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语文这门学科比较特殊,它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也并非一朝一夕的工夫。一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很头疼,因为考试的时候,除了很少基础知识(如背默)之外,其他的内容在语文课本上很难找到它们的影子,而要提高语文成绩也不是一件易事。其实语文考试考查的是语文的素养,而语文素养的培养是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的,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还要从平时做起,正所谓“没有被改变的过程,就没有被改变的结果”,要想改变结果,必先改变过程。以下几点是本人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反思和不成熟的做法,希望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走好第一步——练字
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字是门面, 特别对于语文的学习,练字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一般这个练字的过程不用太长,在学生刚进入高一的时候开始,一天一张小楷字,量不在多,贵在坚持。练字的内容可以不必生搬字帖,写一些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一方面起到了练字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巩固了古诗词的背默,正所谓一举两得。如果坚持一个学期,学生的字就基本成形。
每日一句,贵在坚持
很多语文教师都有这种感觉,许多的高中生不会写作文。苦思冥想、绞尽脑汁、憋了两节课,最后交上来的作文却是千篇一律、空洞无物、枯燥无味。经常会有老师调侃说 “改学生的作文的过程就是身心被折磨、被摧残的过程”。究其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关键是学生心中无物,没有东西可写,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所以,我就先从要求学生积累好的句子开始。鉴于高一、高二更多训练的是话题作文,我在要求学生积累好的句子的时候就先让他们分类整理,每周一个话题。比如,“自信”这个话题,一周内要求学生都要围绕“自信”来收集好的句子,收集后,贴到教室墙上资源共享,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对于大家收集到的好的句子,每个学生摘抄自己认为有深度或者优美的句子,然后背下来。另一方面,我要做的是督促和检查工作,坚持每节课前检查一两个同学背诵积累好句子的情况,促使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这个积累好句子的工作我从高一就开始进行,一直坚持到高三。我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不断提高,写作文的时候不仅有东西写了,文笔也好了很多。我们班有个学生曾经很动情地给我说:“老师,背好的句子真的很有用,以前写作文我是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想到的东西总感觉没有办法表达出来。现在感觉只要想表达的就可以比较顺畅地表达出来。而且感觉积累好的句子已经变成了习惯,一天不背点东西自己都感觉难受。”
做好课前三分钟演讲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光靠积累好的句子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一篇好的作文来说,优美的句子只是华丽的外衣,最根本的还是一篇文章的内涵。高中阶段的作文以议论文为主,一篇好的议论文根本之处在于见解独到,思想深刻。而要想让学生有思想、有见解、认识深刻,也并非一朝一夕的工夫。平时虽然要求学生们多读书、读报,但是,现在的高中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根本抽不出很多的时间去读书。认识到这种情况后,我从高二上学期开始在语文课上安排了 “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周一的时候,我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或定下一个话题,课下大家分组讨论,让同学们纵深挖掘材料背后的东西,多方面去探讨。每节课前三分钟由一到两名学生发表一下自己或者本组同学的观点和看法。话题每周一个,一周一换,探讨的话题或材料一般是社会热点问题。
比如前段时间我让大家针对“李刚门”、“炫父”这些社会热点进行讨论,挖掘“炫父”背后的东西。在那一周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中,同学们讲出了很多比较有见解和深度的东西,比如“炫父的本质是虚荣心在作祟”、“炫父是内心虚无的表现”、“炫父的背后是责任的缺失”、“炫父的背后是自身成就感的缺失”、“炫父不如炫己”、“炫父——为我们的父母带了什么”等。同学们热情高涨的探讨这个话题的同时,无形中开拓了他们挖掘材料的视野。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困惑是——高考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考查,“读书、读好书”是高中生学好语文所必需的,但由于学生课业负担重、作业多、压力大,“读书”这个软作业往往被学生有意或者无意忽视。而且由于学生觉得语文学科抓分没有其他学科抓分快,本身就对语文的学习不够重视,他们就会觉得“读书”是副业,特别是“读课外书”更是不务正业。学生平时读的、背的也只有课本中要求背诵的东西。虽然也有一些学生能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但过重的课业负担让他们对“读书”往往“敬而远之”。这种情况下,我认识到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我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开展了“读书活动”。每周利用一节晚自习,每次由10个左右的同学朗诵自己喜欢的文章,这样班上60多个学生基本上一个多月就能轮一个遍。“读书活动”读的内容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是古典诗歌、现代诗歌、优美散文、经典论文、哲理小说,甚至是同学们喜欢的歌词。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个人朗诵”或者“多人朗诵”等。另外,我还提示学生在朗诵的时候可以配上音乐,也可以自己做一些幻灯辅助。还鼓励他们去朗诵一些经典片段,如《七子之歌》、《春江花月夜》、《再别康桥》、《死水》、《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还精选了一些精彩的朗诵视频,如央视主持人朗诵的《盛世中国》、《温暖——2008》等让学生观看,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从而在班上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大家开始积极主动得去找好的文章读,而且也会自觉得投入感情,声情并茂的去读书了。这个活动坚持下来,时间长了,我发现学生不仅爱上了读书,而且能从书中读出、悟出一些东西,不知不觉中阅读水平也有了不小的提高。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就这样有目的性的,分阶段性的进行着。我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枯燥;我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再无从下手;我也发现我们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提高,最终,我们的语文成绩也在不断的提高。这是一个繁琐而艰辛的过程,但正是有了对这个过程的坚持,才有了我们想要的改变结果。所以,要想有被改变的结果,必先有被改变的过程。
走好第一步——练字
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字是门面, 特别对于语文的学习,练字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一般这个练字的过程不用太长,在学生刚进入高一的时候开始,一天一张小楷字,量不在多,贵在坚持。练字的内容可以不必生搬字帖,写一些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一方面起到了练字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巩固了古诗词的背默,正所谓一举两得。如果坚持一个学期,学生的字就基本成形。
每日一句,贵在坚持
很多语文教师都有这种感觉,许多的高中生不会写作文。苦思冥想、绞尽脑汁、憋了两节课,最后交上来的作文却是千篇一律、空洞无物、枯燥无味。经常会有老师调侃说 “改学生的作文的过程就是身心被折磨、被摧残的过程”。究其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关键是学生心中无物,没有东西可写,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所以,我就先从要求学生积累好的句子开始。鉴于高一、高二更多训练的是话题作文,我在要求学生积累好的句子的时候就先让他们分类整理,每周一个话题。比如,“自信”这个话题,一周内要求学生都要围绕“自信”来收集好的句子,收集后,贴到教室墙上资源共享,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对于大家收集到的好的句子,每个学生摘抄自己认为有深度或者优美的句子,然后背下来。另一方面,我要做的是督促和检查工作,坚持每节课前检查一两个同学背诵积累好句子的情况,促使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这个积累好句子的工作我从高一就开始进行,一直坚持到高三。我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不断提高,写作文的时候不仅有东西写了,文笔也好了很多。我们班有个学生曾经很动情地给我说:“老师,背好的句子真的很有用,以前写作文我是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想到的东西总感觉没有办法表达出来。现在感觉只要想表达的就可以比较顺畅地表达出来。而且感觉积累好的句子已经变成了习惯,一天不背点东西自己都感觉难受。”
做好课前三分钟演讲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光靠积累好的句子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一篇好的作文来说,优美的句子只是华丽的外衣,最根本的还是一篇文章的内涵。高中阶段的作文以议论文为主,一篇好的议论文根本之处在于见解独到,思想深刻。而要想让学生有思想、有见解、认识深刻,也并非一朝一夕的工夫。平时虽然要求学生们多读书、读报,但是,现在的高中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根本抽不出很多的时间去读书。认识到这种情况后,我从高二上学期开始在语文课上安排了 “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周一的时候,我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或定下一个话题,课下大家分组讨论,让同学们纵深挖掘材料背后的东西,多方面去探讨。每节课前三分钟由一到两名学生发表一下自己或者本组同学的观点和看法。话题每周一个,一周一换,探讨的话题或材料一般是社会热点问题。
比如前段时间我让大家针对“李刚门”、“炫父”这些社会热点进行讨论,挖掘“炫父”背后的东西。在那一周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中,同学们讲出了很多比较有见解和深度的东西,比如“炫父的本质是虚荣心在作祟”、“炫父是内心虚无的表现”、“炫父的背后是责任的缺失”、“炫父的背后是自身成就感的缺失”、“炫父不如炫己”、“炫父——为我们的父母带了什么”等。同学们热情高涨的探讨这个话题的同时,无形中开拓了他们挖掘材料的视野。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困惑是——高考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考查,“读书、读好书”是高中生学好语文所必需的,但由于学生课业负担重、作业多、压力大,“读书”这个软作业往往被学生有意或者无意忽视。而且由于学生觉得语文学科抓分没有其他学科抓分快,本身就对语文的学习不够重视,他们就会觉得“读书”是副业,特别是“读课外书”更是不务正业。学生平时读的、背的也只有课本中要求背诵的东西。虽然也有一些学生能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但过重的课业负担让他们对“读书”往往“敬而远之”。这种情况下,我认识到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我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开展了“读书活动”。每周利用一节晚自习,每次由10个左右的同学朗诵自己喜欢的文章,这样班上60多个学生基本上一个多月就能轮一个遍。“读书活动”读的内容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是古典诗歌、现代诗歌、优美散文、经典论文、哲理小说,甚至是同学们喜欢的歌词。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个人朗诵”或者“多人朗诵”等。另外,我还提示学生在朗诵的时候可以配上音乐,也可以自己做一些幻灯辅助。还鼓励他们去朗诵一些经典片段,如《七子之歌》、《春江花月夜》、《再别康桥》、《死水》、《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还精选了一些精彩的朗诵视频,如央视主持人朗诵的《盛世中国》、《温暖——2008》等让学生观看,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从而在班上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大家开始积极主动得去找好的文章读,而且也会自觉得投入感情,声情并茂的去读书了。这个活动坚持下来,时间长了,我发现学生不仅爱上了读书,而且能从书中读出、悟出一些东西,不知不觉中阅读水平也有了不小的提高。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就这样有目的性的,分阶段性的进行着。我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枯燥;我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再无从下手;我也发现我们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提高,最终,我们的语文成绩也在不断的提高。这是一个繁琐而艰辛的过程,但正是有了对这个过程的坚持,才有了我们想要的改变结果。所以,要想有被改变的结果,必先有被改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