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及高三,或许每个人都能侃侃而谈几个小时。别人可以说长篇大论的奋斗史,轮到我,说出的却只能是近似于浪子回头的逆袭史。
回头看看,我的高一、高二不出类拔萃,不过也不一塌糊涂,凭着自以为是的“底子”,混迹在实验班。那时候,同样是复述网上的段子,别人口中说的是“成也高考,败也高考”,我嘟囔的是“五四爆发因为五一只有三天假”;别人眼中的大考小考,是我眼中的没有作业和晚自习的小假期。那时候一心觉得奋不顾身地为了高考太功利,满是浪漫主义的自己很久后才懂得,有些想走的路,先要经过必须走的路。
高三百日誓师后,班里开了一次家长会,家长坐在右边,学生坐在左边。我不经意地穿过人群看向老妈,发现她正抽出纸巾擦眼泪。她面前是上学期期末联考的成绩单。我在十名左右。你会说这个成绩还好啊,可是,文理分班的时候,年级前一百名只有十几名选择了文科,所以我以前三名的成绩进了文科快班。而文科班的十名左右,无异于分班前的百名开外。在这所升学率普普通通又重理轻文的高中,根据历史经验,这个名次,刚刚擦一本分数线而过。我不知道那时候老妈在想什么,失望还是恨铁不成钢,我只知道自己心里很纠结。我想不通那个每天和我说“差不多就好”的老妈为何还是暗自把成绩和排名这种无聊的东西看得这么重。不过冷静下来,就觉得这样的想法多傻啊。世上的家长,还不都是想把最小的压力给孩子,最大的担忧给自己。
一般大考结束,班主任都会叫“目标生”单独谈话。从前,班主任的台词就像八个样板戏一样,枯燥单调反复循环:“都什么时候了还不知道用功。看看别人在干什么。”“以后早点到校,再迟到就别进教室了。”“没多少天就高考了,一定要争分夺秒。”但那次,他一改风格,把责备路线变成了称赞:“其实要是没有前几名,你也是很优秀的。”那次,我没傻笑,没说话,哭了……
也是直到那时我才发现,对成绩不屑一顾、对高考无动于衷的自己,心底里藏着那么要强那么顽固的傲气。我不喜欢拿自己和别人比,因为懒,但有人比了,我一样不喜欢输。现在想想,或许终归是那个被我嫌弃啰嗦的老班,最先看透了我心里的小宇宙。那天晚上,我佯装淡定地拿出手机,删掉了乱七八糟的小说,卸载了各种各样的软件,只留了一个指向五点半的闹钟,还有一段保留到高考的个性签名:青蛙不住地向上跳,不是厌倦了坐井观天,只是想知道,在井的心中,“优秀”的标准究竟有多高。
后来我对自己说,既然选择了一件事,并且和其他人耗费同样的时间,为什么不把它做好呢?说不定,曾经不想涉足的路上,有意想不到的风景呢?
那时候最烂的学科是历史,最喜欢的老师是历史老师。对,你没看错,“亲其师,信其道”在我这里失效了。好脾气的历史老师和我住一个小区,孩子气的性格又格外合我的口味。所以很多晚自习都等他同行。
一模前的一个晚上,他浅淡地笑着:“能考上重点不?”
我朝他傻笑:“不能。”
“你就这时候有自信。”
“不是自信。是自知。”
“旁观者清。我知道你没问题。”他继续看着我笑,“努努力,肯定行!”
那时候,他知道我贪玩到不思进取,知道我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地方如鱼得水,但或许他永远不知道,他的一个“肯定行”,在每一个醒不来的清晨,作用比我的闹钟还大。
说来惭愧,很多别人习以为常的东西,我在最后的一百天,才刚刚突破第一次。第一次主动跑去英语老师办公室背单词,第一次把所有沉寂的文综试卷翻出来将错题分门别类,第一次和一道几何题拼死抗争……
那时候,天真地以为上了大学便一劳永逸,所以骂完高考制度就紧接着一头扎进那本厚厚的复习资料里;那时候,每天有了明确的目标,尽管无非是近处的题海和远处的高考,却因此每天不停止脚步;那时候,相信高考是这个世界上相对公平的事物,每一丝一毫的付出都不会被辜负……那时候,简单地努力着,梦想着。
人在高三,很容易患上“高三综合征”,笑点和忧郁点都极低。当时,老师随口的一句“水排(古代冶铁工具)不是排水的,是抽风的”就让我笑了很久很久,一个同学不经意的出丑可以引得我手舞足蹈。当然,一些诸如周测题目偏难、月考成绩不理想这种微不足道的波澜,也会让整个人染上一股颤巍巍的凝重。
单一的备考生活,让高三学子不得不在枯燥的日子里寻找着丝丝缕缕的快乐。同时也让我们年轻的神经变得脆弱而敏感,稍不留意便可能成为那可怜的惊弓之鸟。周围的每个朝夕相处的同学都成了“假想敌”,分分秒秒都要提防着旁人,仿佛稍一松懈,便丢了曾固若金汤的城池——分数、排名。喜欢说“昨晚又看电影忘了复习”或者“又没发挥好”这种假装谦恭的话,总想塑造出“我是毫不费力就取得现在的成绩”的形象,仿佛被扣上“刻苦”的帽子,就等于被贴上了“不够聪明”“没有天赋”的标签。并在每次测试后习惯做最坏的打算,以期任何结果都成为惊喜……
有人比喻,高三就是一场凌迟。有点夸张,但也不无道理。高三的大考小考,总会一刀一刀地割去高三学子本就为数不多的自信,每一次失利都让自己在迷茫的泥潭陷进去一寸。每一个红色叉叉都提供一个自我否定的证据。确实,在高三,我们的情绪那么地容易被细小的失败击溃,因为期望太盛,每一步都谨小慎微。但在最后的一百个朝暮中,我们开始努力地克服着身上的负面情绪,开始学着共同努力,各自抗拒最大的敌人——自己。
高考结束那天,我回到家就冲进卧室,在床上狠狠地哭了一场。无关高考,无关成绩,只觉得仅用几张薄薄的纸片来评判我们寒窗的汗水和付出太不公平。还有站在曾日思夜想的马拉松终点的那份不知所措。有些事,你在为之努力时,每一天都充实而充满斗志,当它忽然就走到了尽头,你的心会在那一刹那,空了般失落。其实,转念想想,或许我们那冷暖自知的努力并不需要任何其他的东西来评判,奋斗过后的不后悔,是最大最大的充盈。
高考成绩出来那天,老妈还不矜持地尖叫着拥抱了我,以至于我的胳膊也热情地拥抱在课桌角,可能是撞到了牵动泪腺的神经,两行眼泪“唰”就下来了。我的高考成绩超出一本分数线49分,我依然不是出类拔萃的那个,却足以让自己微笑并且不后悔。至今想起高三,想起那时的自己,依然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心情,柔软,又坚定。
我的高三只有一百天,但一百天,定义了我最珍贵的高三。
编辑/梁宇清
回头看看,我的高一、高二不出类拔萃,不过也不一塌糊涂,凭着自以为是的“底子”,混迹在实验班。那时候,同样是复述网上的段子,别人口中说的是“成也高考,败也高考”,我嘟囔的是“五四爆发因为五一只有三天假”;别人眼中的大考小考,是我眼中的没有作业和晚自习的小假期。那时候一心觉得奋不顾身地为了高考太功利,满是浪漫主义的自己很久后才懂得,有些想走的路,先要经过必须走的路。
高三百日誓师后,班里开了一次家长会,家长坐在右边,学生坐在左边。我不经意地穿过人群看向老妈,发现她正抽出纸巾擦眼泪。她面前是上学期期末联考的成绩单。我在十名左右。你会说这个成绩还好啊,可是,文理分班的时候,年级前一百名只有十几名选择了文科,所以我以前三名的成绩进了文科快班。而文科班的十名左右,无异于分班前的百名开外。在这所升学率普普通通又重理轻文的高中,根据历史经验,这个名次,刚刚擦一本分数线而过。我不知道那时候老妈在想什么,失望还是恨铁不成钢,我只知道自己心里很纠结。我想不通那个每天和我说“差不多就好”的老妈为何还是暗自把成绩和排名这种无聊的东西看得这么重。不过冷静下来,就觉得这样的想法多傻啊。世上的家长,还不都是想把最小的压力给孩子,最大的担忧给自己。
一般大考结束,班主任都会叫“目标生”单独谈话。从前,班主任的台词就像八个样板戏一样,枯燥单调反复循环:“都什么时候了还不知道用功。看看别人在干什么。”“以后早点到校,再迟到就别进教室了。”“没多少天就高考了,一定要争分夺秒。”但那次,他一改风格,把责备路线变成了称赞:“其实要是没有前几名,你也是很优秀的。”那次,我没傻笑,没说话,哭了……
也是直到那时我才发现,对成绩不屑一顾、对高考无动于衷的自己,心底里藏着那么要强那么顽固的傲气。我不喜欢拿自己和别人比,因为懒,但有人比了,我一样不喜欢输。现在想想,或许终归是那个被我嫌弃啰嗦的老班,最先看透了我心里的小宇宙。那天晚上,我佯装淡定地拿出手机,删掉了乱七八糟的小说,卸载了各种各样的软件,只留了一个指向五点半的闹钟,还有一段保留到高考的个性签名:青蛙不住地向上跳,不是厌倦了坐井观天,只是想知道,在井的心中,“优秀”的标准究竟有多高。
后来我对自己说,既然选择了一件事,并且和其他人耗费同样的时间,为什么不把它做好呢?说不定,曾经不想涉足的路上,有意想不到的风景呢?
那时候最烂的学科是历史,最喜欢的老师是历史老师。对,你没看错,“亲其师,信其道”在我这里失效了。好脾气的历史老师和我住一个小区,孩子气的性格又格外合我的口味。所以很多晚自习都等他同行。
一模前的一个晚上,他浅淡地笑着:“能考上重点不?”
我朝他傻笑:“不能。”
“你就这时候有自信。”
“不是自信。是自知。”
“旁观者清。我知道你没问题。”他继续看着我笑,“努努力,肯定行!”
那时候,他知道我贪玩到不思进取,知道我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地方如鱼得水,但或许他永远不知道,他的一个“肯定行”,在每一个醒不来的清晨,作用比我的闹钟还大。
说来惭愧,很多别人习以为常的东西,我在最后的一百天,才刚刚突破第一次。第一次主动跑去英语老师办公室背单词,第一次把所有沉寂的文综试卷翻出来将错题分门别类,第一次和一道几何题拼死抗争……
那时候,天真地以为上了大学便一劳永逸,所以骂完高考制度就紧接着一头扎进那本厚厚的复习资料里;那时候,每天有了明确的目标,尽管无非是近处的题海和远处的高考,却因此每天不停止脚步;那时候,相信高考是这个世界上相对公平的事物,每一丝一毫的付出都不会被辜负……那时候,简单地努力着,梦想着。
人在高三,很容易患上“高三综合征”,笑点和忧郁点都极低。当时,老师随口的一句“水排(古代冶铁工具)不是排水的,是抽风的”就让我笑了很久很久,一个同学不经意的出丑可以引得我手舞足蹈。当然,一些诸如周测题目偏难、月考成绩不理想这种微不足道的波澜,也会让整个人染上一股颤巍巍的凝重。
单一的备考生活,让高三学子不得不在枯燥的日子里寻找着丝丝缕缕的快乐。同时也让我们年轻的神经变得脆弱而敏感,稍不留意便可能成为那可怜的惊弓之鸟。周围的每个朝夕相处的同学都成了“假想敌”,分分秒秒都要提防着旁人,仿佛稍一松懈,便丢了曾固若金汤的城池——分数、排名。喜欢说“昨晚又看电影忘了复习”或者“又没发挥好”这种假装谦恭的话,总想塑造出“我是毫不费力就取得现在的成绩”的形象,仿佛被扣上“刻苦”的帽子,就等于被贴上了“不够聪明”“没有天赋”的标签。并在每次测试后习惯做最坏的打算,以期任何结果都成为惊喜……
有人比喻,高三就是一场凌迟。有点夸张,但也不无道理。高三的大考小考,总会一刀一刀地割去高三学子本就为数不多的自信,每一次失利都让自己在迷茫的泥潭陷进去一寸。每一个红色叉叉都提供一个自我否定的证据。确实,在高三,我们的情绪那么地容易被细小的失败击溃,因为期望太盛,每一步都谨小慎微。但在最后的一百个朝暮中,我们开始努力地克服着身上的负面情绪,开始学着共同努力,各自抗拒最大的敌人——自己。
高考结束那天,我回到家就冲进卧室,在床上狠狠地哭了一场。无关高考,无关成绩,只觉得仅用几张薄薄的纸片来评判我们寒窗的汗水和付出太不公平。还有站在曾日思夜想的马拉松终点的那份不知所措。有些事,你在为之努力时,每一天都充实而充满斗志,当它忽然就走到了尽头,你的心会在那一刹那,空了般失落。其实,转念想想,或许我们那冷暖自知的努力并不需要任何其他的东西来评判,奋斗过后的不后悔,是最大最大的充盈。
高考成绩出来那天,老妈还不矜持地尖叫着拥抱了我,以至于我的胳膊也热情地拥抱在课桌角,可能是撞到了牵动泪腺的神经,两行眼泪“唰”就下来了。我的高考成绩超出一本分数线49分,我依然不是出类拔萃的那个,却足以让自己微笑并且不后悔。至今想起高三,想起那时的自己,依然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心情,柔软,又坚定。
我的高三只有一百天,但一百天,定义了我最珍贵的高三。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