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心理失常行为比较常见,多表现为注意力调节缺失、多动和冲动。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可能是生态系统的某一项出现问题,不一定是孩子本身有什么问题。文章结合生态系统理论分析孩子的需求,识别孩子的问题行为功能,寻找替代行为去干预问题行为,找出一些在社会上被允许的行为去取代问题行为,最终达成干预目标。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问题行为;干预;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5-0044-02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有时也被称为背景发展理论或者人际生态理论,它将人际关系分成四套依次层叠的环境系统,分别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微系统是指家庭、学校和同龄群体等直接环境;中系统由直接环境之间的联系构成,如一个孩子的家庭和学校;外系统指间接发生影响的外部环境条件,如父母的工作场所;宏系统是指较大的文化背景,如东方文化对比西方文化。该理论的提出者尤里·布朗芬布伦纳在之后实验中又提出“时间系统”,是指外在系统随着时间而演变。每个系统都有各自的角色、准则和规则,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发展。
二、学生常见的心理失常行为
1.注意力不集中
比如,无法关注细节,或在做作业时总犯粗心的错误;在完成任务或玩耍过程中很难集中注意力;与其讲话时,其似乎没有认真聆听;不遵守指示,无法完成学校作业或日常学习任务;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较低;避免或不喜欢需要持久脑力的任务;经常丢玩具、作业、笔、书或其他完成任务需要的工具;日常学习生活中总是健忘等。
2.多动
比如,坐不住、手脚乱动;当要求坐在座位上时,却离开座位;在不适当的情况下乱跑或者攀爬;无法安静地玩耍或学习;总是“在动”,就像“装了发动机一样”;话特别多。
3.冲动
比如,在问题没有问完之前就把答案脱口而出;无法等到轮到他的时候再发言或行动;总喜欢打断别人发言或打扰他人(在别人谈话时插嘴,或在别人做游戏时干扰别人);与同伴有交往问题。
孩子出现这些心理失常行为,很可能是生态系统的某一项出现问题,不一定是孩子本身有什么问题。将学生常见的心理失常行为放在生态系統里,教师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知道孩子的需求,然后用正向的方式满足孩子的需求,那么孩子的问题行为就会逐渐消失。
三、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干预学生问题行为的策略
用整体性的观点去看待问题,用生态系统理论描述问题行为,分析孩子的需求,有利于教师识别问题行为的功能,最后制定出替代行为方案。
1.用生态系统理论分析孩子的问题行为
例如,有个男孩上课的时候喜欢随意离开自己的座位,有时候还在教室里随意闲逛。如何看待这个孩子的行为呢?可以通过大量的工作去证实多种猜测。如与其家人沟通,了解到孩子如果前一天睡觉比较晚,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会离开座位甚至闲逛;如果这个孩子按时或者早早睡觉,第二天就不会出现课堂上离开座位的行为。(这个案例中,男孩有时随意离开座位或闲逛的问题行为就是个人特质,如果没有休息好就会好动,出现问题行为。了解到这样的情况之后,教师就应督促家长尽量让孩子休息好,这样孩子的问题行为就不会再出现。)又如,一个女孩最近出现不完成作业的情况,上课的时候也总是无精打采。学校心理教师通过与班主任、家长沟通后发现,原来是爸爸妈妈去外地工作了,而孩子不愿意与父母分开,于是用“不完成作业”的行为来引起父母的关注。(在此案例中,女孩近期不完成作业是因为外系统中的家庭环境出现一些变动,而孩子不愿意有这样的改变。知道原因之后,教师跟家长沟通、协商,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孩子的问题行为就像一座冰山,“表面以上”的部分往往并不是问题的根源,如果只对“冰山一角”做出反应,很有可能会撞碎冰山。孩子出现问题,往往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某个环节发生了变故,而不一定是孩子自身出现问题。就像上文中提到的案例,教师把孩子放在相应的生态系统中去尝试理解孩子的行为,就很容易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识别了孩子的问题行为功能之后,然后采取措施对孩子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这样问题行为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2.识别问题行为功能
问题行为功能通常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为了获得,一个是为了逃避。像进行社交互动、获得一个物品或参加一项活动、获得一种身体感受等,被称为正强化;像逃避社交互动、逃避一个活动或任务、逃避一种身体感受等,被称为负强化。
案例一:小果每次看见超市收银台上的糖果总是要买,不买就大哭大闹。妈妈受不了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哭泣,每次都会购买。(小果的问题行为是大哭大闹,通过哭来得到糖。)
案例二:晓雯的数学成绩不好,教师上课讲的内容对她来说像听天书,课堂作业也只能做一两道简单的题目。她上数学课的时候,经常看小说,还自己写小说,或者看窗外发呆。(晓雯的问题行为功能除了自我刺激之外,还有逃避数学学习。)
案例三:课堂上同学们已经开始听写英语单词了,小豪还在书包里寻找自己的听写本。(小豪寻找听写本是为了逃避听写。)
以上三个案例中的问题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或者逃避。识别了这些问题行为的功能之后,教师可以使用干预方法去改变其问题行为,如找出一些在社会上被允许的行为去取代这些问题行为。替代行为一定是期望的、现实的、可接受的、想要他们去做的事情,这样的行为可以被教师、同学、家长接受。
3.寻找替代行为
怎样让孩子有动力去做教师希望做的事情呢?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去进行奖励。教师可以通过与家长的访谈,列出一个孩子喜欢做的事情的清单。孩子付出多大努力,教师就给他多大的奖励。想要让孩子参与进来,也取决于教师用什么方式与他沟通。教师可以询问孩子,听听孩子的心声,或许会发现他们有更具创造性的想法。 上文中小豪在別人都参与听写的时候,却在书包里寻找听写本,这个时候有的教师就让小豪站到教室后面去。对于这个教师来说,罚小豪站后面是惩罚,小豪以后就不敢这样,肯定会和大家一起听写的;而从小豪的角度看,他寻找听写本的行为功能就是为了逃避听写,老师让他站到教室后面,其实是在帮助小豪逃避听写,强化了小豪的问题行为。
针对案例中小豪的问题行为,教师用什么正当行为来替代呢?这需要从小豪逃避作业的功能去思考。通过观察和询问,并利用生态系统理论去分析,发现小豪只要没有做好听写准备,就会在书包里寻找听写本。因此,教师可以跟小豪商量是否可以让爸爸或者妈妈来提醒他记得背英语单词,如果连续五次得到满分,还可以减免一次抄写作业。小豪很乐意用这样的方式去改变问题行为,而结果则是该问题行为越来越少。
四、结语
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性格,生活环境也经常变动,因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有不同的需求,有时环境与生理方面的交互也会产生一些问题行为。作为教师,对待孩子的问题行为第一反应应该是询问、关心和支持。这就需要教师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孩子的问题行为保持好奇心,带着这份好奇去分析孩子的问题行为功能,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需求。而生态系统理论可以帮助教师全面地去看待学生的问题行为以及学生的需求,最终采用替代行为来干预问题行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斌斌,李丹.班级生态系统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05).
[2]杨丽.影响问题行为学生的主要因素与解决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2).
[3]何婷婷.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与解决对策[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S4).
[4]张雪琴,龙永梅,张哲,何兰英,邱晓娜,静进.农村留守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02).
Research on Students’ Problem Behavior and Intervention Based on Ecosystem Theory
Guo Juan
(Henglia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 Liuhe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1500, China)
Abstract: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are common, mostly manifested in lack of attention regulation, hyperactivity and impulse. Such a phenomenon is likely to be a problem in one of the ecosystems, not necessarily the children themselves. Combined with ecosystem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children’s needs, identifies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 functions, looks for alternative behaviors to intervene in problem behaviors, finds out some socially allowed behaviors to replace problem behaviors, and finally achieves the intervention goal.
Key words: ecosystem theory; problem behavior; intervention; healthy growth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问题行为;干预;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5-0044-02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有时也被称为背景发展理论或者人际生态理论,它将人际关系分成四套依次层叠的环境系统,分别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微系统是指家庭、学校和同龄群体等直接环境;中系统由直接环境之间的联系构成,如一个孩子的家庭和学校;外系统指间接发生影响的外部环境条件,如父母的工作场所;宏系统是指较大的文化背景,如东方文化对比西方文化。该理论的提出者尤里·布朗芬布伦纳在之后实验中又提出“时间系统”,是指外在系统随着时间而演变。每个系统都有各自的角色、准则和规则,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发展。
二、学生常见的心理失常行为
1.注意力不集中
比如,无法关注细节,或在做作业时总犯粗心的错误;在完成任务或玩耍过程中很难集中注意力;与其讲话时,其似乎没有认真聆听;不遵守指示,无法完成学校作业或日常学习任务;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较低;避免或不喜欢需要持久脑力的任务;经常丢玩具、作业、笔、书或其他完成任务需要的工具;日常学习生活中总是健忘等。
2.多动
比如,坐不住、手脚乱动;当要求坐在座位上时,却离开座位;在不适当的情况下乱跑或者攀爬;无法安静地玩耍或学习;总是“在动”,就像“装了发动机一样”;话特别多。
3.冲动
比如,在问题没有问完之前就把答案脱口而出;无法等到轮到他的时候再发言或行动;总喜欢打断别人发言或打扰他人(在别人谈话时插嘴,或在别人做游戏时干扰别人);与同伴有交往问题。
孩子出现这些心理失常行为,很可能是生态系统的某一项出现问题,不一定是孩子本身有什么问题。将学生常见的心理失常行为放在生态系統里,教师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知道孩子的需求,然后用正向的方式满足孩子的需求,那么孩子的问题行为就会逐渐消失。
三、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干预学生问题行为的策略
用整体性的观点去看待问题,用生态系统理论描述问题行为,分析孩子的需求,有利于教师识别问题行为的功能,最后制定出替代行为方案。
1.用生态系统理论分析孩子的问题行为
例如,有个男孩上课的时候喜欢随意离开自己的座位,有时候还在教室里随意闲逛。如何看待这个孩子的行为呢?可以通过大量的工作去证实多种猜测。如与其家人沟通,了解到孩子如果前一天睡觉比较晚,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会离开座位甚至闲逛;如果这个孩子按时或者早早睡觉,第二天就不会出现课堂上离开座位的行为。(这个案例中,男孩有时随意离开座位或闲逛的问题行为就是个人特质,如果没有休息好就会好动,出现问题行为。了解到这样的情况之后,教师就应督促家长尽量让孩子休息好,这样孩子的问题行为就不会再出现。)又如,一个女孩最近出现不完成作业的情况,上课的时候也总是无精打采。学校心理教师通过与班主任、家长沟通后发现,原来是爸爸妈妈去外地工作了,而孩子不愿意与父母分开,于是用“不完成作业”的行为来引起父母的关注。(在此案例中,女孩近期不完成作业是因为外系统中的家庭环境出现一些变动,而孩子不愿意有这样的改变。知道原因之后,教师跟家长沟通、协商,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孩子的问题行为就像一座冰山,“表面以上”的部分往往并不是问题的根源,如果只对“冰山一角”做出反应,很有可能会撞碎冰山。孩子出现问题,往往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某个环节发生了变故,而不一定是孩子自身出现问题。就像上文中提到的案例,教师把孩子放在相应的生态系统中去尝试理解孩子的行为,就很容易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识别了孩子的问题行为功能之后,然后采取措施对孩子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这样问题行为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2.识别问题行为功能
问题行为功能通常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为了获得,一个是为了逃避。像进行社交互动、获得一个物品或参加一项活动、获得一种身体感受等,被称为正强化;像逃避社交互动、逃避一个活动或任务、逃避一种身体感受等,被称为负强化。
案例一:小果每次看见超市收银台上的糖果总是要买,不买就大哭大闹。妈妈受不了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哭泣,每次都会购买。(小果的问题行为是大哭大闹,通过哭来得到糖。)
案例二:晓雯的数学成绩不好,教师上课讲的内容对她来说像听天书,课堂作业也只能做一两道简单的题目。她上数学课的时候,经常看小说,还自己写小说,或者看窗外发呆。(晓雯的问题行为功能除了自我刺激之外,还有逃避数学学习。)
案例三:课堂上同学们已经开始听写英语单词了,小豪还在书包里寻找自己的听写本。(小豪寻找听写本是为了逃避听写。)
以上三个案例中的问题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或者逃避。识别了这些问题行为的功能之后,教师可以使用干预方法去改变其问题行为,如找出一些在社会上被允许的行为去取代这些问题行为。替代行为一定是期望的、现实的、可接受的、想要他们去做的事情,这样的行为可以被教师、同学、家长接受。
3.寻找替代行为
怎样让孩子有动力去做教师希望做的事情呢?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去进行奖励。教师可以通过与家长的访谈,列出一个孩子喜欢做的事情的清单。孩子付出多大努力,教师就给他多大的奖励。想要让孩子参与进来,也取决于教师用什么方式与他沟通。教师可以询问孩子,听听孩子的心声,或许会发现他们有更具创造性的想法。 上文中小豪在別人都参与听写的时候,却在书包里寻找听写本,这个时候有的教师就让小豪站到教室后面去。对于这个教师来说,罚小豪站后面是惩罚,小豪以后就不敢这样,肯定会和大家一起听写的;而从小豪的角度看,他寻找听写本的行为功能就是为了逃避听写,老师让他站到教室后面,其实是在帮助小豪逃避听写,强化了小豪的问题行为。
针对案例中小豪的问题行为,教师用什么正当行为来替代呢?这需要从小豪逃避作业的功能去思考。通过观察和询问,并利用生态系统理论去分析,发现小豪只要没有做好听写准备,就会在书包里寻找听写本。因此,教师可以跟小豪商量是否可以让爸爸或者妈妈来提醒他记得背英语单词,如果连续五次得到满分,还可以减免一次抄写作业。小豪很乐意用这样的方式去改变问题行为,而结果则是该问题行为越来越少。
四、结语
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性格,生活环境也经常变动,因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有不同的需求,有时环境与生理方面的交互也会产生一些问题行为。作为教师,对待孩子的问题行为第一反应应该是询问、关心和支持。这就需要教师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孩子的问题行为保持好奇心,带着这份好奇去分析孩子的问题行为功能,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需求。而生态系统理论可以帮助教师全面地去看待学生的问题行为以及学生的需求,最终采用替代行为来干预问题行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斌斌,李丹.班级生态系统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05).
[2]杨丽.影响问题行为学生的主要因素与解决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2).
[3]何婷婷.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与解决对策[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S4).
[4]张雪琴,龙永梅,张哲,何兰英,邱晓娜,静进.农村留守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02).
Research on Students’ Problem Behavior and Intervention Based on Ecosystem Theory
Guo Juan
(Henglia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 Liuhe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1500, China)
Abstract: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are common, mostly manifested in lack of attention regulation, hyperactivity and impulse. Such a phenomenon is likely to be a problem in one of the ecosystems, not necessarily the children themselves. Combined with ecosystem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children’s needs, identifies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 functions, looks for alternative behaviors to intervene in problem behaviors, finds out some socially allowed behaviors to replace problem behaviors, and finally achieves the intervention goal.
Key words: ecosystem theory; problem behavior; intervention; healthy grow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