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课堂上,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而展开的师生交流对话,应避免高频度、口语化、无逻辑的现象。作为课堂对话的发起者,教师要善于以启发、引领、激励的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導他们进行探究。
关键词:师生对话 思维参与 深度学习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文本为平台的师生对话,则是课堂多角度对话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积极、友好、互动、有质量的师生对话,能够很好地促进其他形式对话的开展和深入,能避免课堂上教师口语化的交谈,能够促进学生真正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并在发散思维、活动探究中展开真正的交流与表达,切实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
一、让学生真正参与对话
在一节课开启之时,教师往往会以对话发起人的身份,给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与需达成的目标。然后,以导学的名义抛出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在某个学生或几个学生接连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和其他学生则成了听众、考官和裁判。这样的对话氛围,显然失去了本该有的平等和温馨。学生真正参与的对话状态,应是“我喜欢什么”的展示性对话,“我想知道什么”的解惑性对话,“老师还能让我知道什么”的拓展性对话。
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文时,笔者没有直接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入手,要求学生围绕“为什么说雨来是英雄”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是对学生提问:“大家预习了《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能不能把你感兴趣的内容跟大家分享?”“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对这样开放性的提问,一名学生说:“雨来非常喜欢到还乡河游泳,他游泳的水平很高。有一次,他又去河里游泳,妈妈很生气,要打他。在伙伴的提醒下,他跳进了河里。妈妈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抓住狠狠地打,最后跳进河里得以逃脱。”听完,笔者故作疑惑:“课文写了雨来两次跳进河里逃脱,这与课题中的‘英雄’好像没多大关系啊?”学生自然不服,但一时又拿不出理由来反驳。于是,笔者让他们再次走进课文,自主阅读探究。片刻之后,学生举手:“课文开始写雨来善于游泳,对于妈妈的追打,他发挥了自己的特长,逃过了挨打,我觉得这时的雨来幼稚、天真、可爱、活泼。后来他被鬼子抓住打得青一块紫一块,还要枪毙他,他跳进河里躲鬼子,这时的雨来是坚强而机智的。”学生说完后,笔者适时点评总结,并抛出新的话题:“瞧,原来贪玩、活泼的雨来,后来长大了,成了一个坚强的男子汉。他是怎样从一个顽童渐渐长大的呢?”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从他们真实的疑问开始,那么,此时的师生对话才会拨动学生的心弦,学生也才乐意参与到课堂对话中来。
二、丰富课堂对话的维度
课堂对话的主体不仅是教师和学生,还应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学生与文本、与编者、与作者跨越时空心灵的对话。唯有这样的多维互动,才能真正发散学生的思维,此时的对话才会有条理、有感悟,而不是信马由缰沿着文本信息的表面滑行。
例如,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时,笔者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表演,每个组内的成员互相商量确定每个人将要扮演的角色,然后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人物角色对话。这样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既是对前面第六单元“把握主要内容”能力的巩固,又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感受其品质”的落实。同时,学生为了能顺利完成表演任务,自然要深入文本,与文本展开积极的对话。在学生分组展示后,笔者再让他们分别想象对话。在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和奥克勒福大副对话后,安静下来的人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当克莱芒听到船长让别人赶快救他时,他会怎么想?联系当时的船长守则部分内容,让学生继续思考:船长在看到大家成功脱险后,却纹丝不动地站在渐渐沉没的船头,他的心里此刻是怎么想的?如果你是作者维克多·雨果,你会怎样设计这篇小说的结尾?如此,学生在一次次的不同维度与不同视角的对话中,思维逐渐走向深刻,认知和情感得到有效提升,他们的表达不再是不痛不痒的三言两语,而是真正与思维合拍的灵性表达。
三、倡导认知的自然生成
“接知如接枝。”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能力素养的提升,不是教师能教出来的,而需要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品悟、去反思,从而主动地吸纳和建构。然而,很多教师不明白这一点,认为用正确的认知和既成的方法去占领学生的头脑,自然能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宝葫芦的秘密》一文时,很多教师会将“企望不劳而获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作为真理贯穿课堂对话的始终,殊不知以冷冰冰的态度破坏了这篇童话故事的意境。其实,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事半功倍甚至多倍的美好愿望,尤其是把自己不能实现的东西寄托在神仙、宝物身上。我们不应以理性的思考去抨击童话类的故事,而应呵护这份意境,保留这份美好的想象。笔者根据本单元的人文要素“用童话照亮五彩的梦”及语文要素“感受童话的美妙”,与学生开展这样的对话:“课文里的王葆小朋友很爱听奶奶讲故事,奶奶每次都给他讲宝葫芦的故事,但是每个故事都不一样。奶奶给他讲的有哪些关于宝葫芦的故事呢?请你认真读一读课文,给大家也讲一讲这些故事。”
学生对故事自然是感兴趣的,在他们源于文本而带有想象的交流中,很多学生渐渐听出了奶奶编童话的套路:“这些人得到宝葫芦,要么因为是好孩子,要么因为热爱劳动。他们对宝葫芦的要求也不高,就是一些简单的生活要求。”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让学生想一想:“王葆想用宝葫芦帮他做什么?”“如果你也有一个宝葫芦,你会用它干什么?”这样的对话,始终贴着学生的认知展开,学生自然兴趣盎然,其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在讲故事的实践中得以发展和提升。
四、重视学生认知的建构
在逐渐走向深度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在学生有所触及与有所感悟时戛然而止,而要及时引导他们学会反思与总结,以丰富他们的认知经验和阅读能力。否则,学生可能会在对话之后随着热情的消退而忘记,或只有碎片化的零散记忆。有的学生还会因为思考的仓促,尚未形成记忆,就随着对话的结束而结束了。
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文后,笔者原以为学生对雨来的成长历程已经很了解了,然而在总结环节,很多学生出现了以点概面的现象,有的甚至认为雨来是在鬼子的折磨下成长的。笔者让学生再次走进课文,看一看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识字课本”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想一想课文有几次描写还乡河的景色,有什么作用?雨来的爸爸、妈妈、舅舅及民兵们,对雨来的成长有没有影响?等等。学生在一次次的反思中,将原先的碎片化思维加以梳理、统整,认识到雨来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育,离不开身边的榜样,离不开当时的战争背景。另外,课文中对还乡河美丽景色的描写,暗示雨来是爱自己家乡的,小小的他愿意用生命去保护自己的家乡。此时,学生与笔者的对话逐渐条理化,认知也在渐趋完整的表达中得以建构。
倡导与思维合拍的课堂对话,需要教师智慧组织,以言简意赅、富有启发性的话语,去唤醒学生的思维,继而产生具有深刻感悟的表达。这样,我们的课堂对话才会有一定的质量,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才能真正得到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J].语文建设,2012(5):67-96.
[2]林春曹.聚焦核心 长文短教有深度——四下《小英雄雨来》(节选)教学谈[J].小学教学设计,2020(13):32-35.
[3]孙桂丽.小学数学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课堂对话的比较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0(25):63-65.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实验小学)
关键词:师生对话 思维参与 深度学习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文本为平台的师生对话,则是课堂多角度对话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积极、友好、互动、有质量的师生对话,能够很好地促进其他形式对话的开展和深入,能避免课堂上教师口语化的交谈,能够促进学生真正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并在发散思维、活动探究中展开真正的交流与表达,切实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
一、让学生真正参与对话
在一节课开启之时,教师往往会以对话发起人的身份,给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与需达成的目标。然后,以导学的名义抛出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在某个学生或几个学生接连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和其他学生则成了听众、考官和裁判。这样的对话氛围,显然失去了本该有的平等和温馨。学生真正参与的对话状态,应是“我喜欢什么”的展示性对话,“我想知道什么”的解惑性对话,“老师还能让我知道什么”的拓展性对话。
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文时,笔者没有直接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入手,要求学生围绕“为什么说雨来是英雄”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是对学生提问:“大家预习了《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能不能把你感兴趣的内容跟大家分享?”“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对这样开放性的提问,一名学生说:“雨来非常喜欢到还乡河游泳,他游泳的水平很高。有一次,他又去河里游泳,妈妈很生气,要打他。在伙伴的提醒下,他跳进了河里。妈妈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抓住狠狠地打,最后跳进河里得以逃脱。”听完,笔者故作疑惑:“课文写了雨来两次跳进河里逃脱,这与课题中的‘英雄’好像没多大关系啊?”学生自然不服,但一时又拿不出理由来反驳。于是,笔者让他们再次走进课文,自主阅读探究。片刻之后,学生举手:“课文开始写雨来善于游泳,对于妈妈的追打,他发挥了自己的特长,逃过了挨打,我觉得这时的雨来幼稚、天真、可爱、活泼。后来他被鬼子抓住打得青一块紫一块,还要枪毙他,他跳进河里躲鬼子,这时的雨来是坚强而机智的。”学生说完后,笔者适时点评总结,并抛出新的话题:“瞧,原来贪玩、活泼的雨来,后来长大了,成了一个坚强的男子汉。他是怎样从一个顽童渐渐长大的呢?”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从他们真实的疑问开始,那么,此时的师生对话才会拨动学生的心弦,学生也才乐意参与到课堂对话中来。
二、丰富课堂对话的维度
课堂对话的主体不仅是教师和学生,还应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学生与文本、与编者、与作者跨越时空心灵的对话。唯有这样的多维互动,才能真正发散学生的思维,此时的对话才会有条理、有感悟,而不是信马由缰沿着文本信息的表面滑行。
例如,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时,笔者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表演,每个组内的成员互相商量确定每个人将要扮演的角色,然后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人物角色对话。这样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既是对前面第六单元“把握主要内容”能力的巩固,又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感受其品质”的落实。同时,学生为了能顺利完成表演任务,自然要深入文本,与文本展开积极的对话。在学生分组展示后,笔者再让他们分别想象对话。在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和奥克勒福大副对话后,安静下来的人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当克莱芒听到船长让别人赶快救他时,他会怎么想?联系当时的船长守则部分内容,让学生继续思考:船长在看到大家成功脱险后,却纹丝不动地站在渐渐沉没的船头,他的心里此刻是怎么想的?如果你是作者维克多·雨果,你会怎样设计这篇小说的结尾?如此,学生在一次次的不同维度与不同视角的对话中,思维逐渐走向深刻,认知和情感得到有效提升,他们的表达不再是不痛不痒的三言两语,而是真正与思维合拍的灵性表达。
三、倡导认知的自然生成
“接知如接枝。”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能力素养的提升,不是教师能教出来的,而需要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品悟、去反思,从而主动地吸纳和建构。然而,很多教师不明白这一点,认为用正确的认知和既成的方法去占领学生的头脑,自然能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宝葫芦的秘密》一文时,很多教师会将“企望不劳而获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作为真理贯穿课堂对话的始终,殊不知以冷冰冰的态度破坏了这篇童话故事的意境。其实,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事半功倍甚至多倍的美好愿望,尤其是把自己不能实现的东西寄托在神仙、宝物身上。我们不应以理性的思考去抨击童话类的故事,而应呵护这份意境,保留这份美好的想象。笔者根据本单元的人文要素“用童话照亮五彩的梦”及语文要素“感受童话的美妙”,与学生开展这样的对话:“课文里的王葆小朋友很爱听奶奶讲故事,奶奶每次都给他讲宝葫芦的故事,但是每个故事都不一样。奶奶给他讲的有哪些关于宝葫芦的故事呢?请你认真读一读课文,给大家也讲一讲这些故事。”
学生对故事自然是感兴趣的,在他们源于文本而带有想象的交流中,很多学生渐渐听出了奶奶编童话的套路:“这些人得到宝葫芦,要么因为是好孩子,要么因为热爱劳动。他们对宝葫芦的要求也不高,就是一些简单的生活要求。”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让学生想一想:“王葆想用宝葫芦帮他做什么?”“如果你也有一个宝葫芦,你会用它干什么?”这样的对话,始终贴着学生的认知展开,学生自然兴趣盎然,其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在讲故事的实践中得以发展和提升。
四、重视学生认知的建构
在逐渐走向深度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在学生有所触及与有所感悟时戛然而止,而要及时引导他们学会反思与总结,以丰富他们的认知经验和阅读能力。否则,学生可能会在对话之后随着热情的消退而忘记,或只有碎片化的零散记忆。有的学生还会因为思考的仓促,尚未形成记忆,就随着对话的结束而结束了。
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文后,笔者原以为学生对雨来的成长历程已经很了解了,然而在总结环节,很多学生出现了以点概面的现象,有的甚至认为雨来是在鬼子的折磨下成长的。笔者让学生再次走进课文,看一看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识字课本”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想一想课文有几次描写还乡河的景色,有什么作用?雨来的爸爸、妈妈、舅舅及民兵们,对雨来的成长有没有影响?等等。学生在一次次的反思中,将原先的碎片化思维加以梳理、统整,认识到雨来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育,离不开身边的榜样,离不开当时的战争背景。另外,课文中对还乡河美丽景色的描写,暗示雨来是爱自己家乡的,小小的他愿意用生命去保护自己的家乡。此时,学生与笔者的对话逐渐条理化,认知也在渐趋完整的表达中得以建构。
倡导与思维合拍的课堂对话,需要教师智慧组织,以言简意赅、富有启发性的话语,去唤醒学生的思维,继而产生具有深刻感悟的表达。这样,我们的课堂对话才会有一定的质量,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才能真正得到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J].语文建设,2012(5):67-96.
[2]林春曹.聚焦核心 长文短教有深度——四下《小英雄雨来》(节选)教学谈[J].小学教学设计,2020(13):32-35.
[3]孙桂丽.小学数学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课堂对话的比较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0(25):63-65.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