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
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参与慈善事业,它是构成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企业慈善事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成正比,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要想推动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慈善组织和企业四大主体共同努力,以此来加大企业慈善事业的力度,从而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企业;慈善;企业慈善责任
1 中国企业慈善活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慈善理念不够成熟
国外的跨国企业在认为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不但要重视公司自身的利益还应该考虑到企业是社会的一份子,这就是企业公民的理念,在这一方面国外的理念是非常成熟的。由此看来,只有将企业慈善活动与企业的商业利益形成紧密的联系并且要形成一整套系统化个制度化的运作机制,以此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慈善文化的企业才是一个成功的企业。虽然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大多数企业仍然没有产生将慈善活动与企业长足发展和企业利益联系起来的意识,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企业参与慈善活动只取决于企业决策人的良心,企业的捐赠理念很不成熟,这从而导致我国在发展慈善事业进程中要想取得企业的支持是相当被动的,慈善捐助基础十分脆弱和不稳定,使慈善事业缺少长久的驱动力。
1.2 企业慈善行为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性
当前,我国多数企业的捐赠行为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这和西方企业家的捐赠行为大相径庭,他们更侧重于有目标和系统性的捐赠。而我国的企业把企业捐赠普遍更侧重于是个人的行善而不是以企业名义来规划慈善活动。某些企业家行使慈善行为是由其成长经历所驱动的,他们的捐赠行为仅仅是追求个人在社会上的荣誉,而没有与企业的商业利益联系起来,这就导致企业慈善事业的发展缺乏系统的机制,造成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据调查,进入我国市场的大型跨国企业大多数具备成熟的企业文化。他们为了能更快地融合我国市场,一开始就会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系统的经济战略,而其中就包含了如何在本土发展企业的慈善事业,通过企业的慈善行为能更好地打造品牌效应,从而更快与我国经济市场相贴合。由此可见国外企业的捐赠理念和规模令我国企业难望其项背。在现代基金会没有成为慈善主体组织形式之前,我国社会大规模慈善的时机还远远没到来。
1.3 慈善组织起步晚,形式单一
1994年我国才成立了第一家慈善组织——中华慈善总会,目前我国100多家慈善公益组织大多是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这一级,县一级的慈善公益组织几乎是空白。此外,我国慈善组织是以官方性质为主,半官方性质以及民间成立的慈善组织数量偏少,组织力量非常薄弱,并且非常不利于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正是由于我国慈善机构吸纳善款的能力有限,加之公信力不强又缺乏透明度,影响了企业慈善参与的积极性,这是企业不愿参与慈善捐助的关键所在。尤其是郭美美事件发生之后,更加影响了慈善公益机构的诚信和有效性,导致企业对慈善事业望而却步。目前我国的慈善组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慈善机构对善款的去向没有列出明细,并且使用程序也不规范,从而造成了捐款人无法信任慈善机构,降低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度。此外,又由于有些机构的管理方法不当,在行政手段运用方面不过关,还缺少必要的审计和监督等部门,这就导致组织在管理方面存在许多漏洞,这些方面进一步造成了企业对我国慈善机构的不信任。
企业的慈善行为不仅仅可以扶贫济困,同时还有利于社会更好地实现三方分配,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然而,现代中国企业仍旧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企业缺乏能适应其自身的慈善管理部门、没有把慈善行为列到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行列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既与企业自身因素有关,又与企业外部乃至国家政策等各方面的因素息息相关,严重影响了企业参与慈善活动的发展。因此,要想优化现代中国企业慈善行为,就应该根据企业的外部环境,着重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
2 构建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救助体制
几千年来无论我国社会如何动荡,政权怎么变迁都改变不了我国民族的扶困济贫、乐善好施、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这种大爱大善优良精神的传承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每个国民的心中,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引领我们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种精神已经被我们视之为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因此,我国的慈善事业以如此优良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基础,必定能构建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救助体制,而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调动各方面因素,尤其是企业这一主体,我们更要做到最大化利用,完善企业文化和企业公民理念,构建一个由企业社会责任为主旨和表现形式的,涵盖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的多元化立体式的慈善责任和义务的救助体制。
3 完善企业慈善的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企业实施慈善行为的良好支撑,我国企业慈善事业之所以发展滞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也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所以,要想企业慈善事业得到飞速的发展,完善法律法规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相关法律部门应当尽快制定出一部慈善基本法,这样才更有利于企业慈善发展。其次,企业要设立属于自己的基金慈善组织。民间组织能更有利于慈善机构的发展,成为公立慈善组织的坚强后盾。再次,税率问题一直是企业的核心问题,一个企业只有得到良好的经济发展,才能更无忧地参与慈善活动,为社会谋福利。因此,目前我国就是要改进我国税法中有关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相关法律,如对捐赠退税程序作出详细的规定,放宽对受赠主体的限制等。最后,我国立管机关还应该制定出一套股权捐赠方面的法律,这对于解决我国目前的股权捐赠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不但可以弥补我国现在对股权捐赠问题的空白,还有利于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由于现在我国相关的慈善法律法规制定的保障只能通过最高级别的慈善机构得到实现,并且慈善基金会没有采取普会制度,因此对于许多地方的企业来说,“慈善基金法条例”形同虚设,企业参与慈善活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法律保障,这就让企业能全方位地参与我国慈善事业的建设就更举步维艰。
4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积极借鉴国际宝贵经验
要想推动中国企业慈善事业得到科学、理性地发展,必须以我国国情为基础,丰富慈善方面的理论研究,借鉴国内外成功例子来汲取宝贵的实践经验。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的慈善事业无论在运作方式还是在运行规范方面都已经相对成熟,尤其在确立市场观念和积极主动地塑造企业文化这方面相当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其成熟的企业公民理念、打造科学的、人性化的企业公民形象,通过慈善活动来寻求公司的发展,并且以此扩大自身的品牌效应来谋求利润最大化等等都为我国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规范化、专业化、自律化提供借鉴的可能。好的经验应该不断进行总结进而上升到理论,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再不断地用先进理论来指导实践。国际社会非常重视对企业慈善行为的研究,然而在中国除了在关于企业文化的论著中出现过一些论述外,对企业慈善行为的理论研究相当少。借鉴和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企业慈善的管理模式、发展道路、社会政策等等,都要求实践与理论的高度统一,才能不断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全面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企业慈善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民间企业家的出现也比以往较多,但我国企业慈善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但只要我们坚持慈善事业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及慈善组织的自主性和民间性,政府在其中能发挥引导的作用,放宽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政策,不断在发展中解决企业慈善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企业慈善必将成为慈善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同时企业也将从中获得双赢。
【参考文献】
[1] 2007,中国央企社会责任调查[N]。南方周末,2007-12-20
[2]李骏.中国企业慈善的发展现状[J].社会观察,2005,(9).
[3]陈瑞霞.浅析中国企业的慈善行为[J].中国发展,2006,(1)
[4]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参与慈善事业,它是构成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企业慈善事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成正比,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要想推动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慈善组织和企业四大主体共同努力,以此来加大企业慈善事业的力度,从而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企业;慈善;企业慈善责任
1 中国企业慈善活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慈善理念不够成熟
国外的跨国企业在认为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不但要重视公司自身的利益还应该考虑到企业是社会的一份子,这就是企业公民的理念,在这一方面国外的理念是非常成熟的。由此看来,只有将企业慈善活动与企业的商业利益形成紧密的联系并且要形成一整套系统化个制度化的运作机制,以此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慈善文化的企业才是一个成功的企业。虽然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大多数企业仍然没有产生将慈善活动与企业长足发展和企业利益联系起来的意识,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企业参与慈善活动只取决于企业决策人的良心,企业的捐赠理念很不成熟,这从而导致我国在发展慈善事业进程中要想取得企业的支持是相当被动的,慈善捐助基础十分脆弱和不稳定,使慈善事业缺少长久的驱动力。
1.2 企业慈善行为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性
当前,我国多数企业的捐赠行为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这和西方企业家的捐赠行为大相径庭,他们更侧重于有目标和系统性的捐赠。而我国的企业把企业捐赠普遍更侧重于是个人的行善而不是以企业名义来规划慈善活动。某些企业家行使慈善行为是由其成长经历所驱动的,他们的捐赠行为仅仅是追求个人在社会上的荣誉,而没有与企业的商业利益联系起来,这就导致企业慈善事业的发展缺乏系统的机制,造成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据调查,进入我国市场的大型跨国企业大多数具备成熟的企业文化。他们为了能更快地融合我国市场,一开始就会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系统的经济战略,而其中就包含了如何在本土发展企业的慈善事业,通过企业的慈善行为能更好地打造品牌效应,从而更快与我国经济市场相贴合。由此可见国外企业的捐赠理念和规模令我国企业难望其项背。在现代基金会没有成为慈善主体组织形式之前,我国社会大规模慈善的时机还远远没到来。
1.3 慈善组织起步晚,形式单一
1994年我国才成立了第一家慈善组织——中华慈善总会,目前我国100多家慈善公益组织大多是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这一级,县一级的慈善公益组织几乎是空白。此外,我国慈善组织是以官方性质为主,半官方性质以及民间成立的慈善组织数量偏少,组织力量非常薄弱,并且非常不利于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正是由于我国慈善机构吸纳善款的能力有限,加之公信力不强又缺乏透明度,影响了企业慈善参与的积极性,这是企业不愿参与慈善捐助的关键所在。尤其是郭美美事件发生之后,更加影响了慈善公益机构的诚信和有效性,导致企业对慈善事业望而却步。目前我国的慈善组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慈善机构对善款的去向没有列出明细,并且使用程序也不规范,从而造成了捐款人无法信任慈善机构,降低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度。此外,又由于有些机构的管理方法不当,在行政手段运用方面不过关,还缺少必要的审计和监督等部门,这就导致组织在管理方面存在许多漏洞,这些方面进一步造成了企业对我国慈善机构的不信任。
企业的慈善行为不仅仅可以扶贫济困,同时还有利于社会更好地实现三方分配,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然而,现代中国企业仍旧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企业缺乏能适应其自身的慈善管理部门、没有把慈善行为列到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行列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既与企业自身因素有关,又与企业外部乃至国家政策等各方面的因素息息相关,严重影响了企业参与慈善活动的发展。因此,要想优化现代中国企业慈善行为,就应该根据企业的外部环境,着重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
2 构建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救助体制
几千年来无论我国社会如何动荡,政权怎么变迁都改变不了我国民族的扶困济贫、乐善好施、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这种大爱大善优良精神的传承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每个国民的心中,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引领我们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种精神已经被我们视之为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因此,我国的慈善事业以如此优良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基础,必定能构建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救助体制,而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调动各方面因素,尤其是企业这一主体,我们更要做到最大化利用,完善企业文化和企业公民理念,构建一个由企业社会责任为主旨和表现形式的,涵盖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的多元化立体式的慈善责任和义务的救助体制。
3 完善企业慈善的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企业实施慈善行为的良好支撑,我国企业慈善事业之所以发展滞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也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所以,要想企业慈善事业得到飞速的发展,完善法律法规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相关法律部门应当尽快制定出一部慈善基本法,这样才更有利于企业慈善发展。其次,企业要设立属于自己的基金慈善组织。民间组织能更有利于慈善机构的发展,成为公立慈善组织的坚强后盾。再次,税率问题一直是企业的核心问题,一个企业只有得到良好的经济发展,才能更无忧地参与慈善活动,为社会谋福利。因此,目前我国就是要改进我国税法中有关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相关法律,如对捐赠退税程序作出详细的规定,放宽对受赠主体的限制等。最后,我国立管机关还应该制定出一套股权捐赠方面的法律,这对于解决我国目前的股权捐赠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不但可以弥补我国现在对股权捐赠问题的空白,还有利于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由于现在我国相关的慈善法律法规制定的保障只能通过最高级别的慈善机构得到实现,并且慈善基金会没有采取普会制度,因此对于许多地方的企业来说,“慈善基金法条例”形同虚设,企业参与慈善活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法律保障,这就让企业能全方位地参与我国慈善事业的建设就更举步维艰。
4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积极借鉴国际宝贵经验
要想推动中国企业慈善事业得到科学、理性地发展,必须以我国国情为基础,丰富慈善方面的理论研究,借鉴国内外成功例子来汲取宝贵的实践经验。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的慈善事业无论在运作方式还是在运行规范方面都已经相对成熟,尤其在确立市场观念和积极主动地塑造企业文化这方面相当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其成熟的企业公民理念、打造科学的、人性化的企业公民形象,通过慈善活动来寻求公司的发展,并且以此扩大自身的品牌效应来谋求利润最大化等等都为我国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规范化、专业化、自律化提供借鉴的可能。好的经验应该不断进行总结进而上升到理论,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再不断地用先进理论来指导实践。国际社会非常重视对企业慈善行为的研究,然而在中国除了在关于企业文化的论著中出现过一些论述外,对企业慈善行为的理论研究相当少。借鉴和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企业慈善的管理模式、发展道路、社会政策等等,都要求实践与理论的高度统一,才能不断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全面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企业慈善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民间企业家的出现也比以往较多,但我国企业慈善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但只要我们坚持慈善事业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及慈善组织的自主性和民间性,政府在其中能发挥引导的作用,放宽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政策,不断在发展中解决企业慈善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企业慈善必将成为慈善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同时企业也将从中获得双赢。
【参考文献】
[1] 2007,中国央企社会责任调查[N]。南方周末,2007-12-20
[2]李骏.中国企业慈善的发展现状[J].社会观察,2005,(9).
[3]陈瑞霞.浅析中国企业的慈善行为[J].中国发展,2006,(1)
[4]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