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津市教委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推进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号召全市教师积极、负责地参加并做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
准备工作
天津市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先期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建设、课程与教学管理等相关文件的研究制订、教材选用、新课程培训和评价研究等。①开展先期调研。由市教研室带队组织区县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到先期开展实验的省市进行调研,了解新课程开设以及实施的情况,为我市新课程规划、组织、实验打下基础。②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实行市、区(县)和学校三级管理,行政、科研和教研三位一体的组织管理模式。建立高中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高中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小组、学科教学指导组以及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样本校。③2006年4月,天津市召开全市高中新课程改革启动大会。④严格管理各级各类有关课程改革的培训。先后组织了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高中校长、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者培训,高中教师全员通识培训以及高一实验教师的学科培训。⑤通过专项课题研究深化教育科研工作,制定并下发《天津市高中课程改革课改专题研究选题指南》,确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等市级研究课题。⑥由市教委成立教材选用委员会,对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实验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料进行精心选择,确保新课程的实施。⑦研制与实施高中新课程相关的配套文件,包括《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讨论稿)》等。
教学实施
1.模块开设。课程标准规定,信息技术课程的每个模块2学分,修满4学分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其中必修2学分,选修2学分。天津市教委规定选修模块的开设要求是:25名以上学生选修,必须开设;11~24名学生选修,学校应尽可能开设;少于10名学生选修,学校可以不开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在高一第一学期开设,每周2课时。选修模块在高一第二学期至高三第一学期开设,每周2课时。
2.设计教学活动。各模块从教学实施上划分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四个核心要素,在课程标准的统领下相互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设计具体教学活动时还必须要考虑:(1)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除了应具备较好的信息技术教学的物质条件,还要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2)确保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状态。教师应该具备较好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使学生具备相应的信息处理技能,以适应教学活动的开展。(3)力图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服务。积极与其他学科教学相呼应,尽量嵌入一些以其他学科知识为背景的学习任务。(4)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应充分利用网上共享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要引导学生参与资源的收集、组织、开发,让学生在参与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学习。
3.安排学习内容。(1)处理好方法与工具的关系。新课程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培养信息素养与发展技术能力,而不是对某一具体工具操作的训练,要注意以过程和方法引领,以典型工具应用为示范,鼓励师生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工具,有助于发展信息技能的应用迁移能力。(2)处理好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的关系。教学活动内容的安排策略:一是知识引领,活动穿插,在学习知识原理中安排一些小型活动来练习技能。二是任务引领,知识穿插,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时地学习方法和技能。这两种策略有机结合,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成效,使学习效率与效果有机统一。
2004年至2005年,天津市在先期信息技术课程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实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实现了评价形式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用在线考试方式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的水平;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电子作品情况,评价其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准备工作
天津市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先期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建设、课程与教学管理等相关文件的研究制订、教材选用、新课程培训和评价研究等。①开展先期调研。由市教研室带队组织区县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到先期开展实验的省市进行调研,了解新课程开设以及实施的情况,为我市新课程规划、组织、实验打下基础。②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实行市、区(县)和学校三级管理,行政、科研和教研三位一体的组织管理模式。建立高中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高中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小组、学科教学指导组以及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样本校。③2006年4月,天津市召开全市高中新课程改革启动大会。④严格管理各级各类有关课程改革的培训。先后组织了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高中校长、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者培训,高中教师全员通识培训以及高一实验教师的学科培训。⑤通过专项课题研究深化教育科研工作,制定并下发《天津市高中课程改革课改专题研究选题指南》,确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等市级研究课题。⑥由市教委成立教材选用委员会,对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实验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料进行精心选择,确保新课程的实施。⑦研制与实施高中新课程相关的配套文件,包括《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讨论稿)》等。
教学实施
1.模块开设。课程标准规定,信息技术课程的每个模块2学分,修满4学分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其中必修2学分,选修2学分。天津市教委规定选修模块的开设要求是:25名以上学生选修,必须开设;11~24名学生选修,学校应尽可能开设;少于10名学生选修,学校可以不开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在高一第一学期开设,每周2课时。选修模块在高一第二学期至高三第一学期开设,每周2课时。
2.设计教学活动。各模块从教学实施上划分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四个核心要素,在课程标准的统领下相互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设计具体教学活动时还必须要考虑:(1)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除了应具备较好的信息技术教学的物质条件,还要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2)确保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状态。教师应该具备较好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使学生具备相应的信息处理技能,以适应教学活动的开展。(3)力图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服务。积极与其他学科教学相呼应,尽量嵌入一些以其他学科知识为背景的学习任务。(4)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应充分利用网上共享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要引导学生参与资源的收集、组织、开发,让学生在参与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学习。
3.安排学习内容。(1)处理好方法与工具的关系。新课程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培养信息素养与发展技术能力,而不是对某一具体工具操作的训练,要注意以过程和方法引领,以典型工具应用为示范,鼓励师生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工具,有助于发展信息技能的应用迁移能力。(2)处理好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的关系。教学活动内容的安排策略:一是知识引领,活动穿插,在学习知识原理中安排一些小型活动来练习技能。二是任务引领,知识穿插,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时地学习方法和技能。这两种策略有机结合,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成效,使学习效率与效果有机统一。
2004年至2005年,天津市在先期信息技术课程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实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实现了评价形式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用在线考试方式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的水平;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电子作品情况,评价其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