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如何比较准确地把握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展开的深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度”;原因;应对策略
教师对一节课所要展开的知识面的广度和知识点的深度普遍存在着困惑,在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反馈上尤为明显。一是课堂教学的深、广度不够,即课堂教学浮在面上,每个知识点、每个环节、每个练习都进行了教学,但处处不到位,在反馈中学生所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存在“虚”的现象,课堂教学没有落到实处,课堂教学实效性大打折扣;二是教师对每个点都挖掘得很细,都想教给学生,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大,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需要两课时,甚至更多,教师往往在后半学期赶进度,也有教师在十八九周才能结束全部教学内容,显然这也是对“度”的把握不准所造成的。
一、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必然性,教师普遍习惯于原教学大纲比较详细的教学目标和教参比较翔实的课时教学目标,对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段目标,普遍感到难以把握,难以在学期、课时目标上进行把握,教师直接的反映就在课堂教学展开的“度”的把握上,课堂教学的深、广度自然不够准确,显然这与教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有关。
1.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准确
(1)对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心理认知体系不系统,教师本身把握的教材体系就是支离破碎的,自然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深度不够就是广度不够。
(2)对教材的使用上,现在提倡“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在这一点的把握上也是存在困惑的。创造性必然是建立在对事物准确的认识和系统的思考基础之上的,用教材教必然要求教师对教材体系的熟知,至少是小学六个年段的教材要熟知,否则就谈不上用“好”教材了。
(3)对教材的挖掘上,教师对教材后的相关知识挖掘的比较细,对每个教材练习也分析的比较深,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对教师而言,应是值得提倡的。但教师想把挖掘到的相关知识都想让学生掌握就产生了过“度”的问题,自然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
2.对学生的把握不够准确,往往是估计过高或过低
(1)教师对小学生六个年段的认知规律不够清楚。面对6~12岁(普遍情况)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每个年段有怎样的认知规律教师自身的认识是模糊的,尤其是学生变化最大的六个年段,教师缺乏研究,也缺乏具体的指导。
(2)对小学生发展规律认识不够清楚。小学生的发展变化快,每个年段变化很大,甚至每个学期的变化都不小,教师如果不及时更新对快速发展的学生的心理需求变化的认识,甚至教师更新的速度慢于学生的发展速度,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展开“度”的把握不准。
(3)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的把握不够清楚。即对学生的知识起点、认知起点、相关生活起点,对学生可能存在的认知困难、知识重难点、生活经验数学化的连接点,以及学生情意转折点把握不够清楚,即教师的教学预设和学情分析不够,课堂展开时对“度”的把握必然有失偏颇。
二、应对策略
既然小学数学教师对课堂活动中的“度”把握的不太好,那么有哪些应对策略呢?
1.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进行分解
在对每个学段教学目标进行比较后,就要把学段目标分解到年级目标上,然后结合教材体系分解到学期目标上,把学期目标分解到单元目标上,把单元目标分解到课时目标上,把课时目标分解到每个教学环节目标或教学意图上,自然对“度”的把握从总体上是比较准确的。然后上完一课时,反馈到单元目标上,上完一单元,反馈到学期目标上,延续下去,最终反馈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上,自然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就能够体现“根据课标定课时,结合教材学课标”这一要求。
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分数”对数的认识部分,一年级上学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0到9的物与数字的对应,到10至20物与数的对应,体会10产生的价值,分解到单元必然先认识1、2、3、4、5、6、0,认识7、8、9,接着认识10,分解到课时10,必然是比9多1的物体个数如何表示,有数字吗?没有,于是0至9十个数字运用位值制产生了数10,从而进入数的领域。
2.结合课标和教材及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生实际发展规律体系,对学生心理认知就有了比较准确的“度”的把握,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不会无“度”了
如,一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差,课时内容安排少,一般在20分钟内就能解决教学重难点,教师就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堂教学组织,需要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需要多样的教学材料来激发学生多感官投入,需要多种评价尤其是实物评价来激励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对第一学段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培养、加强注意等良性学习行为是有益的。但第二学段需要25~30分钟才可以,自然课堂组织的时间就少得多了,同时学生学习的意识已初步形成,教学活动不在多而在精,教学材料不在多而在材料能蕴涵丰富的数学信息,实物评价的效果已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淡化。可见,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研究,如果教师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认知规律和学生实际发展规律,教学中就能对学生的把握比较清晰,对展开度的把握比较准确。
当然,教师对课堂教学展开的“度”的把握是需要一些时间的,需要不断实践、学习、反思、探究,并不能一蹴而就,希望以此文引发读者的思考并重视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展开行动研究,课堂教学的实效必不落空。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里五滩小学)
编辑 王团兰
关键词:小学数学;“度”;原因;应对策略
教师对一节课所要展开的知识面的广度和知识点的深度普遍存在着困惑,在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反馈上尤为明显。一是课堂教学的深、广度不够,即课堂教学浮在面上,每个知识点、每个环节、每个练习都进行了教学,但处处不到位,在反馈中学生所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存在“虚”的现象,课堂教学没有落到实处,课堂教学实效性大打折扣;二是教师对每个点都挖掘得很细,都想教给学生,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大,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需要两课时,甚至更多,教师往往在后半学期赶进度,也有教师在十八九周才能结束全部教学内容,显然这也是对“度”的把握不准所造成的。
一、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必然性,教师普遍习惯于原教学大纲比较详细的教学目标和教参比较翔实的课时教学目标,对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段目标,普遍感到难以把握,难以在学期、课时目标上进行把握,教师直接的反映就在课堂教学展开的“度”的把握上,课堂教学的深、广度自然不够准确,显然这与教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有关。
1.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准确
(1)对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心理认知体系不系统,教师本身把握的教材体系就是支离破碎的,自然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深度不够就是广度不够。
(2)对教材的使用上,现在提倡“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在这一点的把握上也是存在困惑的。创造性必然是建立在对事物准确的认识和系统的思考基础之上的,用教材教必然要求教师对教材体系的熟知,至少是小学六个年段的教材要熟知,否则就谈不上用“好”教材了。
(3)对教材的挖掘上,教师对教材后的相关知识挖掘的比较细,对每个教材练习也分析的比较深,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对教师而言,应是值得提倡的。但教师想把挖掘到的相关知识都想让学生掌握就产生了过“度”的问题,自然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
2.对学生的把握不够准确,往往是估计过高或过低
(1)教师对小学生六个年段的认知规律不够清楚。面对6~12岁(普遍情况)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每个年段有怎样的认知规律教师自身的认识是模糊的,尤其是学生变化最大的六个年段,教师缺乏研究,也缺乏具体的指导。
(2)对小学生发展规律认识不够清楚。小学生的发展变化快,每个年段变化很大,甚至每个学期的变化都不小,教师如果不及时更新对快速发展的学生的心理需求变化的认识,甚至教师更新的速度慢于学生的发展速度,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展开“度”的把握不准。
(3)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的把握不够清楚。即对学生的知识起点、认知起点、相关生活起点,对学生可能存在的认知困难、知识重难点、生活经验数学化的连接点,以及学生情意转折点把握不够清楚,即教师的教学预设和学情分析不够,课堂展开时对“度”的把握必然有失偏颇。
二、应对策略
既然小学数学教师对课堂活动中的“度”把握的不太好,那么有哪些应对策略呢?
1.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进行分解
在对每个学段教学目标进行比较后,就要把学段目标分解到年级目标上,然后结合教材体系分解到学期目标上,把学期目标分解到单元目标上,把单元目标分解到课时目标上,把课时目标分解到每个教学环节目标或教学意图上,自然对“度”的把握从总体上是比较准确的。然后上完一课时,反馈到单元目标上,上完一单元,反馈到学期目标上,延续下去,最终反馈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上,自然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就能够体现“根据课标定课时,结合教材学课标”这一要求。
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分数”对数的认识部分,一年级上学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0到9的物与数字的对应,到10至20物与数的对应,体会10产生的价值,分解到单元必然先认识1、2、3、4、5、6、0,认识7、8、9,接着认识10,分解到课时10,必然是比9多1的物体个数如何表示,有数字吗?没有,于是0至9十个数字运用位值制产生了数10,从而进入数的领域。
2.结合课标和教材及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生实际发展规律体系,对学生心理认知就有了比较准确的“度”的把握,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不会无“度”了
如,一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差,课时内容安排少,一般在20分钟内就能解决教学重难点,教师就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堂教学组织,需要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需要多样的教学材料来激发学生多感官投入,需要多种评价尤其是实物评价来激励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对第一学段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培养、加强注意等良性学习行为是有益的。但第二学段需要25~30分钟才可以,自然课堂组织的时间就少得多了,同时学生学习的意识已初步形成,教学活动不在多而在精,教学材料不在多而在材料能蕴涵丰富的数学信息,实物评价的效果已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淡化。可见,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研究,如果教师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认知规律和学生实际发展规律,教学中就能对学生的把握比较清晰,对展开度的把握比较准确。
当然,教师对课堂教学展开的“度”的把握是需要一些时间的,需要不断实践、学习、反思、探究,并不能一蹴而就,希望以此文引发读者的思考并重视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展开行动研究,课堂教学的实效必不落空。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里五滩小学)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