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早在我国周代典籍《易经》中就讲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汉代典籍《礼记》中也讲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们的祖先历来强调,凡是有志气、有道德、有智慧的人,必定是自强不息的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历经磨难、艰苦奋斗,创造了伟大的东方文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提出:当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和飞速发展,对人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历史与社会》课程提供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公民应有的人文素质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因此,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教师的关注课题。
一、正面诱导,帮助学生树立奋斗目标
初中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结合历史事件与人物,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让历史中正面的人物和事例成为其人生发展的驱动力,如文天祥在保家卫国战斗失败后被俘,宁死不屈,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了使教师的引导被学生接受,首先要欣赏学生,尊重学生。不分时间和地点,也不分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每个孩子情况不同,学习的能力与基础也不同,教师为学生提出的目标要切合实际,不能“一刀切”。因为在人类悠久的历史中,丰富的内容将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舞台,如语言表达强的可以说故事,网络技术好的可以搜集资料,艺术表现佳的可以演历史剧……让学生在个性张扬中体会成功,树立自强精神。
二、情感熏陶,激励孩子自信
“情贵于真。”在教学中就应该力求做到感情真挚,如用低沉、稳重、缓慢而又有力的语调讲述北伐将士们牺牲,大批革命者和爱国者在各个时期被杀害的情景;用親切、流畅而又激昂的语调刻画邓世昌葬身海底,葛云飞艰守定海而死的形象……这样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丰富的历史人物故事中受到感染,引起学生内心的体验,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只有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才会对自己充满自信。
三、师生互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自强
自强作为人的一种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次次面对困难、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在课堂上的各类竞赛活动中,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获得人格的完善和精神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创造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如以召开雅典“公民大会”形式决定班级大事;以文成公主入藏等故事为题材,编译历史短剧;举办故事会,讲述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等历史故事……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他们就能主动感悟和接受历史所赋予的民族自强精神。
四、历史现场教育,激活学生自强精神
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流长,各地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活教材。如余姚的河姆渡遗址,镇海的招宝山海防遗迹,丽水的刘英烈士纪念馆……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化身,在带领学生参观的同时,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他们便会为祖国悠久的文明产生民族自豪感,为前人的勤劳智慧产生民族自信心,为英雄的忠心报国产生民族尊心。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清代作家蒲松龄科举落第后的自勉联。联中的人物楚王也好,越王也罢,都是通过自己的奋斗而成就霸业,为后人所敬仰。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在自强不息中成就人生,甚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当今时代,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提出:当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和飞速发展,对人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历史与社会》课程提供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公民应有的人文素质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因此,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教师的关注课题。
一、正面诱导,帮助学生树立奋斗目标
初中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结合历史事件与人物,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让历史中正面的人物和事例成为其人生发展的驱动力,如文天祥在保家卫国战斗失败后被俘,宁死不屈,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了使教师的引导被学生接受,首先要欣赏学生,尊重学生。不分时间和地点,也不分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每个孩子情况不同,学习的能力与基础也不同,教师为学生提出的目标要切合实际,不能“一刀切”。因为在人类悠久的历史中,丰富的内容将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舞台,如语言表达强的可以说故事,网络技术好的可以搜集资料,艺术表现佳的可以演历史剧……让学生在个性张扬中体会成功,树立自强精神。
二、情感熏陶,激励孩子自信
“情贵于真。”在教学中就应该力求做到感情真挚,如用低沉、稳重、缓慢而又有力的语调讲述北伐将士们牺牲,大批革命者和爱国者在各个时期被杀害的情景;用親切、流畅而又激昂的语调刻画邓世昌葬身海底,葛云飞艰守定海而死的形象……这样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丰富的历史人物故事中受到感染,引起学生内心的体验,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只有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才会对自己充满自信。
三、师生互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自强
自强作为人的一种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次次面对困难、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在课堂上的各类竞赛活动中,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获得人格的完善和精神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创造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如以召开雅典“公民大会”形式决定班级大事;以文成公主入藏等故事为题材,编译历史短剧;举办故事会,讲述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等历史故事……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他们就能主动感悟和接受历史所赋予的民族自强精神。
四、历史现场教育,激活学生自强精神
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流长,各地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活教材。如余姚的河姆渡遗址,镇海的招宝山海防遗迹,丽水的刘英烈士纪念馆……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化身,在带领学生参观的同时,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他们便会为祖国悠久的文明产生民族自豪感,为前人的勤劳智慧产生民族自信心,为英雄的忠心报国产生民族尊心。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清代作家蒲松龄科举落第后的自勉联。联中的人物楚王也好,越王也罢,都是通过自己的奋斗而成就霸业,为后人所敬仰。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在自强不息中成就人生,甚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当今时代,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