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时代”的到来,既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数字化生活,也冲击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认同。本文以高职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为研究角度,在分析了研究意义的基础上,介绍了在微时代下对大高职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微时代”下提升高职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对策,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活动提供更加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指导,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微时代;高职学生;主流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018-01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伴随着“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交流沟通,也必然影响着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传播。
一、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丰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理论体系。
高职院校由于生源广泛,意识形态存在自卑心理、政治参与热度不高、行知不一、以自我为中心,忽略环境等特点,因此,本篇文章重点探索了在以微媒体媒介影响下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路径,有利于丰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理论体系,扩展相关研究领域。
2.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
学校是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沿阵地,积极探索在“微时代”背景下提高高职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对策,引导学生学会在网络中认识和甄别鱼龙混杂的信息和文化思潮,从而帮助其转变传统的、牢固的和认知片面化的思想观念,一方面促进高职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丰富和拓展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提高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二、“微时代”下高职院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机遇
1.拓宽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场域。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单一化、片面化、形式化的信息传播模式转变为多样化、普及化。微平台这样的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将意识形态所包含的内容转化为网络中虚拟的文字符号,使其在传播中变得更加快速、开放、自由,传播形式也因此变的更加立体化,不受时空的限制,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认同提供了有利条件。
2.创新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
高职院校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传统形式主要包括主题班会、校园网宣传、海报宣传等。这些传统的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性”,但却无法符合意识形态的“多样性”特征。因此,微时代的到来,既丰富了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途径与载体,也创新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工作方式。
3.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资源。
进入“微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即时性、快速性,这不但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大学生的教育环境。首先,微媒体所传播的内容是多元化的,内容来源上不但可以是自身的心得體会,而且可以是分享转发他人的所思所想,传播形式既可以是图片、文字又可以是音频、视频,使得教学资源得以扩充。其次,不断更新、扩充的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再受到空间限制。最后,“微时代”下的教学方式使得师生互动更便捷,有限教学资源得到了无限的利用。
三、微时代下高职院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挑战
1.在权威上降低了高职学生对主流意识形式的认同。
身处在“微时代”中,我们常常以碎片化的形式来传播和接收信息,而信息的发布者在发布信息时比较表面化、情绪化,加之高职学生年轻化、冲动化,容易造成高职学生在有形与无形中对事物的核心价值观失去理性思考和判断,削弱了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因此,微时代这种快捷信息传播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职学生对高密度信息量的需求,但也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信息的理性整合能力,从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产生了威胁。
2.在感性上削弱了高职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话语体系大多以较强的规范性、严谨的逻辑性以及较长的篇幅为主,与网络的“短平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高职院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师的思想教育与影响,而恰恰大部分教师缺乏生动化的实际教育,形式较单一,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导致主流意识形态感性缺失。
3.在时间上占据了高职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信息的海量化、传播速度快速化分散了学生大量精力,也加大了对这些信息接收和处理的压力。高职学生为了提高智育素质与业务学习,往往会忽略意识形态方面的提升,进而忽略了思政教育与德育的综合发展。
四、“微时代”下提升高职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对策研究
1.坚持“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型”主流媒体的融合。
传统主流媒体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同时拥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这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的公信力,高校媒体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传统主流媒体要紧跟时代步伐,大胆尝试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完成由传统向新型的蜕变与融合。但要掌握尺寸与力度,不能盲目失去自我,把自己融化在信息海洋中,要结合自身优势,以内容和宣传力为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与政治方向,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深刻鲜明、有见地的内容,牢固把握舆论主动权与主导权,将正确的主流声音传的更开、更深入。
2.加强教育与引导,提高大学生自身微媒介素养。
“以生为本,全员育人”是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高职学生的学情和学生本身的发展规律来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与引导。作为思政工作者,应该在各个系统的协助下,积极探索可为学生提供辩论的主流阵地,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微媒体环境下明辨是非,在辩论中不断剖析微媒体传播内容中的错误论点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中潜在的问题并揭开其虚无缥缈的面纱,不断倡导学生接受并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提高学生的理性判断能力、信息甄别能力以及自律意识。与此同时,思政工作者本身要有较高的网络素养,具有较强的预见性和前瞻性,能够快速、准确、及时的掌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研判出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及时将一些错误言论和观点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3.整合资源,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微媒体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25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高职院校要审时度势,根据教育特色打造体现校园特色的新媒体平台。首先,以微博、微信、微课、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正成为网络舆论的重心。“三微一端”平台的应用,在纵度和广度上给高职院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具有深度和影响力的内容平台。因此,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上,重点研发面向广大党员、干部、学生的网络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思维去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具有敏感性且大学生极为关注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上,高校的各个部门要做好传达工作,及时进行溝通与协调,对所掌握的客观情况要及时进行说明,让学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避免事件进一步发酵,从而引起恶性的学生群体事件。
4.营造良好校园环境,构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环境支撑。
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的各种活动以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包括理论学习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德育教育活动、团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其综合能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结合高校实际情况,举办有特色的创新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师生党团理论学习等主题活动,围绕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与纪念活动。同时,结合翻转课堂等方式,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通过在校园内营造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的文化氛围,努力构建高职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提升的环境支撑。
参考文献
[1]杨亚蒙,娄海波,王红英.“微时代”对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的影响与对策,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J],2018(1):33-35.
[2]黄帅.微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J],2018:150-151.
[3]陈冀东.微信视域下高职院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挑战与对策.教育与职业[J].2017(4):86-89.
[4]雷江凤.“微时代”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重庆师范大学[D],2016.
[5]杨莉.自媒体背景下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西华师范大学[D],2018.
作者简介:王惠程(1989-),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微时代”下高职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困境及对策研究》(Y201738559)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微时代;高职学生;主流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018-01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伴随着“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交流沟通,也必然影响着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传播。
一、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丰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理论体系。
高职院校由于生源广泛,意识形态存在自卑心理、政治参与热度不高、行知不一、以自我为中心,忽略环境等特点,因此,本篇文章重点探索了在以微媒体媒介影响下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路径,有利于丰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理论体系,扩展相关研究领域。
2.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
学校是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沿阵地,积极探索在“微时代”背景下提高高职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对策,引导学生学会在网络中认识和甄别鱼龙混杂的信息和文化思潮,从而帮助其转变传统的、牢固的和认知片面化的思想观念,一方面促进高职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丰富和拓展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提高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二、“微时代”下高职院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机遇
1.拓宽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场域。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单一化、片面化、形式化的信息传播模式转变为多样化、普及化。微平台这样的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将意识形态所包含的内容转化为网络中虚拟的文字符号,使其在传播中变得更加快速、开放、自由,传播形式也因此变的更加立体化,不受时空的限制,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认同提供了有利条件。
2.创新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
高职院校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传统形式主要包括主题班会、校园网宣传、海报宣传等。这些传统的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性”,但却无法符合意识形态的“多样性”特征。因此,微时代的到来,既丰富了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途径与载体,也创新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工作方式。
3.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资源。
进入“微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即时性、快速性,这不但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大学生的教育环境。首先,微媒体所传播的内容是多元化的,内容来源上不但可以是自身的心得體会,而且可以是分享转发他人的所思所想,传播形式既可以是图片、文字又可以是音频、视频,使得教学资源得以扩充。其次,不断更新、扩充的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再受到空间限制。最后,“微时代”下的教学方式使得师生互动更便捷,有限教学资源得到了无限的利用。
三、微时代下高职院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挑战
1.在权威上降低了高职学生对主流意识形式的认同。
身处在“微时代”中,我们常常以碎片化的形式来传播和接收信息,而信息的发布者在发布信息时比较表面化、情绪化,加之高职学生年轻化、冲动化,容易造成高职学生在有形与无形中对事物的核心价值观失去理性思考和判断,削弱了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因此,微时代这种快捷信息传播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职学生对高密度信息量的需求,但也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信息的理性整合能力,从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产生了威胁。
2.在感性上削弱了高职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话语体系大多以较强的规范性、严谨的逻辑性以及较长的篇幅为主,与网络的“短平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高职院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师的思想教育与影响,而恰恰大部分教师缺乏生动化的实际教育,形式较单一,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导致主流意识形态感性缺失。
3.在时间上占据了高职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信息的海量化、传播速度快速化分散了学生大量精力,也加大了对这些信息接收和处理的压力。高职学生为了提高智育素质与业务学习,往往会忽略意识形态方面的提升,进而忽略了思政教育与德育的综合发展。
四、“微时代”下提升高职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对策研究
1.坚持“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型”主流媒体的融合。
传统主流媒体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同时拥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这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的公信力,高校媒体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传统主流媒体要紧跟时代步伐,大胆尝试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完成由传统向新型的蜕变与融合。但要掌握尺寸与力度,不能盲目失去自我,把自己融化在信息海洋中,要结合自身优势,以内容和宣传力为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与政治方向,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深刻鲜明、有见地的内容,牢固把握舆论主动权与主导权,将正确的主流声音传的更开、更深入。
2.加强教育与引导,提高大学生自身微媒介素养。
“以生为本,全员育人”是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高职学生的学情和学生本身的发展规律来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与引导。作为思政工作者,应该在各个系统的协助下,积极探索可为学生提供辩论的主流阵地,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微媒体环境下明辨是非,在辩论中不断剖析微媒体传播内容中的错误论点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中潜在的问题并揭开其虚无缥缈的面纱,不断倡导学生接受并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提高学生的理性判断能力、信息甄别能力以及自律意识。与此同时,思政工作者本身要有较高的网络素养,具有较强的预见性和前瞻性,能够快速、准确、及时的掌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研判出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及时将一些错误言论和观点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3.整合资源,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微媒体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25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高职院校要审时度势,根据教育特色打造体现校园特色的新媒体平台。首先,以微博、微信、微课、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正成为网络舆论的重心。“三微一端”平台的应用,在纵度和广度上给高职院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具有深度和影响力的内容平台。因此,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上,重点研发面向广大党员、干部、学生的网络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思维去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具有敏感性且大学生极为关注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上,高校的各个部门要做好传达工作,及时进行溝通与协调,对所掌握的客观情况要及时进行说明,让学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避免事件进一步发酵,从而引起恶性的学生群体事件。
4.营造良好校园环境,构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环境支撑。
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的各种活动以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包括理论学习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德育教育活动、团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其综合能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结合高校实际情况,举办有特色的创新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师生党团理论学习等主题活动,围绕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与纪念活动。同时,结合翻转课堂等方式,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通过在校园内营造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的文化氛围,努力构建高职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提升的环境支撑。
参考文献
[1]杨亚蒙,娄海波,王红英.“微时代”对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的影响与对策,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J],2018(1):33-35.
[2]黄帅.微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J],2018:150-151.
[3]陈冀东.微信视域下高职院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挑战与对策.教育与职业[J].2017(4):86-89.
[4]雷江凤.“微时代”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重庆师范大学[D],2016.
[5]杨莉.自媒体背景下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西华师范大学[D],2018.
作者简介:王惠程(1989-),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微时代”下高职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困境及对策研究》(Y20173855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