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又坚定的高三心情

来源 :中学生百科·成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wen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及高三,或许每个人都能侃侃而谈几个小时。别人可以说长篇大论的奋斗史,轮到我,说出的却只能是近似于浪子回头的逆袭史。
  回头看看,我的高一、高二不出类拔萃,不过也不一塌糊涂,凭着自以为是的“底子”,混迹在实验班。那时候,同样是复述网上的段子,别人口中说的是“成也高考,败也高考”,我嘟囔的是“五四爆发因为五一只有三天假”;别人眼中的大考小考,是我眼中的没有作业和晚自习的小假期。那时候一心觉得奋不顾身地为了高考太功利,满是浪漫主义的自己很久后才懂得,有些想走的路,先要经过必须走的路。
  高三百日誓师后,班里开了一次家长会,家长坐在右边,学生坐在左边。我不经意地穿过人群看向老妈,发现她正抽出纸巾擦眼泪。她面前是上学期期末联考的成绩单。我在十名左右。你会说这个成绩还好啊,可是,文理分班的时候,年级前一百名只有十几名选择了文科,所以我以前三名的成绩进了文科快班。而文科班的十名左右,无异于分班前的百名开外。在这所升学率普普通通又重理轻文的高中,根据历史经验,这个名次,刚刚擦一本分数线而过。我不知道那时候老妈在想什么,失望还是恨铁不成钢,我只知道自己心里很纠结。我想不通那个每天和我说“差不多就好”的老妈为何还是暗自把成绩和排名这种无聊的东西看得这么重。不过冷静下来,就觉得这样的想法多傻啊。世上的家长,还不都是想把最小的压力给孩子,最大的担忧给自己。
  一般大考结束,班主任都会叫“目标生”单独谈话。从前,班主任的台词就像八个样板戏一样,枯燥单调反复循环:“都什么时候了还不知道用功。看看别人在干什么。”“以后早点到校,再迟到就别进教室了。”“没多少天就高考了,一定要争分夺秒。”但那次,他一改风格,把责备路线变成了称赞:“其实要是没有前几名,你也是很优秀的。”那次,我没傻笑,没说话,哭了……
  也是直到那时我才发现,对成绩不屑一顾、对高考无动于衷的自己,心底里藏着那么要强那么顽固的傲气。我不喜欢拿自己和别人比,因为懒,但有人比了,我一样不喜欢输。现在想想,或许终归是那个被我嫌弃啰嗦的老班,最先看透了我心里的小宇宙。那天晚上,我佯装淡定地拿出手机,删掉了乱七八糟的小说,卸载了各种各样的软件,只留了一个指向五点半的闹钟,还有一段保留到高考的个性签名:青蛙不住地向上跳,不是厌倦了坐井观天,只是想知道,在井的心中,“优秀”的标准究竟有多高。
  后来我对自己说,既然选择了一件事,并且和其他人耗费同样的时间,为什么不把它做好呢?说不定,曾经不想涉足的路上,有意想不到的风景呢?
  那时候最烂的学科是历史,最喜欢的老师是历史老师。对,你没看错,“亲其师,信其道”在我这里失效了。好脾气的历史老师和我住一个小区,孩子气的性格又格外合我的口味。所以很多晚自习都等他同行。
  一模前的一个晚上,他浅淡地笑着:“能考上重点不?”
  我朝他傻笑:“不能。”
  “你就这时候有自信。”
  “不是自信。是自知。”
  “旁观者清。我知道你没问题。”他继续看着我笑,“努努力,肯定行!”
  那时候,他知道我贪玩到不思进取,知道我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地方如鱼得水,但或许他永远不知道,他的一个“肯定行”,在每一个醒不来的清晨,作用比我的闹钟还大。
  说来惭愧,很多别人习以为常的东西,我在最后的一百天,才刚刚突破第一次。第一次主动跑去英语老师办公室背单词,第一次把所有沉寂的文综试卷翻出来将错题分门别类,第一次和一道几何题拼死抗争……
  那时候,天真地以为上了大学便一劳永逸,所以骂完高考制度就紧接着一头扎进那本厚厚的复习资料里;那时候,每天有了明确的目标,尽管无非是近处的题海和远处的高考,却因此每天不停止脚步;那时候,相信高考是这个世界上相对公平的事物,每一丝一毫的付出都不会被辜负……那时候,简单地努力着,梦想着。
  人在高三,很容易患上“高三综合征”,笑点和忧郁点都极低。当时,老师随口的一句“水排(古代冶铁工具)不是排水的,是抽风的”就让我笑了很久很久,一个同学不经意的出丑可以引得我手舞足蹈。当然,一些诸如周测题目偏难、月考成绩不理想这种微不足道的波澜,也会让整个人染上一股颤巍巍的凝重。
  单一的备考生活,让高三学子不得不在枯燥的日子里寻找着丝丝缕缕的快乐。同时也让我们年轻的神经变得脆弱而敏感,稍不留意便可能成为那可怜的惊弓之鸟。周围的每个朝夕相处的同学都成了“假想敌”,分分秒秒都要提防着旁人,仿佛稍一松懈,便丢了曾固若金汤的城池——分数、排名。喜欢说“昨晚又看电影忘了复习”或者“又没发挥好”这种假装谦恭的话,总想塑造出“我是毫不费力就取得现在的成绩”的形象,仿佛被扣上“刻苦”的帽子,就等于被贴上了“不够聪明”“没有天赋”的标签。并在每次测试后习惯做最坏的打算,以期任何结果都成为惊喜……
  有人比喻,高三就是一场凌迟。有点夸张,但也不无道理。高三的大考小考,总会一刀一刀地割去高三学子本就为数不多的自信,每一次失利都让自己在迷茫的泥潭陷进去一寸。每一个红色叉叉都提供一个自我否定的证据。确实,在高三,我们的情绪那么地容易被细小的失败击溃,因为期望太盛,每一步都谨小慎微。但在最后的一百个朝暮中,我们开始努力地克服着身上的负面情绪,开始学着共同努力,各自抗拒最大的敌人——自己。
  高考结束那天,我回到家就冲进卧室,在床上狠狠地哭了一场。无关高考,无关成绩,只觉得仅用几张薄薄的纸片来评判我们寒窗的汗水和付出太不公平。还有站在曾日思夜想的马拉松终点的那份不知所措。有些事,你在为之努力时,每一天都充实而充满斗志,当它忽然就走到了尽头,你的心会在那一刹那,空了般失落。其实,转念想想,或许我们那冷暖自知的努力并不需要任何其他的东西来评判,奋斗过后的不后悔,是最大最大的充盈。
  高考成绩出来那天,老妈还不矜持地尖叫着拥抱了我,以至于我的胳膊也热情地拥抱在课桌角,可能是撞到了牵动泪腺的神经,两行眼泪“唰”就下来了。我的高考成绩超出一本分数线49分,我依然不是出类拔萃的那个,却足以让自己微笑并且不后悔。至今想起高三,想起那时的自己,依然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心情,柔软,又坚定。
  我的高三只有一百天,但一百天,定义了我最珍贵的高三。
  编辑/梁宇清
其他文献
一  是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上看到这样的词牌名:相见欢。字音短促,余味深长,像一杯清浅的绿茶,只教人从心底生出欢喜来。  可惜我看不懂。那时候。老师对这样的三个字无非是匆匆带过,然后再三强调诗人的情感和其中的名句赏析;李煜的词意又太过哀婉,国破家毁,如何念也念不出欢喜的深意来……我便只能把书往桌子上一推,真正把这三个字当作一个单纯的词牌名记下,哪怕它们那么美。  说到底。又有什么好欢喜的呢?  那时候
期刊
1  “姐,我想买辆车,资金还差两万,你跟老爸商量下,要他支援一下呗。大恩大德,日后定报!”我被弟弟突如其来的索钱电话惊住了。这么多年以来,我对弟弟的秉性了如指掌,他素日里沉默寡言,一旦有求于人。嘴巴就像抹了蜂蜜一样香甜。两万块钱在他眼里,像是两百块钱那样轻松自如,好像我跟老爸一说,他分分钟就会从柜子里拿出来一样。  “自己几斤几两不知道吗?借钱买车,亏你说得出口!凭自己本事你买别墅我也不管。没钱
期刊
我从小身体不好,体弱多病,据我妈说,是因为出生八天时罹患的那场新生儿肺炎,几乎要了我的命。她总说,我是一个从鬼门关上抢下来的孩子,所以在成长的道路上磕磕绊绊。没少受苦。  那些大病小灾,我多半已经不记得了。只是幼儿时期的照片上,头上总是会鼓出一块块青紫色的包,有时还挂着触目惊心的血渣渣。我妈说,因为我儿时好动,输液时总是跑针,那会儿扎针都在头上,每次跑针都渗出好多的血。她说这些的时候,偶尔也会哽咽
期刊
宋朝有一个俗语,叫“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在我国古代是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它深入各民族、阶层,是古代文艺青年和拥有小资情怀的人最欢迎的饮品。那么问题就来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我们不得不说的是茶的“生日”。那真叫一个众说纷纭,什么样的奇葩故事、江湖传说都有。学者们经过激烈的辩论后达成了一个较为一致的意见,那就是西汉以前,我国已经有了茶。为什么这么说呢?
期刊
如果不去考虑具体语境,我想,“患得患失”可能并不总是一个贬义词。  “患得患失”出自《论语·阳货》,孔子批评那些对官位垂涎欲滴的人:“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所以在文中,“患得”就是“患不得”,担心自己得不到;“患失”是指担忧自己失去。后来引申为一味纠结于个人得失,对利益斤斤计较。  孔子在当时语境下的意思是,一些人过于看重名利,一心只想升官加爵,便没有心思辅佐君王,而且为了保全个
期刊
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学校周一到周五都要穿一身黑,周末才能穿自己的衣服,而且可以学飞行。一个叫霍格沃茨魔法学院,还有一个叫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在这个我们习惯称之为“航校”的地方,有许许多多足以满足每一个孩子对蔚蓝天空的终极幻想——天空中呼啸而过的教练机,摆放于教学楼前的退役飞机,收藏于图书馆的A380模型,通往E栋的“凌云大道”,运动场上的活滚悬梯,穿在身上的笔挺制服……  作为中国最大
期刊
在翻阅《爱德华的奇幻之旅》之前,凝望着书封插图的我,仿佛在一瞬间变化成了那只身穿鲜红色外衣的小兔子。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一步步地挪动着双脚,迈向不远处那扇等待开启的房门。而此时的我也感到了几分困惑,那闪烁着橘黄色光晕的房屋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那个在美丽的梦境中出现的面庞是否会如约出现在偌大而温暖的房间由……  伴随着浮于脑际的种种猜想,一只名叫爱德华的瓷玩具兔子的故事开始慢慢贴近了我那颗跳动的心
期刊
四年前,我们初遇,少不更事的几十个孩子挤在一个班级。  刚进初中的我,扎着不规矩的马尾,灰头土脸,大大咧咧。而你,就安静地坐在我前面。伊始,自我介绍,你有些羞涩,倾斜的阳光细碎地打在你清瘦的身体上。你的眼睛似乎总是没有焦点,却又明亮澄澈得与众不同,隐约带着一种不被理解的忧伤,让人不由得就想到《夏至未至》里王子般的傅小司。  缘分刚刚好,你成了我第一任同桌。  你说话总是温和的语调,不喧哗,不聒噪,
期刊
事件要点  近日,一则20年来500多名北大保安考学深造的新闻,在朋友圈刷屏。来自山西的张君成被媒体称为“北大保安读书第一人”,他1995年到北大做保安,1998年取得成人教育北大法律专业的专科文凭,如今已是一所中专副校长。2001年,高中没有毕业的清华十五食堂厨师张立勇因在英语托福考试中获得630分而名动一时,被清华学生称为“馒头僧”。  观察角度  是什么改变了他们,让他们成了不一样的保安? 
期刊
那年夏天的开始就是一片混乱的躁动。  班主任在讲台上絮絮叨叨了两个小时。高二最后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卷都已经被我揉搓成了软塌的卫生纸状;电风扇呼呼地吹,后排的男生发出了轻微的呼噜声,还可以听到他偶尔用袖口擦拭口水的摩擦声;左侧的女生已经看完了一本言情杂志,封面的帅哥让人心生向往;整个教室沉闷得好像暴雨前的宁静。  我们都在等待,等待班主任宣布“搬家”的那一刻。  学校从几年前开始一直稳居全省的升学前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