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复合型需求,介绍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内涵拓展与最新发展趋势,论述通过科研平台与校企合作等途径进行校内外基地建设的实施过程,分析了基地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企业科研活力、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等方面的增益。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作者简介:李灿(1968-),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欧阳琴(1978-),女,湖南攸县人,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湖南 株洲 412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本科建筑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湘教通[2010]243号)、湖南工业大学校级教研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2B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93-03
高校扩招后,社会就业岗位并未同步响应,“僧多粥少”造成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或者入职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与用人单位期望有所偏差。“实践动手能力差”是用人单位与高校共同认可的毕业生就业的最大问题。这一现象彰显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讲究实用和适用,既看重人才的发展潜力,也期待人才能迅速适应岗位并创造效益。因此,高校培养过程需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复合型要求及时作出调整。鉴于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过程对学生“职业素养”和“意志品质”的养成已成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鉴定的最重要评价依据,高校工程类专业培养过程中的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例如实验、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非常值得重视。实践教学基地作为产学合作的一种具体形式,其建设已经成为各高校重点投入的目标。
一、专业背景分析
1.专业培养目标
继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由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燃气工程两个专业于1998年整合而成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文件通知: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部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以下简称“建环专业”)。该专业所涉及内容扩展到通风空调、供热供燃气、现代化楼宇环境系统和供能、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等,其涵盖范围更广泛与深入。[1]专业指导委员会对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在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公司、设备制造企业、营运公司等单位从事采暖、通风、空调、净化、冷热源、供热、供燃气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应用人才。
2.专业发展趋势
目前,发达国家本专业的趋势是与建筑学专业的结合日趋紧密,这事实上是建筑环境的主动式和被动式调节手段二者结合越来越紧密。建筑师在进行方案设计甚至战略规划时,越来越多需要听取设备工程师或环境工程师的意见和建议,以保证设计的建筑物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性能。日本、加拿大、丹麦等国家建筑土木类专业的设置目标越来越重视建筑节能、环境保护或者可持续发展性能,学生需要掌握建筑结构、设备和系统优化设计和匹配、建筑施工管理、环境工程等相关知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宽口径。[2]同时,各国培养模式跳出“纸上谈兵”的旧机制,倾向于让学生从建筑、环境的整体性出发,更及时、广泛和深入地接触工程实践。
根据建环专业涵盖的领域和培养目标要求,通常将实践教学培养的能力分为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系统运行管理等方面。工程设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穿插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各类实习中,以前两者为主;工程施工和系统运行管理能力的培养则穿插在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中,以前者为主。要实现培养目标并取得良好效果,不能只是简单地安排设计和实习各环节,而需要精心设置实践过程,将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为了确保实践教学顺利实施,必须建立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教学基地。[3]
二、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需要根据各高校的条件和自身特点,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针。以湖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建环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例,我校属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明确定位为“立足地方经济,培养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面宽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地处工业重镇株洲市,属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发展改革试点区。我校建环专业是湖南省特色专业,自2001年开办以来,发展十分迅速。目前,该专业拥有一支省级教学团队,科研和教学力量强。2008年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已具备良好的办学基础,在历年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经费支持和学校自筹经费扶持下已建成较为完备的专业基础实验室。自2008年5月开始,我校建环专业切实制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案,通过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平台等方面积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过程,已经在学生培养、青年教师成长、产学研合作方面初见成效。2012年“湖南省建筑节能墙体新材料工程中心”获批,又为实践教学添加了可靠的平台。
1.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合理
针对培养目标,将实践教学大体分为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系统运行管理能力等环节,技术领域涉及建筑环境控制、建筑节能和建筑设施智能技术等方面;技术内容则包含空调、供热、通风、管网、建筑节能等。由于涉及面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遵循“保证重点、兼顾全面”的原则。从自身条件和专业特色出发,我校将空调工程设计、施工与空调系统运行管理,制冷空调设备制造以及建筑节能技术的实践作为基地建设考虑的重点。
2.校内外基地特色鲜明、内容饱满
“特色专业”建设是质量工程的主要分支,也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特色专业的实施为各地方高校对应专业结合区域经济或其他特点,实现共性培养目标下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提供了土壤。我校建环专业利用“湖南省特色专业”的背景,把握“教学评估”和“三校合并”的契机,紧抓国家与地方政策的发展契机,积极整合本校资源并高效促成校企资源的融合互惠,在实践教学方面逐渐积累并形成了态势良好的新局面。 (1)“工业厂房内环境营造与控制”平台建设开创科研与就业新方向。我校自2007年起与湖南省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2010年依托双方合作的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特殊室内环境空气净化关键技术研发及成套设备产业化”,校企合资在校内兴建了1200平米的“置换通风整体厂房污染治理实验平台”,该平台可实现除尘、控温、调湿等功能,并能进行自动检测与控制。平台建设过程兼顾了科研与实践教学双重需求,作为校内基地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可开设风管加工成型操作实训、空调系统运行管理、置换通风、除尘系统运行等实训、实习内容。该平台的建设近年来为工业通风、除尘设计和施工领域连续输送毕业生,为研究生、本科生就业开创了特色鲜明的新方向。
(2)科研实验平台的有效利用使得校内实习和大学生创新活动重展生机。我校建环学科近年来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取得了突出的进展,围绕建筑节能和建筑环境控制,获得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其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或基金、人才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也吸引了企业合作横向科研项目。依托这些项目建立起的科研平台经过整合后,形成了以“湖南省建筑节能墙体新材料工程中心”为主体,以建筑节能检测、环境空气品质检测分析、小型制冷设备维修、建筑节能施工等实践场地为辅的校内实习、实训中心,为个性化的大学生实践教学实施和各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展提供良好条件。
(3)学生团队工作新模式——“设计工作室”富有活力。结合学校“大学生素质提升计划”政策,土木工程学院设立了“素质提升班”。经过选拔的学生自发组织“设计工作室”,旨在通过吸收各专业学生加入,彼此协助或独立完成各种设计项目。设计项目主要来源于校级实体建筑设计院的实际任务或其他组织的竞赛项目等,与工程结合非常紧密。运作过程与模式与设计院的工作流程相似,通过实际项目的操练培养学生从事工程设计与工作协调的能力,这种形式灵活、富有活力的“设计工作室”模式提前为毕业生模拟工作环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非常全面、高效。
(4)校外实习基地运作良好,校企互融互赢。校企双方以学生实习基地为载体,建立“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发挥高校的理论优势及科研优势和企业的行业优势及资金优势,实现资源的互利互补,利用合作项目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校企合作的双赢。东莞包装学院是我校与东莞当地政府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与基地联合的均是当地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建环专业学生主要被安排在空调设备生产厂家的流水线和检测、试验、设计等工作轮岗进行生产实习。流水线岗位有一定的劳动强度,符合让学生既见习制冷空调的设备生产过程,又增强其劳动意识和企业纪律约束意识的培养目标。同时,新进青年教师通过每年在基地长达2个月的实习管理过程,改善了普遍存在的“学历高、实践弱”的不足,迅速成长为科研、教学的生力军。从企业的角度而言,提早解决了其人才储备和人才雇佣的需求,并可以根据岗位工种特点及时向高校反馈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有利于学校更好把握人才培养的方向,建立彼此融合、互惠互利的人才“供需关系”。
3.基地建设主要依托科研平台与校企共建等途径
由于教学经费难以完全担负教学基地的资金投入,因此我校建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主要依赖科研平台和校企共建。合理利用校内科研平台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要求学校相关部门及教师均达成重视本科教学的共性认识,并且在平台建设整个过程中进行妥善的统筹部署。校企共建的途径主要是产学研合作,大学通过校内外实习基地与企业研发、生产过程保持紧密联系,既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人才,又解决了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脱离,经费不足等矛盾,为在校学生的培养提供了实践基地;既及时了解了企业的需求,又能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我校与合作企业湖南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知名环保企业)、株洲天桥起重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湖南凌天科技有限公司(地源热泵生产施工企业)等合作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能容纳当年在校生的实习岗位需求,并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具体培养目标,同时也为长株潭区域经济建设陆续培养了一批批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此外,学校牵头创办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发展专业实习基地也是建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4]例如上文提到的我校东莞包装学院实习基地,由于连续2年培养学生120余人的试运行过程效果理想,较好地完成了学校、企业与学生三者间的“磨合过程”,我校已将其初步巩固成为建环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之一。
三、基地建设维护模式与反馈机制
实习基地建设与维护过程,并未局限为某种程式化的步骤,其目的是围绕专业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紧跟专业随时代变迁、技术进步的发展趋势,以持续迸发活力的形式进行良性运作,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原建环专业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内涵不断扩展。这一变迁需要我们在实习基地的维护与新建过程中重新思考,在继续发挥既有实习基地功能的基础上,及早补充完善建筑节能技术、建筑设施智能化领域相关的实习内容,以使学生经过专业培养后迅速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人才,扛起社会经济建设的重担。
实习基地的运作是否达到预设目的,一方面可以通过用人单位的调查反馈、学生就业率与就业满意度等一手资料来判断;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过程的成效存在积累与延后性,我们对在校生与毕业生(尤其是从事本专业3年以上的毕业生)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来辅助评估实习基地的成效。反馈的目的在于校方与合作企业能不断调整完善,无论是实习内容还是管理模式方面都逐步精进,将实习基地建设得更加完善。从反馈的综合信息看来,虽然实习基地建设时间不长,机制尚不健全,实习内容也有待完善,但基地建设带来的正面效应非常显著。比如多数毕业学生能较快适应就业岗位,工作认真能不断克服困难;学生实习指导过程中,老教师“传帮带“的方式,使得青年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有质的飞跃。 另外从反馈信息看来,高校需要在巩固原有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重视拓展与更多地区、在更多专业领域进行校企联合,并加快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开发,真正做到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无论校内还是校外实习基地,均需要更规范、更科学且持续的指导来保障基地建设过程。
四、基地建设成效分析
我校建环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从2007年起步发展,经过校企双方持续建设,无论是基地规模还是培养水平都日臻成熟,截至目前输送了6届毕业生约550人。用人企业意见反馈及针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都反映良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生实践能力增强、企业满意度较高
我校建环专业每年招生3个班约105人,教学过程中本专业的教师倾注了全部心血细心雕琢,致力于学生身心的均衡发展,因此学生多具有上进务实、勤奋踏实的特点。近年来毕业设计的质量反映出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广泛认可,自2011年以来毕业班学生参加MDV大赛屡次荣获赛区一等奖和二等奖,连年获奖总数位居全省前茅。历年来就业率及研究生录取比例在我校均居上游。近3年建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5%,同时大多数毕业生具备职业素养较高、动手能力强且能吃苦的优点,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2.学生对实习过程认可度高
以东莞包装学院实习基地为例,对2009级、2010级参加生产实习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实习第一周较难适应较高的劳动强度或单调的重复劳动,但一周后85%以上的学生均能胜任岗位工作。6周的实习结束后,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90%的学生认为实习加深了对专业的掌握并起到了锻炼意志的作用。
3.校企之间达到产学双赢
校企合作使得学校减轻了实践教学的投入与负担,并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选择,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及时互动,改善人才培养的定位与方法,使人才能快速适应社会需求。从企业的角度考虑,有利于企业甄选合适的专业人才,同时与高校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能利用其先进的人才优势、科研理论水平及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进行员工培训、技术咨询,提高企业自身的科研竞争力。
五、结论
我校建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效明显,体现在毕业设计质量水平得到社会好评,毕业生就业率高并广获用人单位好评,学生对基地建设所设置实习内容的认可度高,实践能力的提高对毕业生就业有实质性帮助等。此外校企联合实习基地的建设和产学研合作的开展有效地催化了企业活力,加快了企业知识和技术更新的进度,同时促进了产学研合作的加深。总之,建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效地加快了本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步伐,推动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学生加深了对本专业的了解和热爱,工程意识及实践能力整体有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丽莹,余晓平,彭宣伟.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探讨——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139-140.
[2]李志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1):1-5.
[3]张静芳,朱昌锋,傅忠宁.论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3):12-15.
[4]王生朝,蔡素莉,高泽平,等.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以湖南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1,25(5):98-101.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作者简介:李灿(1968-),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欧阳琴(1978-),女,湖南攸县人,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湖南 株洲 412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本科建筑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湘教通[2010]243号)、湖南工业大学校级教研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2B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93-03
高校扩招后,社会就业岗位并未同步响应,“僧多粥少”造成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或者入职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与用人单位期望有所偏差。“实践动手能力差”是用人单位与高校共同认可的毕业生就业的最大问题。这一现象彰显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讲究实用和适用,既看重人才的发展潜力,也期待人才能迅速适应岗位并创造效益。因此,高校培养过程需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复合型要求及时作出调整。鉴于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过程对学生“职业素养”和“意志品质”的养成已成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鉴定的最重要评价依据,高校工程类专业培养过程中的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例如实验、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非常值得重视。实践教学基地作为产学合作的一种具体形式,其建设已经成为各高校重点投入的目标。
一、专业背景分析
1.专业培养目标
继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由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燃气工程两个专业于1998年整合而成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文件通知: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部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以下简称“建环专业”)。该专业所涉及内容扩展到通风空调、供热供燃气、现代化楼宇环境系统和供能、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等,其涵盖范围更广泛与深入。[1]专业指导委员会对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在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公司、设备制造企业、营运公司等单位从事采暖、通风、空调、净化、冷热源、供热、供燃气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应用人才。
2.专业发展趋势
目前,发达国家本专业的趋势是与建筑学专业的结合日趋紧密,这事实上是建筑环境的主动式和被动式调节手段二者结合越来越紧密。建筑师在进行方案设计甚至战略规划时,越来越多需要听取设备工程师或环境工程师的意见和建议,以保证设计的建筑物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性能。日本、加拿大、丹麦等国家建筑土木类专业的设置目标越来越重视建筑节能、环境保护或者可持续发展性能,学生需要掌握建筑结构、设备和系统优化设计和匹配、建筑施工管理、环境工程等相关知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宽口径。[2]同时,各国培养模式跳出“纸上谈兵”的旧机制,倾向于让学生从建筑、环境的整体性出发,更及时、广泛和深入地接触工程实践。
根据建环专业涵盖的领域和培养目标要求,通常将实践教学培养的能力分为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系统运行管理等方面。工程设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穿插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各类实习中,以前两者为主;工程施工和系统运行管理能力的培养则穿插在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中,以前者为主。要实现培养目标并取得良好效果,不能只是简单地安排设计和实习各环节,而需要精心设置实践过程,将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为了确保实践教学顺利实施,必须建立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教学基地。[3]
二、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需要根据各高校的条件和自身特点,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针。以湖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建环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例,我校属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明确定位为“立足地方经济,培养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面宽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地处工业重镇株洲市,属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发展改革试点区。我校建环专业是湖南省特色专业,自2001年开办以来,发展十分迅速。目前,该专业拥有一支省级教学团队,科研和教学力量强。2008年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已具备良好的办学基础,在历年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经费支持和学校自筹经费扶持下已建成较为完备的专业基础实验室。自2008年5月开始,我校建环专业切实制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案,通过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平台等方面积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过程,已经在学生培养、青年教师成长、产学研合作方面初见成效。2012年“湖南省建筑节能墙体新材料工程中心”获批,又为实践教学添加了可靠的平台。
1.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合理
针对培养目标,将实践教学大体分为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系统运行管理能力等环节,技术领域涉及建筑环境控制、建筑节能和建筑设施智能技术等方面;技术内容则包含空调、供热、通风、管网、建筑节能等。由于涉及面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遵循“保证重点、兼顾全面”的原则。从自身条件和专业特色出发,我校将空调工程设计、施工与空调系统运行管理,制冷空调设备制造以及建筑节能技术的实践作为基地建设考虑的重点。
2.校内外基地特色鲜明、内容饱满
“特色专业”建设是质量工程的主要分支,也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特色专业的实施为各地方高校对应专业结合区域经济或其他特点,实现共性培养目标下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提供了土壤。我校建环专业利用“湖南省特色专业”的背景,把握“教学评估”和“三校合并”的契机,紧抓国家与地方政策的发展契机,积极整合本校资源并高效促成校企资源的融合互惠,在实践教学方面逐渐积累并形成了态势良好的新局面。 (1)“工业厂房内环境营造与控制”平台建设开创科研与就业新方向。我校自2007年起与湖南省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2010年依托双方合作的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特殊室内环境空气净化关键技术研发及成套设备产业化”,校企合资在校内兴建了1200平米的“置换通风整体厂房污染治理实验平台”,该平台可实现除尘、控温、调湿等功能,并能进行自动检测与控制。平台建设过程兼顾了科研与实践教学双重需求,作为校内基地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可开设风管加工成型操作实训、空调系统运行管理、置换通风、除尘系统运行等实训、实习内容。该平台的建设近年来为工业通风、除尘设计和施工领域连续输送毕业生,为研究生、本科生就业开创了特色鲜明的新方向。
(2)科研实验平台的有效利用使得校内实习和大学生创新活动重展生机。我校建环学科近年来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取得了突出的进展,围绕建筑节能和建筑环境控制,获得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其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或基金、人才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也吸引了企业合作横向科研项目。依托这些项目建立起的科研平台经过整合后,形成了以“湖南省建筑节能墙体新材料工程中心”为主体,以建筑节能检测、环境空气品质检测分析、小型制冷设备维修、建筑节能施工等实践场地为辅的校内实习、实训中心,为个性化的大学生实践教学实施和各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展提供良好条件。
(3)学生团队工作新模式——“设计工作室”富有活力。结合学校“大学生素质提升计划”政策,土木工程学院设立了“素质提升班”。经过选拔的学生自发组织“设计工作室”,旨在通过吸收各专业学生加入,彼此协助或独立完成各种设计项目。设计项目主要来源于校级实体建筑设计院的实际任务或其他组织的竞赛项目等,与工程结合非常紧密。运作过程与模式与设计院的工作流程相似,通过实际项目的操练培养学生从事工程设计与工作协调的能力,这种形式灵活、富有活力的“设计工作室”模式提前为毕业生模拟工作环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非常全面、高效。
(4)校外实习基地运作良好,校企互融互赢。校企双方以学生实习基地为载体,建立“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发挥高校的理论优势及科研优势和企业的行业优势及资金优势,实现资源的互利互补,利用合作项目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校企合作的双赢。东莞包装学院是我校与东莞当地政府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与基地联合的均是当地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建环专业学生主要被安排在空调设备生产厂家的流水线和检测、试验、设计等工作轮岗进行生产实习。流水线岗位有一定的劳动强度,符合让学生既见习制冷空调的设备生产过程,又增强其劳动意识和企业纪律约束意识的培养目标。同时,新进青年教师通过每年在基地长达2个月的实习管理过程,改善了普遍存在的“学历高、实践弱”的不足,迅速成长为科研、教学的生力军。从企业的角度而言,提早解决了其人才储备和人才雇佣的需求,并可以根据岗位工种特点及时向高校反馈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有利于学校更好把握人才培养的方向,建立彼此融合、互惠互利的人才“供需关系”。
3.基地建设主要依托科研平台与校企共建等途径
由于教学经费难以完全担负教学基地的资金投入,因此我校建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主要依赖科研平台和校企共建。合理利用校内科研平台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要求学校相关部门及教师均达成重视本科教学的共性认识,并且在平台建设整个过程中进行妥善的统筹部署。校企共建的途径主要是产学研合作,大学通过校内外实习基地与企业研发、生产过程保持紧密联系,既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人才,又解决了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脱离,经费不足等矛盾,为在校学生的培养提供了实践基地;既及时了解了企业的需求,又能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我校与合作企业湖南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知名环保企业)、株洲天桥起重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湖南凌天科技有限公司(地源热泵生产施工企业)等合作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能容纳当年在校生的实习岗位需求,并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具体培养目标,同时也为长株潭区域经济建设陆续培养了一批批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此外,学校牵头创办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发展专业实习基地也是建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4]例如上文提到的我校东莞包装学院实习基地,由于连续2年培养学生120余人的试运行过程效果理想,较好地完成了学校、企业与学生三者间的“磨合过程”,我校已将其初步巩固成为建环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之一。
三、基地建设维护模式与反馈机制
实习基地建设与维护过程,并未局限为某种程式化的步骤,其目的是围绕专业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紧跟专业随时代变迁、技术进步的发展趋势,以持续迸发活力的形式进行良性运作,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原建环专业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内涵不断扩展。这一变迁需要我们在实习基地的维护与新建过程中重新思考,在继续发挥既有实习基地功能的基础上,及早补充完善建筑节能技术、建筑设施智能化领域相关的实习内容,以使学生经过专业培养后迅速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人才,扛起社会经济建设的重担。
实习基地的运作是否达到预设目的,一方面可以通过用人单位的调查反馈、学生就业率与就业满意度等一手资料来判断;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过程的成效存在积累与延后性,我们对在校生与毕业生(尤其是从事本专业3年以上的毕业生)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来辅助评估实习基地的成效。反馈的目的在于校方与合作企业能不断调整完善,无论是实习内容还是管理模式方面都逐步精进,将实习基地建设得更加完善。从反馈的综合信息看来,虽然实习基地建设时间不长,机制尚不健全,实习内容也有待完善,但基地建设带来的正面效应非常显著。比如多数毕业学生能较快适应就业岗位,工作认真能不断克服困难;学生实习指导过程中,老教师“传帮带“的方式,使得青年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有质的飞跃。 另外从反馈信息看来,高校需要在巩固原有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重视拓展与更多地区、在更多专业领域进行校企联合,并加快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开发,真正做到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无论校内还是校外实习基地,均需要更规范、更科学且持续的指导来保障基地建设过程。
四、基地建设成效分析
我校建环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从2007年起步发展,经过校企双方持续建设,无论是基地规模还是培养水平都日臻成熟,截至目前输送了6届毕业生约550人。用人企业意见反馈及针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都反映良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生实践能力增强、企业满意度较高
我校建环专业每年招生3个班约105人,教学过程中本专业的教师倾注了全部心血细心雕琢,致力于学生身心的均衡发展,因此学生多具有上进务实、勤奋踏实的特点。近年来毕业设计的质量反映出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广泛认可,自2011年以来毕业班学生参加MDV大赛屡次荣获赛区一等奖和二等奖,连年获奖总数位居全省前茅。历年来就业率及研究生录取比例在我校均居上游。近3年建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5%,同时大多数毕业生具备职业素养较高、动手能力强且能吃苦的优点,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2.学生对实习过程认可度高
以东莞包装学院实习基地为例,对2009级、2010级参加生产实习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实习第一周较难适应较高的劳动强度或单调的重复劳动,但一周后85%以上的学生均能胜任岗位工作。6周的实习结束后,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90%的学生认为实习加深了对专业的掌握并起到了锻炼意志的作用。
3.校企之间达到产学双赢
校企合作使得学校减轻了实践教学的投入与负担,并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选择,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及时互动,改善人才培养的定位与方法,使人才能快速适应社会需求。从企业的角度考虑,有利于企业甄选合适的专业人才,同时与高校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能利用其先进的人才优势、科研理论水平及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进行员工培训、技术咨询,提高企业自身的科研竞争力。
五、结论
我校建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效明显,体现在毕业设计质量水平得到社会好评,毕业生就业率高并广获用人单位好评,学生对基地建设所设置实习内容的认可度高,实践能力的提高对毕业生就业有实质性帮助等。此外校企联合实习基地的建设和产学研合作的开展有效地催化了企业活力,加快了企业知识和技术更新的进度,同时促进了产学研合作的加深。总之,建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效地加快了本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步伐,推动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学生加深了对本专业的了解和热爱,工程意识及实践能力整体有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丽莹,余晓平,彭宣伟.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探讨——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139-140.
[2]李志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1):1-5.
[3]张静芳,朱昌锋,傅忠宁.论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3):12-15.
[4]王生朝,蔡素莉,高泽平,等.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以湖南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1,25(5):98-101.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