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一到开学和期末,为学生“减负”就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就有那么一些人,简单地把“减负”理解为不给学生布置作业,或作业布置得越少越好;“减负”就是减去学生的一切负担,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减负”就是减去一些所谓的“副科”,不得进行补课,不进行各种分析排队等,总而言之,就是不能给学生增加负担,不给学生施加任何压力。
笔者认为,减负不是对学生放任不管,减负也不是想怎么“减”就怎么“减”,更不是一“减”了之、放任自流。只有“过重的课业负担”才需要“减轻”,并不是所有的负担都需要“减去”,如果什么“负”都“减”,这是曲解了“减负”的真正意义,走进了对“减负”理解的误区,其结果虽然能起到减轻学生负担的效果,但必定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贻误学生前途的结局而告终。
误区之一:减负就是不留家庭作业。
减负后,一些学校和教师矫枉过正,不敢给学生以负担。于是,课后布置的作业少之又少,有些年级甚至一律不留家庭作业,这样“一刀切”的做法是片面的。其实,在课后布置适量作业,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既有利于巩固课堂知识,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课本知识。
而如何有效地布置作业则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我们要反对死记硬背与机械重复的作业,反对题海战术,但绝不是不布置作业,或是作业可有可无。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应因人而异,评判作业是否过重,要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学习兴趣、承受能力、年龄心理特点、性格特征等来确定。布置的作业要精心设计,分量和难易要适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布置的作业要具备层次性、针对性、实践性、新颖性和典型性,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乐此不疲,使所学知识得到有效巩固、延伸。减负应当是减掉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过重的课业负担,最好的减负方法可不是没有作业,而是让学生学会努力并快乐的学习。
误区之二:减负就是让孩子多玩。
是的,我们不能让孩子“埋”在如山的作业堆里,而看不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使他们爱玩的天性消失殆尽。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放飞童心,让孩子们无拘无束的玩。为了确保减负成效,不少地方明令停办一切课外补习班、学习班,严格控制学生在校的时间。然而,课余时间的增多,玩什么,怎么玩,却成了教育的“空白点”。
随着减负工作的展开,学生课余时间的增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也随之增多。有些孩子在家里无所事事,非常无聊,感到日子难过(这是空虚);一些孩子则到社会上东游西荡逛大街,流连于一些娱乐场所,沉迷于电子游戏之中(这很危险)。而社会和家长又都没来得及适应,也没做好充分的物质和思想准备,导致新的教育问题出现。我们教师则要适应新的要求,要把减负后空余出来的时间用于开展各种适合学生特点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特长和实践能力的丰富多彩活动上来。学校要通过晨会、班队会和集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休闲教育,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课余时间观,并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而家长也要拿出必要的时间,指导、参与孩子的课余活动。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在课余时间里玩得开心,玩得充实,满足其精神上的享受和发展需要。在玩中长智慧,在玩中学到课堂上所不能得到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一句话,要在玩中促发展。
误区之三:减负就是不进行考试。
减负后,许多学校不敢提考试。有些教师认为,只有取消考试,淡化分数,“减负”才能落到实处,就连期中考试也成了一个盲点,这种考试是“负”的看法,未免失之偏题。
考试虽不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唯一的尺子,但一定量的考试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学业成绩的考核和评定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正确实施,有助于学生正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迎头赶上;能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对学生的学情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因材施教。也有助于家长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督促子女努力学习。
减负是改革过去那种“标准化”的考试,但绝不是“减去”考试,更不是“剪去”考试,而是要革新考试和评价制度,淡化考试的分数意识与选拔意识,强化考试的诊断性功能,坚决制止单纯的成绩排行榜,改用“等级+鼓励性评语+特长”,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什么“负”都“减”的“减负”是没有道理的,一点负担也没有的教育,也绝不是高效的教育,更不会是完美的教育。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也正是由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才使他们在其他方面出现负担过轻的现象。如,智育负担过重,德、体、美、劳各育负担过轻;记忆负担过重,思维负担过轻;动脑负担过重,动手负担过轻。在课程上只论语数英学科,体育艺术类开设不全,文体活动偏少等。减负不是对学生放任不管,让学生只知道玩,学习浅尝辄止。减负要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好分寸,“减负”与“加负”要相结合起来,不能一“减”到底,该“加”的要加,减负要与增效相结合,减负只是手段,增效才是目的。
减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减负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不能搞简单的“齐步走”,一切得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把过重的课业负担剥夺的时间还给他们,把无休止的复习考试剥夺他们的空间还给他们,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我们要把“减负”与“加负”结合起来,该“减”的必须要减掉,该“加”的也一定要加上,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在学习上、发展上都能找到自己的“突破点”和“生长点”,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作者单位:福建光泽县寨里中心小学)
笔者认为,减负不是对学生放任不管,减负也不是想怎么“减”就怎么“减”,更不是一“减”了之、放任自流。只有“过重的课业负担”才需要“减轻”,并不是所有的负担都需要“减去”,如果什么“负”都“减”,这是曲解了“减负”的真正意义,走进了对“减负”理解的误区,其结果虽然能起到减轻学生负担的效果,但必定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贻误学生前途的结局而告终。
误区之一:减负就是不留家庭作业。
减负后,一些学校和教师矫枉过正,不敢给学生以负担。于是,课后布置的作业少之又少,有些年级甚至一律不留家庭作业,这样“一刀切”的做法是片面的。其实,在课后布置适量作业,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既有利于巩固课堂知识,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课本知识。
而如何有效地布置作业则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我们要反对死记硬背与机械重复的作业,反对题海战术,但绝不是不布置作业,或是作业可有可无。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应因人而异,评判作业是否过重,要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学习兴趣、承受能力、年龄心理特点、性格特征等来确定。布置的作业要精心设计,分量和难易要适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布置的作业要具备层次性、针对性、实践性、新颖性和典型性,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乐此不疲,使所学知识得到有效巩固、延伸。减负应当是减掉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过重的课业负担,最好的减负方法可不是没有作业,而是让学生学会努力并快乐的学习。
误区之二:减负就是让孩子多玩。
是的,我们不能让孩子“埋”在如山的作业堆里,而看不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使他们爱玩的天性消失殆尽。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放飞童心,让孩子们无拘无束的玩。为了确保减负成效,不少地方明令停办一切课外补习班、学习班,严格控制学生在校的时间。然而,课余时间的增多,玩什么,怎么玩,却成了教育的“空白点”。
随着减负工作的展开,学生课余时间的增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也随之增多。有些孩子在家里无所事事,非常无聊,感到日子难过(这是空虚);一些孩子则到社会上东游西荡逛大街,流连于一些娱乐场所,沉迷于电子游戏之中(这很危险)。而社会和家长又都没来得及适应,也没做好充分的物质和思想准备,导致新的教育问题出现。我们教师则要适应新的要求,要把减负后空余出来的时间用于开展各种适合学生特点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特长和实践能力的丰富多彩活动上来。学校要通过晨会、班队会和集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休闲教育,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课余时间观,并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而家长也要拿出必要的时间,指导、参与孩子的课余活动。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在课余时间里玩得开心,玩得充实,满足其精神上的享受和发展需要。在玩中长智慧,在玩中学到课堂上所不能得到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一句话,要在玩中促发展。
误区之三:减负就是不进行考试。
减负后,许多学校不敢提考试。有些教师认为,只有取消考试,淡化分数,“减负”才能落到实处,就连期中考试也成了一个盲点,这种考试是“负”的看法,未免失之偏题。
考试虽不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唯一的尺子,但一定量的考试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学业成绩的考核和评定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正确实施,有助于学生正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迎头赶上;能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对学生的学情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因材施教。也有助于家长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督促子女努力学习。
减负是改革过去那种“标准化”的考试,但绝不是“减去”考试,更不是“剪去”考试,而是要革新考试和评价制度,淡化考试的分数意识与选拔意识,强化考试的诊断性功能,坚决制止单纯的成绩排行榜,改用“等级+鼓励性评语+特长”,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什么“负”都“减”的“减负”是没有道理的,一点负担也没有的教育,也绝不是高效的教育,更不会是完美的教育。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也正是由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才使他们在其他方面出现负担过轻的现象。如,智育负担过重,德、体、美、劳各育负担过轻;记忆负担过重,思维负担过轻;动脑负担过重,动手负担过轻。在课程上只论语数英学科,体育艺术类开设不全,文体活动偏少等。减负不是对学生放任不管,让学生只知道玩,学习浅尝辄止。减负要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好分寸,“减负”与“加负”要相结合起来,不能一“减”到底,该“加”的要加,减负要与增效相结合,减负只是手段,增效才是目的。
减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减负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不能搞简单的“齐步走”,一切得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把过重的课业负担剥夺的时间还给他们,把无休止的复习考试剥夺他们的空间还给他们,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我们要把“减负”与“加负”结合起来,该“减”的必须要减掉,该“加”的也一定要加上,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在学习上、发展上都能找到自己的“突破点”和“生长点”,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作者单位:福建光泽县寨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