贷后的管理与结算成本也很高,适当放宽银行业小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制定更为灵活的专项管理办法,将有助于引导银行贷款流向小企业。其次,在小企业专营机构在网点的设立、代理结算、信贷资金来源、小企业贷款存贷比等方面给与更加宽松的差异化政策。再次,加强与财税部门沟通,允许银行对小企业不良贷款实行税前核销,并赋予银行在小企业贷款呆账核销上更大的自主权。
4.为差异化监管创作良好环境。在差异化监管的思路和框架下,进一步实现小企业信贷业务监管政策的突破、调整和拓宽,加强对金融创新的保护和激励机制建设,对不利于开展小企业贷款的条款进行梳理,并协调有关政府部门对其中不合理的内容加以修正。在业务范围、小企业范围上有所突破,对小企业的信贷服务调整为全方位、全流程的金融服务,同时要建立统一的小企业征信咨询平台,为持续推进小企业融资工作提供有效的信用信息支撑。总之,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就是要根据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管理,消除限制業务发展的瓶颈,保障信贷资金安全,有效防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