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校本教研”这一话题曾一度使我们困惑,研修些什么?如何研修?说实话,别说是教师,就是我们做领导的心中也没有个底。集体备几节课?安排一两个教师上几节教研课?请几个专家做讲座?……观望的心态,跟风的心理,面对教学理论这百花齐放的春天,教师们有点迷失了自我,其教研的效果又如何?
想法来自于我们六年级几位语文老师的课间闲聊:
“我们班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
“我们班也是……”
“我觉得你们班不错,有好几个尖子生,回答问题的深度不一般。”
“都差不多,你要不信,我们几个班换换?”
……
换班?这自然是不现实的。
“那你们为何不到每个班去亲身体验一下呢?”一语点醒梦中人,一个大胆的计划就在这次的开场白中产生了:每人精备一课到四个班走上一回。
在第一轮活动中,四位教师按照自己的喜好挑了一篇课文,分析教材重点、难点,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忙得不亦乐乎。还不时地利用课余时间,或交流对文本的个人解读,或商讨一下有关内容的处理方式,每个人都全心全意地为这次自发的教研活动做最充分的准备。
一轮上完后,老师们欣喜地发现,平时对课文平均分配精力,现在是重点突破;平时上课较随意,而现在有了更多的时间让教者反复推敲自己的教学设计、充实教材、求新求实、情境创设、讨论、查找资料、目标导控自学……就连平时课外那些与课文相关的名篇、书籍也从容地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平时上课,当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或缺憾时,已没有回头再来的机会。现在,每一次课前进行讨论,上完课再征求听课老师的意见,把每位教师的智慧再整合进第二课、第三课、第四课中。在一课多磨的过程中,教师们的教学技艺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对文本的理解更加透彻,对新课程理念把握得也更加深刻。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们能主动地去研究,共同探索,他们欣喜地发现:原来这就是合作,合作原来就是这么简单。
小试牛刀,老师们感到无比的充实,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她们充分认识到,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要靠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这样的合作其实是一种人性的完善,它使我们的教师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够存在得更长久,甚至永恒。”
老师们决定,以这种教研模式在六年级尝试一学期。
在尝试的过程中,问题也开始凸显。
一课四上,越教越熟,但是否就是进步呢?别忘了,原来老师尝试的前提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内容。对于平常的教师来说,根本就不可能凭自己的喜好来教学。现在,也到了锻炼自己对不拿手的教学内容的处理能力的时候了。
另外,课堂容量加大了,节奏加快了,但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来说,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如何在课堂中兼顾到这一弱势群体?能否在其他年级也普及这一教研模式?老师们又陷入了思索……
【思考】
我们认为,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他们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一方面他们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又苦于缺少这样的锻炼平台,缺少这样钻研的时间。说实话,作为一线的教师,面对名目繁多的考试,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面对各式各样的检查,对他们大谈教育教学理论,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也许有点纸上谈兵的意味。他们不是不想做,也不是不想把每一节课教好,让每一个学生学好,而是实实在在缺少时间、缺乏精力,要把每一节课都上成精品课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以往的教研课、公开课,也多多少少有点做秀的成分存在。那么,怎样才可以使我们的教师解放出采,真正投入到教研中去,我认为,上述案例无疑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首先,这是大家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自己一定会遵守。这对于提高参与者对文本的解读,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开阔视野、博众家之长于一身、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都是大有裨益的,何乐而不为呢? 这就是柔性目标给人的心理效应。
其次,从时间和可能性来讲,用一个多星期准备一篇课文的教学,可以说是成熟而充分的,也乐于被学生所接受,因为每一节课都是不同老师的精品课。
再次,从上课的形式来看,同一课,同一个教者,先后到四个班级上课,接受几位同事的帮助和指导,真正体现了“一课多磨”。同时,每一位教师都能深入课堂,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 “博众家之长于一身”,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不足。通过这种教研活动使自己的教学技艺在实践中提高,在锤炼中升华。
“以人为本”的柔性化校本教研管理模式,因为尊重了教师的价值取向,充分激发了教师的潜能,调动了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教学由单一走向合作,使教研由作秀走向实用,使管理由制度走向人性。
“校本教研”这一话题曾一度使我们困惑,研修些什么?如何研修?说实话,别说是教师,就是我们做领导的心中也没有个底。集体备几节课?安排一两个教师上几节教研课?请几个专家做讲座?……观望的心态,跟风的心理,面对教学理论这百花齐放的春天,教师们有点迷失了自我,其教研的效果又如何?
想法来自于我们六年级几位语文老师的课间闲聊:
“我们班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
“我们班也是……”
“我觉得你们班不错,有好几个尖子生,回答问题的深度不一般。”
“都差不多,你要不信,我们几个班换换?”
……
换班?这自然是不现实的。
“那你们为何不到每个班去亲身体验一下呢?”一语点醒梦中人,一个大胆的计划就在这次的开场白中产生了:每人精备一课到四个班走上一回。
在第一轮活动中,四位教师按照自己的喜好挑了一篇课文,分析教材重点、难点,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忙得不亦乐乎。还不时地利用课余时间,或交流对文本的个人解读,或商讨一下有关内容的处理方式,每个人都全心全意地为这次自发的教研活动做最充分的准备。
一轮上完后,老师们欣喜地发现,平时对课文平均分配精力,现在是重点突破;平时上课较随意,而现在有了更多的时间让教者反复推敲自己的教学设计、充实教材、求新求实、情境创设、讨论、查找资料、目标导控自学……就连平时课外那些与课文相关的名篇、书籍也从容地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平时上课,当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或缺憾时,已没有回头再来的机会。现在,每一次课前进行讨论,上完课再征求听课老师的意见,把每位教师的智慧再整合进第二课、第三课、第四课中。在一课多磨的过程中,教师们的教学技艺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对文本的理解更加透彻,对新课程理念把握得也更加深刻。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们能主动地去研究,共同探索,他们欣喜地发现:原来这就是合作,合作原来就是这么简单。
小试牛刀,老师们感到无比的充实,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她们充分认识到,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要靠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这样的合作其实是一种人性的完善,它使我们的教师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够存在得更长久,甚至永恒。”
老师们决定,以这种教研模式在六年级尝试一学期。
在尝试的过程中,问题也开始凸显。
一课四上,越教越熟,但是否就是进步呢?别忘了,原来老师尝试的前提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内容。对于平常的教师来说,根本就不可能凭自己的喜好来教学。现在,也到了锻炼自己对不拿手的教学内容的处理能力的时候了。
另外,课堂容量加大了,节奏加快了,但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来说,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如何在课堂中兼顾到这一弱势群体?能否在其他年级也普及这一教研模式?老师们又陷入了思索……
【思考】
我们认为,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他们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一方面他们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又苦于缺少这样的锻炼平台,缺少这样钻研的时间。说实话,作为一线的教师,面对名目繁多的考试,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面对各式各样的检查,对他们大谈教育教学理论,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也许有点纸上谈兵的意味。他们不是不想做,也不是不想把每一节课教好,让每一个学生学好,而是实实在在缺少时间、缺乏精力,要把每一节课都上成精品课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以往的教研课、公开课,也多多少少有点做秀的成分存在。那么,怎样才可以使我们的教师解放出采,真正投入到教研中去,我认为,上述案例无疑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首先,这是大家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自己一定会遵守。这对于提高参与者对文本的解读,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开阔视野、博众家之长于一身、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都是大有裨益的,何乐而不为呢? 这就是柔性目标给人的心理效应。
其次,从时间和可能性来讲,用一个多星期准备一篇课文的教学,可以说是成熟而充分的,也乐于被学生所接受,因为每一节课都是不同老师的精品课。
再次,从上课的形式来看,同一课,同一个教者,先后到四个班级上课,接受几位同事的帮助和指导,真正体现了“一课多磨”。同时,每一位教师都能深入课堂,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 “博众家之长于一身”,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不足。通过这种教研活动使自己的教学技艺在实践中提高,在锤炼中升华。
“以人为本”的柔性化校本教研管理模式,因为尊重了教师的价值取向,充分激发了教师的潜能,调动了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教学由单一走向合作,使教研由作秀走向实用,使管理由制度走向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