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字典》引敦煌文献献疑

来源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692934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敦煌文献是《汉语大字典》编纂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在字形罗列、义项设立、例证选取等方面,《汉语大字典》都充分利用了敦煌文献。但由于写本本身的俗写讹误、文献整理过程中的偶然疏失以及字典编纂者对个别敦煌文献句义理解的偏差,《汉语大字典》中以敦煌文献为主要材料的条目在收字释义上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现从所立字头与写本字形不符、据误字而设立义项、词义理解不够准确三个方面试作举例辨析,以期有补于《汉语大字典》的修订。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发力点,怎样借助“互联网+”的红利,提升整体的创新创业能力,应当成为一个必要的研究问题,基于此本文将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研究.
从构式语法角度对上古汉语[食+宾语]这一构式中宾语的语义角色,以及“食”与宾语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后认为,宾语可以是受事、役事、施事、来源、处所、工具等,“食”所在构式表达“给……吃”时,应区分主语是指人还是指物,两种情况下语义格组配不同,分别是[使事+食+役事]和[受事+食+施事],这样的语义格组配情况使句意表达“给……吃”,并不一定是“食”自身由自动到使动用法的变化而带来的。最后我们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上古汉语[食+宾语]和现代汉语[吃+宾语]进行了比较。
穆旦和鲁迅有高度一致的诗学品性。他们自觉到中国的语言现实,弃绝古典话语,通过文学创作和翻译推动现代汉语的新生。在穆旦和鲁迅的文学创作中,身体言说支撑起话语的灵魂。穆旦通过肉体的解放描写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罪,在肉体的燃烧中燃起火的精神,燃起现代精神的光亮。和鲁迅一样,穆旦诗歌燃烧的精神动力源自深沉的爱。两人的翻译和创作实践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具有悲剧意蕴的诗学品格。
当前经济发展呈现出稳步向好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革命发展也使得人们对于文化产业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新经济的发展壮大.在新经济的时代背景下
《伊安篇》与《理想国》第二、第三和第十卷历来被认为是柏拉图诗学观的代表文本。但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矛盾之处。引入“苏格拉底诗学观”可以解决这个矛盾。《伊安篇》所代表的苏格拉底诗学观,其实与《苏格拉底的申辩》构成互文性,是苏格拉底哲学活动的重要一环。不仅如此,《伊安篇》中所体现出的反讽性与苏格拉底哲学的反讽性是完全一致的。
公司法现代化是一国、一地区的公司法律制度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修改的历史过程。我国现行公司法颁布于1993年,历经五次修改,具有公司组织形式繁杂,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仓促确立的全面认缴制成为出资人逃债、侵害债权人的工具,公司治理体系边界模糊,未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治理制度等问题。我国公司法修改应秉承现代化、信息化、自由市场的精神要义,由事前监管转向事中、事后监管,实行差异化资本制度,允许利益相关者进入董事会,鼓励电子通信,降低运营成本。
阎连科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魔幻叙事,其魔幻叙事经历了从模仿借鉴阶段的“空间越界”到成熟创化阶段的“空间融合”的发展演变过程,建构出独具特色的魔幻艺术空间。阎连科主要采用了赋予神性、功能异化、夸张变形、活化生命、感觉幻化等魔化方式形成魔幻效果。各种不同形式的魔幻叙事主要采用了结构情节、局部装饰和转换视角等修辞策略。阎连科巧妙地使用不同的魔幻修辞策略,娴熟地把控魔幻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距离,形成同质性或异质性的叙事空间,从而丰富了现代小说魔幻叙事的空间类型。不同的空间形式揭示了被生活表象遮蔽的真实,表达了作
当代爱尔兰小说家科伦·麦凯恩在《舞者》这部传记小说中,有意识地将后现代小说创作手法融入传记的写作中,在打破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之间界限的同时,也表现出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在这部作品中,麦凯恩以小说的艺术手法来叙述历史真实,把两种看似迥然相异的文学体裁融合在一起。麦凯恩在创作中带着后现代小说家的创作思想,把具体的故事情节和他赋予了某种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有机结合在一起,目的是增强小说的可读性,给读者呈现出不同的阅读体验。
“隐逸”多并称,指隐居不仕,但在元代文人这里,“隐”“逸”各有内涵。元代文人的“隐”主要沿着“身隐”与“心隐”这两条道路发展下去。“身隐”较普遍的,如“吏隐”“书隐”“桃源小隐”等。元代文人重“心隐”,源于元代文人对“大隐”“小隐”的认识,“心隐”是元代在朝、在野文人的普遍选择。元代文人的“逸”高于“隐”,相对“身逸”来说,元代文人更注重“心逸”。元代文人追求“逸”,表现为崇尚“逸兴”“逸气”,日常生活的优游、闲适,一批奇
沈锡祚《尔雅义疏校补》稿本收入文海出版社印行的《清代稿本百种汇刊》,此稿以陆建瀛单刻本《尔雅义疏》为底本,“杂引群书字义”,以补郝懿行原疏之阙,并纠正郝疏之缪。虽然条目不多,但均精当凿实。本文将此手稿逐条考辨、迻录,并加以分类、归并,为相关研究者提供资料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