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发“实践教学体系新途径”,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新途径”。本文主要从三方面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的对接;二是实施项目导向的课程改革,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三是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文中提出创新“专业办产业、校内建园区”模式,试航技能型人才成长新航线;强化常规模式,夯实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的有效对接;锻造实战师资,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创新职业院校在校生“职业化”素质教育,提升专科生整体素质等4个创新模式,试水“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新途径,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深入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化”素质教育
基于我国新颁发的《关于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指导意见》等宏观政策,结合“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和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等理论研究,按照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为实现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并推广其创新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新途径,创新改革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新途径。
1 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的对接
1.1 创新“专业办产业、校内建园区”模式,试航技能型人才成长新航线
职业院校立足专业优势,尝试“专业办产业,校内建园区”模式,实现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的对接。如物流专业,尝试建立智慧物流园区,形成以商务服务、技术支撑、软件开发维护、人才培养、教育培训于一体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基地(如山西的智慧物流基地)。创新“专业办产业,校内建园区”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实时掌握行业发展需求,精准掌握行业企业对岗位的技能要求、对设施设备革新要求、对流程的优化需求,职业院校依据实时更新的需求变化,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形成一个动态的调整机制,确保专业发展与行业发展脉搏一致,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试航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成长新航线。
1.2 强化常规模式,夯实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的有效对接
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动态常规化合作,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问诊把脉,多方协同参与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将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对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格,深入讨论“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培养规格”等方面内容,逐项落实,同时完成教师挂职锻炼、学生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真正保证把脉行业企业实际发展趋势、岗位需求等,对接专业设置,确保专业发展的情景性、实效性。职业院校做实“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接途径,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已经成立了由政府、行业企业、协会、高职院校协同参与的专家指导委员会,新常态下,我们要做的是如何真正发挥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现代通信工具发达的常态下,考虑到专家时间的有限性,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与各类专家的对接,如视频、微信讨论组等新型的联络工具,实现与专家的对接,汇总专家们的见解,真正使专家参与到专业设置、专业定位、招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习模式与途径等方面建设中来,在专家、行业一线技能能手、协会等多方协力下,即时性地、前瞻性地调整专业设置,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更准确,技能型人才培养实用性更高。
2 实施项目导向的课程改革,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深化项目导向的课程改革。职业院校一直在提项目化教学改革,也一直在做,如何才能深入提炼出项目教学改革的精髓是我们一直追求的。项目化教学一直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新形势下职业院校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真实地、准确地将企业的生产内容转化到实际教学中,即将生产作业流程转化为课本中的项目模块。
现在职业院校在项目化课程改革中面临的瓶颈是:一方面是由多数教师挂职锻炼(或者其他途径)的时间短、领域窄,对企业的生产作业流程只能是简单的了解,或者了解的领域或环节不全面,导致其在项目设计的时候有一定的短板,导致项目化教学连续性不足、行业标准贴合度不高等问题的出现,或者由于受到教学环境的限制,如实训场地不足、实训设施设备不足(不新)、实训单据不足等,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是处在项目化教学的初级阶段。另一方面,从行业企业聘请来的专家和一线员工,对作业流程、生产过程、作业技巧等相当娴熟,但由于对院校的教学环境了解有限,很难深入了解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学模式、课堂设置等方面要求,导致其在开发项目化模块的时候,在与职业院校现有环境的契合度掌握方面出现短板,使项目化教学改革不能更加有效地深入推进,使得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效能不能有效发挥。
职业院校要想使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效能高效发挥出来,需要在现有基础上,深刻分析改革中存在的瓶颈节点,有针对性疏通节点障碍,而不是传统的喊口号,同时由于现代职业院校注重特色发展,更加要求职业院校在新常态下,准确号脉行业企业发展新方向,重点切入项目化教学改革深水区,重点开发创新适合自己的、有自己特色的项目化课程模块,(项目模块要求:符合行业发展新需求、契合自身教育教学环境、契合自己学生发展要求、有自己的特色)。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做特色项目化课程模块,并不是说职业院校关起门来自己单打独斗做研发,职业院校需要整合集成多方主体的优质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整合集成,向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深水区发起攻关。
2.1 锻造实战师资,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项目化教学改革深水区攻关阶段,实战师资队伍强化是公关的关键点之一。实战师资力量,是职业院校学生创造力和创新力培养的关键,是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 创新方法一:专业师资设置方面要有一定比例的业界配套(来自于行业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一线专业技能能手、行业协会专家等)。以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为例,学院金融系、会计系等相关专业,长期聘请金融行业、财会行业内知名专家、银行行长、注册会计师等做相关知识讲座及课堂授课,每学期至少有3到6周的课程,以此提升课程实战力。
创新方法二:鼓励高学历教师到大企业蹲点锻炼,增强从业实战经验,同时协助企业解决难题。该校每年寒暑假都选派高级教师到行业内知名企业完成3到6周的蹲点锻炼。同时我校每学期按照轮岗的方式,选派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完成20周的蹲点锻炼,每名教师带着一个或多个项目化模块创新任务,在与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员工、中层管理人员、高级经理人、协会专家等行业专家深入研究后,完成一个或多个适合职业院校教学环境的、有自己特色的、切合行业标准的、符合行业发展新方向的项目模块创新。
2.2 创新职业院校在校生“职业化”素质教育,提升专科生整体素质
本文从微观角度,从细节点入手,重点创新职业院校在校生“职业化”素质教育,提升专科生从业素质,进而提升职业教育整体质量。
目前多数职业教育在校培养期间主要设置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等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等。如物流专业,专科生1-4学期在校教学期间,要根据行业岗位特征,强化在校生从业素质培养,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坚持不懈能力、认真核查能力、自学能力等行业从业素质培养,例如在基础信息录入环节,培养学生养成3次复查职业习惯(录入1遍、复查1遍、再审核1遍);再如情景化教学,利用模拟真实物流作业流程,按角色合作完成实践模块,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再如将企业文化融合到校园文化中,按企业文化模式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将企业员工岗前培训作为在校生实训实习内容一部分,实现“以岗代培”,岗前培训校内完成(与行业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按协议完成相关专项岗位技能培训),毕业生毕业就上岗,毕业就业零过渡。如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与银行或知名保险公司合作创建营销实训基地,学生在基地实习,每学期辽金的校企合作银行或保险公司,都会选派银行培训老师,到学校内对在校生进行入职前培训,如金融系、会计系的学生将接受银行相关业务及技巧等方面知识培训,一般为期2天左右的培训,能极为有效的让有相关基础的学生快速的了解银行的业务,增强学生在银行工作中的竞争力,为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创新校企合作新思路:教研室变“项目部”,实训室变“营业厅”,行业能手进课堂,将企业生产线、行业业务流程引入到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室,课堂即是实训,课堂即是生产过程、业务流程,学生理论和实操技能双提高,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短平快。如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与某知名保险公司合作成立电销实训基地,相关教研室变身项目部,实训基地内学生变身为电销业务员,课堂上完成实际业务操作,客户服务过程完成知识理解与实践,学生在课堂上积累电销从业经验,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校企合作新模式中,院校与行业老师共同帮助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营业厅”模式,将传统的模拟实训变成现实生产,将枯燥理论与鲜活真实生产对接,将生硬标准、操作规范变为学生自身自觉地工作习惯,提高了课题生动与真实性,提高了学生兴趣,极为有效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洋.“十二五”期间实践型物流人才“输入+孵化+二次输出”优化区域城市配套功能对策研究[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2.
[2]宋洋.整合集成高校科技资源推进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5-7.
[3]时武略;宇宙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分析与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1,23:147-148.
[4]候心媛,宇宙锋,宋洋.物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8:151-153.
[5]宋洋.关于物流实践型人才培养输出的意义和策略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3,05:56-57.
基金项目:辽宁省规划办一般课题《“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课题编号:JG14EB141),主持人:张彤。
作者简介:宋洋(1976-),女,汉族,辽宁沈阳人,辽宁金融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东北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张彤(1968-)女,汉族,辽宁沈阳人,辽宁金融职业学院科技与发展规划处,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化”素质教育
基于我国新颁发的《关于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指导意见》等宏观政策,结合“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和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等理论研究,按照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为实现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并推广其创新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新途径,创新改革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新途径。
1 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的对接
1.1 创新“专业办产业、校内建园区”模式,试航技能型人才成长新航线
职业院校立足专业优势,尝试“专业办产业,校内建园区”模式,实现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的对接。如物流专业,尝试建立智慧物流园区,形成以商务服务、技术支撑、软件开发维护、人才培养、教育培训于一体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基地(如山西的智慧物流基地)。创新“专业办产业,校内建园区”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实时掌握行业发展需求,精准掌握行业企业对岗位的技能要求、对设施设备革新要求、对流程的优化需求,职业院校依据实时更新的需求变化,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形成一个动态的调整机制,确保专业发展与行业发展脉搏一致,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试航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成长新航线。
1.2 强化常规模式,夯实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的有效对接
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动态常规化合作,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问诊把脉,多方协同参与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将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对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格,深入讨论“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培养规格”等方面内容,逐项落实,同时完成教师挂职锻炼、学生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真正保证把脉行业企业实际发展趋势、岗位需求等,对接专业设置,确保专业发展的情景性、实效性。职业院校做实“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接途径,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已经成立了由政府、行业企业、协会、高职院校协同参与的专家指导委员会,新常态下,我们要做的是如何真正发挥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现代通信工具发达的常态下,考虑到专家时间的有限性,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与各类专家的对接,如视频、微信讨论组等新型的联络工具,实现与专家的对接,汇总专家们的见解,真正使专家参与到专业设置、专业定位、招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习模式与途径等方面建设中来,在专家、行业一线技能能手、协会等多方协力下,即时性地、前瞻性地调整专业设置,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更准确,技能型人才培养实用性更高。
2 实施项目导向的课程改革,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深化项目导向的课程改革。职业院校一直在提项目化教学改革,也一直在做,如何才能深入提炼出项目教学改革的精髓是我们一直追求的。项目化教学一直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新形势下职业院校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真实地、准确地将企业的生产内容转化到实际教学中,即将生产作业流程转化为课本中的项目模块。
现在职业院校在项目化课程改革中面临的瓶颈是:一方面是由多数教师挂职锻炼(或者其他途径)的时间短、领域窄,对企业的生产作业流程只能是简单的了解,或者了解的领域或环节不全面,导致其在项目设计的时候有一定的短板,导致项目化教学连续性不足、行业标准贴合度不高等问题的出现,或者由于受到教学环境的限制,如实训场地不足、实训设施设备不足(不新)、实训单据不足等,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是处在项目化教学的初级阶段。另一方面,从行业企业聘请来的专家和一线员工,对作业流程、生产过程、作业技巧等相当娴熟,但由于对院校的教学环境了解有限,很难深入了解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学模式、课堂设置等方面要求,导致其在开发项目化模块的时候,在与职业院校现有环境的契合度掌握方面出现短板,使项目化教学改革不能更加有效地深入推进,使得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效能不能有效发挥。
职业院校要想使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效能高效发挥出来,需要在现有基础上,深刻分析改革中存在的瓶颈节点,有针对性疏通节点障碍,而不是传统的喊口号,同时由于现代职业院校注重特色发展,更加要求职业院校在新常态下,准确号脉行业企业发展新方向,重点切入项目化教学改革深水区,重点开发创新适合自己的、有自己特色的项目化课程模块,(项目模块要求:符合行业发展新需求、契合自身教育教学环境、契合自己学生发展要求、有自己的特色)。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做特色项目化课程模块,并不是说职业院校关起门来自己单打独斗做研发,职业院校需要整合集成多方主体的优质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整合集成,向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深水区发起攻关。
2.1 锻造实战师资,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项目化教学改革深水区攻关阶段,实战师资队伍强化是公关的关键点之一。实战师资力量,是职业院校学生创造力和创新力培养的关键,是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 创新方法一:专业师资设置方面要有一定比例的业界配套(来自于行业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一线专业技能能手、行业协会专家等)。以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为例,学院金融系、会计系等相关专业,长期聘请金融行业、财会行业内知名专家、银行行长、注册会计师等做相关知识讲座及课堂授课,每学期至少有3到6周的课程,以此提升课程实战力。
创新方法二:鼓励高学历教师到大企业蹲点锻炼,增强从业实战经验,同时协助企业解决难题。该校每年寒暑假都选派高级教师到行业内知名企业完成3到6周的蹲点锻炼。同时我校每学期按照轮岗的方式,选派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完成20周的蹲点锻炼,每名教师带着一个或多个项目化模块创新任务,在与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员工、中层管理人员、高级经理人、协会专家等行业专家深入研究后,完成一个或多个适合职业院校教学环境的、有自己特色的、切合行业标准的、符合行业发展新方向的项目模块创新。
2.2 创新职业院校在校生“职业化”素质教育,提升专科生整体素质
本文从微观角度,从细节点入手,重点创新职业院校在校生“职业化”素质教育,提升专科生从业素质,进而提升职业教育整体质量。
目前多数职业教育在校培养期间主要设置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等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等。如物流专业,专科生1-4学期在校教学期间,要根据行业岗位特征,强化在校生从业素质培养,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坚持不懈能力、认真核查能力、自学能力等行业从业素质培养,例如在基础信息录入环节,培养学生养成3次复查职业习惯(录入1遍、复查1遍、再审核1遍);再如情景化教学,利用模拟真实物流作业流程,按角色合作完成实践模块,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再如将企业文化融合到校园文化中,按企业文化模式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将企业员工岗前培训作为在校生实训实习内容一部分,实现“以岗代培”,岗前培训校内完成(与行业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按协议完成相关专项岗位技能培训),毕业生毕业就上岗,毕业就业零过渡。如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与银行或知名保险公司合作创建营销实训基地,学生在基地实习,每学期辽金的校企合作银行或保险公司,都会选派银行培训老师,到学校内对在校生进行入职前培训,如金融系、会计系的学生将接受银行相关业务及技巧等方面知识培训,一般为期2天左右的培训,能极为有效的让有相关基础的学生快速的了解银行的业务,增强学生在银行工作中的竞争力,为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创新校企合作新思路:教研室变“项目部”,实训室变“营业厅”,行业能手进课堂,将企业生产线、行业业务流程引入到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室,课堂即是实训,课堂即是生产过程、业务流程,学生理论和实操技能双提高,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短平快。如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与某知名保险公司合作成立电销实训基地,相关教研室变身项目部,实训基地内学生变身为电销业务员,课堂上完成实际业务操作,客户服务过程完成知识理解与实践,学生在课堂上积累电销从业经验,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校企合作新模式中,院校与行业老师共同帮助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营业厅”模式,将传统的模拟实训变成现实生产,将枯燥理论与鲜活真实生产对接,将生硬标准、操作规范变为学生自身自觉地工作习惯,提高了课题生动与真实性,提高了学生兴趣,极为有效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洋.“十二五”期间实践型物流人才“输入+孵化+二次输出”优化区域城市配套功能对策研究[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2.
[2]宋洋.整合集成高校科技资源推进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5-7.
[3]时武略;宇宙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分析与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1,23:147-148.
[4]候心媛,宇宙锋,宋洋.物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8:151-153.
[5]宋洋.关于物流实践型人才培养输出的意义和策略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3,05:56-57.
基金项目:辽宁省规划办一般课题《“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课题编号:JG14EB141),主持人:张彤。
作者简介:宋洋(1976-),女,汉族,辽宁沈阳人,辽宁金融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东北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张彤(1968-)女,汉族,辽宁沈阳人,辽宁金融职业学院科技与发展规划处,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