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开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阅读每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会深深体会到这些文章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接受真、善、美的熏陶,让学生的心灵与文中的思想产生共鸣,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使语文教学获得理想的效果。基于此,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作如下几方面的探究。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文中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使学生产生探究知识的动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使学生逐步感受到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因素,通过对课文的欣赏、研究、运用,获得审美教育,从中发现自我,重塑自我,提升自己的情感境界,由此不断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研究和运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置身于深感兴趣的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更有效地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去解读课文,品味作者的思想,与文中的人物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审美愉悦,由此,学生就会在语文教师恰当、巧妙的引导下,培养起对语文教学活动的热爱,激发出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在对知识的探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情感体验,使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得到提高。
二、创设情感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特殊的情感,都有特定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创设情感氛围,以此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导语的设计上,一定要融入强烈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心灵的撞击,置身于文章的情境之中。
比如,我在执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时,为了创设情感氛围,为学生学习课文制造一种情感的渲染,我用多媒体设计了声情并茂的导语,随着周总理逝世的录像和图片的展示,一个低沉悲痛的声音响起:“1976年,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噩耗传来,青山肃穆,江河呜咽,整个世界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联合国为伟大的周恩来总理降半旗致哀,一代伟人的身躯离我们远去……”
这样声声悲切、字字哀伤的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萌生了一种对伟大的周恩来总理的怀念、敬爱之情,这种强烈的情感促使他们走进课文,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三、通过朗读课文,传递情感信息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教师要在对课文的朗读示范中,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表达文章的情感,使作品形象、准确、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透过教师朗读课文时传递出的情感信息,尽快契入文章的情感意境中,触摸到作者心灵的深处,将自己与文中的人物融为一体,也使学生懂得在朗读中准确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把握好语感。
比如,在朗读《济南的冬天》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时,就应该使自己的朗读情感表现出一种爱恋与喜悦;在朗读《七律·长征》这首诗时,要从对诗歌的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的处理中,表现出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四、抓好教育时机, 提升情感感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感悟人生,提高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做人的道理。因此,当学生萌发了一定的情感后,教师要抓好引导学生更深入解读课文的机会,让学生在更进一步的学习中,更深刻地感悟课文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关注的是学生对作品意境的理解,如何让学生从情感层面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找出情感、情理所存在的密切联系,引领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全面的思考,使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感悟更多的道理,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比如,在执教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后,我用了这样的结课:同学们,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父与子之间那种拳拳深情,那么,在此我们联系自己的生活来回顾一下,你们能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吗?我们作为他们的儿女是不是该有一份孝心,让父母少为我们操心,少为我们担忧,为我们感到欣慰呢?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课后,请同学们以自己和父母间的让你感动的事为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下节课大家共同来分享……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的渗透是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需要引起初中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教师要认识到情感教育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升,能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在教学中,认真总结和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策略,让学生真正获得情感教育所带来的益处。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文中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使学生产生探究知识的动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使学生逐步感受到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因素,通过对课文的欣赏、研究、运用,获得审美教育,从中发现自我,重塑自我,提升自己的情感境界,由此不断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研究和运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置身于深感兴趣的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更有效地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去解读课文,品味作者的思想,与文中的人物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审美愉悦,由此,学生就会在语文教师恰当、巧妙的引导下,培养起对语文教学活动的热爱,激发出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在对知识的探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情感体验,使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得到提高。
二、创设情感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特殊的情感,都有特定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创设情感氛围,以此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导语的设计上,一定要融入强烈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心灵的撞击,置身于文章的情境之中。
比如,我在执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时,为了创设情感氛围,为学生学习课文制造一种情感的渲染,我用多媒体设计了声情并茂的导语,随着周总理逝世的录像和图片的展示,一个低沉悲痛的声音响起:“1976年,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噩耗传来,青山肃穆,江河呜咽,整个世界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联合国为伟大的周恩来总理降半旗致哀,一代伟人的身躯离我们远去……”
这样声声悲切、字字哀伤的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萌生了一种对伟大的周恩来总理的怀念、敬爱之情,这种强烈的情感促使他们走进课文,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三、通过朗读课文,传递情感信息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教师要在对课文的朗读示范中,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表达文章的情感,使作品形象、准确、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透过教师朗读课文时传递出的情感信息,尽快契入文章的情感意境中,触摸到作者心灵的深处,将自己与文中的人物融为一体,也使学生懂得在朗读中准确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把握好语感。
比如,在朗读《济南的冬天》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时,就应该使自己的朗读情感表现出一种爱恋与喜悦;在朗读《七律·长征》这首诗时,要从对诗歌的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的处理中,表现出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四、抓好教育时机, 提升情感感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感悟人生,提高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做人的道理。因此,当学生萌发了一定的情感后,教师要抓好引导学生更深入解读课文的机会,让学生在更进一步的学习中,更深刻地感悟课文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关注的是学生对作品意境的理解,如何让学生从情感层面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找出情感、情理所存在的密切联系,引领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全面的思考,使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感悟更多的道理,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比如,在执教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后,我用了这样的结课:同学们,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父与子之间那种拳拳深情,那么,在此我们联系自己的生活来回顾一下,你们能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吗?我们作为他们的儿女是不是该有一份孝心,让父母少为我们操心,少为我们担忧,为我们感到欣慰呢?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课后,请同学们以自己和父母间的让你感动的事为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下节课大家共同来分享……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的渗透是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需要引起初中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教师要认识到情感教育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升,能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在教学中,认真总结和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策略,让学生真正获得情感教育所带来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