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又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发展语感,已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那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做法。
一、尊重主体,调动情感,触发感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情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应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引导学生游历知识的乐园,采集丰硕的果实。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参与,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
苏教版教材都是充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真挚、富有人情味儿的好文章,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他们在阅读中的感悟才能更加深透。因此,调动情感参与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感“场”,正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要通过音乐渲染、图画再现、语言描述等拨动孩子情感的琴弦,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意会、感悟、体验,细细品味文本的意境。《望月》一课教学时,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出现和教学语言的描述使学生渐渐进入文本所描绘的美丽的月夜意境,再采取课上教师与学生互动对诗,教师将外甥对月亮想象改成诗行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等形式,学生的朗读渐渐进入佳境,充分表现了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二、引导主体,以读为本,培养感悟
前不久,听了于永正大师的一节《番茄太阳》,课上得朴实、高效。学生在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走进文本。由开始对课文苍白无力地读,到最后声情并茂地读,学生的感悟越来越深刻。最后他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说:“书是读出来的 !”可见,语文教学中“读”的训练是多么重要。
对学生进行语感的训练,应以读为主,让孩子们琅琅的书声飘满课堂。叶圣陶老先生曾言:“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这种咀嚼辨别的过程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种读书情境,给学生提供读书的机会,让学生在充裕的时间内尽情地在文字的丛林里穿梭,与文字对话,聆听作者和人物的心跳。当然读出语感,不是追求轻重缓急的表面形式,而是通过教师引导,把自己对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的内心感受通过读展现出来。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具有敏锐感觉的外在呈现。在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读为本,自读自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发动主体,参与想象,提升感悟
好的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我们文质兼美的课文中,常常有语言的空白,恰是这些空白给读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间,起到了“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要善于在这些语言空白处进行一定的停留,对它进行想象加工,使语言更加鲜明生动。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展开想象,发展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在此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在思维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卡壳”现象,这时可利用课外资源的补充来弥补,保证学生思维的畅通无阻。如苏教版教材《桂花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作家琦君用寥寥数语,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世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这几个单调的符号给学生呈现出花雨缤纷的动人情景呢?只有发动主体,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一片片黄黄的、小小的花瓣纷纷扬扬地落下来,落到我们的头上、脖子里、身上、手上、脚上,想象一下,此时的我们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桂花落满我的头上,像为我戴上了一顶皇冠;有的说,桂花落到我的身上,像给我们披上了一件黄袍……这样,给孩子提供了想象的舞台,让他们在想象的风中翩然起舞。
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并非一日之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每位教师特别是低年级教师在学生刚接触到汉语言文字时,做个有心人,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加强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受到良好的语言熏陶,从而为以后学好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叶挺桥小学)
一、尊重主体,调动情感,触发感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情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应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引导学生游历知识的乐园,采集丰硕的果实。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参与,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
苏教版教材都是充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真挚、富有人情味儿的好文章,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他们在阅读中的感悟才能更加深透。因此,调动情感参与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感“场”,正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要通过音乐渲染、图画再现、语言描述等拨动孩子情感的琴弦,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意会、感悟、体验,细细品味文本的意境。《望月》一课教学时,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出现和教学语言的描述使学生渐渐进入文本所描绘的美丽的月夜意境,再采取课上教师与学生互动对诗,教师将外甥对月亮想象改成诗行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等形式,学生的朗读渐渐进入佳境,充分表现了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二、引导主体,以读为本,培养感悟
前不久,听了于永正大师的一节《番茄太阳》,课上得朴实、高效。学生在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走进文本。由开始对课文苍白无力地读,到最后声情并茂地读,学生的感悟越来越深刻。最后他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说:“书是读出来的 !”可见,语文教学中“读”的训练是多么重要。
对学生进行语感的训练,应以读为主,让孩子们琅琅的书声飘满课堂。叶圣陶老先生曾言:“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这种咀嚼辨别的过程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种读书情境,给学生提供读书的机会,让学生在充裕的时间内尽情地在文字的丛林里穿梭,与文字对话,聆听作者和人物的心跳。当然读出语感,不是追求轻重缓急的表面形式,而是通过教师引导,把自己对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的内心感受通过读展现出来。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具有敏锐感觉的外在呈现。在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读为本,自读自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发动主体,参与想象,提升感悟
好的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我们文质兼美的课文中,常常有语言的空白,恰是这些空白给读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间,起到了“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要善于在这些语言空白处进行一定的停留,对它进行想象加工,使语言更加鲜明生动。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展开想象,发展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在此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在思维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卡壳”现象,这时可利用课外资源的补充来弥补,保证学生思维的畅通无阻。如苏教版教材《桂花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作家琦君用寥寥数语,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世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这几个单调的符号给学生呈现出花雨缤纷的动人情景呢?只有发动主体,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一片片黄黄的、小小的花瓣纷纷扬扬地落下来,落到我们的头上、脖子里、身上、手上、脚上,想象一下,此时的我们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桂花落满我的头上,像为我戴上了一顶皇冠;有的说,桂花落到我的身上,像给我们披上了一件黄袍……这样,给孩子提供了想象的舞台,让他们在想象的风中翩然起舞。
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并非一日之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每位教师特别是低年级教师在学生刚接触到汉语言文字时,做个有心人,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加强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受到良好的语言熏陶,从而为以后学好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叶挺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