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三大经济增长极已经形成。夹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的福建如何定位?自2004年1月8日首次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以来,这一战略构想在全国上下迅速引起重大反响,并被写进刚刚颁布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由此,在中国经济区域发展的阵营里,出现了一名新的生力军。
环海峡西岸经济圈的西岸主体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具有自身特点、自然集聚、独特优势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福建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在环海峡经济圈中处于西岸主体,与海峡东岸的台湾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族群体和经济体。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旨在建成与东岸相呼应的环海峡经济圈。它依托海峡西面独特的区域优势和区位优势,着力推进与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对接、基础设施对接,着力提升与港澳台的合作水平,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两岸三地经贸合作、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从而弥补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经济“断裂带”,推动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通过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整合、协调长三角、珠三角和台湾的经济资源,力求产生1+3>4的经济效益。
优越的港口资源
福建海的资源丰富,全省海域面积13.6万km2,比陆地面积大12.4%。福建海的优势尤其体现在港口资源上。全省大陆海岸线长达3324km,占全国1/6;可利用建港岸线长467.1km,其中深水岸线长达190km。全省共有三都澳、罗源湾、福清湾、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东山湾等12处海湾具备大规模开发建设5万吨以上泊位的深水港湾,可建设20万至30万吨的超大型深水码头的岸线资源居全国之首。
目前,全省已有千吨以上生产性泊位507个,其中万吨以上泊位54个。沿海港口年货物吞吐量已达1.25亿吨。厦门、福州港持续名列全国十大集装箱港。海峡两岸试点直航进展顺利,福建沿海与台湾、金门、马祖、澎湖地区人员和货物的海上交通有新的进展。
但是,福建的深水岸线资源除厦门湾得到较好的开发外,其余的或尚未开发,或刚起步开发。因此,福建的港口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巨大。福建省地处亚太经济圈西部中间部位、我国沿海南北海运之要冲。充分挖掘、发挥福建的港口资源优势对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逐步完善的陆路交通
福建省东南临台湾海峡,西北傍高大的武夷山脉,地理单元相对独立,历史上对外陆路交通不便。可近年来,福建陆路交通发展迅速。
福宁高速公路北通温州和杭州,漳沼高速公路南连潮州与汕头,浦南、龙长高速公路及泉三高速公路向北向西延伸与浙江、江西全面对接,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1000公里,沟通浙、粤、赣三省的10条入闽通道全部建成。同时,省级干线公路和乡镇和行政村水泥路建设继续推进,2003年和2004年分别铺设乡镇、农村公路超过4000公里和5500公里,公路密度居全国商缘第10位。再加上温福、福厦、横南、梅坎铁路构成的铁路网,既让福建的特色出得去,又让长三角、珠三角的优势进得来,更让大京九也成为福建沿海港口的腹地。
优越的港口资源、日益完善的陆路交通网为福建对接、整合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资源,承接台湾制造业西进打下良好的基础。
祖国统一的桥头堡民族复兴的经济支柱之一
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关系密切,“五缘”(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相连。特定的地理区位,一脉相承、融合交错的“五缘”,决定了福建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基地和桥头堡。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缩小海峡两岸的经济落差,有利于和平统一。
可以说,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为将来形成“海峡经济区”作准备的。从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和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发变化来看,海峡经济区的形成是大势所趋。在我国已经或正在逐步形成的众多经济区域中,东南沿海的长江三角洲(沪苏浙)、珠江三角洲(粤港澳)、海峡经济区(闽台)目前的GDP都在3500亿美元左右(见上表),这三个地域将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增长极,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主要经济支柱。
环海峡西岸经济圈的西岸主体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具有自身特点、自然集聚、独特优势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福建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在环海峡经济圈中处于西岸主体,与海峡东岸的台湾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族群体和经济体。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旨在建成与东岸相呼应的环海峡经济圈。它依托海峡西面独特的区域优势和区位优势,着力推进与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对接、基础设施对接,着力提升与港澳台的合作水平,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两岸三地经贸合作、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从而弥补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经济“断裂带”,推动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通过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整合、协调长三角、珠三角和台湾的经济资源,力求产生1+3>4的经济效益。
优越的港口资源
福建海的资源丰富,全省海域面积13.6万km2,比陆地面积大12.4%。福建海的优势尤其体现在港口资源上。全省大陆海岸线长达3324km,占全国1/6;可利用建港岸线长467.1km,其中深水岸线长达190km。全省共有三都澳、罗源湾、福清湾、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东山湾等12处海湾具备大规模开发建设5万吨以上泊位的深水港湾,可建设20万至30万吨的超大型深水码头的岸线资源居全国之首。
目前,全省已有千吨以上生产性泊位507个,其中万吨以上泊位54个。沿海港口年货物吞吐量已达1.25亿吨。厦门、福州港持续名列全国十大集装箱港。海峡两岸试点直航进展顺利,福建沿海与台湾、金门、马祖、澎湖地区人员和货物的海上交通有新的进展。
但是,福建的深水岸线资源除厦门湾得到较好的开发外,其余的或尚未开发,或刚起步开发。因此,福建的港口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巨大。福建省地处亚太经济圈西部中间部位、我国沿海南北海运之要冲。充分挖掘、发挥福建的港口资源优势对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逐步完善的陆路交通
福建省东南临台湾海峡,西北傍高大的武夷山脉,地理单元相对独立,历史上对外陆路交通不便。可近年来,福建陆路交通发展迅速。
福宁高速公路北通温州和杭州,漳沼高速公路南连潮州与汕头,浦南、龙长高速公路及泉三高速公路向北向西延伸与浙江、江西全面对接,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1000公里,沟通浙、粤、赣三省的10条入闽通道全部建成。同时,省级干线公路和乡镇和行政村水泥路建设继续推进,2003年和2004年分别铺设乡镇、农村公路超过4000公里和5500公里,公路密度居全国商缘第10位。再加上温福、福厦、横南、梅坎铁路构成的铁路网,既让福建的特色出得去,又让长三角、珠三角的优势进得来,更让大京九也成为福建沿海港口的腹地。
优越的港口资源、日益完善的陆路交通网为福建对接、整合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资源,承接台湾制造业西进打下良好的基础。
祖国统一的桥头堡民族复兴的经济支柱之一
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关系密切,“五缘”(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相连。特定的地理区位,一脉相承、融合交错的“五缘”,决定了福建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基地和桥头堡。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缩小海峡两岸的经济落差,有利于和平统一。
可以说,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为将来形成“海峡经济区”作准备的。从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和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发变化来看,海峡经济区的形成是大势所趋。在我国已经或正在逐步形成的众多经济区域中,东南沿海的长江三角洲(沪苏浙)、珠江三角洲(粤港澳)、海峡经济区(闽台)目前的GDP都在3500亿美元左右(见上表),这三个地域将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增长极,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主要经济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