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里的乡愁

来源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Ma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问,乡愁会有季节吗?当然,乡愁本没有季节,游子离乡,便有了思乡的愁绪。
  余光中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席慕容把“乡愁”比作一支清远的笛,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每当读到这些与乡愁有关的诗句时,字里行间总是渗透出淡淡的忧伤之情,让人不禁有一丝凄凉之感。而这样一种感觉或许只有秋天,尤其是深秋才会给人相同的体会吧。
  《说文》:“愁,忧也”,愁从心,秋声。“愁”与“秋”读音相近,愁是心字底,若是将心变为“忄”,那么就是一个“愀”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苏子愀然而问客焉”,一个“愀然”写出了苏东坡听到如怨如诉的洞箫之声时的悲戚之情。
  “秋”和“愁”何时联系到了一起?那得去读读南宋吴文英的《唐多令·惜别》: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且看词的第一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这一问一答可谓一语双关。愁是怎么合成的?心字上加一个秋字,这是字形。还有一层是字意,心中有一丝秋天一般的凄凉,这才是“愁”!而且这种感觉只有“离人”才会有。这首词有多重情感,“燕辞归、客尚淹留”更让我们读到词人的乡愁情绪。燕子已经归去了,而我却依然滞留在异乡。这种乡愁也正是因为秋天才触发的。
  秋天有很多自然景观能触发游子的乡愁。征雁南飞,落叶归根,秋风凉意,秋雨绵长……身居异乡的游子内心是脆弱的、敏感的,身居异乡的诗人又多了一层感伤——当他面对秋天这些自然景物,联系到自己的人生际遇,再加上一些特定的情境,那么感情的洪水便如开了闸一般喷涌而出。
  刘禹锡,在唐诗中也应该是独树一帜了。他性格豁达,诗歌豪迈雄浑,因而时人称他为“诗豪”。就是这样一个乐观之人,在面对秋风时也不免有一丝感慨: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其实,刘禹锡笔下最让人记住的秋天应该是“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悲秋是诗词的主流,而描写秋天有如此豪迈风格的的确凤毛麟角。但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不可能仅仅是一种风格。而且诗人的不同阶段、不同情境,他的风格也在不断变化。
  这首《秋风引》以问句开头,看似明知故问。秋风从何处来?这句话颇似后来徐志摩的那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真的不知道吗?不辨方向,正是因为诗人内心的迷茫之感。刘禹锡的迷茫之感因何而起?因为秋风乍起,大雁南飞。在大雁南飞之前,诗人用了“萧萧”二字,既在描写秋风的苍劲,更突显出自己内心的落寞。
  通过征雁来写乡愁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技法了,但是最妙之处就在于以“秋风”统摄全篇,一词贯之。从天空的雁群到地面的庭树,从外在的自然到内在的心理,诗人仅仅通过对风的多角度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思乡游子的形象,而且如此真切可感。看来刘禹锡在豪迈之余,几分思乡之情也是刻画得细腻精致。
  秋天不仅可以让人触景生情,还可以触食生情。很多羁旅之客在秋风中想起了故乡的食物而引发了乡愁。作家贾平凹曾说:“人的胃是有记忆功能的”。一个人儿时在故乡尝过的美食,他的胃也就牢牢记住了这种味道。很多年之后,这种滋味就会和那个叫故乡的地方联系在了一起。鲁迅曾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这样写道: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看来,鲁迅的乡愁也是由那些食物引发的。同样是绍兴人,明末张岱对于儿时故乡的美食也是充满着热爱,选自《陶庵梦忆》的一篇短文《蟹会》中就有精彩的描写:
  一到十月,余与友人兄弟辈立蟹会,期于午后至,煮蟹食之,人六只,恐冷腥,迭番煮之。从以肥腊鸭、牛乳酪。醉蚶(hān)如琥珀,以鸭汁煮白菜如玉版。果瓜以谢橘、以风栗、以风菱。饮以玉壶冰,蔬以兵坑笋,饭以新余杭白,漱以兰雪茶。由今思之,真如天厨仙供,酒醉饭饱,惭愧惭愧。
  俗话说“秋风起,蟹脚痒”。每年十月,张岱总会约上三五好友去品尝家乡的河蟹。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年轻时张岱的生活是何等奢华。肥腊鸭、牛乳酪、醉蚶……这些美味佳肴一齐摆上,真可谓是饕餮盛宴。“饮以玉壶冰,蔬以兵坑笋,饭以新余杭白,漱以兰雪茶”,就连漱口的水都是兰雪茶,难怪连作者自己都说是“天厨仙供”。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尝啊!
  可是,少年的繁华终将过去,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动荡,晚年的张岱隐居山林过着孤寂的处士生活。无论是《陶庵梦忆》还是《西湖梦寻》,张岱的散文中虽写了许多少年时期的风花雪月、游冶快事,可終究透着一股繁华散尽的悲凉。
  一个老者,在秋风里,想起故乡美味、宴酣之乐,文字背后总能读到一丝落寞与惆怅。这或许又是乡愁在蛊惑着他,但我想又不仅仅是乡愁吧!
  秋天里写乡愁的诗词文章的确不少。秋天开阔,可是再开阔也望不见故乡;秋风苍劲,可是再苍劲也吹不去乡愁;秋日温暖,可是再温暖也抚不平惆怅。
  十月,让我们重温那些描写秋天乡愁的词句吧!“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哀婉;“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泫然;“孤舟一系故园心”的落寞……相信你在这淡淡的忧伤中,会读到美,品到真。
  萧瑟秋风今又是,伴着秋风,走进诗文美境,亦可沉醉,亦可陶然!
其他文献
(一)  【读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简析】  这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情趣。诗人在劳作之余,在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掩映山峦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隽永,情趣理趣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诗人将悠然自得的心境、对田园生活的
期刊
(一)  没人见过我的莓果篮城堡。  你得首先给他们解释什么是莓果篮,这已经挺费劲了,一个甜点也引不起人们的太多兴趣,所以我总是在话题开始的时候就停止讲述。但是如今,我不得不把城堡的事告诉大家了,因为整个城市都在不断分离,不断下陷,灾难随时可能发生!  我得告诉大家,让城市里的每一个人,赶快找到各自的城堡,躲进自己的小城堡中。这样,当灾难真正到来的那一天,好歹我们也能有个藏身之所。  可惜,多数人
期刊
《大学》云:“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正心诚意,正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正心,指心要端正而不存邪念;诚意,指意必真诚而不自欺。儒家认为只要意真诚、心纯正,自我道德完善,就能实现家齐、国治、天下平的道德理想。  《中庸》曰:“君子诚之为贵。”诚,信也,为历代儒家学者所推崇。  时至今日,诚信依然无比珍贵。它可以“高高在上”,作为对一个人的至高评价;它也可以“低入尘埃”,作为其他一切道德品行的
期刊
【课文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课《山中访友》真是一篇好文章,让人百读不厌:“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这里,作者要去访问的“朋友”,竟然是山中那些不说话的朋友。请看这一段: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gǔ)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期刊
我出生、成长在皖北平原,五月麦收忙,感受极深。  接近端午,气温就一下子飙升起来,甚至接近40℃。阳光灼人刺目,满眼麦浪翻腾,一股股热烘烘、略带甜香的气息围着你、裹住你。伫立麦垅旁,你能听到一片沙沙麦穗的响动,在报告今年丰收的喜讯。  也许此刻,你会吟诵起描写麦子的诗句,诸如——  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汉代《古歌》)  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范成大《缫丝行》)  清明未雨下秧难,
期刊
【考题回放】  请看此份名卷的课外阅读题《父亲和他的稻田》——  父亲和他的稻田  文/余长江  ①我的老家在一片广阔而深远的田野的边缘上,离家50米的地方,有父亲栽种的一块稻田。我就在这块稻田里跟着我的父母学习稼穑,怎样种谷、收谷。  ②种谷也就是把秧苗插进田里。插秧当然不是那么简单。在明媚的春光里,母亲成了我学习的老师。母亲插起秧来,就像蜻蜓点水,只见水动,不见水响,一板秧几下子就插到头了。母
期刊
看著不知什么时候创办起来的书屋,我不由地走了进去。书屋的内饰属于仿古风,书架和地板是木制的,窗帘有的是纱制的,但更多的是珠帘,最特别的是作书籍分类的牌子,是一块块造型古老的木牌。  书屋的管理人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爷爷,我不知他从前是什么人,每次看到他总觉得一阵威严的气势扑面而来。  一日,我来到书屋看书。正当我面对种类繁多的书籍,不知如何是好时,身后传来一个声音:“你这个年纪还是看点四大名著吧,《
期刊
故乡的兄弟们  这一天  你们一定成群结伴  欢欣雀跃地  徜徉在故乡的山水里  登高望远,佩插茱萸  饮酒作诗  故乡的兄弟们  这一天  你们一定注意到了  在欢聚的人群中  唯独少了我一个人  故乡的兄弟们啊  请给我捎坛故乡的菊花酒吧  饮了它  不管醉倒在异乡的哪个角落  每天每夜,每夜每天  我都会在梦中  和你们一起  脑洞不如行动:  即日起,本栏目有奖竞猜环节与“传统文化修炼升级
期刊
……  在我的美感中,马是风暴,是闪电。牛才是这样百折不挠的坚忍绵长。人总是这样的:不否认生活中需要牛,但总认为作为一个个体,自己更加适合美丽的、矫健的马。更主要是认为,这样的劳役对于马是不适合的。这些马从事了牛的工作,而使自己沦于平凡。我不能使它们完全变回去,恢复马的一切天性了。这是世世代代的遗传使然。我相信,它们的祖先也是从草原上来的。它们是沦落了的一群,在传递血脉的同时,传递了它们对于山地的
期刊
提到作家,很多人脑海中总是浮现这样的画面:夜阑深处,星光点点,整个城市都陷入沉睡的时刻,还有一个孤单的身影伏案写作。由于我们的思维定式,“颓废”“孤独”“作息紊乱”,这些标签被贴在诸多作家身上,仿佛没有经过长时间的熬夜,没有毫无节制地抽烟、饮酒,就无法写出传世的经典作品。  然而——  写出《变形记》《城堡》等經典作品的卡夫卡,是个彻底的素食主义者。他的生活方式非常健康,炎炎夏日里,他每天要在摩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