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学和音乐界都十分关心流行音乐对古诗词的运用,虽然流行音乐与古诗词的存在有所差异,但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心理認同和自觉传承,使得流行音乐创作上不断传承古诗词。在古诗词对流行音乐创作的影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堪称经典之作,特别是在王菲、蔡琴等流行歌曲明星的演唱中,取得了空前的反响和社会效果。本文就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剖析音乐与词的相融之美、旋律写作超越世俗之美和音乐意境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古诗词;流行音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一、绪论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其演唱形式上集合了时代、文化、大众和政治的气息,反应独特的审美意识和社会敏感。如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周杰伦的《青花瓷》、黄霑的《沧海一声笑》等,要么借鉴了古诗词的意境,要么借用古诗词语句逐步成为经典。因此文学和音乐界都十分关心流行音乐对古诗词的运用,虽然流行音乐与古诗词的存在有所差异,但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和自觉传承,使得流行音乐创作上不断传承古诗词,并且相跨多个学科,无论社会学、美学、传播学,还是文学、音乐学和心理学等,都从流行音乐的创作上不断融合古诗词内容,这对我国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密州中秋所做诗词,以月亮为思念载体,表达对弟弟苏辙的多年未见的思念,以及文中贯穿的悲欢离合的人世无奈。王菲、蔡琴等将此诗词配上乐曲,将诗词和音乐完美结合吟唱,在世人的传唱中更加形象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意境,通过优美的旋律深入人心。
二、古诗词对流行音乐的影响
(一)古诗词在流行音乐中的应用
按照常理,古诗词属于古代高雅文化,而流行音乐归属通俗文化,两者相互结合似乎于理不合,但是在王菲、邓丽君、蔡琴、童丽的演绎下,朗朗上口的古诗词却变成另一种别样风情。如邓丽君演唱的“红藕香残玉簟秋......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王菲的经典歌曲“明月几时有......千里共婵娟”,不仅领会了现代流行音乐的魅力,而且体会了古代文人雅士的诗意情怀。
(二)古诗词与流行音乐的相互融合
对于古诗词而言,豪放诗词不如婉约的诗词广受现代欢迎,而参差不齐的诗词局势更有利于匹配现代流行音乐。古诗词与流行音乐的融合方式具有多样性,如文字性的融合,如《新鸳鸯蝴蝶梦》就是以《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为融合蓝本,取李白的怀才不遇的意境进行流行歌曲的再度创作;还有歌曲利用古诗词的意境进行创作流行歌曲,如童丽的流行歌曲《烟花三月》取自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词语,“牵住你的手相别在扬州......思念总比那西湖瘦”,词曲融合中融入古代诗词意境,诗词韵味与音乐节奏相互契合,是诗词音乐的佳作之一。
这些流行音乐创作中不断融合、整合、加工和创造古代诗词内容、意境,把古人抒发情感重新呈现,无论是怀才不遇的抒发,还是红颜知己的思念爱情观念,这些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都与现代的情感体验实现了成功对接,抒发现代社会人民的悲欢离合和离情别恨。
三、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艺术特征
在古诗词对流行音乐创作的影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堪称经典之作,特别是在王菲、蔡琴等流行歌曲明星的演唱中,取得了空前的反响和社会效果。本文就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剖析音乐与词的相融之美、旋律写作超越世俗之美和音乐意境的和谐统一。
(一)音乐与词相融之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首歌曲根据词的上下两阙,在音乐歌曲中呈现起承转合四个阶段。上阙写景用e小调,全曲音乐采用并置的五个乐段组成,如表1所示,第一乐段的e小调由对比乐句组成全文的“起”;二、三乐段是文章的“承”,音乐进一步引申和歌词意境的发展;四乐段的小调由e小调转为b小调,情绪向高潮推进,节奏变化多样;最后一乐段是歌曲的“合”,是全歌的高潮,通过反复咏叹强化歌曲主题。在每个乐段的音乐表现上,虽然相互独立,但在气质相通的情绪表现中,各个音乐乐段实现抒情叙述。
在音乐旋律中,开篇就抒发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世人思考,制造了矛盾和迷茫情怀,望月怀远的情怀中,作曲采用四分音符=56柔板的歌曲旋律,深沉和宽广的前奏结束后,以自由板作为开始,创造情感自由发挥的空间和高远空旷的意境,在遐想意境中,紧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达了即使有月亮相伴,也难耐自身孤身一人,这么美好的夜晚本应亲人、友人在身边陪伴。音乐基调开始恢复正常节拍和遐想,为全曲情绪做了铺垫,婉转表达了苏轼在仕途中的不如意,含蓄表达了仕途进退两难和生活的无奈,音乐节奏与词语完美结合。歌曲将苏轼的思乡之情与明月相伴的孤独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旋律写作超越世俗之美
在诗词的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皎洁的月光照在无眠而思念亲人的身上,不再是上阕的高远空旷,徒添了月圆人未圆的的惆怅,含蓄表达了人生的无奈和反思,在乐段结构上起着“转”的部分。作曲通过节拍的对比彰显艺术表现能力,节拍的频繁变化给人以新鲜感受,诠释任务心理变换。“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是人生哲理的思索,表达了苏轼接受人世现状,整首词在此得到了转变,整首词由黯然伤神转为对现实的接受,表现出现实的接受和内心无奈。歌词的最后通过但愿人长久奠定整首词的基调,表达现状虽然难以改变,但“千里共婵娟”是对世人的祝福和家人团聚的渴望,希望世人共享团聚的幸福。苏轼在诗词最后表达了对空间、时间和人生考量后的人生通透,人生观得到了升华,最后一句歌词也被反复咏唱,还将前面的乐段在最后的情绪铺陈中喷发出来,为听众所深思和感动。
(三)歌词音乐意境的和谐统一
《明月几时有》寄托了苏轼的生活思考和感慨,“我欲乘风归去......何似在人间”表面上超凡脱俗,内心独白其实又无限感伤,“起舞弄清影”在音乐和诗词表现上,是乐段的“承”部分,运用对比的婉约抒情,将音乐与歌词内容进行了布局,作品张弛有力增强戏剧冲突,符合听众审美心理。在速度的歌曲变化中,从“我欲”的低音乐旋律逐步提高再到缓慢,到“又恐”音乐高涨再到低沉,再到“何似”的音乐节奏凸显苏轼心理专责,使得古诗词的困惑在音乐戏剧性表达中构成和谐统一的基调。这首《明月几时有》将歌曲意境完美融合诗词意境,诗词的惆怅情怀与中秋佳节的孤独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合浑然一体。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在苏轼词的基础上再作曲,堪称艺术歌曲和古诗词的完美结合和音乐佳作,曲式结构完全尊重了歌词情感,在节奏和旋律走向上连贯、浑然天成,歌曲突出了抒情风格。古诗词融入流行音乐创作,两者荣辱与共、相互依存,既倾诉了诗词,又宣泄了歌曲,既生动了古诗词,又丰富了现代流行音乐的表达,在流行音乐的古诗词吟唱中,流行音乐的曲调和节奏沁入人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成为歌曲与古诗词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 陈书江.流行音乐创作中的中国风解析[J].黄河之声,2014,(03):73.
[2] 张欣.古典音乐如何与现代音乐相结合[J].大舞台,2014,(09):160-161.
[3] 高春燕,何冲宇.古典诗词的心理接受与当代流行歌曲关系探微[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08):95-96.
[4] 何淑芳.黄梅戏《苏东坡》的音乐创作特色[J].大舞台,2015,(04):175-176+108.
[5] 张娜.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情感表达[J].歌唱世界,2015,05:37-41.
[6] 邓钥琼.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但愿人长久》三种演唱版本阐释[J].音乐时空,2015,(18):19-20.
[7] 林娴.流行歌曲在中职诗歌教学中的运用——以《诗经》教学为例[J].海峡科学,2016,(11):104-106.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古诗词;流行音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一、绪论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其演唱形式上集合了时代、文化、大众和政治的气息,反应独特的审美意识和社会敏感。如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周杰伦的《青花瓷》、黄霑的《沧海一声笑》等,要么借鉴了古诗词的意境,要么借用古诗词语句逐步成为经典。因此文学和音乐界都十分关心流行音乐对古诗词的运用,虽然流行音乐与古诗词的存在有所差异,但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和自觉传承,使得流行音乐创作上不断传承古诗词,并且相跨多个学科,无论社会学、美学、传播学,还是文学、音乐学和心理学等,都从流行音乐的创作上不断融合古诗词内容,这对我国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密州中秋所做诗词,以月亮为思念载体,表达对弟弟苏辙的多年未见的思念,以及文中贯穿的悲欢离合的人世无奈。王菲、蔡琴等将此诗词配上乐曲,将诗词和音乐完美结合吟唱,在世人的传唱中更加形象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意境,通过优美的旋律深入人心。
二、古诗词对流行音乐的影响
(一)古诗词在流行音乐中的应用
按照常理,古诗词属于古代高雅文化,而流行音乐归属通俗文化,两者相互结合似乎于理不合,但是在王菲、邓丽君、蔡琴、童丽的演绎下,朗朗上口的古诗词却变成另一种别样风情。如邓丽君演唱的“红藕香残玉簟秋......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王菲的经典歌曲“明月几时有......千里共婵娟”,不仅领会了现代流行音乐的魅力,而且体会了古代文人雅士的诗意情怀。
(二)古诗词与流行音乐的相互融合
对于古诗词而言,豪放诗词不如婉约的诗词广受现代欢迎,而参差不齐的诗词局势更有利于匹配现代流行音乐。古诗词与流行音乐的融合方式具有多样性,如文字性的融合,如《新鸳鸯蝴蝶梦》就是以《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为融合蓝本,取李白的怀才不遇的意境进行流行歌曲的再度创作;还有歌曲利用古诗词的意境进行创作流行歌曲,如童丽的流行歌曲《烟花三月》取自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词语,“牵住你的手相别在扬州......思念总比那西湖瘦”,词曲融合中融入古代诗词意境,诗词韵味与音乐节奏相互契合,是诗词音乐的佳作之一。
这些流行音乐创作中不断融合、整合、加工和创造古代诗词内容、意境,把古人抒发情感重新呈现,无论是怀才不遇的抒发,还是红颜知己的思念爱情观念,这些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都与现代的情感体验实现了成功对接,抒发现代社会人民的悲欢离合和离情别恨。
三、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艺术特征
在古诗词对流行音乐创作的影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堪称经典之作,特别是在王菲、蔡琴等流行歌曲明星的演唱中,取得了空前的反响和社会效果。本文就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剖析音乐与词的相融之美、旋律写作超越世俗之美和音乐意境的和谐统一。
(一)音乐与词相融之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首歌曲根据词的上下两阙,在音乐歌曲中呈现起承转合四个阶段。上阙写景用e小调,全曲音乐采用并置的五个乐段组成,如表1所示,第一乐段的e小调由对比乐句组成全文的“起”;二、三乐段是文章的“承”,音乐进一步引申和歌词意境的发展;四乐段的小调由e小调转为b小调,情绪向高潮推进,节奏变化多样;最后一乐段是歌曲的“合”,是全歌的高潮,通过反复咏叹强化歌曲主题。在每个乐段的音乐表现上,虽然相互独立,但在气质相通的情绪表现中,各个音乐乐段实现抒情叙述。
在音乐旋律中,开篇就抒发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世人思考,制造了矛盾和迷茫情怀,望月怀远的情怀中,作曲采用四分音符=56柔板的歌曲旋律,深沉和宽广的前奏结束后,以自由板作为开始,创造情感自由发挥的空间和高远空旷的意境,在遐想意境中,紧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达了即使有月亮相伴,也难耐自身孤身一人,这么美好的夜晚本应亲人、友人在身边陪伴。音乐基调开始恢复正常节拍和遐想,为全曲情绪做了铺垫,婉转表达了苏轼在仕途中的不如意,含蓄表达了仕途进退两难和生活的无奈,音乐节奏与词语完美结合。歌曲将苏轼的思乡之情与明月相伴的孤独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旋律写作超越世俗之美
在诗词的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皎洁的月光照在无眠而思念亲人的身上,不再是上阕的高远空旷,徒添了月圆人未圆的的惆怅,含蓄表达了人生的无奈和反思,在乐段结构上起着“转”的部分。作曲通过节拍的对比彰显艺术表现能力,节拍的频繁变化给人以新鲜感受,诠释任务心理变换。“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是人生哲理的思索,表达了苏轼接受人世现状,整首词在此得到了转变,整首词由黯然伤神转为对现实的接受,表现出现实的接受和内心无奈。歌词的最后通过但愿人长久奠定整首词的基调,表达现状虽然难以改变,但“千里共婵娟”是对世人的祝福和家人团聚的渴望,希望世人共享团聚的幸福。苏轼在诗词最后表达了对空间、时间和人生考量后的人生通透,人生观得到了升华,最后一句歌词也被反复咏唱,还将前面的乐段在最后的情绪铺陈中喷发出来,为听众所深思和感动。
(三)歌词音乐意境的和谐统一
《明月几时有》寄托了苏轼的生活思考和感慨,“我欲乘风归去......何似在人间”表面上超凡脱俗,内心独白其实又无限感伤,“起舞弄清影”在音乐和诗词表现上,是乐段的“承”部分,运用对比的婉约抒情,将音乐与歌词内容进行了布局,作品张弛有力增强戏剧冲突,符合听众审美心理。在速度的歌曲变化中,从“我欲”的低音乐旋律逐步提高再到缓慢,到“又恐”音乐高涨再到低沉,再到“何似”的音乐节奏凸显苏轼心理专责,使得古诗词的困惑在音乐戏剧性表达中构成和谐统一的基调。这首《明月几时有》将歌曲意境完美融合诗词意境,诗词的惆怅情怀与中秋佳节的孤独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合浑然一体。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在苏轼词的基础上再作曲,堪称艺术歌曲和古诗词的完美结合和音乐佳作,曲式结构完全尊重了歌词情感,在节奏和旋律走向上连贯、浑然天成,歌曲突出了抒情风格。古诗词融入流行音乐创作,两者荣辱与共、相互依存,既倾诉了诗词,又宣泄了歌曲,既生动了古诗词,又丰富了现代流行音乐的表达,在流行音乐的古诗词吟唱中,流行音乐的曲调和节奏沁入人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成为歌曲与古诗词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 陈书江.流行音乐创作中的中国风解析[J].黄河之声,2014,(03):73.
[2] 张欣.古典音乐如何与现代音乐相结合[J].大舞台,2014,(09):160-161.
[3] 高春燕,何冲宇.古典诗词的心理接受与当代流行歌曲关系探微[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08):95-96.
[4] 何淑芳.黄梅戏《苏东坡》的音乐创作特色[J].大舞台,2015,(04):175-176+108.
[5] 张娜.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情感表达[J].歌唱世界,2015,05:37-41.
[6] 邓钥琼.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但愿人长久》三种演唱版本阐释[J].音乐时空,2015,(18):19-20.
[7] 林娴.流行歌曲在中职诗歌教学中的运用——以《诗经》教学为例[J].海峡科学,2016,(11):104-106.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