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全国各省、市都对思想品德学科中考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改革和探索。现就思品中考命题特点和应对策略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思品中考命题特点
体现思想性。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以追求真善美等价值理想为核心的,其学习和考查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培养爱国情操,增强法制观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注重人文性。人文精神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生存意义的关注。思想品德学科是最具代表性的人文学科,尤其彰显人文关怀。各地中考命题浸润着人文精神的滋养:尊重学生的成长体验,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发展,善待父母、朋友、同学,善待生存环境,激发爱国情怀,承担社会责任。
增强开放性。各地思品学科的命题虽然重视基础知识,但试题走向明显更具有开放性。试题一般以国内外事件及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典型问题为载体,多层次命题,引导学生走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误区。
重视创新性。无论是开卷还是闭卷考试,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以能力立意为主的试题设计模式。在选择题的设计上,开始接近高考风格,题干采用情景材料,题解努力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非选择题的设计,大部分是联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设问,抛弃了以往直问直答式的题目,注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以致用。试题呈现方式多样,有文字式、图表式、漫画式、新闻图片式等,增强了试卷的活泼性,也加大了对学生阅读审题、图表对比、数据分析以及知识迁移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答案多元性。思品试题的开放性决定了答案的多元性。这就需要学生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多向思维,纵横兼顾,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组织答案。
二、思品中考应对策略
严守“家门”。立足教材,重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思品中考命题的基本要求。考试制度不管怎样推陈出新,最基本的东西如: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国策,发展战略,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是不会变来变去的。譬如盖房子,无论盖的是平房、高楼大厦还是别墅洋房,砖、泥、沙等材料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必须立足教材,全面熟悉、理解教材的基础知识,做到“内功深厚”。
不少学生以为,课本知识无需记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绝不是不记不背。能力的形成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只有适当记忆,在提取信息、分析问题、整理答案时,我们头脑中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知识可供选择,在“盖房子”的时候才能正确使用材料,物尽其用,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这样你就不只拥有一间普普通通的瓦房,而是拥有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宫殿”了。俗话说,“艺高人胆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果脑中空空,答题时就会出现白话太多、词不达意、逻辑混乱的现象,会直接影响得分。所以,我们应该在老师的点拨下,理解记忆、比较记忆,对基础知识“心中有数”,达到“化解”难题的目的。
关注“热门”。所谓“热门”,就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与思想品德的重点、难点“三结合”的焦点内容。中考思品试题历来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试题的载体一类是“时事政治材料”,即国际国内一段时期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如2009年全国中考试卷中的时政部分,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国际国内重要时事,涉及金融危机、节能减排、民生问题、甲型H1N1流感、北京奥运会、三鹿奶粉事件、两会等热点问题;还有一类是“现实热点问题”,即对老百姓特别是青少年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如贫困生问题,净化网络环境问题,或者是本地实际(如家乡建设)、身边小事(如学生抄袭作业、考试作弊、中途辍学、交往沟通等问题)。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切不可“闭门”读“死书”,应当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将书本知识与瞬息万变的时代发展结合起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恰当“串门”。各地中考跨学科的试题不断出现,思品试题也不例外。试题往往会涉及其他诸多学科,包括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如学习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时,我们可以联系地理知识,还可运用生物学的有关物种灭绝、草原退化、森林锐减等问题来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借助历史中的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文化典籍等有助于我们更好、更深刻地了解灿烂的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学好各门知识,并注意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优势互补,同时巧借其他答题手段张扬个性,努力做到既见树木(思品课程),又见森林(包括思品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让阅卷老师为自己的创新喝彩。
找准“窍门”。各地思品中考试卷非选择题部分以“开放性试题”(也称“发散性试题”、“创新性试题”)居多,答题大多无固定模式可循,无现成答案可搬。解答此类试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审题。弄清题意和要求是解题的关键。我们要反复阅读题目,剖析背景材料,准确捕捉有效信息,把它们与所学知识以及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上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作出正确的解答。否则,往往会答非所问。
2.回归教材。俗话说,“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虽说题海无边,我们无法穷尽,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试题无论内容多新、形式多活,都是课本知识的深化、扩展和推移,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知识的支点。我们要从设问入手,紧扣材料的关键词,如“原因”、“意义”、“标志”等“题眼”,找准命题者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打开解题的突破口,向课本知识逐渐靠拢、辐射,有条理地组织答案,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3.大胆创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要明确开放性试题答卷的常规思路和一般步骤,学会运用发散性思维,对试题作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举一反三,充分发表自己“言之有理”的独到见解。在答题受阻时,就可能“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只有把握命题脉搏,学会梳理整合,才能在灵活开放的试卷上,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展示风采,才能让考场成为自己放飞理想、走向成功的起点。
一、思品中考命题特点
体现思想性。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以追求真善美等价值理想为核心的,其学习和考查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培养爱国情操,增强法制观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注重人文性。人文精神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生存意义的关注。思想品德学科是最具代表性的人文学科,尤其彰显人文关怀。各地中考命题浸润着人文精神的滋养:尊重学生的成长体验,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发展,善待父母、朋友、同学,善待生存环境,激发爱国情怀,承担社会责任。
增强开放性。各地思品学科的命题虽然重视基础知识,但试题走向明显更具有开放性。试题一般以国内外事件及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典型问题为载体,多层次命题,引导学生走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误区。
重视创新性。无论是开卷还是闭卷考试,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以能力立意为主的试题设计模式。在选择题的设计上,开始接近高考风格,题干采用情景材料,题解努力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非选择题的设计,大部分是联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设问,抛弃了以往直问直答式的题目,注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以致用。试题呈现方式多样,有文字式、图表式、漫画式、新闻图片式等,增强了试卷的活泼性,也加大了对学生阅读审题、图表对比、数据分析以及知识迁移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答案多元性。思品试题的开放性决定了答案的多元性。这就需要学生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多向思维,纵横兼顾,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组织答案。
二、思品中考应对策略
严守“家门”。立足教材,重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思品中考命题的基本要求。考试制度不管怎样推陈出新,最基本的东西如: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国策,发展战略,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是不会变来变去的。譬如盖房子,无论盖的是平房、高楼大厦还是别墅洋房,砖、泥、沙等材料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必须立足教材,全面熟悉、理解教材的基础知识,做到“内功深厚”。
不少学生以为,课本知识无需记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绝不是不记不背。能力的形成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只有适当记忆,在提取信息、分析问题、整理答案时,我们头脑中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知识可供选择,在“盖房子”的时候才能正确使用材料,物尽其用,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这样你就不只拥有一间普普通通的瓦房,而是拥有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宫殿”了。俗话说,“艺高人胆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果脑中空空,答题时就会出现白话太多、词不达意、逻辑混乱的现象,会直接影响得分。所以,我们应该在老师的点拨下,理解记忆、比较记忆,对基础知识“心中有数”,达到“化解”难题的目的。
关注“热门”。所谓“热门”,就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与思想品德的重点、难点“三结合”的焦点内容。中考思品试题历来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试题的载体一类是“时事政治材料”,即国际国内一段时期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如2009年全国中考试卷中的时政部分,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国际国内重要时事,涉及金融危机、节能减排、民生问题、甲型H1N1流感、北京奥运会、三鹿奶粉事件、两会等热点问题;还有一类是“现实热点问题”,即对老百姓特别是青少年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如贫困生问题,净化网络环境问题,或者是本地实际(如家乡建设)、身边小事(如学生抄袭作业、考试作弊、中途辍学、交往沟通等问题)。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切不可“闭门”读“死书”,应当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将书本知识与瞬息万变的时代发展结合起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恰当“串门”。各地中考跨学科的试题不断出现,思品试题也不例外。试题往往会涉及其他诸多学科,包括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如学习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时,我们可以联系地理知识,还可运用生物学的有关物种灭绝、草原退化、森林锐减等问题来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借助历史中的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文化典籍等有助于我们更好、更深刻地了解灿烂的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学好各门知识,并注意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优势互补,同时巧借其他答题手段张扬个性,努力做到既见树木(思品课程),又见森林(包括思品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让阅卷老师为自己的创新喝彩。
找准“窍门”。各地思品中考试卷非选择题部分以“开放性试题”(也称“发散性试题”、“创新性试题”)居多,答题大多无固定模式可循,无现成答案可搬。解答此类试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审题。弄清题意和要求是解题的关键。我们要反复阅读题目,剖析背景材料,准确捕捉有效信息,把它们与所学知识以及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上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作出正确的解答。否则,往往会答非所问。
2.回归教材。俗话说,“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虽说题海无边,我们无法穷尽,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试题无论内容多新、形式多活,都是课本知识的深化、扩展和推移,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知识的支点。我们要从设问入手,紧扣材料的关键词,如“原因”、“意义”、“标志”等“题眼”,找准命题者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打开解题的突破口,向课本知识逐渐靠拢、辐射,有条理地组织答案,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3.大胆创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要明确开放性试题答卷的常规思路和一般步骤,学会运用发散性思维,对试题作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举一反三,充分发表自己“言之有理”的独到见解。在答题受阻时,就可能“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只有把握命题脉搏,学会梳理整合,才能在灵活开放的试卷上,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展示风采,才能让考场成为自己放飞理想、走向成功的起点。